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0700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厂水冷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供热机组,主要使用汽轮机抽汽供热,而且机组的运行方式是以电定热,机组经常处于低负荷变工况的运行方式,导致汽轮机抽汽量随之变化,在严寒期经常无法保证用户的热负荷需求。而且,部分供热机组为保证供热负荷,不得不用参数远远高于供热抽汽的汽源来保证供热负荷,既增加运行成本,也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机组怎样能在低负荷状态下仍能保证供热负荷,是目前供热机组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容,每年的供热负荷都在增加,日益增加的供热负荷与供热机组的设计供热能力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也正困扰着供热电厂。

火力发电厂的冷端损失是热力系统的最大损失。汽轮机乏汽属于温度较低,但热值较高的蒸汽,乏汽中包含大量的潜热。为了完成热力循环乏汽必须被冷凝成水,重新进入热力系统,乏汽中的热量全部冷端损失。

供热机组采用以电定热的电网运行方式,导致供热能力不足。热力循环乏汽冷端损失,造成的热量白白浪费。

上述运行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a、以电定热的运行方式下,供热机组供热负荷不足。

b、城市扩容,需要增加供热负荷。

c、乏汽在热力循环冷端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活高效的水冷机组热压机乏汽供热节能系统,实现了回收乏汽中的热量,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电厂的冷端损失,同时最大可成倍增加供热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包括汽轮机、机组凝汽器、热井、热网凝汽器和热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井上设置有机组凝汽器,所述汽轮机和机组凝汽器之间设置有热压机,热压机与热网凝汽器连接,热网凝汽器与热井连接,热压机排出的蒸汽经管道进入热网凝汽器,热网凝汽器的冷凝水通过管线回收到热井重新利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汽轮机的乏汽口通过汽轮机乏汽管线与机组凝汽器连接,汽轮机乏汽通过汽轮机乏汽管线进入到机组凝汽器中,所述汽轮机乏汽管线上设置有凝汽器入口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压机上侧的进气口设有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所述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一端与热压机上侧的进气口连接,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另一端连接动力蒸汽输入口,动力蒸汽经由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进入热压机,所述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上设有动力蒸汽入口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压机下侧的进气口连接有热压机吸入管线,所述热压机吸入管线一端连接热压机下侧的进气口,热压机吸入管线另一端连接到汽轮机乏汽管线,所述热压机吸入管线上设有吸入口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压机的排气口设有热压机排汽管线,热压机通过热压机排汽管线连接到热网凝汽器上,所述热压机排汽管线上设有热压机排汽出口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网凝汽器通过冷凝液回收管线连接到热井,热网凝汽器的冷凝水经冷凝液回收管线回收到热井中。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凝液回收管线上设置排污阀、视镜和热井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视镜和热井之间设置热井隔离阀,视镜与热网凝汽器之间设置排污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热压机的内部设有可调喷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b1、汽轮机乏汽经机组凝汽器冷却,设置凝汽器入口隔离阀;

b2、热压机运行:依次打开热压机排汽出口隔离阀、动力蒸汽入口隔离阀和吸入口隔离阀,热压机投入运行;

b3、动力蒸汽经由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进入热压机,通过热压机的内部可调喷嘴形成超音速气流建立内部真空环境,抽吸进入热压机吸入管线的蒸汽,热压机的吸入管线连接汽轮机乏汽管线,使得汽轮机乏汽不断被抽出;引射后的供热蒸汽通过热压机排汽管线进入热网凝汽器,加热热网水后,形成冷凝液经冷凝液回收管线排到热井回收重新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的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其采用设置不少于一台的热压机,利用汽轮机供热抽汽来抽取汽轮机乏汽,引射出满足供热参数要求的供热蒸汽,加热热网水,回收乏汽中的热量,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电厂的冷端损失,同时最大可成倍增加供热量。

(2)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在不改变原热力系统任何设备、装置和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以汽轮机供热抽汽引射乏汽作为供热蒸汽,可成倍增加供热蒸汽量,既解决了低负荷变工况运行时,消耗高品质蒸汽,增加煤耗,又解决了由于城市扩容,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以电定热运行方式带来的热负荷不足问题。

