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力施压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113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力施压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来驱动机器运转的动力部件,更确切更具体地讲是借助该装置在运转中所形成的动力促使机器的工作部件运转而做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器在运转中由动力带动,其动力有电动机、内燃机及大自然中的水力、风力等,其带动方式不外乎为直接与间接,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增速或减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阻力,由此必须以消耗一定的能源作为代价即输入功率务必大于输出功率。

当今世界各地的发电厂有水力、火力、风力、地热、太阳能、原子能即核电等。最为常见的要数水力、火力与风力,其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借助自然界里的水力发电运行成本低,但建水电站受着诸多条件的制约,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流差与流量,为了提高水位务必修建大坝和船闸,并且大小船只在通过船闸时是要浪费时间的;水位提高之后难免会淹没田地、房屋及森林等,因此不少在修建水电站时需要移民;江河中的水流其流量时多时少而相差悬殊,对发电造成影响;此外建水电站投资多并时间长;风力与太阳能更是靠天吃饭而受制于大自然。

火电厂是当今世界最为普遍即为人类供电量最多的一种,其发电原理是利用燃料的燃烧将水加热变成蒸气,由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旋转即将热能(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再由汽轮机在运转中带动发电机即将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因此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比如煤炭,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此外火电厂的生产流程所需设备繁多,环节复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由于电是不能储存的,必须发电与用电同时进行,在一天24小时中,用电量很不均衡,而频繁地开机停机及增减负荷不利于火电厂和核电厂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各种交通工具从发明至今都是依靠内燃机或电动机作为动力,尽管发动机的功能与经济性越来越好,但迄今为止不管如何优良的发动机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必须依靠燃料在燃烧中所形成的化学能来驱动而运转;二是结构复杂而造价高;三是或多或少会排放有害气体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四是使用寿命短和维修费用高;五是安全性差,由于有燃料的存在一旦碰撞或翻车,起火烧毁的现象在所难免;六是温度高即大热天驾驶不利于驾驶员的身体健康;七是不少发动机需加水降温而太麻烦;八是或多或少存在噪音等。

