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2046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助燃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将复数个导流体设计为三角波形形状结构,且以放射状排列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生活中,汽、机车已是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但是,汽、机车机件起动及运转时动力所需的燃料,附带所排放的废气形成的空气污染,更是造成环境暖化现象的原因的一。而一般车辆引擎的功率输出几乎是取决于一定比例空气注入燃烧室的多寡,而在不同的情况与要求下,燃气各有其最佳的气体与燃油比例,倘若过多的燃料缺乏适当比例的气体则无法确实燃烧,而燃烧不完全所产生大量的有毒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车辆引擎的进气装置是车辆燃油系统的核心元件,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引擎的动力性能、油耗、启动的加速性能、旋转的稳定性及废气的排放。由于燃油燃烧不充分,导致引擎排放黑烟、车辆动力不足、油耗增加、汽缸内大量积碳等现象均为空气混合比例失调所致。中国专利公告CN2406072号揭示一种引擎燃油系统的助燃器,该装置为带有导流孔的平面体,由带有放射能量的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空气滤心上,当空气流经过该装置时,其放射能量细化空气分子族群,以增加空气与燃油的接触面积,提高燃烧效率。由于该装置为平面进气方式,空气分子细化的程度有限,故燃烧效率的提高不甚理想。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4158号揭示引擎的进气分子活跃助燃装置的二个实施例,请参阅图1与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示意图。于图1所述分子活性元件1具有网孔11与套设于其外圈的套环12,且该套环12的四只脚架13撑抵于进气管内壁。由此可知,当空气流经进气管内壁时,由于具有网孔11的面积并未占满整个进气管截面积,而有部分经由因脚架13所致的空隙穿流过去,无法利用远红外线加温,在穿流过去后其较低的温度也会 影响经由网孔11的远红外线加温的气体温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网孔11所具有的致密特质,加上上述空隙的存在,空气经过该网孔部份的比例有可能降低,反而部分丧失了原本设置网孔的美意。图2则设置导流套2于分子活性元件1外周缘,并利用导流鳍片21的弯折部22固定于进气管内壁。如前所述,本实施例更利用了导流鳍片21的螺旋设计所致的喷嘴效应,更进一步地令空气大量由此处通过。此举当然造成了空气更形活跃,然因为空气快速通过所造成温度的下降,将更令由网孔11的远红外线加温的效果大打折扣,且更甚于图1所示。以上述二实施例所示,都可以意识到其结构复杂,相对地制造成本肯定提高,且组装并不容易;更何况若因元件老化而丧失了固定于进气管内壁的能力,以致某些元件被吸入引擎内,则消费者的损失恐怕不是一笔小数目。于是,综合上述各种现有技术的缺失或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何解决将是一重要课题,因此,以下将是本实用新型详细探讨的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凭借复数个导流体以放射状排列方式,且每一导流体设计为三角波形形状结构,以增加通过气体的震荡频率,将通过气体加以雾化,达到提高引擎的燃烧效率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凭借将引擎助燃装置设计为结构简单,且相对制造成本较低,以达到减低消费者的负担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凭借将引擎助燃装置设计为安装简单方便,且相对减少安装时间,以达到便于消费者自行组装且组装后使用安全的功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沿一轴向方向置入一引擎进气管内壁,其特征在于,该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包括有:一内环体,其为一中空圆柱体;复数个辅流体,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上,该辅流体呈中空多面柱体形状,该辅流体与该内环体相连接;一外环体,其与该内环体为同一轴心的一中空圆柱体;复数个引流部,其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与该外环体间,该引流部两端分别连接该辅流体与该外环体;复数个第一导流体,其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与该外环体间,该第一导流体呈三角波形形状,该第一导流体两端分别连接该辅流体与该外环体,且邻靠该辅流体的三角波形小于邻靠该外环体的三角波形;复数个第二导流体,其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与该外环体间,该第二导流体呈三角波形形状,该第二导流体两端分别连接该辅流体与该外环体,且邻靠该辅流体的三角波形小于邻靠该外环体的三角波形。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内环体具有一第一端面以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二端面相距有一距离。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第一导流体贴靠该第一端面,且沿该轴向方向延伸有一第一厚度。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第二导流体贴靠该第二端面,且沿该轴向方向延伸有一第二厚度。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辅流体还具有若干个顶角边及若干个侧平面,该辅流体沿该轴向方向延伸有一第三厚度。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引流部与邻靠该外环体的该侧平面相连接。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第一导流体与邻靠该外环体的该顶角边相连接。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第二导流体与邻靠该外环体的该顶角边相连接。