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0267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力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重力发动机属于动力机械,以下简称重力机,国际专利分类F03G 3/00。
背景技术
人类利用的引力能,随载体不同,分为流体的水能和固体的重物能-一通常称为重力能。正 是这个载体差别,使重力能的本性呈现出是一种与时间无关、无处不在、又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能源!
利用重力能和水能作功的技术完全不同。利用水能即水力发动机连续作功输出能量的技术 已十分成熟,而利用重力能,即重力发动机连续作功却相反,走进了死胡同。世界史上,虽然 有过多种重力机的技术方案,但均无一成功。科技界从多次实验和经验中,得出了一个把"还 未成功"判决为"不会成功"的结论,把重力机认为是违背自然界基本规律…能量转换与守恒 定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具备实用性的。本发明的重力机将改写这个历史误判。
现代物理学指出"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对封闭系统成立,对非 封闭系统不成立。......三大守恒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在非惯性系中不成立。......在非惯性系
中不守恒。......三大守恒定律源于时空的对称性,能量守恒定律源于时间平移对称性,动量守
恒定律源于空间平移对称性,角动量守恒定律源于空间旋转对称性......三大守恒定律在非惯性
系中不成立,说明非惯性系中时空的对称性会出现破缺。"(邓明成编著新编大学物理学,第 二版,P44,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这表明,不应把三大守恒定律绝对化、普遍化,守 恒是有条件的。在时空非对称条件下,三大守恒定律可能失效!
物理学认为重力或重力矩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是保守内力,重力功等于重力矩功。
对此,应作以下修补重力具有两重性,即,重力是保守力;在快速旋转情况下,重力矩 是非保守力,重力矩作功与路径有关,重力矩功不等于重力功。在刚体绕定轴旋转的大偏心重 力矩系统中,动能定理应当是,
外力矩和/或重力矩及重力(必为负功)做功的总和 =转动动能的增量 =1"//2 —1",2/2。
当外力矩和/或重力矩EM^0时,空间旋转失去对称性,角动量不再守恒;时间平移失去对称 性,能量不再守恒。
这也就是说,在大偏心重力矩系统中,只要能保持动力矩M》0,即重力动力矩》总阻力矩 时,就会引起系统在任何时刻均处于不平衡状态而连续旋转,成为所谓的"重力永动机"。
从理论上看可以实现重力发动机,但力学原理与机械结构却是既统一、又有区别。即,既 要采用极不对称系统,又还必须正确解决机械运动的死角问题。图4为一个固定直辐杆偏心转子重力机的典型模型(中国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电教中心摄永动机能制成吗,1987年,光盘,北京,清华大学音像出版社)。它的缺陷有四(l汰小半径RyRi之比不足3,即非对称度太小;(2)动力重轮仅4个,数量太少,无法形成大动力矩;(3)铁球上行d-h段无导轨,虽然避免了运动死角,但上行始点d太靠近左侧边,即离轴垂线太远,这既加长 了上行耗能路程,又占据了本应属于铁球下行作功的区段,这说明导轨走向不妥;(4)铁球沿辐杆 滑动,摩擦阻力太大。所有失败方案的关键都是,没能创建出可以推动转子连续旋转的、远大于总阻力矩的重力动 力矩。重力与电磁力、风力、水力和太阳能的本质不同。凡一次作用上后、无需再不断添加能源而 能连续不停地运动作功输出能量的,或需要输入少量外界能源,才能连续不停地运动作功输出多 余能量的,即输出远大于输入的机器,均为永动机。本发明的重力机符合这个界定。检验本发明及所依据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创建出理想的结构系统。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重力动力矩>〉总阻力矩,并能连续旋转作功输出能量的重力发动 机。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重力机的主要特征1.1 一种重力发动机含有偏心转子、定子和机架。转子的水平轴l和定子支承在^l架9上。垂直于轴分布有多根辐杆。辐杆采用直线形辐杆,简称直辐杆2,或采用可弯形辐杆,简称可弯辐杆20。 一根辐杆对应连着至少一个重物8。重物8采用重轮8或非重轮形。1.2定子含有导轨,亦称为定子导轨。导轨与偏心转子相对应。按重物8的运行方向,导轨分为大偏心a-b-d下行段6和小偏心d-e-a上行段7。两段的分界点是导轨或重物轨迹的顶点a和最低点d。轴两侧水平面最远点b和最近点e处,重物质心离轴1的距离为R2和R"1.3偏心转子的R2/R,之比值n^7,最佳11>10。1.4辐杆根数N。《24,最佳N。〉47。 N。<24或n <7,也可能令转子旋转,但输出能量少,实用 价值小。1. 5设置助力装置(1) 在大偏心下行段的a-b上半段,例如在点a或点b处,设置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图 2a、 8、 12a),和/或在小偏心d-e-a上行段设置一个或多个上行助力装置,上行助力装置采用装 置[32]和/或[32a];(2) 助力装置的动力由转子自身旋转和/或由外部能源提供。1.6处于大偏心a-b-d下行段6的重物,大多离轴较远,对轴的重力力臂较长,产生推动转子旋 转的很大的重力驱动力矩2M2。