由于借助发动机驱动的交通工具存在上述诸多不足才有电动车的问世,尽管电动车具有易启动、无污染、无噪音,并无须燃料,然而多年来电动车仍无法与燃料车相抗衡,其原由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充电时间长,并且必须由发电厂提供电源;二是单次充电行驶路程短:三是成本略高和使用寿命短;四是自身装备质量大而影响车速的提高和减少装载量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和无噪音,结构简单,既无资源消耗、又无环境污染,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推动各种机器和驱动交通工具行驶的动力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将可左右水平式移位的压板置于即安装在转轮外边周线的受压辊之上、二者为紧贴,并在促使压板来回移位的主轴和转轮轴上分别安装至少各一个链轮或带齿的皮带轮或齿轮,借助链条或齿状皮带将双个链轮或皮带轮环绕套合,或齿轮啮合,压板在移位过程中促使受压辊往下做旋转式移位,由此带连转轮运转而做功。促使压板来回移位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像内燃机中的曲轴或称偏心轴那样在运转中促使活塞往返移位,本发明所选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在同一根主轴的外缘周线上相隔一定距离分别安装各一个正反组合的环形螺旋叶片,即左旋和右旋叶片以一左一右为隔离式组合,在同一周线上正(右)反(左)可以是单组合、双组合或多组合,以双组合即正反各两片相互连接为一环形圈为例,叶片在周线上为上坡、下坡、再上坡、再下坡各占90°(360°/4),叶片宽度在周线上距轴越近其坡度越陡,反之越平。主轴长度上的前后或称左右两端各一个环形正反螺旋叶片之间的距离在周线上都相等,并在两环形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之间安放有单根或在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双根或双根以上即成双成对的滑杆,滑杆与轴保持一定距离,每根滑杆在纵线上由相互隔开一定距离的各一组每组为两个分上下或前后原位旋转的靠轮夹住做为支承和定位,滑杆两端顶头分别安装有走轮与螺旋叶片相贴靠。为将滑杆的移位尺寸放大以达到减小设备的尺寸,而在滑杆外边(以主轴断面为中心分内外)安装有由若干根纵横(以主轴长度为纵)牵杆组成的滑轮架,每根纵向牵杆两头分别安装有滑轮,若干根纵向牵杆两头数个滑轮以横向平齐排列,该单个滑轮(可移位滑轮)与横向排列并相互隔开的原位旋转滑轮其空间相对应,二者之间由后线绳相隔,双排横向安装在静止机架上的原位旋转滑轮彼此距离小于双排可移位滑轮的彼此距离,当双排横向排列的移位滑轮位于正中时,移位滑轮在外、原位旋转双排滑轮在内(滑杆中段为内),此时每个滑轮被线绳环绕周线所占角度为180°左右,即横向排列的滑轮彼此距离越远与线绳相贴所占周长越少,原位旋转的滑轮彼此间距以移位滑轮在移位中能顺利通过为准,与线绳相贴周长其移位滑轮为外半圆、原位旋转滑轮为内半圆,不管多少滑轮每单排其原位旋转滑轮比移位滑轮多一个,这是每单个移位滑轮在横线上位于内外两原位旋转滑轮之间的原故。纵向两边各一根后线绳其后端头系挂在滑杆上,另一头超越移位滑轮和原位旋转滑轮后其前端头与移位支架相连(也可以直接与压板后端的推杆相牵连),单组至少由两排支架所组成,其中一排为固定式在前、一排为移动式在后,每排以隔离式安装有一字形排列的若干个滑轮,彼此与对边的空间相对应,借助前线绳将双排滑轮来回往复套合,同样单个滑轮周线与线绳相贴所占周长在180°左右,与线绳相贴部位其前排为前半圆,其后排为后半圆,前线绳的后端顶头系挂在后边为移动式支架上,其前端顶头系挂在可横向来回移位其推杆的后端。当支架和滑轮超过双排时、相应增加中线绳将所增加的滑轮来回套合,单根或后一根中线绳后头系挂在最后一排移位支架上,其前头相隔一排支架系挂于前排移位支架上。推杆 前后以隔离式安装有走轮在轨道上做前后移位,或在上下或在左右或既在上下又在左右以隔离式安装原位旋转的靠轮将推杆夹住,与走轮可获得同样的效果。推杆前端顶头安装有其后端可上下旋转一定角度的压板,压板的单侧或左右双侧设置有用于压下受压辊的前低后高和前高后低的双向(但并不排除仅有前高后低的单向)凸出的弧形滑道,两滑道相交处的上边安装有吊悬式其上端为可左右旋转点的开关。单根滑杆至少由双根线绳和双根推杆及双块压板组合。

其做功原理为:主轴在运转中带连两头各一个正反组合的环形螺旋叶片做同步运转,由于相隔一定距离的两头各一个正反组合的环形螺旋叶片其内侧在周线上任何一处其距离都相等即凸与对边的凹相对,运转中促使滑杆连及滑轮架和移位滑轮纵向来回重复滑移,依据滑杆数量多少其中一半往右一半往左同时进行,往右滑移所形成的反压力(轴向力)将主轴往左(后)推,往左滑移所形成的反压力将主轴往右(前)拉,推和拉恰似拉绳拨河游戏、以同等的反压力(轴向力)在同一时间落在同一根主轴上而不起作用,即将轴向力抵消使其由有变无而不再存在,单根滑杆在每次单向滑移中促使左右双根后线绳在同一时间一根被拉紧、一根被放松,由于原位旋转滑轮和移位滑轮的存在,使线绳因由直变弯而将滑杆移位尺寸笫一次放大,再由上线绳套合的移位支架在移位中在放大的基础上再次放大,即移动支架在后移中促使前线绳由单根或双根后移改变为多根后移,依据滑轮的个数由前线绳拉移的推杆和压板来回移位尺寸可以是滑杆移位尺寸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或更多,压板移位走程越多受压辊下降尺寸也越多。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压板的压力,其施压单边角度为转轮旋转中心水平线的上下各占一半,如压板单个走程促使单个受压辊在旋转中下降90°上下各为45°,转轮单头周线共4个受压辊为等距离排列,压板移位两个来回(正反螺旋叶片两上坡两下坡)促使转轮转一周,即转轮与主轴旋转速度一致;45°上下各为22.5°,8个受压辊,压板需移位四个来回(正反螺旋叶片为四上坡四下坡),或者改为转轮在每转一周的同时其主轴转两周,上下坡仍为两上两下不变,以此类推。以水平状压力为1,即压板有多重其压力就有多大,45°其压力为0.7071(正弦系数),其中0.2929(1-0.2929)已落到转轮中心轴上,即压板毎次施压所占角度越小其压力越大。

