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静态密封旋转式真空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498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静态密封旋转式真空处理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废油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静态密封旋转式真空处理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废油裂解提炼燃油工艺,是将废矿物油通过明火直接加热至450℃左右在裂解的条件下进行提炼。由于明火直接接触釜底燃烧,从而造成钢板氧化分层,极大的降低了反应釜的使用寿命,且对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明火燃烧采取局部加热,不但热效率低而且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所生产的产品难以达标,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传统废油提炼燃油工艺采用间歇式生产方法,每生产一个循环后需要停炉降温,再加入常温状态下的油,重新加温至馏分温度。极大的浪费燃料,而且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静态密封旋转式真空处理器,结构合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提高了废油的回收率,油品好,节能环保。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塔体组件3,其内部设置有甩盘转子组件4;所述甩盘转子组件4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轴承组件7和下轴承组件6;所述上轴承组件7和下轴承组件6连接在塔体组件3内;所述甩盘转子组件4的上端设置有环形喷射系统2;所述环形喷射系统2上设置有废油入口13;所述塔体组件3包括筒体302、夹套306和裙座305;所述筒体302的上设置有封头301;所述夹套306内壁与筒体302外壁之间设置有导热油循环系统16;所述封头301上设置有油气出口15;所述筒体302内下端设置有蒸汽加热盘管5;筒体302下端设置有导热油入口9、循环油出口10、蒸汽入口11以及循环油入口14。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16内设置有折流板303;所述折流板303为螺旋状。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02的顶部设置有测速传感器8。

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出口15内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02上设置有液位计接口12。

进一步的,所述甩盘转子组件4包括主轴405;所述主轴405的上端设置有叶轮组件403;所述叶轮组件403下端设置有甩盘组件404;所述甩盘组件404的数量为间距设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组件403的上端设置有破泡棒402;所述破泡棒402的数量为间距设置的多个;所述主轴405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搅拌棒406;搅拌棒406的下端设置有末端搅拌棒407。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02的内壁上连接有多个环形挡板304;所述多个环形挡板304分别设置在甩盘组件404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组件403包括连接架4031和叶轮4032;所述叶轮4032内部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叶片4033;所述叶片4033为圆弧状;所述叶轮4032的底部设置有导流环4034。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喷射系统2内设置有喷嘴201;所述喷嘴201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布置在叶轮4032的外侧,且所述喷嘴201朝向叶片4033的圆弧凹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设置有环形喷射系统,废油从进入环形喷射系统后从喷嘴喷出,废油推动叶轮旋转,从而带动主轴及甩盘组件、搅拌棒、破泡棒、测速棒旋转;在废油注入的同时又为设备提供动力,节约了能源。

2、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将废油均匀甩到筒体内壁,沿内壁向下流,夹套内通入高温导热油,通过螺旋状的折流板由下向上运行,能将热量均匀传至筒体内壁,从而能将附着在筒体内壁的废油加热、裂解并挥发,从而提炼出有用的成分;未被挥发的废油经过环形隔板后,被改变流向,从而滴落到下部的甩盘组件上,甩盘组件与主轴固定连接,甩盘组件的旋转又将废油抛回筒体内壁,多个甩盘组件及环形隔板能保证筒体内壁的废油均匀分布;使废油裂解回收更加高效、充分、节能。

3、油气出口内设置有丝网除沫器,能防止爆沸,阻止小液滴通过,提高回收油品质。

4、设置有测速棒及测速传感器,可以测量筒体内主轴的转速。

5、主轴上部设置有多个破泡棒,能将产生的气泡击破,从而有效防止瀑沸。

6、主轴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搅拌棒,能将筒体底部的废油加以搅拌,使之受热均匀,防止爆沸。

7、蒸汽加热盘管能将筒体底部的废油加热,并通过盘管内的多个小孔喷出,起到搅拌废油的作用,并带走液体中的水份。

8、筒体内部通过抽真空,保持负压,使废油挥发提取率更高,废油得到充分回收。

9、筒体底部的废油通过泵的作用,沿夹套外侧的管道注入环形喷射系统,能增加转子甩盘组件的动能,从而能提高转速。通过调节进入喷嘴的油量,能控制转速。废油通过循环系统又被从喷枪中射出,提高了废油的回收率。