处于小偏心d-e-a上行段的重物8,大多离轴较近,对轴的重力力臂较短,构成较小的重力 阻力矩SM1Q
一个转子在任何瞬时的重力驱动力矩2M2,远大于各阻力矩之和,从而推动转子不停地连续 旋转作功,输出剩余能量折合成的动力矩M,
M二SM2—21^—2M。一2Mh, 其中,M。为克服摩擦阻力、空气阻力和震动等耗能折合成的阻力矩;Mh为助力装置耗能折合成的 阻力矩。
1. 7非对称性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性。从结构对称,逐渐加大偏心率il和增加辐杆总数 N。即增加重物总数,到结构不对称,对称性破缺度不断扩大,到极不对称,直到重力动力矩>> 总阻力矩,达到从量变飞跃到质变,连续输出能量。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内在的必要条件是 大偏心,充分条件是重物数多;外部的必要条件是要用助力装置,充分条件是助力方式、助力点、 助力力度,助力时间与速度等。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但又有内外和主次特征标度的多元函数。
对称与不对称是两种静态形式,是状态量。对称性破缺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变量。重力 矩从对称结构的零即动力矩M^,到M^0,到M》0,也是一个从保守力变化到非保守力的过程; 不大到一定限度,它的非对称特性表现不明显。所以,从对称到不对称,是一个打破对称或对称 性破缺程度的演变过程。研究各个变量的影响,易于明白在大偏心重力矩系统中,对称性破缺的 机理,作出优化组合,并有助于理解角动量和能量从守恒到不守恒的本质。这是一个用宏观力学 方法研究重力能的作功过程,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 序系统, 一个可分析、可计算、可控制的系统。它对参数变动的敏感性不强,没有突变性。对重 力系统,只有追求最大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满足一定条件的唯一解;不存在从不对称或不平衡的 逆转,也不存在解的不收敛性问题。
2. 直辐杆
2.1在直辐杆2系统的上行导轨f e段不设置(图3)或设置一个下拐点h (图l、 2、 7、 12 等),和/或在上部e-a段中设置一个上拐点s (图1 3)。拐点h、 s的位置是,使在任一瞬 间需要助力上升的重轮8较少,最佳位置是使仅有上下两个或至多六个重轮8需要助力上升。 2.2直辐杆2采用固定式直辐杆3(图5 )、伸縮式直辐杆4(图6)或活动式直辐杆5(图7 )。2.3直辐杆2转子在运动中,所有轴对称重轮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为此,
(1) 对于固定式直辐杆3(参见图5 )和伸縮式直辐杆4(图6)的转子,采用助力装置32a加 32的方式,或者采用连杆17加助力装置32的方式。
助力装置32a加32的方式是,在下部f-h段设置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下部重轮上行的同 时,设置在上部s-a段的装置32a,同步帮助轴对称的上部重轮上行。当上部重轮上行到点a时, 被一种开关锁住,直至该重轮下行到点d或f时,开关才自动解锁。这种助力方式构成的转子是 一个平面结构。(图2)
连杆17加助力装置32的方式是,轴对称的重轮均用连杆17相连,故仅需在下部f-h段设 置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下部重轮上行的同时,连杆17另一端的重轮自然被随之推动上行。连 杆17为单支设在一側(参见图4),或为双支设在对称的两側(图5a、 7a)。含连杆17的转子是 一个空间结构。
(2) 对于活动式直辐杆5(图7)仅在f-h段设置上行助力装置32,因为轴对称的辐杆5是一 根整体杆,它本身己具有连杆17的保证轴对称重轮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功能。
3. 可弯辐杆20采用半铰式可弯杆21 (图9)、螺旋弹簧可弯杆22 (图IO)或板条弹簧可弯杆 23(图11)。
4. 助力装置
4.1设置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的作用是,当重物到达助力点时, 一个外力突然瞬间作用于重 物8、重物轴ll或辐杆端,以增加重物下行的速度,从而更大地增加重物在d点的动能Kd (参 见图16的说明)。在重力机起动阶段,加此助力特别显效。
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采用瞬时性施力装置31a, g卩,安置在辐杆端的喷气反推力装置、 安置在定子上的曲柄连杆-滑块冲击机构、飞轮锤39 (参见图12c)或电磁炮。 4.2上行助力装置32或32a采用瞬时性施力装置31a、永磁体助力装置(图13)、链-钩拉离装置 (图14)、链-钩提升装置(图15)、连杆-弹簧推动装置(图17),或者它们的各种组合。
上行助力装置的作用,是减少机械运动死角e的影响(图3)和/或帮助推拉重物8上行。
点f为上行助力装置32的始点。点f的具体位置,取决于上行导轨7和助力装置32的类 型,目的是要能避免重轮在点f处进入死点。
5. 采用同轴、而辐杆相位不同的多个偏心转子组成的空间结构重力机,既可克服单机动力不平 稳的缺点,又能增大输出能量。
6. 本发明的重力发动机将成为一种新的绿色能源,作成动力机或玩具。它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 成本低。


