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19313发布日期:2022-09-06 18:5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法磷酸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


背景技术:

2.随着磷矿资源逐步贫化,杂质含量高的磷矿使用量日益增加,而下游产品的加工却需要纯度更高的磷酸。
3.受限于现有磷肥生产工艺和原料(磷矿)中所含杂质,所生成的浓缩磷酸浓度仅为45%~48%,其中含有4~6%的固体杂质,且湿法磷酸难以通过浓缩处理得到48%以上的p2o5。
4.同时由于湿法磷酸中含有fe、al、ca、mg、si、f、k、na、s等杂质或离子,这部分离子杂质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会不断析出小颗粒、低密度的微晶复合物。
5.以上两部分杂质的存在,严重影响浓缩操作后所得磷酸浓度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湿法磷酸所得磷酸料液中固体杂质和杂质离子含量过高,导致固定杂质和微晶复合物含量难以降低的技术问题。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包括:池体、多个溢流板、多个沉降组件、排污总管;池体一端面上部侧壁上设置进液口,另一端面上部侧壁上设置溢流槽;
8.所述池体底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溢流板;相邻溢流板之间的池底面上设置沉降组件;
9.所述沉降组件的底面设置排污管,各沉降组件的排污管分别与排污总管相连通;排污总管与萃取工段进料口相连通;
10.所述沉降组件包括:第一倒锥筒、第二倒锥筒;第一倒锥筒的顶面与池底管路连通;第二倒锥筒的顶面与第一倒锥筒的底面管路连通;
11.所述排污管设置于第二倒锥筒底面上;
12.所述第一倒锥筒底面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倒锥筒底面横截面面积。
13.优选地,连通池底与第一倒锥筒的管路横截面面积大于连通第一倒锥筒和第二倒锥筒管路的横截面面积。
14.优选地,所述溢流槽包括:延伸板、成对设置的侧板;池体的另一端面上部开设通槽;延伸板的一侧边与通槽底面相连接;侧板对称设置于延伸板的两端上。
15.优选地,所述池体包括:多组斜底和平底;斜底设置于平底两侧边上,并与平底两侧边相连接;沉降组件与平底相连通。
16.优选地,所述溢流板包括间隔设置于池体内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挡板靠近进液口设置;第二挡板靠近溢流槽设置;第一挡板高于第二挡板。
17.优选地,包括:多个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间隔设置于池体内。
18.优选地,所述溢流板包括:板体和多个透液孔;板体上开设多个透液孔;透液孔阵列排布设置于板体上。
19.优选地,包括:连接盒;所述连接盒设置于平底的底面上;多个沉降组件间隔设置于连接盒的底面上,并与连接盒内腔相连通;平底上间隔开设多个通孔;各沉降组件分别正对各通孔设置。
20.优选地,包括:多个排污分管;各排放分管设置于各沉降组件底面上,并与排污总管相连通。
21.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22.1)本技术所提供的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通过在澄清槽底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沉降组件,并在相邻沉降组件之间设置溢流挡板,降低进入澄清池未浓缩磷酸流速,在溢流挡板的阻挡下,还能使稀酸下部固体杂质下沉进入沉降组件中,实现固液分离,在固体杂质与液体分离的过程中,其中所含其他杂质离子会在沉降组件中以固体杂质为晶核形成微晶复合物,从而同时实现对上述两种杂质的有效分离。
23.2)本技术所提供的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所设置沉降组件包括:叠置且相互连通的倒锥形筒,含固体杂质量较大的液流进入锥形筒后,不会产生扬流回流进入槽体,同时还能在重力作用下逐级沉降至最低位置的锥形筒内,通过排污口排出进行回收进入萃取工段进行二次萃取,提高稀酸的回收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主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池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挡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二挡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挡板主视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池底连接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沉降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池底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例说明:
