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767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是汽车冷却系统中的主要机件,其功用是散发热量,冷却液在水室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将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室内进而循环不断,从而达到散热调温的效果。在现有技术中,针对汽车的发动机散热,尤其是大客车的发动机散热,通常需要柴油机带动冷却风扇转动,噪声大,污染环境,同时,散热过程也不智能,一旦散热装置开启,会一直运作,即使不需要散热也不能自动降低功率,非常浪费。

但是,当汽车散热器装有智能装置时,整个装备复杂度提高,某一零件损坏,尤其使固定安装在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上的温度传感器损坏时,由于安装位置隐蔽,拆卸麻烦,如果不拆卸检测,又无法判断损坏类型,难以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电子控制冷却、智能调节风扇转速、当无法有效降温时进行报警、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壳体,其中:散热壳体的上部设有冷水进水腔,下部设有热水出水腔,散热壳体内设置有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回转盘旋在散热壳体中且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两端分别连接冷水进水腔和热水出水腔,散热壳体的出风面罩有风罩,风罩上安装有多个风扇,每个风扇均与各自的电动机连接,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还包括智能调温装置,智能调温装置包括ECU控制器、温度感应装置、自检装置以及报警装置,ECU控制器包括两路并联的接口,其中第一路接口与温度感应装置连接,第二路接口与自检装置连接,温度感应装置固定在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附近,温度感应装置包括导热外壳,导热外壳内设置有密封的空腔,空腔内填充汞,空腔的上部由下至上设置有第一信号开关、第二信号开关、第三信号开关和报警开关,当汞漫过相应开关时,各开关会相应导通,第一信号开关、第二信号开关、第三信号开关和报警开关均通过ECU控制器的第一路接口与ECU控制器连接,ECU控制器连接电动机并控制电动机的转速,ECU控制器还与报警装置连接,自检装置包括水浴锅、温度感应器以及控制面板,水浴锅包括锅体和水温调节器,水温调节器能调节水浴锅内的水温,温度感应器的感应插头插在锅体内的水面以下,温度感应器与ECU控制器连接,温度感应器与ECU控制器的连接线路上设置有插接件,插接件包括与温度感应器连接的母接头以及与ECU控制器连接的公接头,公接头插入母接头中实现温度感应器与ECU控制器的连接,控制面板与ECU控制器连接,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开关和显示器,控制开关能控制电动机电路的通断,显示器用于显示风扇转动状态。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散热壳体的上侧面贴附有上缓冲层,散热壳体的下侧面设置有下缓冲层,下缓冲层包括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之间固定有缓冲块,散热壳体的两侧设置有缓冲垫组合,缓冲垫组合包括角板和固定在角板上的侧缓冲垫。

上述的散热壳体的进风面设置有缓冲框架,缓冲框架由水平架体、竖向架体和底架组合而成,水平架体的两侧底部开有固定槽,竖向架体上端插入固定槽中,并能在固定槽中横向滑动,固定槽的槽底设置有缓冲垫层,水平架体的两端设置有封头,封头将固定槽封堵防止竖向架体从固定槽中滑脱,水平架体与底架之间设置有斜拉索,斜拉索一端与水平架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缓冲框架的框内设置有散热格网,散热格网的外部设置有防止散热格网脱落的护杆,护杆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竖向架体上。

上述的护杆包括内外两层,其中内层为金属筋条,外层为耐磨层,金属筋条与耐磨层之间滑动设置。

上述的耐磨层为内侧面光滑的橡胶层。

上述的散热壳体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散热壳体的内腔分隔为横向排列的三个独立空间,其中,中冷器位于左侧的独立空间,发动机散热器位于右侧的独立空间,中间的独立空间将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间隙隔离,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贯穿有多个散热翅片,散热翅片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两侧的独立空间中,散热翅片之间横向叠设,相邻散热翅片之间设有间隙。

上述的公接头上设置有一圈橡胶圈,公接头插入母接头时,橡胶圈增加公接头和母接头之间的摩擦力。

上述的散热格网为金属网。

上述的封头为橡胶材质制作。

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自检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温度感应器以及控制面板与ECU控制器的第二路接口连接,插接件的母接头和公接头分开,温度感应装置从ECU控制器的第一路口上断开;

步骤二、温度感应器的感应插头插在锅体内的水面以下,然后调节水温调节器,对锅体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到预定温度,插接件的母接头和公接头对接,使温度感应器与ECU控制器连通,ECU控制器接到温度感应器传来的温度信号;