为了压板在施压中能顺利前后移位即不被阻挡,将受压辊安装在转轮轴的左右两端顶头外边缘周,当受压辊为一个以上时若干个受压辊在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其外端顶头外缘套装有轴承加外套用于与上边压板弧线形凸条滑道相贴以防止相对磨擦,其中间段套有弹簧被卡在一静一动的两挡片之间,其内端顶头安装有走轮,受压辊与压板相贴的受压区其走轮后边(转轮轴两头为前、中间为后或称为内)安装有促使受压辊向前移位的弧形轨道,运转中的受压辊在进入受压区时其后(内)端顶头走轮与弧形轨道相贴,受弧形轨道的制约而向前移位使前端顶头轴承加外套进入压板侧面弧形凸条滑道下边接受压板的压力,并顺滑道下降,此时的弹簧被压缩,而压板在前后移位中始终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即不上升也不下降,前移促使受压辊顺前高后低滑道下降,后移促使受压辊顺后高前低的滑道下降,两弧形滑道交叉处设置有开关,其作用是像火车换轨那样将其中一滑道关闭,在下一受压辊即将与压板脱 开之前、上一受压辊已经起始进入,这样压板不管是前移或是后移其重量始终落在转轮的同一侧,由此使转轮两侧轻重不一而旋转,走轮超越静止的弧形轨道后,由于消除了轨道的制约在弹簧伸展力的作用下立即后退复位,从而让位于压板在前移中通过。由于压板后端与推杆前端的连接为转动配合,并且连接处旋转点的左右两侧或正中的小横轴上安装有走轮(走轮为轴承加外套结构)与上边静止的轨道相贴,压板在前移中其施压点(与受压辊相贴处)距离旋转点由远变近其压力相应由小变大而形成杠杆之力,反之其施压点距旋转点由近变远其压力由大变小,由于转轮轴的两头各一个转轮的同一侧分别负重各一个在同一时间为反方向前后移位的压板,其中一头压力由小到大,另一头压力由大到小,大和小同时落在同一根轴上,从而获得平衡。

由于系挂在推杆尾端的线绳中只能将推杆往后拉、而不能往前推,解决方案是在左右双根推杆或压板前边与其纵向对应位其静止的机架上各安装一个原位旋转的定位转向轮,并借助同一根拉线的两头分别将后边的双根推杆或压板牵连,拉线中段搭绕在左右各一个定位转向轮上,利用其中之一的推杆或压板后移中的拉力将另一个往前拉,彼此轮流进行。