图l直辐杆2偏心转子的9种导轨图 图2有拐点s、 h直辐杆87重力机示意图 图3有拐点s直辐杆2导轨84重力机示意4 一个固定式直辐杆3的重力机模型5 —根固定式直辐杆3的示意6 —根伸縮式直辐杆4的示意7 —个活动式直辐杆5的重力机示意8 —个可弯辐杆20的重力机示意图 图9半铰式可弯辐杆21重力机示意图具体实施例除图5a、 8夕卜,在以下各图中,由于受图面限制,为了使K视觉范围内的图像清晰,R2/R, 之比值均被绘成iK7。图1给出了仅涉及直辐杆2型偏心转子的9种定子导轨形式80 88。导轨81和82在e处有拐点,它们的上行e-a段占据第l象限区域大,即阻力矩1^大;而 与之反对称的第3象限作功区域小,重力驱动力矩M2必然小。 若有拐点h和s,则小偏心上行段成为d-f-h-e-s-a。 导轨83和84 (参见图3)无下拐点h,有上拐点s。 导轨85是公知的上下对称的弧形,无拐点。凡无下拐点h的导轨83 85,在上行d-f-h,(图3)段中,均不可避免地,在同一时刻需要 助力上行的重轮数较多。导轨86 88的非对称度较大,有下上拐点h、 s。任何瞬时,在上行d-f-h助力段中的重轮, 即同一时刻需要助力上行的重轮数量少。导轨86和88的拐点h靠近轴垂线,故需要同时助力 的重轮数最少,最优状态是上下仅有两个或六个重轮。导轨d点越低,重轮下行做功的空间越 大,如导轨87、 88。相反,d点高者,重轮下行做功的空间则小,而上行重力阻力矩必然较大, 如导轨86。很明显,导轨87、 88是较好的构形(参见图2)。下行a-b-d段6通常是重物8的导向轨或虚轨。作为导向轨6时,对重物只起导向、而不 起支承作用。作为虚轨6时,仅代表重物的下行轨迹。导轨与重物质心的运动轨迹不一定重合。除特别强调外, 一般并不严格区分a-b-d-e-a是 代表导轨或是重物质心的运动轨迹,而是统称为导轨。图10 —种螺旋弹簧可弯杆22示意图 图11 一根板条弹簧可弯杆23示意图 图12瞬时性助力装置31a示意图 图13 —个永磁体助力装置示意图 图14 一个链-钩拉离助力装置示意图 图15 —个链-钩提升助力装置示意图 图16重轮向下旋转的力学原理图 图17 —个弹簧-连杆推动装置示意2a所示直辐杆2的导轨87内安置有6X4=24个重轮8。在a点设置瞬时性下行助力装 置31。在f-h段和s-a段分别设置有上行助力装置32和32a。
因为下拐点h靠近轴垂线,故在任何瞬时,在f-h和s-a段内,均各只有一个或两个重轮 同时需要助力上行。
近半数重轮聚集在小曲率半径R的h-e-s上行段内。这段无运动死角e障碍。又由于轴对 称的重论的力臂长度不对称关系,这些力臂短的重轮既无需助力就会自由轻松地上行,又因它 们离轴垂线的重力臂较短,故构成的阻力矩2Md、。另一半重轮处在大偏心a-b-d下行段6的 长重力臂中,将以近乎大悬臂的方式急速下行;它们产生的驱动力矩2M2很大,形成任何瞬时 的绝对不平衡,使偏心转子处于逆时针旋转状态。(24根辐杆2、 24个重轮8和一根轴1构成 的转子运动,是一个刚体定轴旋转。在这儿是把它作为多质点系统分析,把24个重轮8看成 24个质点8,质点8对轴1的水平距离即为重力臂,构成重力矩;或者,质点8对轴1的竖向 距离大,位置高,位能大。重轮一质点8从点a-b-d下行作功,即为重力矩功。)
由此表明,R2/R,之比值即偏心率H越大,辐杆即重物总数N。越多,h-e-s段包容的重轮数 也就越多,构成动力矩2M2也将越大,输出剩余的动力矩M3也就越多。
拐点h附近导轨的曲率半径不宜太小,以免重轮经过时,由于上行惯性而引起跳动。或者, 在拐点h处,再设置其它助力装置,帮助重轮变换方向。
在h-e段,重轮8沿外导轨7顺时针滚动上行。
在e-s段,无外导轨7(如图点线所示),而是设置与外导轨7不在同一平面的内导轨7a。 相应地,在重轮8的旁边再安装滚轮18(参见图5c、 6c、 7f)。滚轮18沿内导轨7a逆时针 滚动上行,从而避免重轮8在点e处改变自转方向。
重轮8采用园形或齿轮形。 一根辐杆由单支、双支、四支或桁架构成。
图2b示导轨87用于固定式直辐杆3(参见图5)偏心转子的正视图。全部辐杆为等长度的 直辐杆3,外端与一个园轮3a固结。在转子运动中,进入小偏心d-h-e-s上行段的全部辐杆3 的外部,均伸出在定子轨道之外。为了形成最大的偏心重力矩,辐杆和园轮3a的刚度要大, 而重量却要尽量地轻;但若园轮3a的转动惯量大,以至于成为重轮缘时,它将具备飞轮的有 益作用。这是一对矛盾。
图3所示导轨84的d-f-h,段偏向右,使顶点a降低,重轮的位能偏小,同时有运动死角 P。若点d再向左,使点f落在轴垂线上(如点线所示),则顶点a将升高。从图可知,在任 何时刻,在上行f-^助力段,同时需要助力的重轮至少有3个。图4a为一个固定式直辐杆3重力机模型的正视图,图b是斜视图(原图无标记)。铁球8 的运动轨迹,类似图1中的导轨80。偏心转子由悬臂轴1、 8根等长度直辐杆3、 8根钢丝连杆17、 8个铁球8和一个园轮3a 组成。每根辐杆3上套有一个可在其上滑动的铁球。轴对称的两个铁球用交错穿过轴孔的钢丝 连杆17相连。定子右侧小偏心h-e-a上行段设置弧型铁导轨。导轨和轴1固定在机架9上。导轨7和7a 是同一根弧轨的外侧与内侧,处在同一个平面内。半数铁球紧靠h-e段外侧导轨7或e-a 段内侧导轨7a上行,同时沿辐杆3滑动,带动连杆17运动,改变各铁球离轴的距离。辐 杆3又带动外园轮3a—起旋转。h-e-a段的重力臂较短,铁球产生的阻力重力矩之和i:Mi较 小。轴左侧的半数铁球处在无导轨的大偏心a-b-d-h段,且大多离轴较远即重力臂较长,产生 逆时针旋转的驱动重力矩之和EM2较大。图示系统未能做到EM2》I]M,+EM。,故虽有瞬间手助力,仍不能连续旋转。图5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一根固定式直辐杆3,其整体重力机示意图见图2所示。图2与 图4所示重力机的主要区别在R2/R,之比值ri较大,重轮数较多,导轨设置有下上拐点h、 s, 采用了上下行助力装置31、 32、 32a,采用了与外导轨7不在同一平面的内导轨7a,并采用吊 轮16及滚轮18的滚动摩擦结构。图5a示一根固定式直辐杆3由两根滑轨3构成的示意图,n^10。 一对滑轨3的内端,固 结在垂直于轴1的幅板10的两侧;轴右侧的两根滑轨未展现全长,仅示出J^长度段,也未示 出等长度直辐杆3外端固结的园轮3a。全部滑轨槽口的朝向相同,故,轴对称滑轨3上的重轮 8的位置为反对称,左端的重轮8在下,右端的在上(或相反,左在上,右在下)。