步骤三、打开控制面板上的控制开关,使电动机通电转动,ECU控制器根据温度感应器传来的温度信号调节电动机在某一输出功率下运作;

步骤四、调节水温调节器,对锅体内的水进行进一步加热,锅体内的水温显示在水浴锅上,观察ECU控制器能否根据水温的上升提高调节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如果ECU控制器可以提高调节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且提高功率的时机与与预设时机相同,则自检通过,否则,自检不通过。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指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采用电子控制器控制电动机,然后电动机带动风扇运作,解决了柴油机带动冷却风扇转动,噪声大,污染环境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智能调温装置,具有三挡变速和报警功能,当汞接通第一信号开关时,该信号传递至ECU控制器,ECU控制器控制电动机以低转速运作,当汞接通第二信号开关时,该信号传递至ECU控制器,ECU控制器控制电动机以中转速运作,汞接通第三信号开关时,该信号传递至ECU控制器,ECU控制器控制电动机以高转速运作,当温度继续升高,汞接通报警开关,ECU控制器启动报警装置报警,从而实现智能调节风扇转速、当无法有效降温时进行报警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具有自检装置,能在不拆卸温度感应装置的情况下,检测装置的故障的原因是否为卸温度感应装置损坏。在散热器中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散热器内腔分隔为横向排列的三个独立空间,分别为左侧空间、中部空间和右侧空间。中冷器位于左侧空间,发动机散热器位于右侧空间,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之间隔离了一个中部空间,使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分隔布设,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插满了散热翅片,然后配合风扇进行散热,有效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增设多个缓冲装置,散热壳体的上侧面贴附有上缓冲层,散热器内壳体的下侧面设置有下缓冲层,下缓冲层的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之间固定有缓冲块,散热壳体的两侧设置有缓冲垫组合,缓冲垫组合包括角板和固定在角板上的侧缓冲垫。通过上缓冲层、下缓冲层、缓冲垫组合,实现了散热装置四周的全面缓冲,有效吸收车辆震动,防止发动机组件散热装置被震坏或者链接螺栓、螺钉被震松。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槽的槽底设置有缓冲垫层,可以吸收竖向的震动,竖向架体上端插入固定槽中,可以给发动机组件散热装置一定的横向位移的空间,当车辆在左右晃动时,可以有效吸收横向力,水平架体的两端设置有封头,同时封头采用柔性橡胶制作,也能辅助吸收横向作用力,达到保护发动机组件散热装置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计了斜拉杆和护杆,保护发动机组件散热装置不会因前后晃动导致散热格网脱落,双层设计的护杆减小护杆与散热格网之间的摩擦,增加护杆与散热格网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散热壳体的进风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温度感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6是是护杆的示意图;

图7是水浴锅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散热壳体1、冷水进水腔11、热水出水腔12、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散热翅片15、上缓冲层16、下缓冲层17、缓冲块17a、缓冲垫组合18、角板18a、侧缓冲垫18b、风罩2、风扇21、电动机22、ECU控制器3、温度感应装置4、导热外壳41、空腔42、汞43、第一信号开关44、第二信号开关45、第三信号开关46、报警开关47、报警装置48、自检装置5、水浴锅51、锅体51a、水温调节器51b、温度感应器52、控制面板53、插接件6、母接头61、公接头62、缓冲框架7、水平架体71、固定槽71a、缓冲垫层71b、竖向架体72、封头73、斜拉索74、散热格网75、护杆76、金属筋条76a、耐磨层76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自检功能的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壳体1,其中:散热壳体1的上部设有冷水进水腔11,下部设有热水出水腔12,散热壳体1内设置有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回转盘旋在散热壳体1中且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两端分别连接冷水进水腔11和热水出水腔12,散热壳体1的出风面罩有风罩2,风罩2上安装有多个风扇21,每个风扇21均与各自的电动机22连接,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还包括智能调温装置,智能调温装置包括ECU控制器3、温度感应装置4、自检装置5以及报警装置48,报警装置48可以为普通的报警器,ECU控制器3包括两路并联的接口,其中第一路接口与温度感应装置4连接,第二路接口与自检装置5连接,温度感应装置4固定在发动机散热管和中冷器散热管附近,温度感应装置4包括导热外壳41,导热外壳41内设置有密封的空腔42,空腔42内填充汞43,空腔42的上部由下至上设置有第一信号开关44、第二信号开关45、第三信号开关46和报警开关47,当汞43漫过相应开关时,各开关会相应导通,第一信号开关44、第二信号开关45、第三信号开关46和报警开关47均通过ECU控制器3的第一路接口与ECU控制器3连接,ECU控制器3连接电动机22并控制电动机22的转速,ECU控制器3还与报警装置48连接,自检装置5包括水浴锅51、温度感应器52以及控制面板53,水浴锅51包括锅体51a和水温调节器51b,水温调节器51b能调节水浴锅51内的水温,温度感应器52的感应插头插在锅体51a内的水面以下,温度感应器52与ECU控制器3连接,温度感应器52与ECU控制器3的连接线路上设置有插接件6,插接件6包括与温度感应器52连接的母接头61以及与ECU控制器3连接的公接头62,公接头62插入母接头61中实现温度感应器52与ECU控制器3的连接,控制面板53与ECU控制器3连接,控制面板53上设置有控制开关和显示器,控制开关能控制电动机22电路的通断,显示器用于显示风扇转动状态。

