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69843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的装置,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水处理的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
目前,水处理的主要设备有三种①水力旋流沉淀池,利用切向进水造成水力旋流,以旋流形成的离心力去除水中较大或较重的颗粒。但在去除较小或较轻的颗粒时,效果很差。即便加入絮凝剂进行水处理时,效果也很差。②斜板沉淀池,利用多块平行斜置的平板来缩短颗粒的沉淀时间,对含较小或较轻颗粒物的水进行处理时,通过絮凝剂的加入进行絮凝反应,反应后的水再通入斜板沉淀池,由于絮凝反应设备受工艺的限制,而很难和沉淀池组合成一体,因此,总体设备体积大,用材多,且占地面积较大,在处理低浓度颗粒物时,由于颗粒浓度低,絮凝反应不完全,处理效果差。③水力循环澄清池,利用进水形成的射流作用抽吸已经沉淀的颗粒物与进水一起混合,从而加大了絮凝反应的颗粒浓度,使絮凝反应更为完全。但由于颗粒的分离依靠重力,因此,沉淀时间较长,设备体积较大。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材料省、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高效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旋流絮凝分离器,包括有上部为圆筒状、下部呈倒锥状的壳体,溢水管设置在壳体中部,且下端伸出壳体,若干个同心环形板设置在壳体上部内,在同心环形板的上侧,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溢水槽,且一端与溢水管相通,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切向进水口,壳体的锥体底部设置有排泥口,壳体用支架支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含悬浮颗粒的水,加入絮凝剂后,由泵加压经进水口切向送入壳体内,形成水力旋流。在药剂和离心力场的共同作用下,颗粒逐渐增大,向环形板富集,并进一步接触碰撞,形成大颗粒絮团,沿板面下滑,落到圆锥底部,从切向排泥口排出。
在旋流絮凝反应过程中,沉入锥体的部分颗粒,在旋流浓缩区再次沿中心向上回流,并与进水混合,从而加大参与反应的颗粒浓度。
在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由于参与反应的颗粒浓度高,反应更为完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颗粒移动速度快,并且环形板间距小,颗粒径向移动距离短,从而使絮凝分离时间大为缩短,减小了设备体积。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参照附图1、2所示一种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包括有薄壁状壳体3,上部为圆筒状,下部呈倒锥体,溢水管4设置在壳体3的中部,其下端伸出壳体3。在壳体3的上部内设置有若干个同心环形板2,所述的同心环板2与壳体3同心,在同心环形板2的上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溢水槽1,溢水槽1的一端与溢水管4相通,使溢水槽1内的水经溢水管4排出。所述的溢水管4与壳体3同心。在壳体3的圆筒下部设置于至少一个切向进水口5,壳体3的锥体底部设有排泥口6。所述的排泥口6切向设置。壳体3用支架7支起。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水处理的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部为圆筒状、下部呈倒锥状的壳体(3),溢水管(4)设置在壳体(3)中部,且下端伸出壳体(3),若干个同心环形板(2)设置在壳体(3)上部内,在同心环形板(2)的上侧,设置有不少于一个溢水槽(1),且一端与溢水管(4)相通,壳体(3)的侧壁上设置有切向进水口(5),壳体(3)的锥体底部设置有排泥口(6),壳体(3)用支架(7)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絮凝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心环形板(2)与壳体(3)同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流絮凝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水管(4)与壳体(3)同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流絮凝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泥口(6)切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絮凝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泥口(6)切向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多环板旋流絮凝分离器,包括有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同心环形板和溢水管,溢水管下端伸出壳体,同心环形板上侧设有溢水槽,溢水槽一端与溢水管上端相通,壳体的筒体上设有切向进水口,排泥口在壳体的锥体底部。该分离器采用了多个同心环形板,经絮凝反应的颗粒在水力旋流离心力的作用下径向移动速度快且径向移动距离短,从而使絮凝分离时间大为缩短,设备体积小,处理效率高。对任何浓度悬浮物的水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文档编号B03D3/00GK2258099SQ9623120
公开日1997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1996年1月31日
发明者张雁秋, 陶秀祥, 丁毅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