处在幅板10两側对称的两根等长度的连杆17的两端,均分别与一根重轮轴11相连。当采 用助力装置32a,帮助上部重轮上行时,则不用此连杆17。图5b为一种滑轨模型斜视图,两个吊轮16还未装入滑轨3中。图c为吊轮16已装入滑轨 3中的正视图。吊轮16可在滑轨3内往复滚动,摩擦阻力小。吊轮16与L型连接件13被专用 螺栓25固结。L型连接件13被固定在重轮轴11上。重轮8采用自行车飞轮,通过后花盘12 也被固定在重轮轴ll上。从而,吊轮16-重轮8联结成为一体,重轮可沿滑轨3往复移动。重轮轴11的两端各固定有一个滚轮18,即滚珠轴承,则吊轮16-重轮8-滚轮18连成一体。 滚轮18在e-s段沿内导轨7a上滚(参见图2、 3)。当不用滚轮18,则是由重轮8自己沿外导 轨7上滚到e点改变方向,再沿内导轨7a继续滚动上行。重轮8改变方向,自然会导致能量耗损。由此可知,这种结构的特征是 一根固定式直辐杆3采用一根或两根固定滑轨3,其内端 固结在幅板10上。固定滑轨3上套有可沿其往复滚动的吊轮16,吊轮与重轮8固结在一起运 动。轴对称的重轮用等长度的连杆17相连,由设置在f-h段的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下上重轮 一起同时上行;或者,不用连杆17,而由设置在s-a段的上行助力装置32a帮助上部重轮8 上行,同时,由设置在f-h段的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下部重轮上行。图6a示,轴对称的两根伸縮式直辐杆4的竖向剖视图,图b为水平面剖视图。辐杆4用多 段嵌套式伸縮结构。图示左部全伸展开,右部全收縮。辐杆4的内端首段固结在幅板10上,外 端固结重轮8。
轴对称辐杆4的外端,用等长度的连杆17相连,它有两个作用既保证轴对称重轮的间距 始终不变,又带动轴对称的两根伸縮辐杆4作往复伸縮运动。若不用连杆17,则改用助力装置 32a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图6c示一种辐杆杆端模型图。辐杆4外端与重轮轴11被两根杆式连接件19固牢。轴11 上的两个花盘12与飞轮8固结。轴11两端各有滚轮18。
可见,这种结构的特征是伸缩式直辐杆4为多段嵌套式伸缩结构,各段之间可以相对运 动;辐杆4首段的内端固结在幅板10上,外端与重轮8固结;轴对称的杆端采用等长度连杆 17相连的方式,或者用上行助力装置32a的方式,保证轴对称的重轮8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图7a示, 一个有五根活动式直辐杆5的偏心转子示意图。活动辐杆5由固定在轴1上的吊 轮架16b的吊轮16形成的滑动铰支承。全部辐杆处于悬臂状态,并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图7b 为侧视图。每根辐杆5均对应一条有上下拐点的上行导轨7、 一条下行轨迹6和一个助力装置 32。重轮8固结在辐杆5的端部,其运动轨迹点为29。
轴1上固定有五个吊轮架16b。各个吊轮架之间沿轴向相隔一定距离,并相差一个角度(图 a示相差45。)。
一个吊轮架16b (图7c e示)含有上下两根吊轮条(每条各有四个吊轮16)、两块带耳片 的凹型连接件15 (凹型段用来夹牢轴1)和把吊轮条、连接件15与轴1固结在一起的两个专用 螺栓63。
图7c e示,每根活动式直辐杆5由上下两根活动滑轨5构成。轴对称两侧的辐杆5是一 根整杆,即上下两条整滑轨。
图7c、 d示两根活动滑轨5还未套入和已套入吊轮16。图7e为图7d的侧视图。从这三 个图可知,端部有重轮的两根活动滑轨5,可沿吊轮架16b的吊轮16垂直于转子轴1往复运动, 并与轴一起转动。
图7f示一种杆端结构模型图。两根活动滑轨5的端部,被两块板式连接件14夹住,用螺 栓64固定。连接件14又与重轮轴11固结。轴11上的一个花盘12与飞轮8固结。轴11的外 端安装有滚轮18。
所以,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活动式直辐杆5采用活动滑轨5,轴对称两侧的滑轨是一个整 体,重轮8固结在活动滑轨5的两端; 一根辐杆5对应一个吊轮架16b。 一个转子轴l上固结 有多个吊轮架,各个吊轮架16b之间沿轴向相隔一定距离,并有一个角度差;活动滑轨5沿吊 轮架16b的吊轮16垂直于轴l往复运动,并随轴转动。图8示由N。46根可弯辐杆20构成的重力机,其偏心率11^10。处在小偏心d-f-e-a上行 侧的近半数杆,靠近轴的部分已弯曲。只有最右边一根辐杆端部的重物8,受上行助力装置32 的作用已向上运动,杆中部凸起。进入大偏心a-b-d下行侧的可弯辐杆20已全部变成直杆形状。杆端部的重物大多具有长重 力臂,它们产生的驱动重力矩2M2显然很大,系统始终处于不平衡的逆时针旋转状态。在a点 安置有下行助力装置31。可弯辐杆构成的转子为平面结构。(另见图9 11)因此,这种结构的特征是可弯辐杆20的内端固结在幅板上,外端固结重物8。在小偏心 f-e-a段设置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重物8从f点开始上行。在上行过程中,杆从靠近轴的弯 曲部分开始逐步变直;直到助力装置32帮助重物8上行到a点,辐杆20才全部变成直杆,可 承受长重力臂的重物作用,并产生很大的重力驱动力矩SM2。重物8从a点下行到最低点d, 辐杆20进入小偏心d-f-e-a上行侧后,从靠近轴的部分开始自由变弯,外部下垂,使重物对轴 的水平重力臂变短,杆端重物仅引起较小的重力阻力矩M,。图9示一个由N。=16根半铰式可弯杆21构成的重力机在不同状态的示意图。R/R,之比n "3. 5。图9a中用手示意上行助力装置32。图9b为杆靠近轴1附近的局部剖视图,内片62仅 用单片。图9c为杆局部弯曲的放大图。图9d为局部伸直的放大图。图9e为采用双内片的辐杆 剖视图,它含有类似自行车链条的滚子66a。图9f为用弹簧秤26的测重图。图9g为大偏心一 侧的杆全部伸直的示意图。图9h为16根杆的杆端均连有重物8后,转子的平衡状态图。辐杆21采用链条式可弯结构。