34.11、进液口;112、溢流槽;113、池体;114、第一挡板;115、第二挡板;116、斜底;117、平底;118、通孔;119、透液孔;110、板体;121、连接筒;122、第一倒锥筒;123、连通管;124、第二倒锥筒;125、排污管;126、连接盒;131、进液管;132、排污总管;133、排污分管;134、延伸板;135、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本技术中未详述的且并不用于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均按本领域公知常识进行设置,且多种公知常识设置方式均可实现。
38.参见图1~9,本技术提供的湿法磷酸净化用粗磷酸澄清池,包括:池体113、多个溢流板、多个沉降组件、排污总管132;池体113一端面上部侧壁上设置进液口11,另一端面上部侧壁上设置溢流槽112;
39.池体113底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溢流板;相邻溢流板之间的池底面上设置沉降组件;
40.沉降组件的底面设置排污管125,各沉降组件的排污管125分别与排污总管132相连通;排污总管132与萃取工段进料口相连通;
41.沉降组件包括:第一倒锥筒122、第二倒锥筒124;第一倒锥筒122的顶面与池底管路连通;第二倒锥筒124的顶面与第一倒锥筒122的底面管路连通;
42.排污管125设置于第二倒锥筒124底面上;
43.第一倒锥筒122底面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倒锥筒124底面横截面面积。
44.按此设置能对进入池体113的稀酸中所含固体杂质进行沉降溢流,固体杂质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进入第一倒锥筒122内并沿斜侧壁下滑进入筒底,并沿连通管123路进入第二倒锥筒124内进一步聚集后从排污管125内排出。
45.固体杂质进入倒锥筒后,由于进口收缩,较重的杂质难以再次回流进入池体113内,因而可避免对稀酸的污染,同时沉降杂质后的稀酸溶液则可以再次进入池体113中通过溢流口流入下一工段进行处理。污泥则可通过定期排出完成清污操作。通过设置二级倒锥筒,能提高二级倒锥筒内污泥浓度,利用固定污泥的吸附能力,实现对稀酸中所含各类杂质离子吸附,从而降低溢流后稀酸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微晶复合物析出量,提高稀酸纯度,有利于提高浓缩操作后所得磷酸质量。
46.优选地,连通池底与第一倒锥筒122的管路横截面面积大于连通第一倒锥筒122和第二倒锥筒124管路的横截面面积。按此设置能有效防止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杂质再次泛起,同时提高含杂液体下沉量,提高净化效率。
47.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多个进液管131和多个进液口11,进液口11分别间隔开设于池体113一端面上方;进液管131分别与各进液口11相连通;按此设置能提高进液量和处理量。
48.优选地,溢流槽112包括:延伸板134、成对设置的侧板135;池体113的另一端面上部开设通槽;延伸板134的一侧边与通槽底面相连接;侧板135对称设置于延伸板134的两端上。
49.按此设置溢流的稀酸能在延伸板134上形成平流,再次进行沉降,降低稀酸中含杂量。
50.优选地,池体113包括:多组斜底116和平底117;斜底116设置于平底117两侧边上,
并与平底117两侧边相连接;沉降组件与平底117相连通。按此设置能使池底的固体杂质沿斜面滑动进入平底117上,从而进入沉降组件中。
51.优选地,溢流板包括间隔设置于池体113内的:第一挡板114、第二挡板115;第一挡板114靠近进液口11设置;第二挡板115靠近溢流槽112设置;第一挡板114高于第二挡板115。
52.优选地,包括:多个第一挡板114,第一挡板114间隔设置于池体113内。按此设置能对进入池体113的稀酸进行有效溢流,减少溢流稀酸中固体杂质的含量,并通过设置的第二挡板115,保持出液速度。
5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包括:两个地第一挡板114和一个第二挡板115、4个沉降组件;两个第一挡板114间隔设置于池体113内,并靠近进液口11设置;第二挡板115靠近溢流口设置。各沉降组件设置于池体113内壁与各挡板之间或相邻挡板之间的池体113底面上。
54.优选地,溢流板包括:板体110和多个透液孔119;板体110上开设多个透液孔119;透液孔119阵列排布设置于板体110上。按此设置的溢流板可以用于固含量较少的稀酸处理中,在实现澄清作用的同时获取较高的处理效率。
55.优选地,包括:连接盒126;连接盒126设置于平底117的底面上;多个沉降组件间隔设置于连接盒126的底面上,并与连接盒126内腔相连通;平底117上间隔开设多个通孔118;各沉降组件分别正对各通孔118设置。
56.按此设置能提高对含固体杂质量较高的稀酸的处理效率,获得处理后较纯净的稀酸。
57.优选地,包括:多个排污分管133;各排放分管设置于各沉降组件底面上,并与排污总管132相连通。按此设置能实现对沉降后污泥的快速排出。
58.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各排污分管133上分别设置阀门对污泥的排放进行有效控制。
5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