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197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大多数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方式便是丢弃、焚烧,焚烧秸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而且秸秆的一些可利用部分也并没有被利用起来。

现如今,随着人类资源越来越紧缺,人们不断想办法变废为宝,废弃秸秆也被利用起来,将其高温烧制成木炭。其中一种方式便是气化制炭,气化制炭是利用向废弃秸秆通入高温热气流,将其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变为木炭的工艺。

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通入热气流时废弃秸秆无法均匀接受加热,热气流分布不均,导致秸秆一部分炭化一部分没炭化,同时通入热气流速度过快,导致废弃秸秆外部和内部温度不一,影响最终制炭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均匀通入热气流且使物料表里受热均匀的加热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加热物料的筒体、设于所述筒体两端的进料口和出料口、设于所述筒体内的用于通入通出热气流的呈螺旋状的加热管、设于所述筒体上的与所述加热管一端连通的进气口;

所述加热管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通出热气流的出气孔。

优选地,所述加热管嵌设于所述筒体内壁。

更优选地,所述出气孔间隔均匀的设于所述加热管裸露于所述筒体内壁之外的管壁上。

优选地,所述筒体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筒体上端,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筒体下端。

优选地,所述加热管沿竖直方向螺旋分布的设于所述筒体中,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加热管的下端。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加热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将加热管设计成螺旋状,大大降低了热气流的流通速度,同时在加热管上均匀设置多个出气孔,使物料受热能更均匀,消除了加热死角,制炭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筒体;2、进料口;3、出料口;4、加热管;5、进气口;6、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2所示,一种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加热物料的筒体1、设于筒体1两端的进料口2和出料口3、设于筒体1内的用于通入通出热气流的呈螺旋状的加热管4、设于筒体1上的与加热管4一端连通的进气口5,在加热管4表面间隔均匀的设有多个用于通出热气流的出气孔6。加热管4沿竖直方向螺旋分布的设于筒体1中,进气口5设于加热管4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沿竖直方向分布,进料口2设于筒体1的上端,出料口3设于筒体1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将加热管4嵌设于筒体1内壁,由此带来的好处是避免了通入物料时物料与加热管4发生碰撞而影响加热管4的使用寿命。同时加热管4设计成螺旋状,可以有效的降低热气流的流速,在其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气孔6,可以使物料受热均匀,该出气孔6间隔均匀的设于加热管4裸露于筒体1内壁之外的管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机构配合一种气化制炭装置使用,该气化制炭装置用于将废弃秸秆高温气化制成木炭回收利用。

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工作开始时,从进料口2中加入物料,物料进入筒体1内,同时向进气口5中通入热气流,热气流通过加热管4流通,并由出气孔6均匀通向物料,物料受热升温,升至一定温度形成木炭从出料口3通出。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加热物料的筒体、设于筒体上的进料口和出料口、设于筒体内的用于通入通出热气流的呈螺旋状的加热管、设于筒体上的与加热管一端连通的进气口,在加热管表面间隔均匀的设有多个用于通出热气流的出气孔,该加热管嵌设于筒体内壁,出气孔设于加热管裸露在筒体内壁之外的管壁上。本发明的加热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将加热管设计成螺旋状,大大降低了热气流的流通速度;同时在加热管上均匀设置多个出气孔,使物料受热能更均匀,消除了加热死角,制炭效果更好,效率更高;而将加热管嵌设于筒体内壁上,则可以很好的避免物料通过时与加热管发生碰撞,极大的增加了加热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市昇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11
技术公布日:2017.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