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按压喷头及具有防水按压喷头的容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449408阅读:来源:国知局
位卡扣、71-内连接部、72-外支撑部、8-容器瓶。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文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实施例,或者对本文列举的实施例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
[005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水按压喷头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包括:压头1、旋盖2、弹性体3、活塞4、栗体5、止逆阀6、限位卡扣7。
[0058]用于与容器瓶8连接的所述旋盖2的外侧面呈渐缩状,所述旋盖2靠近所述压头I一端的外径比另一端的外径大。
[0059]所述渐缩状旋盖2有利于单手夹持并用食指或拇指按压。如图1中的A部分,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见图5,图5中位置B到位置C为旋盖的渐缩状的外侧面,位置B较位置C突出,容器瓶的位置D的直径也大于旋盖下端的位置C,由此在位置C处形成一便于单手操作的凹陷。
[0060]所述压头I包括喷口11、管体12、第一套筒13,所述喷口 11与所述管体12的上端连接,所述管体12与所述喷口 11形成一料液通道。所述管体12下端设有出料口 14,所述管体12上端同轴设有所述第一套筒13,所述第一套筒13与所述管体12之间形成一第一套置环槽15。料液从所述出料口 14进入所述管体12,进而通过与所述管体12连通的喷口 11喷出。所述喷口 11可以仅仅是一与所述管体12顶部连通的开口结构,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长型喷嘴。所述压头I顶部设为如图1所示的平滑弧形,有利于单手操作时食指按压。
[0061]所述旋盖2为中空环体,同轴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套筒21和中空环套部22,所述第二套筒21与所述中空环套部22之间形成一第二套置环槽23,所述管体12穿设于所述中空环套部22中并伸出与所述活塞4相连。所述第一套筒13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21外径,所述第一套筒13下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21上并沿所述第二套筒21上下滑动,所述第一套置环槽15与所述第二套置环槽23相互连通并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31,所述弹性体3设于所述容置空间31内。所述第一套筒13的下端始终盖住所述第二套筒21的上端,有利于防止所述容置空间被外部污染物污染或被外界水浸湿。所述压头I通过所述弹性体3的伸缩沿所述中空环套部22上下移动,所述弹性体3用于所述压头I下压后的自动复位。
[0062]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3可以是弹簧或其他具有弹性的套筒结构。所述弹性体3的一端抵设于所述第一套置环槽15中,另一端抵设于所述第二套置环槽23中,在压头I不受外力下压时,所述弹性体3通过对所述第一套置环槽15、第二套置环槽23施力使得所述压头I上升至恢复原位。本实施例中料液经管体12进入喷口 11,不与所述弹性体3有任何接触,因此将弹性体3设置在第一套置环槽15、第二套置环槽23构成的容置空间31能够有效避免弹性体3金属氧化对料液的污染,也避免料液对弹性体3材料的腐蚀或氧化。
[0063]所述限位卡扣7与所述第二套筒21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对所述压头I限位。所述限位卡扣7—端抵设于所述第一套筒13下端,另一端抵设于所述旋盖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卡扣7与所述第二套筒21卡接,能够有效防止所述压头I的误按。
[0064]如图5所示,所述限位卡扣7包括内连接部71和外支撑部72;
[0065]所述内连接部71与所述第二套筒21可拆卸连接,
[0066]所述外支撑部72与所述内连接部71相连,且所述外支撑部72的一端抵设于所述第一套筒13的下端,另一端抵设于所述旋盖2。限位卡扣7内外两圈设计增加了限位卡扣7与压头I连接的稳定性,解决了在容器瓶8跌落时限位卡扣7易脱离的问题。