(3)实现了乏汽中的热量回收,提高了机组的热效率,降低了发电煤耗。

(4)安全、免维护,整个系统无转动部件,无机械磨损,保证系统100%的出力的状态长期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汽轮机、2-机组凝汽器、3-热井、4-热井隔离阀、5-视镜、6-排污阀、7-冷凝液回收管线、8-热网凝汽器、9-热压机排汽出口隔离阀、10-热压机排汽管线、11-热压机、12-热压机吸入管线、13-吸入口隔离阀、14-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5-动力蒸汽入口隔离阀、16-凝汽器入口隔离阀、17-汽轮机乏汽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包括汽轮机1、机组凝汽器2、热井3、热网凝汽器8和热压机11,所述热井3上设置有机组凝汽器2,所述汽轮机1和机组凝汽器2之间设置有热压机11,热压机11与热网凝汽器8连接,热网凝汽器8与热井3连接,热压机11排出的蒸汽经管道进入热网凝汽器8,热网凝汽器8的冷凝水通过管线回收到热井3重新利用。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的汽轮机1的乏汽口通过汽轮机乏汽管线17与机组凝汽器2连接,汽轮机1乏汽通过汽轮机乏汽管线17进入到机组凝汽器2中,汽轮机乏汽管线17上设置有凝汽器入口隔离阀16;所述热压机11上侧的进气口设有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4,所述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4一端与热压机11上侧的进气口连接,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4另一端连接动力蒸汽输入口,动力蒸汽经由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4进入热压机11,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4上设有动力蒸汽入口隔离阀15;所述热压机11下侧的进气口连接有热压机吸入管线12,所述热压机吸入管线12一端连接热压机11下侧的进气口,热压机吸入管线12另一端连接到汽轮机乏汽管线17,所述热压机吸入管线12上设有吸入口隔离阀13;所述热压机11的排气口设有热压机排汽管线10,热压机11通过热压机排汽管线10连接到热网凝汽器8上,所述热压机排汽管线10上设有热压机排汽出口隔离阀9;所述热网凝汽器8通过冷凝液回收管线7连接到热井3,热网凝汽器8的冷凝水经冷凝液回收管线7回收到热井3中,所述冷凝液回收管线7上设置排污阀6、视镜5和热井隔离阀4,所述热井3和视镜5之间设置热井隔离阀4,视镜5与热网凝汽器8之间设置排污阀6;所述的热压机11的内部设有可调喷嘴。

其中,投入热压机11抽取汽轮机1乏汽,热压机11排出的汽体,进入热网凝汽器8,加热热网水,凝结水通过管线回流到热井3,返回热力系统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的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的运行是这样的,乏汽供热热压机投入运行,具体情况如下:

b1、汽轮机1乏汽经机组凝汽器2冷却,设置凝汽器入口隔离阀16。

b2、热压机11运行:依次打开热压机排汽出口隔离阀9,动力蒸汽入口隔离阀15,吸入口隔离阀13,热压机11投入运行。

b3、动力蒸汽经由热压机动力蒸汽管线14进入热压机11,通过热压机11的内部可调喷嘴形成超音速气流建立内部真空环境,抽吸进入热压机吸入管线12的蒸汽,热压机11采用可调喷嘴,在机组低负荷变工况运行时,根据热网负荷,自动调整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从而实现机组负荷与供热负荷联动,减小以电定热运行方式对机组热负荷的影响。热压机11的吸入管线12连接汽轮机乏汽管线17,使得汽轮机1乏汽不断被抽出。引射后的供热蒸汽通过热压机排汽管线10进入热网凝汽器8,加热热网水后,形成冷凝液经冷凝液回收管线7排到热井3回收重新利用。加热后的热网水进入热网加热器。

本发明提供的热压机11供热节能系统,其采用设置不少于一台的热压机11,利用汽轮机1供热抽汽来抽取汽轮机1乏汽,引射出满足供热参数要求的供热蒸汽,加热热网水,回收乏汽中的热量,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电厂的冷端损失,同时最大可成倍增加供热量。

本发明的热压机供热节能系统,在不改变原热力系统任何设备、装置和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以汽轮机供热抽汽引射乏汽作为供热蒸汽,最大可成倍增加供热蒸汽量,既解决了低负荷变工况运行时,消耗高品质蒸汽,增加煤耗,又解决了由于城市扩容,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以电定热运行方式带来的热负荷不足问题。实现了乏汽中的热量回收,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电厂的冷端损失,提高了机组的热效率,降低了发电煤耗。安全、免维护,整个系统无转动部件,无机械磨损,保证系统100%的出力的状态长期稳定运行。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