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132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众所周知,发动机是靠燃料在汽缸内燃烧做功来产生功率的,由于输入的燃料量受到吸入汽缸内空气量的限制,因此发动机所产生的功率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发动机的运行性能已处于最佳状态,再增加输出功率只能通过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汽缸来增加燃料量,从而提高燃烧做功能力。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涡轮增压器是唯一能使发动机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输出功率的机械装置。现有涡轮增压器主要包括涡轮室与增压器两大部件组成,涡轮室内设有涡轮,增压器内设有与涡轮同轴刚性联接的叶轮,发动机的废气供给涡轮室并驱动涡轮旋转,进而带动增压器中的叶轮旋转,叶轮旋转过程中将空气压缩并送入发动机相应的气缸中。为有效利用进入涡轮室废气,通常在涡轮室内还设有喷嘴环,喷嘴环上形成有多个气流通道,起到导向和控制废气量的作用。如I所示,现有喷嘴环采用整体铸造,造成脱模困难,产品废品率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便于铸造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包括喷嘴支撑环和设于所述喷嘴支撑环上的若干喷嘴叶片,所述喷嘴支撑环与喷嘴叶片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叶片的外端和内端均呈圆弧形,喷嘴叶片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平面过渡。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叶片的外端和内端均呈圆弧形,喷嘴叶片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弧面过渡。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叶片数量为20 24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喷嘴装置采用分体式结构,只有喷嘴支撑环和喷嘴叶片一体成型,消除了结构限制,便于铸造时的脱模,降低了铸造难度,有利于加工精度的提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喷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
图1,现有喷嘴装置包括喷嘴连接环、喷嘴支撑环和设在喷嘴连接环与喷嘴支撑环之间的喷嘴叶片,喷嘴连接环、喷嘴支撑环、喷嘴叶片采用铸造方法一体成型,但在脱模时,由于喷嘴连接环的限制,使得脱模难度增加,制造成本高。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将喷嘴装置采用分体式结构,使其便于铸造,降低成本。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参照图2、3,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包括喷嘴支撑环I和设于喷嘴支撑环I上的喷嘴叶片2,喷嘴支撑环I与喷嘴叶片2 —体成型,通常是铸造成型。由于只有喷嘴支撑环I和喷嘴叶片2 —体成型,消除了喷嘴连接环的结构限制,便于铸造时的脱模,降低了铸造难度,有利于加工精度的提高;原有的喷嘴连接环可以单独铸造,并预先安装在涡轮室内,或者将嗔嘴连接环直接铸造在润轮室内。喷嘴叶片2的外端和内端均呈圆弧形,喷嘴叶片2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平面过渡,这种叶片结构加工难度低;或者喷嘴叶片2的外端和内端均呈圆弧形,喷嘴叶片2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弧面过渡,这种叶片结构加工难度略高,但流行性型的外形结构符合气体动力学要求,能保证涡轮机的效率。喷嘴叶片2数量根据涡轮增压器要求可设计为20 24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各类涡轮增压器中。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被完全有效的达到了。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士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
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支撑环和设于所述喷嘴支撑环上的若干喷嘴叶片,所述喷嘴支撑环与喷嘴叶片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叶片的外端和内端均呈圆弧形,喷嘴叶片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平面过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叶片的外端和内端均呈圆弧形,喷嘴叶片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弧面过渡。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叶片数量为20 24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涡轮增压器的喷嘴装置,解决了现有喷嘴装置铸造难度大,产品废品率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喷嘴装置包括喷嘴支撑环和设于所述喷嘴支撑环上的若干喷嘴叶片,所述喷嘴支撑环与喷嘴叶片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各类涡轮增压器中。
文档编号F01D9/04GK202866902SQ20122056857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刘卫兵, 吴明森, 王进, 陈林, 廖金燕 申请人:露笑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