但图中只有第16号杆为半铰式可弯杆21,第1 6号伸直 状态的杆仅为示意用的整根木条21a;第7 15号杆21b也仅为示意用,它们只有部分段为半 铰式可弯杆。各杆长约R^120cm。杆21由内片62、外片61、铰和固定在内片上的锁子67构 成。内外片为长度不等的5X25mm木片。越靠近轴的木片越短,以便于弯曲。图9a示,轴上固定有一个半径32cm的幅板10。 16根杆内端固定在幅板上。幅板10还是 防备各辐杆向后歪倒的护板。当杆端重物受手助力上行,相邻外片61与锁子67接触靠紧部分, 则变成直线段。这个过程从靠近轴的内外片开始,如第16号杆的左部所示。图9b示,各节外片61均用双片。根部第一节外片61的内端用紧固螺栓64固结在幅 板10上,外端用半紧固螺栓65与内片62的内端铰结。半紧固螺栓65与幅板10固结,故 称为半紧固螺栓。这样,内片62的内端可以旋转,但不能移动。之后的内外片,全部用类 似链条的销轴66相连,可旋转和移动。这些螺栓和销轴66形成的铰,把内外片连成一体。所有铰均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后部。锁子67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前部(图9a、 c、 d)。内片62 很短时,仅在其中部设置一个锁子67 (图9b、图9e左),内片62b较长,因此在两端部各安置 一个锁子67 (图9e右)。内片上的锁子67与外片61相互配合及限制,在不同位置做不同的 有限转动。当重物过点a进入大偏心下行侧时,外片61与相邻内片62上的锁子67均已全部相互靠紧, 形成一根直杆。此时,重物造成的逆时针旋转重力矩,使杆前进边受压力,由外片61与锁子 67—起抗衡;杆后边受拉力,由半紧固螺栓65和销轴66用抗剪力方式承受。杆受拉边设置有塑料护位条60,以防相邻杆弯曲时,内外片相互干扰(参见图9c、 d)。 杆进入小偏心上行侧后,在外端重物作用下,从靠近轴l的内外片开始,在杆前进方向的 一边相互离开,即外片61与内片上的锁子67分离,杆变弯。(参见图9g、 h)图9g示各杆外端吊着一个约Q=100 mg的重物8。图9f示第5号水平杆端部被弹簧秤26 挂住,不让转子旋转。此时,弹簧秤26显示拉力P^O. 58kg=5. 8Q。这说明,加载重物8后, 偏心转子的逆时针旋转力矩约为PXR2^0. 7kgra。图恥为去掉弹簧秤26后,让转子逆时针缓慢 旋转到角a 46°的平衡状态(杆14 16的重物未进入大偏心一侧)。图9g、 h表明(参见图8):要在n/N。/2弧度的运动区间内,把右边一个重物从助力段起 点f推拉到终点a,至少需耗能"2QR2;而左边作功"PXR2X ji/N。/2w2.3QR2。耗能与作功相 近,但未计及其它阻力。这说明,ri和N。值还太小,远不能够形成可以快速推动转子旋转的、 足够大的驱动重力矩SM2。所以,为了还能输出实用能量,偏心率n必需远大于3.5,宜至少 扩大一倍,q《7;辐杆根数N。也宜扩大一倍,N。《32。于是可知,这种结构的特征是半铰式可弯杆21含有外片61、内片62和固定在内片62 上的锁子67。用半紧固螺栓65及销轴66形成的铰,把内外片连接成一体,铰处在杆前进方 向的后部,锁子67在前部;当杆进入大偏心a-b-d下行侧时,全部外片61与相邻内片62上的 锁子67均己相互靠紧,形成直杆;当杆进入小偏心d-f-e-a上行侧时,从靠近轴的内外片开始, 在杆前进方向的一边外片61与相邻内片62上的锁子67相互离开,杆变弯。图10示,内粗外细变截面螺旋弹簧可弯杆22的内端固结在幅板10a上。以手示意的助力 装置32在拉右侧杆端上的重物沿导轨7上行。在弹簧杆22完全变成直杆位置的两边,有嵌入 在幅板10a正面槽内的多段、成对的活动锁子68、 69。它们将在小偏心的e-a段,成对地、自 动依次从槽中伸出,把已变成直线段的杆夹住,直到整根弹簧杆被分段夹住,进入大偏心a-b-d 下行侧。图示左侧的一根弹簧杆22被夹住,幅板10a边部的一根悬臂式活动锁子68从下面托 住,另外一根锁子69从上面卡住。然后,当弹簧杆进入小偏心d-f-e-a侧时,如图示下部的一根弹簧杆,活动锁子才自动脱 离弹簧杆,退回到幅板10a的槽内,让弹簧杆自由弯曲上行。弹簧刚度越大,活动锁子分段数 越少。变截面弹簧杆截面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因而,这种结构的特征是螺旋弹簧可弯杆22含有变截面的螺旋弹簧、大幅板及多段、 成对的活动锁子68和69,活动锁子被嵌入在大幅板正面槽内;并将在小偏心的e-a段,依次 自动地从槽中伸出,把已变成直线段的弹簧杆22夹住,直到整根弹簧杆被分段夹住,进入大偏 心a-b-d下行侧;然后,当弹簧杆进入小偏心d-f-e-a侧时,活动锁子才自动脱离弹簧杆,退回 到幅板的槽内,让杆自由弯曲上行。图11示, 一根板条弹簧可弯杆23是由若干长度与宽度不等的板条78迭加,用端紧固的螺 栓77连成。图lla、 b为两种杆水平伸直时的板条弹簧可弯杆23的剖面图。图lla示,各个螺 栓77的端部都紧固在各下层板条外端部,最短、最宽板条78b在最下层。图llb示,全部螺 栓77的端部都紧固在最上层的最长、最窄板条78a上。长板条78a总是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后方。 图llc为图llb的俯视图。根据杆23的最大弯曲变形,即端紧固螺栓77位移的路径,各板条上开有相应长度的空槽 79,让各板条之间既可自由滑动,端紧固螺栓77又能在空槽79中移动,从而保证杆23在运动 时总是一个整体。空槽79的长度即螺栓77的路径。螺栓77承受剪力为主。由此可知,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板条弹簧可弯杆23由若干长度与宽度不等的板条叠加,用 端紧固的螺栓77连成,最长、最窄板条78a总是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后方;各板条在端紧固螺栓 77位移的路径上开有相应长度的空槽79,让各板条之间既可自由滑动,端紧固螺栓又能在空槽 中移动。