10、筒体上设置有液位计接口,安装液位计后,便于观察及控制液面高度,使液面保持适当水平,提高自动化水平。

11、裙座的高度能调节筒体内的气压,以使筒体内废油能通过泵的作用而循环,提高废油的回收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循环油入口及循环油出口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剖面视图A-A。

图4为本发明中甩盘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叶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塔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丝网除沫器;2、环形喷射系统;3、塔体组件;4、甩盘转子组件;5、蒸汽加热盘管;6、下轴承组件;7、上轴承组件;8、测速传感器;9、导热油入口;10、循环油出口;11、蒸汽入口;12、液位计接口;13、废油入口;14、循环油入口;15、油气出口;16、导热油循环系统;201、喷嘴;301、封头;302、筒体;303、折流板;304、环形挡板;305、裙座;306、夹套;401、测速棒;402、破泡棒;403、叶轮组件;404、甩盘组件;405、主轴;406、搅拌棒;407、末端搅拌棒;4031、连接架;4032、叶轮;4033、叶片;4034、导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它包括塔体组件3,其内部设置有甩盘转子组件4;所述甩盘转子组件4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轴承组件7和下轴承组件6;所述上轴承组件7和下轴承组件6连接在塔体组件3内;所述甩盘转子组件4的上端设置有环形喷射系统2;所述环形喷射系统2上设置有废油入口13;所述塔体组件3包括筒体302、夹套306和裙座305;所述筒体302的上设置有封头301;所述夹套306内壁与筒体302外壁之间设置有导热油循环系统16;所述封头301上设置有油气出口15;所述筒体302内下端设置有蒸汽加热盘管5;筒体302下端设置有导热油入口9、循环油出口10、蒸汽入口11以及循环油入口14。

优选的,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16内设置有折流板303;所述折流板303为螺旋状。

优选的,所述筒体302的顶部设置有测速传感器8。

优选的,所述油气出口15内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

优选的,所述筒体302上设置有液位计接口12。

优选的,所述甩盘转子组件4包括主轴405;所述主轴405的上端设置有叶轮组件403;所述叶轮组件403下端设置有甩盘组件404;所述甩盘组件404的数量为间距设置的多个。

优选的,所述叶轮组件403的上端设置有破泡棒402;所述破泡棒402的数量为间距设置的多个;所述主轴405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搅拌棒406;搅拌棒406的下端设置有末端搅拌棒407。

优选的,所述筒体302的内壁上连接有多个环形挡板304;所述多个环形挡板304分别设置在甩盘组件404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叶轮组件403包括连接架4031和叶轮4032;所述叶轮4032内部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叶片4033;所述叶片4033为圆弧状;所述叶轮4032的底部设置有导流环4034。

优选的,所述环形喷射系统2内设置有喷嘴201;所述喷嘴201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布置在叶轮4032的外侧,且所述喷嘴201朝向叶片4033的圆弧凹面。

具体使用时,如图1所示,_废油从废油入口进入,通过环形喷射系统,从喷嘴出来的流体能推动叶轮旋转,从而带动主轴及甩盘组件、搅拌棒、破泡棒、测速棒旋转。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将废油均匀甩到筒体内壁,沿内壁向下流,夹套内通入高温导热油,通过螺旋状折流板由下向上运行,能将热量均匀传至筒体内壁,从而能将附着在筒体内壁的废油加热、裂解并挥发,从而提炼出有用的成分。未被挥发的废油经过环形隔板后,被改变流向,从而滴落到下部的甩盘组件上,甩盘组件与主轴固定连接,甩盘组件的旋转又将废油抛回筒体内壁,多个甩盘组件及环形隔板能保证筒体内壁的废油均匀分布。

循环油从筒体内出来后,经过紧贴在夹套外的半管进入环形喷射系统。环形喷射系统的喷嘴能将油喷到甩盘转子组件的叶片上,从而推动甩盘转子组件转动,将废油均匀的甩到筒体内壁,以利于蒸发。蒸发的废油经过环形挡板,又回到甩盘上,由甩盘重新均匀地甩到筒体内壁,如此反复,直到最后没有被蒸发的废油流到筒体下端。在筒体下端积聚的废油经循环油出口、泵、半管又回到环形喷射系统。新的废油从环形喷射系统的新废油入口进入。循环油及新废油经喷嘴喷出后,为甩盘转子组件提供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