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外环体沿该轴向方向延伸有一第四厚度。所述的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其中该第一导流体与该第二导流体沿该轴向方向映射时,呈现以该引流部为中心而相互镜面对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经纳米科技处理的高分子材料,该材料能够产生电磁辐射和远红外线,当气体流过时,可以改变气体水分子族群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气体中的水分子族群更加细化,并产生自然规律的震荡而激化氢、氧分子,使进入该引擎4燃烧时的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比例增强,达到最佳空气混合比,在单位 时间内完成充分燃烧。因此,可以达到更佳的燃烧效率,降低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4158号引擎的进气分子活跃助燃装置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4158号引擎的进气分子活跃助燃装置第二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与引擎进气管配合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分子活性元件;11-网孔;12-套环;13-脚架;2-导流套;21-导流鳍片;22-弯折部;3-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31-内环体;311-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2-外环体;33-第一导流体;34-第二导流体;35-辅流体;351-顶角边;352-侧平面;36-引流部;4-引擎;41-进气管;91-轴向方向;92-轴心;t1-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t3-第三厚度;t4-第四厚度;d-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正视结构示意图,及其与引擎进气管配合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3沿一轴向方向91置入一引擎4的进气管41内壁,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3包括有:一内环体31、复数个辅流体35、一外环体32、复数个引流部36、复数个第一导流体33以及复数个第二导流体34。该内环体31其为一中空圆柱体,该内环体31具有一第一端面311以及一第二端面312,该第一端面311与该第二端面312相距有一距离d。该外环体32其与该内环体31为同一轴心92的一中空圆柱体,且该外环体32容置该内环体31。该外环体32沿该轴向方向91延伸有一第四厚度t4。复数个辅流体35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31上,该辅流体31为一中空多面柱体形状,该辅流体35与该内环体31相连接。该辅流体35更具有若干个顶角边351及若干个侧平面352,该辅流体35沿该轴向方向91延伸有一第三厚度t3。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辅流体35为中空六面柱体形状,如此可增加通过气体的震荡频率,将通过气体加以雾化,达到提高引擎的燃烧效率的功效。复数个引流部36其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31与该外环体32间,该引流部36两端分别连接该辅流体35与该外环体3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引流部36与邻靠该外环体32的该侧平面352相连接,且该引流部36为一直方柱形状结构。复数个第一导流体33其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31与该外环体32间,该第一导流体33为一三角波形形状,该第一导流体33两端分别连接该辅流体35与该外环体32,且邻靠该辅流体35的三角波形小于邻靠该外环体32的三角波形。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体33贴靠该第一端面311,且沿该轴向方向91延伸有一第一厚度t1。而该第一导流体33更与邻靠该外环体32的该顶角边351相连接。复数个第二导流体34其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31与该外环体32间,该第二导流体34为一三角波形形状,该第二导流体34两端分别连接该辅流体35与该外环体32,且邻靠该辅流体35的三角波形小于邻靠该外环体32的三角波形。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导流体34贴靠该第二端面312,且沿该轴向方向91延伸有一第二厚度t2。而该第二导流体34更与邻靠该外环体32的该顶角边351相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将复数个引流部36、复数个第一导流体33以及复数个第二导流体34分别以放射状排列于该内环体31与该外环体32间,且以该轴向方向91依序呈现出该第一导流体33、该引流部36以及该第二导流体34多层相间结构。而以正视结构观察更加突显现出本实用新型特色,该第一导流体33与该第二导流体34沿该轴向方向91映射时,呈现以该引流部36为中心而相互镜面对称,使得进入空气的气流是以交错排列通过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3,而不会相互干扰降低效能。由以上本实用新型多层径向渐开式引擎助燃装置3提供气体进入该引擎4的氧分子密度加大,雾化程度提高,以致加大空气与燃油的接触面积,达到更理想的空气混合比例。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经纳米科技处理的高分子材料,该材料能够产生电磁辐射和远红外线,当气体流 过时,可以改变气体水分子族群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气体中的水分子族群更加细化,并产生自然规律的震荡而激化氢、氧分子,使进入该引擎4燃烧时的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比例增强,达到最佳空气混合比,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充分燃烧。因此,可以达到更佳的燃烧效率,降低污染。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