图12a示,瞬时性助力装置31a (此刻亦即下行助力装置31)作用在顶点a的重物轴11 或重物8上,推动重物下行。图12b示,瞬时性助力装置31a沿直辐杆2径向作用在重轮轴11 上。图12c示,在可弯辐杆20的上行导轨7上,分两级设置顺时针转的飞轮锤39,分时瞬间 推动重物8上行。图13a示一种永磁体导轨37和凸型单元38的关系示意图,图13b为后者的磁力线放大示 意图。它仅适用于直辐杆2的下部f-h段。永磁体助力装置是用永磁块组成导轨37固定在定子 上,与导轨37对应的一种永磁体凸型单元38固定在重轮旁。当重轮8进入助力段始点f,单 元38受到轨道37同性相斥,相当于受到斜向上推的力34的作用,使单元38(亦即使重轮)既被 推向上行,又因相斥作用而微离轨道,造成少许空隙,让重轮8上行少受死角阻力影响。这些 永磁体结构可用电磁体代替。图中未给出永磁体单元38与重轮8的详细空间关系。图14示,链-钩拉离装置是在轴l与点h之间、直辐杆2的前进边的側面,安装动力及变 速装置27,下部有导向轮28,环链33上装有伸縮式活动拉钩36。当重轮8到达助力段始点f 时,拉钩36自动插入直辐杆2范围,钩住重轮轴11或辐杆端部,沿辐杆2径向快速往上拉, 使重轮8脱离接触导轨7,直到重轮8到达助力段终点h(图中虚线所示),拉钩36才自动脱钩。图15示,链-钩提升装置是在上行导轨7的外侧,设置动力及变速装置46和导向轮49。 当重物8到达助力段始点f时,链48上的钩47钩住重物轴11或辐杆端部,快速往上提拉,直 到重物8到达助力段终点才自动脱钩。图15a是在直辐杆2系统中的应用,终点为h。图15b 是在可弯辐杆20系统中的应用。助力装置分为两段,竖直段从始点f到点a"然后再由另一条 曲线链-钩提升装置,将重物8从点a,推拉到终点a。图16为杆端的重轮m从园半径R的顶点a下旋到最低点d的力学原理图。当计入重轮 m公转、自转及杆m,公转,而不计各种摩擦阻力时,点d处的, 速度Vd=VVa2+4gR, 势能Ud =0,动能Kd = Ia)2/2+Ic"cV2+I,"72=mV//2+ mVd74 + m,V//6, 杆受拉力Nd =m (g+An) =m (g+Vd2/R2)。 可见,在点a处设置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增加点a处的速度Va,有助于增大点d处的动 能Ka和杆拉力Nd (这是从单个重轮看。实际上,有多个重轮的转子是一个刚体,瞬时性下行 助力装置31—次性施加的外力,使速度Va的增量并不会很大,但连续多次施加外力,对提高 转子的惯性和重轮的惯性力矩,有很大意义。)利用d点的动能K^和杆受的离心力Nd (沿杆径向位移H)作功Nd*H,是采用连杆-弹簧上行 助力装置的依据(见图17)。传统力学认为离心力Nd不作功。看来,是未让它作功。如图17a、 b所示,让重轮在点d。处同时往下运动,也就可以让离心力Nd作功了。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施加在点a处的水平力(图12a)、在点b处的竖向力,或者施 加在下行a-b段的向下斜力,均会增大点d处的动能Ka和杆拉力Nd。图17示, 一个连杆-弹簧推动式助力装置。它含有一根弹簧59,两个活动铰(57、 58)连 结的三根连杆(51 53)及三个转动-移动副(54 56)。三根连杆51 53可以分别在三个固定 铰-滑槽54 56内转动-移动,但连杆53只允许作小转动。杆51的下端与杆52的左端用活动 铰57相连。杆52的右端与推杆53的下端用活动铰58相连。重轮离开正常下行轨迹6的起点为d。。从d。向下运动到点f所走过的轨迹,称为增能轨迹 50。 d。-f段称为增能段。点f比点d更低。点f既是增能段的终点,又是上行助力段的始点。
连杆51的上端与弹簧59的左端相连。弹簧可在d。-f段内伸縮,并可带动三根连杆51 53 转动-移动。弹簧右端固定在点f外的机架p点上。
连杆-弹簧装置是利用重轮在最低点的动能Kd和离心力Nd与沿杆径向位移H相乘作功,把 弹簧59从起点d。压縮到终点即助力段的始点f;与此同时,弹簧也带动与转动-移动副相连的 几根活动铰结连杆转动-移动。
然后,弹簧59脱离重轮压逼,反向伸展回到始点d。;同时带动三根连杆作反向转-移运动, 其中一根推力连杆53将该重轮,从助力段始点f推到终点h,或者,因各杆较短,仅能推到点 h ,然后再由其它助力装置接力向上推到终点h。
图17a示,第41号重轮从点d。带动杆51上端,并压縮弹簧59,三者一起沿增能轨迹50 运动至终点f;与此同时,杆51下端通过活动铰57拉动杆52转动-移动,杆52右端通过活动 铰58拉动杆53下端,使其上端下行到点f。此外,重轮41之后的重轮42也同时在下行,将 要到达d。点。而原在点f处的重轮40已到达上行助力段的终点h。
然后,如图17b示,弹簧59左端脱离重轮41的压逼,从增能段50的终点f向左反弹伸长, 并与杆51上端一起回到点d。;同时,三根连杆反向转动-移动,通过杆52使杆53上端去 推重轮41上行,从助力段起点f直到终点h。此时,重轮42也到达点d。,准备压縮弹簧 59;重轮40在小曲率半径K的动导轨段内又前进一步。弹簧59如此来回循环一周,杆 53推动一个重轮沿助力段f-h上行。
为实现位移H,以便离心力Nd作功,上拐点s附近的内导轨7a必须相应下凹,与d。-f段 对应,即,使沿导轨7a运动的滚轮18的轨迹与增能轨迹50对应。对于有外园轮3a的固定式 直辐杆转子,则同时应在重轮8与园轮3a之间留出距离H。
若不利用离心力Nd作功,即没有径向位移H,而仅利用动能Ka,则增能轨迹50与原轨迹6 重合(图17c),使结构简化,但自我向上推力将减小。
由此可见,这种结构的特征是连杆-弹簧推动装置含有一个弹簧、三根活动铰结连杆及转 动-移动副;它是利用重轮在最低点的动能Kd和惯性离心力Nd与沿杆径向位移H相乘作功,把 弹簧59从起点d。压縮到终点即助力段的始点f;与此同时,弹簧59也带动与转动-移动副相连 的三根活动铰结连杆转动-移动;然后,弹簧59脱离重轮压逼,反向伸展回到始点d。,同时, 带动三根活动铰结连杆作反向转动-移运动,其中一根推力连杆53将该重轮,从助力段始点f 推到终点h,或仅推到助力段的交接点h2。