只要依据工艺要求适当加长压板尺寸,使压板在后移到位后其施压点处于压板正中的后边同样会形成杠杆之力,即实际压力大于压板的重量,或者在压板前端顶头加装配重或二者兼顾,亦可获得同样或更为理想的效果。依据施压点距压板后端旋转点的距离不同和以施压点为界其压板前端长度与重量的差别,其压力最少可以是压板本身重力的一半(施压点即压板与受压辊相贴处位于压板前端顶头时,其重量由受压辊和压板后端旋转点平分承受),或者为压板本身重量的几倍、几十倍至几百倍或更多。后者所形成的反压力是由后端旋转点其走轮(轴承加外套)在移位中将上边轨道往上顶抬,由于轨道是安装在机座上与大地连为一体,其反压力等于落在大地上。反压力越大其压板后端走轮与上边静止轨道贴靠得越紧,从而或多或少会增加磨擦阻力,解决方案是在超过压板后端走轮其走程即前后移位尺寸的前边上位安装一立式吊悬状静止滑轨,滑轨前后(以压板移位方向分前后)两侧边为各一根长条形配重,两配重其上端顶头有走轮与滑轨凹槽相贴,凹槽的结构以上下滑移的走轮不会脱出为准,其中前边配重下端顶头与压板上边为转动套合连接,后边配重下端顶头以转动套合在压板后端走轮中轴的左右两头,两配重其上端顶头距离仅为一滑轨之隔,其下端顶头彼此距离等于走轮移位尺寸×2+余地,当压板走轮位于走程中途时滑轨前后两长条形配重呈正八字形,走轮在前移过程中带连后配重由倾斜变垂直和前配重由垂直变倾斜、二者同时进行,压板走轮在后移过程中则为反过来的状况,处于垂直状的配重整个重量全落在下位连接点上,前配重的压力所起的作用是加大压板前端重量使杠杆之力加大,后配重的压力所起的作用是抵消在施压中所形成的反压力其中一部分或全部,压板走轮在前移中其反压力由小变大,同时其后配重的重力同样由小到大,二者为正比关系,仅管配重由倾斜变垂直会形成阻力,但另一个由垂直变倾斜会形成动力,二者同时进行被抵消。仅管配重下端连接处也会形成磨擦阻力,但转动角度很小,即每次走程在八分之一周以下而微乎其微可忽视不计。也可将上静下动彼此相互排斥的磁铁分别安放于压板走轮两侧的前后用以取代前后配重,即静磁铁安放于上边 静止的上位轨道下平面,动磁铁安放于压板走轮前后两侧与上位静磁铁保持很小的间隙彼此以斥力相对,亦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主轴长度相隔一定距离的两头外缘周线上分别安装若干根彼此相互隔开一定距离其外大内小的锥形推辊用以取代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单组若干推辊为圆圈状排列,单根推辊相当于一正一反单组合螺旋叶片,由于推辊在跟随主轴旋转的同时可自转,因此可省去滑杆两头各一个走轮,将滑杆两端顶头改为外大内小(近主轴为内)的锥形半边圆,其锥度以能与锥形推辊周线贴合为准。只须将两头彼此数量相等的两组若干根推辊在轴线上错位即互不相对排列(与对方的空间相对),便可实现在运转中一头将滑杆推过去,一头将滑杆推过来,成双成对的滑杆在同一时间一半往左一半往右,从而达到与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相同的效果。主轴每运转一周,依据单组推辊的多少促使同一根滑杆来回滑移相等的次数,以转轮在转一周的时间内其压板前后移位两个来回为例,每头单组共12根推辊,求主轴旋转周数:1÷(2÷12)=6,即转轮在旋转六周的同时其主轴仅旋转一周,即主轴在转一周内促使同一滑杆来回移位12次。

由于既可单根滑杆在同一时间可带动双根推杆连及双块压板彼此反向轮流移位,也可多根共同带动双根推杆连及双块压板彼此反向轮流移位,还可以在同一根滑杆的左右系挂各一根或多根线绳用于拉动相应数量的推杆和压板,当只需要带动同一根轴其两端顶头各一个转轮时,仅安装双根滑杆为轮流反向滑移以达到能抵消反压力就行,当需要同时带动多个转轮轴时,只须安装每单组相应数量的推辊和滑杆或增加线绳根数即可。

