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渣分离脱水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0720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碳渣分离脱水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液分离技术领域。
已有的用于大中型火力发电厂锅炉水力除渣系统的灰渣脱水仓上部是圆柱形筒体、下部为圆锥形斗、斗底设排渣闸门、筒壁装有固定析水组件。锅炉排出的灰渣和水的混合物,经升压后从进浆管送入脱水仓内、混合物中的水从筒壁固定析水组件析出,灰渣沉淀在脱水仓底部,再从排渣闸排出,装车外运。脱水仓排出的灰渣混合物中,因灰的含碳量高,不经分离会直接影响渣的综合利用。现有的脱水仓虽能将灰渣与水分离,但不能将碳(灰)与渣分离,影响渣的综合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既具有脱水功能,又具有碳渣分离功能的脱水仓,以提高渣的综合利用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在已有脱水仓仓体(1)的顶部增设1个分离筒(6),分离筒(6)的底部有一活动底锥(7),活动底锥(7)的启闭经起吊架(4)由电动机构(3)来控制,分离筒(6)的上部开有溢流孔(10)并装有滤网,溢流孔(10)与环形溢流槽(8a)相通,导流槽(8b)的一端与环形溢流槽(8a)相连,另一端与溢出水口(12)相通。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工作流程为碳渣与水的混合物经进浆管(9)打入分离筒(6)内,冲击力使渣水在分离筒(6)内翻滚,渣因比重大而沉入分离筒(6)的底部,灰(碳)粉则因比重小而随水滚动,并从溢孔(10)溢出,经溢流槽(8a)、导流槽(8b)最后从溢出水口(12)排出。电动机构(3),开启底锥(7),使分离筒(6)内的湿渣落入脱水仓仓体(1)内。柝水组件(13)工作,水则从出水口(14)流出。打开排渣闸(15)经分离后的渣便可装车外运,综合利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能有效地将碳渣分离,经试验灰渣中的可燃物碳的含量可从25%降低到1%左右。符合水泥掺合料要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仓体;2-支架;3-电动机构;4-起吊架;5-缓冲帽;6-分离筒;7-活动底锥;8a-环形溢流槽;8b-导流槽;9-进浆管;10-溢流孔;11-平台;12-溢出水口;13-柝水组件;14-出水口;15-排渣闸。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分离筒(6)固定在仓体(1)上部的平台(11)中央,上部开有溢流孔(10)。溢流孔(10)上装有滤网,与环形溢流槽(8a)相通,导流槽(8b)连接环形溢流槽(8a)与溢出水口(12)相通。分离筒(6)底部装有活动底锥(7),锥度为30°,锥体直径等于分离筒直径,关闭时与分离筒(6)贴紧、(间隙应小于5mm)、活动底锥(7)的启闭由电动控制机构(3),通过起吊架(4)完成。分离筒(6)安装时不垂直度应小于0.005,并与进浆管(9)保持同一轴线。缓冲帽(5)为锥形设置在进接管(9)的管口下方300mm处,并与进浆管(10)持同一轴线,以减小碳渣进入分离筒(6)时的冲击力。导流槽(8b)的坡度必须大于7°,以利于迅速出水。
权利要求1.一种碳渣分离脱水仓,主要由仓体(1)、进浆管(9)析水组件(13)和排渣闸(15)等组成,其特征在于仓体(1)的上部设有一个分离筒(6);该分离筒(6)的底部有一连接起吊架(4)由电动机构(3)控制的活动底锥(7);分离筒(6)的上部开有溢流孔(10),周围有一环形溢流槽(8a),溢流孔(10)与环形溢流槽(8a)相通,导流槽(8b)的一端与溢流(8a)相连,另一端与溢出水口(12)相通。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渣分离脱水仓,其特征为进浆管(9)的管口有一缓冲帽(5)。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大中型火力发电厂锅炉水力除渣系统的碳渣分离脱水仓,属于固液分离技术领域。其主要特征为仓体(1)的上部设有一个分离筒(6),分离筒(6)底部装有活动底锥(7),上部开有溢流孔(10),溢流孔(10)与环形溢流槽(8a)相通,导流槽(8b)的一端与溢流槽(8a)相通,另一端与溢出水口(12)相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能有效地将碳渣分离,提高渣的综合利用价值。
文档编号B01D36/00GK2175027SQ93219078
公开日1994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1993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3年7月16日
发明者杨大权, 朱寿林, 浦忠, 李正希, 吴忠德 申请人:无锡县电站除灰设备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