虽然本发明提供了一些实施例及其具体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明白,在本发明实 质内容的限定范围内,容易作出其它的各种变形。附图标记
--定子导轨最高点,0 —-机械运动死角,31a一瞬时性助力装置,
一两条助力段交接点,il —-偏心率即R2/Rt之比,32 -—上行助力装置,
An--点d法向加速度,0)—-重轮公转角速度,33 -一直辐杆用环链,
b -一重物离轴的水平最远点,COc --重轮自转角速度,34 -一向上斜力,
d -一定子导轨最低点,1 —偏心转子水平轴,36 ---伸縮式活动拉钩,
d0一增能轨迹始点,2 —直辐杆,37 ---永磁体导轨,
--重物离轴的水平最近点,3 --固定式直辐杆或滑轨,38 -一永磁体凸型单元,
f ■--助力段的始点,3a —-外端的园轮或轮缘,39 -一飞轮锤,
g -—重力加速度,4 —伸縮式直辐杆,40 42 --运动重轮号,
h--下拐点,下部助力段终5 -_活动式直辐杆或滑轨,46 -一动力及变速机构,
占, '"、罗6 —下行导向轨或虚轨,47 -—钩,
h,—f-h!助力段的终点,7 —上行导轨,48 -一链,
h0一下部助力段的交接点,7a —-e-s段上行内导轨,49 -一导向轮,
H -一点d、 s处径向位移,8 —重物或重轮,50 -一增能轨,
I ---重轮公转转动惯量,9 —机架,51 -53 —连杆,
Ic--重轮自转转动惯量,10 —-轴1上的幅板,54 '56 —固定铰-滑槽,
丄l一辐杆转动惯量,10a -—轴1上的大幅板,57、58 —活动铰,
K、Ka、 & 一重轮动能,11 —-重物轴或重轮轴,59 ---弹簧,
m -一重轮质量,12 —-花盘,60 -一塑料护位条,
M -一动力矩,13 —- L型连接件,61 ---外片,
m-_辐杆质量,14 —-板式连接件,62 -一内片,
Mh一助力耗能的阻力矩,15 —-凹型连接件,62b一长内片,
Mo--摩擦耗能的阻力矩,16 —-滑轨中用吊轮,63 ---双吊轮专用螺栓,
Mi一重轮上行阻力矩,16b ---吊轮架,64 -一螺栓即紧固件,
M2一重轮下行驱动力矩,17 —-长度不变的连杆,65 -一半紧固螺栓,
N -一离心力,18 —-滚轮,66 -一自行车销轴式铰,
Nd一点d处离心力,19 —-杆式连接件,66a一链条式滚子,
No一辐杆根数,20 —-可弯辐杆,67 -一内片上的锁子,
P—弹簧秤显示的拉力,21 —-半铰式可弯折杆,69 -一分段式活动锁子,
P —一弹簧右端的固定点,21a ---示意用的整根木条,77 -一端紧固螺栓,
Q一重物的重量,21b ---部分段为半铰式杆,78 -一板条,
r -—重轮半径,22 —_螺旋弹簧可弯杆,78a--最长、最窄板条,
R—大园半径,23 —_板条弹簧可弯杆,78b一最短、最宽板条,
&--点e重物至轴的距离,25 —-专用螺栓,79 --空槽,
R2--点b重物至轴的距离,26 —-弹簧秤,80 -88 — 9种导轨。
s ■-一上拐点,27 —_动力及变速装置,
U、Ua、 Ud ——重轮势能,28 —-导向轮,
Va、 Vd --速度,29 —-重轮运动轨迹点,
a一转角,31 —_下行助力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重力发动机含有偏心转子、定子和机架,转子的水平轴和定子支承在机架上;垂直于轴分布有多根辐杆,辐杆采用直辐杆[2]或可弯辐杆[20];一根辐杆对应连着至少一个重物[8],重物采用重轮[8]或非重轮形;定子含有导轨,导轨与偏心转子相对应;按重物[8]的运行方向,导轨分为大偏心a-b-d下行段[6]和小偏心d-e-a上行段[7];两段的分界点是导轨或重物轨迹的顶点a和最低点d;轴两侧水平面最远点b和最近点e处,重物质心离轴的距离为R2和R1,其特征在于(1)偏心转子的R2/R1之比值η≮7,最佳η>10;(2)辐杆根数N0≮24,最佳N0>47;(3)在大偏心下行段的a-b上半段,设置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和/或在小偏心d-e-a上行段设置一个或多个上行助力装置,上行助力装置采用装置[32]和/或[32a];(4)助力装置的动力由转子自身旋转和/或由外部能源提供;(5)处于大偏心a-b-d下行段的重物,大多离轴较远,对轴的重力臂较长,产生推动转子旋转的很大的重力驱动力矩∑M2;处于小偏心d-e-a上行段的重物,大多离轴较近,对轴的重力臂较短,构成较小的重力阻力矩∑M1;一个转子在任何瞬时的重力驱动力矩∑M2,远大于各阻力矩之和,从而推动转子不停地连续旋转作功,输出剩余能量折合成的动力矩M=∑M2-∑M1-∑M0-∑Mh,其中,M0为克服摩擦阻力、空气阻力和震动等耗能折合成的阻力矩,Mh为助力装置耗能折合成的阻力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直辐杆[2]的上行 导轨的下半段中不设置或设置一个下拐点h,和/或在上半e-a段中设置一 个上拐点s;上拐点s和下拐点h的位置设置为,使在任一瞬间需要助力上 升的重轮[8]较少。