但并不排除由曲轴即偏心轴或偏心轮在运转中将线绳往后拉的做法,或者由连杆两头分别将偏心轴的或偏心位或偏心轮与压板后端牵连套合为转动配合,做功原理不变,只是不能达到抵消反压力之目的。也不排除取消在滑杆上安装滑轮架,只须相应增加固定支架和移位支架上的滑轮或支架排数即可。借助滑轮架等将滑杆移位尺寸放大,其目的是减小主轴及螺旋叶片等有关配件的尺寸而节省制做成本和便于拖运,否则不放大同样可行。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其要点是:将可左右水平式移位的压板置于安装在转轮外边周线的受压辊之上,并在促使压板来回移位的主轴和转轮轴上分别安装至少各一个链轮或带齿的皮带轮或齿轮,借助链条或齿状皮带将双个链轮或皮带轮环绕套合,或齿轮啮合;在同一主轴的长度上彼此隔开一定距离的周线上分别安装各一个由正反旋向组合的环形螺旋叶片或若干根锥形推辊,相互隔开的两环形螺旋叶片或锥形推辊之间安装有可左右移位的滑杆,滑杆两端有线绳与压板后端的推杆相连;相邻两推杆或两压板分别由前边两个相互隔开的滑轮套上同一根线绳的两端牵连;或选用偏心轴取代主轴,或在主轴的两端顶头外边分别安装各一个在周线上以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并在偏心轴的偏心位或偏心轮与压板后端的推杆用线绳或两头可转动的连杆牵连套合用于取代滑杆。压板侧面为单条或双条弧线形滑道,两弧线形滑道相交处的上边安装有吊悬式其上端为可左右旋转点的开关。线绳超越滑轮与移位支架相牵连,支架与滑轮至少单组合双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式在前、一排为移动式在后,每排支架上分别安装有各一排若干个滑轮并由前线绳来回缠绕套合,前线绳的后端顶头 系挂在移位支架上,其前端顶头系挂在推杆上。压板与推杆连接处即旋转点以横轴穿连为转动配合;其横轴上安装有走轮与上边静止的轨道紧贴。其横轴上位和前位隔开一定尺寸分别安装有各一根长条形配重,两配重的上端顶头有走轮与立式吊装的前后轨道相贴,前一根下端顶头与压板上边以横轴穿连套合为转动配合,后一根配重下端顶头压在其旋转点横轴中间或两头;或将上静下动彼此相互排斥的磁铁分别安放于压板走轮两侧的前后用以取代前后长条形配重。滑杆外边安装有由若干纵横牵杆组成的滑轮架,纵向牵杆两头安装有随牵杆移动的移位滑轮与相邻两原位旋转的滑轮空间相对应,移位滑轮和原位旋转滑轮之间由其前端顶头系挂在移位支架上、其后端顶头系挂在滑杆上的后线绳相隔。

本发明其有益效果一是节能环保:同一主轴两头各一组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或大小头锥形推辊运转中在同一时间将成双成对的滑杆一半向左一半向右推移,所形成的反压力即轴向力落在同一根轴上被抵消使其由有变无;压板后端可旋转其施压点距旋转点越近其压力越大,其压力依据压板的长度和前端顶头的重量及施压点距旋转点的远近其压力可以是压板本身重量的多倍,所形成的反压力落在上边静止的轨道上等于落在大地上,由一静一动上下相互排斥的磁铁抵消反压力,其反压力落在上边的静止磁铁上其效果不变;而压板前后往复移位所需要的动力只是依据压板的重量而定,即等于推动停在轨道上的车箱,压力即动力大于移位所需要的动力即阻力而节能;以上各种因素共同促成其输出功率大于输入功率,因此其主轴用动力带动所起的作用只是制约其转速,不配套动力也是可行的,即可以用增减压板的压力或増减转轮的负荷来实现转速的快慢。二是结构简单和运转无噪音。三是用途广泛:即既可以用来带动发电机,也可以用来驱动各种机器运转和交通工具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2是在主轴长度的周线上相隔一定距离安装有各一组正反组合的环形螺旋叶片及缘周共四根滑杆等零配件的组合所处位置与做功原理展示图;

图3和图4是在同一根转轮轴的两端周线上分别安装有用于接受压板压力的各四个受压辊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5是分别在单一固定支架和单一移位支架上安装有多个滑轮借助线绳将各滑轮来回套合用以放大线绳移位尺寸的单组合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6为双弧线压板其结构立体显示图;

图7和图8是转轮上的受压辊在接受压板施压过程中其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9是侧面为单弧线形滑道的压板对转轮其中一头的单个受压辊施压过程展示图;

图10是安装在同一根主轴两头各一个偏心轮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11是分别安装在同一根直轴中间段左右其两个偏心套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12是两头为半圆锥形的单根滑杆立体图;

图13和图14是安装在同一根主轴两端的大小头锥形推辊在运转中与两头为半边圆锥形的滑杆其顶头相贴促其来回移位做功原理展示图;

图15是在同一根主轴的左右分别安装各两组锥形推辊即增加一倍及其有关配件所处位置明示图;