实施例中,散热壳体1的上侧面贴附有上缓冲层16,散热壳体1的下侧面设置有下缓冲层17,下缓冲层17包括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之间固定有缓冲块17a,散热壳体1的两侧设置有缓冲垫组合18,缓冲垫组合18包括角板18a和固定在角板18a上的侧缓冲垫18b。

实施例中,散热壳体1的进风面设置有缓冲框架7,缓冲框架7由水平架体71、竖向架体72和底架组合而成,水平架体71的两侧底部开有固定槽71a,竖向架体72上端插入固定槽71a中,并能在固定槽71a中横向滑动,固定槽71a的槽底设置有缓冲垫层71b,水平架体71的两端设置有封头73,封头73将固定槽71a封堵防止竖向架体72从固定槽71a中滑脱,水平架体71与底架之间设置有斜拉索74,斜拉索74一端与水平架体71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缓冲框架7的框内设置有散热格网75,散热格网75的外部设置有防止散热格网75脱落的护杆76,护杆76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竖向架体72上。

实施例中,护杆76包括内外两层,其中内层为金属筋条76a,外层为耐磨层76b,金属筋条76a与耐磨层76b之间滑动设置。

实施例中,耐磨层76b为内侧面光滑的橡胶层。

实施例中,散热壳体1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将散热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横向排列的三个独立空间,其中,中冷器位于左侧的独立空间,发动机散热器位于右侧的独立空间,中间的独立空间将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间隙隔离,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上贯穿有多个散热翅片15,散热翅片15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隔板13或第二隔板14两侧的独立空间中,散热翅片15之间横向叠设,相邻散热翅片15之间设有间隙。

实施例中,公接头62上设置有一圈橡胶圈,公接头62插入母接头61时,橡胶圈增加公接头62和母接头61之间的摩擦力。

实施例中,散热格网75为金属网。

实施例中,封头73为橡胶材质制作。

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自检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温度感应器52以及控制面板53与ECU控制器3的第二路接口连接,插接件6的母接头61和公接头62分开,温度感应装置4从ECU控制器3的第一路口上断开;

步骤二、温度感应器52的感应插头插在锅体51a内的水面以下,然后调节水温调节器51b,对锅体51a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到预定温度,插接件6的母接头61和公接头62对接,使温度感应器52与ECU控制器3连通,ECU控制器3接到温度感应器52传来的温度信号;

步骤三、打开控制面板53上的控制开关,使电动机22通电转动,ECU控制器3根据温度感应器52传来的温度信号调节电动机22在某一输出功率下运作;

步骤四、调节水温调节器51b,对锅体51a内的水进行进一步加热,锅体51a内的水温显示在水浴锅51上,观察ECU控制器3能否根据水温的上升提高调节电动机22的输出功率,如果ECU控制器3可以提高调节电动机22的输出功率,且提高功率的时机与与预设时机相同,则自检通过,否则,自检不通过。ECU控制器3调节电动机22功率的方式是调节电动机22输出端匝数,当减少输出端匝数时,电动机22功率降低,当增加输出端匝数时,电动机22功率提升。

如果车辆动力系统温度冷却装置出现故障,无法得知是否是温度感应装置4的损坏造成时,可以使用自检结构进行自检,如果自检通过,则是温度感应装置4损坏,如果自检不通过,则大几率是ECU控制器3损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