3. 才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直辐杆[2]采用固定 式[3]、伸缩式[4]或活动式[5];直辐杆[2]转子在运动中,所有轴对称重轮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为此, 对于固定式直辐杆[3]和伸缩式直辐杆[4]的转子,釆用助力装置[32a]加[32] 的方式,或者采用连杆[17]加助力装置[32]的方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固定式直辐杆[3]釆 用固定滑轨[3],其内端固结在幅板[10]上;固定滑轨[3]上套有可沿其往复滚 动的吊轮[16],吊轮与重轮[8]固结在一起运动;轴对称的重轮用等长度的连杆 [17]相连,由设置在f-h段的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下上重轮一起同时上行; 或者,不用连杆[17],由设置在f-h段的装置[32]帮助下部重轮上行,同时, 由设置在s-a段的上行助力装置[32a]帮助上部重轮[8]上行。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伸缩式直辐杆[4]为 多段嵌套式伸缩结构,各段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辐杆[4]首段的内端固结在幅板 [IO]上,外端与重轮[8]固结;轴对称的重轮釆用等长度连杆[17]相连的方式, 或者采用上行助力装置[32a]的方式,以保证轴对称重轮[8 ]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活动式直辐杆[5]采 用活动滑轨[5],轴对称两侧的滑轨是一个整体,重轮[8]固结在活动滑轨[5] 的两端; 一根辐杆[5]对应一个吊轮架[16b], 一个转子轴[l]上固结有多个吊轮 架,各个吊轮架之间沿轴向相隔一定距离,并有一个角度差;活动滑轨[5]沿吊 轮架[16b]的吊轮[16]垂直于轴[1]往复运动,并随轴转动。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可弯辐杆[20]采用 半铰式可弯辐杆[21]、螺旋弹簧可弯杆[22]或板条弹簧可弯杆[23];可弯辐杆[20]的内端固结在幅板上,外端固结重物[8];在小偏心上行 f-e-a段设置上行助力装置[32],帮助重物[8]从f点开始上行,在上行过程中, 杆从靠近轴的弯曲部分开始逐步变直,直到助力装置[32]帮助重物[8]上行到顶 点a,可弯辐杆[20]才全部变成长直杆承受重物,产生很大的重力驱动力矩M2; 重物[8]从顶点a下行到最低点d,可弯辐杆[20]进入小偏心d-f-e-a上行段后, 从靠近轴的部分开始自由变弯,外部下垂,使重物对轴的水平重力臂变短,杆 端重物仅51起较小的重力阻力矩。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半铰式可弯辐杆[21] 含有外片[61]、内片[62]和固定在内片[62]上的锁子[67];用半紧固螺栓[65] 及销轴[66]形成的铰把内外片连接成一体,铰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后部,锁子 [67] c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前部;当半铰式可弯辐杆[21]进入大偏心下行段时, 全部外片[61]与相邻内片[62]上的锁子[67]相互靠紧,形成直杆;当半铰式可 弯辐杆[21]进入小偏心上行段时,从靠近轴的内外片开始,在半铰式可弯辐杆 [21]前进方向的一边外片[61]与相邻内片[62]上的锁子[67]相互离开,杆变弯。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螺旋弹簧可弯杆[22] 含有变截面的螺旋弹簧、大幅板及多段、成对的活动锁子,活动锁子^C嵌入在 大幅板正面槽内,并将在小偏心上行段的上半段,依次自动地从槽中伸出,把 已变成直线段的螺旋弹簧可弯杆[22]夹住,直到整根螺旋弹簧可弯杆[22]被分 段夹住,进入大偏心下行段;当弹簧杆进入小偏心上行段时,活动锁子自动脱 离螺旋弹簧可弯杆[22],退回到幅板的槽内,螺旋弹簧可弯杆[22]自由弯曲上 行。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板条弹簧可弯杆[23] 由若干长度与宽度不等的板条叠加,用端紧固的螺栓[77]连成,最长、最窄板 条[7 8 a]总是处在杆前进方向的后方;各板条在端紧固螺栓[7 7]位移的路径上开 有相应长度的空槽[79],让各板条之间既自由滑动,端紧固螺栓又能在空槽中 移动。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机,其特征在于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 采用瞬时性施力装置[31a],即,安置在辐杆端的喷气反推力装置、安置在定子 上的曲柄连杆-滑块冲击机构、飞轮锤[39]或电磁炮。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机,其特征在于上行助力装置[32]或[32a: 采用瞬时性施力装置[31a]、永磁体助力装置、链-钩拉离装置、链-钩提升装 置、连杆-弹簧推动装置,或者它们的各种组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力发动机。它含有偏心转子和定子导轨。转子的R<sub>2</sub>/R<sub>1</sub>之比η≮7,辐杆根数N<sub>0</sub>≮24。辐杆采用直辐杆[2]或可弯辐杆[20]。直辐杆[2]采用固定式[3]、伸缩式[4]或活动式[5],在直辐杆[2]的上行导轨中无或有拐点h和/或s。可弯辐杆[20]采用半铰式[21]、螺旋弹簧式[22]或板条弹簧式[23]。采用瞬时性下行助力装置[31]和/或上行助力装置。上行助力装置[32]或[32a]采用瞬时性施力、永磁体相斥、链-钩拉离、链-钩提升、连杆-弹簧推动等。助力装置的原动力由转子自身旋转和/或外部提供。总驱动重力矩>>总阻力矩,从而推动转子连续旋转作功输出能量。本发明将成为一种新的绿色能源,作成动力机或玩具。它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
文档编号F03G7/10GK101408153SQ20071012340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2日
发明者祝培钫 申请人:北京金科奥赛技术研究中心;陆毓敏;祝培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