图16是在图5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移位支架显示图;

图17是借助前后各一根长条形配重和立式吊悬轨道用于抵消压板在施压中所形成的反压力所起作用明示图;

图18是两头为半边圆的滑杆在来回滑移中借助线绳和滑轮将尺寸放大并带连双根推杆和压板来回移位其结构与做功原理顶视图;

图19是图18的侧面主视图;

图20是选用安装在同一主轴两端顶头的各一个偏心轮借助连杆与压板后边的推杆牵连套合、用以取代拉线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做进一步的阐述。

参照图1至图8,主轴1由两头各一个内置轴承的轴承座7支承和定位,其中间段相互隔开一定距离分别安装有顺反组合相连的环形螺旋叶片3围绕在其周线上,左右两组环形螺旋叶片之间安装有上下前后共四根(图中只示出三根)其两端顶头有走轮5的滑杆4被夹在内外原位旋转的靠轮6之间可左右移位,每单根滑杆4的外边(距主轴远近分内外)安装有由若干根纵横牵杆组成的滑轮架8,其中纵向牵杆两头安装有移位(随牵杆左右移动)滑轮9与两个相邻的原位旋转滑轮10其空间相对应,双根后线绳43分别将原位旋转滑轮10的内半圆和移位滑轮9的外半圆缠绕套合,其后端顶头系挂在滑杆4的两头,中间段由可原位旋转的侧面滑轮12定位并改变方向,其前端顶头与移位支架39相连,由于同一根纵向牵杆两头各一个移位滑轮9彼此距离大于左右两排横向排列的原位旋转滑轮10的彼此距离,主轴1的旋转促使滑杆4顺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3其内侧做左右滑移,在滑移中带连滑轮架8连及左右移位滑轮往返移位,从而实现在同一时间左右双根后线绳43一根被放松、一根被拉紧,彼此轮流重复进行。前线绳42其前端顶头与前端连接压板16的推杆17相连,推杆后端下位走轮18顺轨道15前后移位,其前端顶头与压板后端顶头套合连接处即旋转点50,前线绳其中间段将安装在左右轨道13中的固定支架38和移位支架39上的多个滑轮64来回往复套合(见图5),其后端顶头系挂在可顺箭头41做前后移动的移位支架39上,为减少移位阻力,移位支架39两边分前后安装有走轮40与轨道13相贴靠,依据固定支架和移位支架及滑轮的数量(单组合,双组合或多组合)的多少,其推杆和压板的移位尺寸可以是滑杆移位尺寸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

压板16走程(移位尺寸)越多,每次走程中被压下安装在转轮29上的受压辊25在旋转中下降尺寸相应越大。为达到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压板的重量条件下增大其压力,而在压板前端顶头加装配重19;为抵消在施压过程中所形成的反压力,而在旋转点50的横轴上安装与上边轨道14相贴靠的走轮65;为了在施压中压板不下降,而在其对应的侧面开有顺反各一条弧形凸条做为受压辊25的滑道即弧线形滑道20(图1中的滑道在另一侧,看不到,用虚 线表示)即促使受压辊下移而旋转,两滑道20交汇处安装有上头可转动的吊悬开关21(见图6),压板前移其受压辊在下移中与吊悬开关21相贴时促使吊悬开关下端往后、另一滑道被关闭、压板后移为反过来的状况而使受压辊能顺利通过,不管是前移或是后移,旋转中的在下一个受压辊与滑道20即将脱开之前上一个受压辊已起始进入;每组左右两压板分别对应安装在同一根轴22两端顶头的各一个转轮29上的受压辊25,一压板前移一压板后移二者同时轮流进行,前移其施压点距旋转点50由远到近其压力由小到大(杠杆作用),后移其压力由大到小,小到大和大到小同时落在同一根转轮轴上,从而获得平衡。为实现压板在前后移位中顺利通过,并将受压辊25安装成可内外伸缩式(见图3):其中间段套有弹簧27,弹簧的外端平面由转轮挡住,其内端平面由安装在受压辊杆身上的环形挡片(图中未示出)挡住,内端顶头安装有走轮26,在接受压板压力过程中其走轮26与弧形凸台轨道28相贴而往外伸出,此时的弹簧27被压缩,当超越凸台轨道28后在弹簧伸展力作用下内退复位,依据转轮在每转一周的同时压板来回移位次数决定受压辊的多少,如两个来回每单程施压周线角度为90°,须设置四个受压辊在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转轮轴22由左右各一个安装在机座30上内含轴承的轴承座31支承和定位,并在转轮轴上安装有链轮23,借助链条49将安装在转轮轴上的链轮23与主轴上的链轮2套合,由此实现转轮29在运转中带连主轴1旋转,主轴1在运转中间接促使压板在前后移位中对安装在转轮上的受压辊施压,从而促其转轮连及转轮轴运转,转轮轴与主轴二者彼此相辅相成,只要压力大于压板移位所需要的动力,便可达到由安装在转轮轴22上的传动轮24借助皮带与工作机传动轮(图中未示出)套合连接促其运转而做功。