[0067]所述限位卡扣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整体为中空环状,所述内连接部71为内圈,所述外支撑部72即为外圈,且内连接部71和外支撑部72底部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作为外圈的外支撑部72上还设置有一手柄,手柄便于对所述限位卡扣7的操作。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压头主要通过管体12与旋盖2连接,且连接关系是可滑动的连接,而用于限位的卡扣外径通常较小,在容器从高处坠落时,压头I因受到瞬时冲撞力极易被撞断。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限位卡扣7对压头的支撑作用,将呈环状的外支撑部72外径设置成与压头I下端面的外径相同,由此对压头实现最大范围的支撑。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支撑部72与内连接部71在竖直方向上抵设于压头的下端面与旋盖2的上端面之间。
[0068]所述活塞4为中空环体,包括内环部41和外环部42,所述活塞4通过内环部41套设于所述管体12的下端,所述外环部42与所述栗体5内壁面气密贴合,所述压头I通过所述管体12带动所述活塞4沿所述栗体5内壁面进行一往复运动,从而抽吸容器瓶中的料液,使得所述容器瓶8中的料液被抽至所述栗体5,再从所述栗体5中挤入所述管体12,并由所述喷口11喷出。所述活塞4外环部42的与所述栗体5贴合的外侧面为向内凹的弧形面,有利于提高贴合的气密性。
[0069]所述栗体5底部设有入料口 51,所述入料口 51与容器瓶8内连通,所述止逆阀6设置于所述入料口 51。在压头I受力下压时,带动所述活塞4下移,增大栗体5中压强,栗体5底部设有所述入料口 51,所述止逆阀6由于压强增大而封闭所述入料口 51,栗体5中的料液被挤入管体12的出料口 14,由喷口 11喷出。在所述压头I受弹性体3弹力上移时,带动所述活塞4上移,出料口 14封闭,所述栗体5中压强减小,所述容器瓶8内料液冲开所述止逆阀6进入所述栗体5中。
[0070]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止逆阀6为塑料止逆阀。以塑料止逆阀代替如图9现有技术中的钢珠结构,有利于防止金属生锈污染容器瓶8内料液。
[0071]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7所示,所述止逆阀6包括端缘部61、弹性部62、阀体63。
[0072]所述端缘部61与所述栗体5连接,所述阀体63的上端通过所述弹性部62与所述端缘部61相连,所述阀体6 3的下端与所述入料口 51对应,所述阀体63的下端与所述入料口 51贴合使所述栗体5与容器瓶8隔离,或与所述入料口 51分离使所述栗体5与容器瓶8连通。止逆阀6通过弹性部62与阀体63的配合实现所述入料口 51的开闭。
[0073]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管体12设有上抵止部121和下抵止部122;所述出料口14设于所述管体12的管壁上且由所述活塞4实现径向密封。
[0074]所述管体12以所述上抵止部121的下端与所述活塞4分离、所述下抵止部122的上端与所述活塞4接触而带动所述活塞4向上滑动,所述出料口 14由所述活塞4径向封闭,和
[0075]所述管体12以所述下抵止部122的上端与所述活塞4分离、所述上抵止部121的下端与所述活塞4接触而带动所述活塞4向下滑动,所述出料口 14伸出所述活塞4连通所述管体12与所述栗体5。
[0076]如图1-3,所述压头I开始下压时先下移一至少大于出料口 14直径长度的行程123,直至出料口 14离开所述活塞4的封闭而连通所述管体12与栗体5,然后上抵止部121的下端与所述活塞4接触,带动所述活塞4向下滑动,止逆阀6贴合入料口 51使得栗体5内料液被挤入管体12;压头I开始上移时先上移一至少大于出料口 14直径长度的行程123,直至出料口14没入活塞4使得出料口 14封闭将管体12与栗体5隔离,然后下抵止部122的上端与所述活塞4接触,带动所述活塞4向上滑动,栗体5内压力减少至小于容器瓶8内部空间,止逆阀6被容器瓶8内料液顶离入料口 51,所述容器瓶8内料液通过所述打开的入料口 51进入所述栗体5。
[0077]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结构的组装,所述管体12包括第一管部124和第二管部125,所述第一管部124—端与所述喷口 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部125卡接,所述第二管部125远离所述第一管部124的一端套设所述活塞4。如图1所示,第一管部124套接于第二管部125外壁,且所述第一管部124的底部形成所述上抵止部121的下端。第二管部125的底部设置图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