参照图9,转轮轴其中一头的转轮上仅安装单个受压辊25位于上止点,另一头所安装的单个受压辊位于下止点(图中未示出),即两头各一个受压辊在周线上彼此相隔180°,压板46的下边为单线前高后低的弧线形滑道45压在受压辊25上,压板前移时将受压辊往下压促其旋转,压板后移时其重力落在原位旋转的支承轮47上,由于同一根转轮轴的两端顶头各一个转轮上的压板在同一时间为反向滑移,由此促使受压辊连及转轮和转轮轴运转而做功。

参照图10,双个偏心轮60分别安装在由左右彼此相互隔开其内置有轴承的轴承座7所支承和定位其同一根直轴56其两头各一个转盘63或称转板上的一侧,两偏心轮在周线上彼此相隔180°即为等距离排列,偏心轮60外缘车有环形槽沟61用于系挂线绳,直轴的左端安装有传动轮62用于接受动力传动,中间安装有链轮69用于借助链条与转轮轴上的链轮套合传动,跟随直轴和转盘运转中的偏心轮促使双根线绳在同一时间一根为拉紧、一根为放松。以此取代滑杆的移位,只是本身达不到抵消反压力即轴向力的节能目的。

参照图11,双个偏心套57相互隔开安装在由两头各一个内置有轴承的轴承座7所支承和定位的同一根直轴56上,并在偏心套外缘套装有轴承加外套58,外套上车有环形槽沟59用于系挂线绳,双个偏心套(多装不限)其偏心方向在直轴外缘周线上彼此相隔180°,直轴左端顶头安装有传动轮62用于接受动力传动,中间安装有链轮69用于借助链条与转轮轴上的链轮套合传动,运转中的偏心轴将至少双根线绳一根为拉紧、一根为放松为同时轮流进行, 亦可获得与滑杆滑移同样的效果,做功原理与图10无异。

参照图12至图15,单根锥形推辊33套装在中心螺杆34上,其顶头选用螺母35固定,若干根螺杆下端旋插在同一个推盘36的外缘周线上,彼此为等距离排列,借助方键37与主轴1结合为一体。两头外大内小(近主轴1中心为内)为半边圆锥形的滑杆32安装在同一根主轴1其两端各一组若干根大小头锥形推辊33之间,由此取代正反旋向组合的螺旋叶片和两头带走轮的滑杆。由于在主轴1的长度上相互隔开一定尺寸的左右各一个推盘36上的大小头锥形推辊33彼此为错位排列,即各自与对边的空间相对,跟随主轴1在同步运转中将若干根滑杆32其中一半往左推一半往右推为同时轮流进行,内置轴承的大小头推辊33在与滑杆32其顶头相贴过程中跟随主轴旋转并自转,由此减轻了磨擦阻力。主轴1由两头各一个内置轴承的轴承座7支承和定位,主轴的长度上分左右共安装有每个配装有数根(图15中只分别示出单根和双根)大小头锥形推辊的推盘36共四个,滑杆32被夹在内外靠轮6之间(图中只示出外靠轮)做左右移位,滑杆中间段外边安装有由纵横牵杆组成的滑轮架8,其中纵向牵杆两头安装有随滑杆移位的移位滑轮9,借助后线绳43将移位滑轮9和原位旋转滑轮10相互隔离,后线绳43借助可原位旋转的侧面滑轮12改变方向后与前边的移位支架(图中未示出)相牵连,其做功原理与图2无异。

参照图16,左右两边双根轨道13之间安装有上为单根固定支架38和中为移位支架39及下为移动支架68,由双根前拉线42的下段将双根移位支架上的各中间段的滑轮来回套合,其下端顶头分别系挂在下移动支架68中间段的左右,双根中拉线44分别将固定支架38和下移位支架68上的两侧各滑轮来回套合,其前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固定支架38的左右,其后端顶头分别系挂在中移位支架39的左右,后拉线43其前端一分为二系挂在下一个移位支架69的左右。其做功原理为:后拉线43为主动往后拉移的尺寸被放大,即促使为被动的前拉线后移尺寸是后拉线的多倍,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由一固定支架和两移动支架及有关配件为单组合,当双组合或多组合时,只要借助前一组的后拉线43与相邻后一组的前拉线相连即二合一,便可实现所放大尺寸双组合是单组合的平方,三组合是单组合的立方,以此类推。

参照图17,吊悬安装的立式双面轨道51其左右两边为各一根长条形配重52,其长条形配重上端顶头有走轮67与轨道51相贴,前配重其下端顶头借助横轴与压板16上边穿连为可转动配合,后配重的下端顶头位于压板16后端与推杆前端相连的旋转点50处套合在与走轮65同一横轴的外缘为转动配合、位于走轮的内边,两侧(只示出单侧)走轮65其上边与上位静止的轨道14相贴靠。其做功原理为:压板在前后移位中与受压辊25相贴处即施压点距旋转点50越近其压力相应越大、反之越小,施压过程所形成的反压力促使旋转点上的走轮65形成向上顶升的趋势,从而与轨道14贴靠得更紧导致磨擦阻力略有加大,前移其反压力由小到大,其后配重由倾斜到垂直,落在旋转点的重量由少到多与反压力成正比用于抵消反压力,后移则为反过来的状况。仅管配重由倾斜到垂直会形成阻力,但由于另一根在同一时间由垂直到倾斜会形成动力,阻力与动力相等被抵消由有变无。只要依据其反压力的大小计算出配重52的重量、长度和倾斜度,便可将反压力全部抵消,其配重在移位过程下端顶头旋 转角度很少,(如从50°到90°,仅为一周的九分之一)所形成的阻力微乎其微可忽视不计。

参照图18和图19,双根后线绳43其后端顶头系挂在被夹在两靠轮6之中其两头为半边圆的滑杆32上,其中段由各一个原位旋转滑轮10定位,上端顶头一分为二系挂在位于左右轨道13之间的移位支架39上,双组每组两根前线绳42分别将固定支架38和移位支架39上的滑轮来回套合,其后端顶头系挂在后边移位支架39上,其前端顶头系挂在被左右若干个靠轮11夹住的推杆17的后头,各个靠轮11的中心短轴55其两头安装在上下两边机架54上,推杆17与压板16连接处即旋转点由横轴穿连为转动配合,横轴两头分别安装有走轮65。为了克服线绳只具备后拉而不能前推的不足,借助同一拉线48后位两端顶头分别将安装在推杆尾端上的各一根立柱53牵连,其中间段套在前边左右各一个原位旋转滑轮66上,由此实现相邻两推杆17和压板16彼此在同一时间一根前移一根后移轮流反向进行。该方案在图2和图17的基础上去掉了安装在滑杆上的滑轮架,其做功原理不变。

参照图20,主轴56的两端顶头(图中只示出其中一头)外边分别安装有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即相隔180°)的转板63和连杆69,连杆69的两头分别将转板外端顶头与压板后位的推杆17的后端顶头以转动式套合牵连,两旋转点70位于连杆的两头。其做功原理为:主轴56在运转中带连转板63和连杆69顺环形箭头旋转,在旋转中将由原位旋转的支承轮47其上边的推杆17往后拉和往前推重复进行,由此促使与推杆连为一体的前边压板(图中未示出)做前后移位,在移位中对受压辊施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