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500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



背景技术:

排气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一部分,其用于排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汽车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音,噪音传递至汽车外,将对汽车周围产生噪声污染。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在通过排气管时对排气管的内壁造成冲击,使得排气管产生震动。排气管在震动过程中与汽车中的其它零部件产生碰撞,这是汽车工作噪音的一大来源。当前,主要采用对排气管增加固定结构,从而更好的固定主排气管以减少排气管的震动。然而这样的做法,其降噪效果并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通过缓冲片的设置,可降低废气对内管组件的冲击力;通过内管组件中缓冲管和波纹管的交替设置,既能直接减少内管组件与外管之间的剧烈撞击,又可使得每一个缓冲管均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外管内,从而,可大大减少每一缓冲管因其他缓冲管而连带移动的几率,进而,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包括左右两端均开口的外管,外管的内壁设有环形容纳槽,环形容纳槽内设置有左右两端均开口的内管组件;

内管组件的轴向长度小于环形容纳槽的轴向长度,内管组件的左右两端均转动设置有若干个滚珠,滚珠可与环形容纳槽内壁的两端滚动配合;

环形容纳槽内壁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弹性圈,两弹性圈分别与内管组件的左右两端相贴合;

内管组件的外壁面与外管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消音棉层;

内管组件包括若干个缓冲管和若干个波纹管,相邻两个缓冲管通过同一个波纹管间隔相连,每一缓冲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外凸的缓冲片。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增加的固定结构虽然能够使排气管固定得更加稳固,但是废气在通过排气管时对排气管内壁的冲击力会通过固定结构传递至汽车的底盘,从而增加了汽车的整体震动,导致降噪效果无法得到明显提升。为此,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本实用新型中,外管与内管组件共同形成有排气管道,内管组件由多个缓冲管和波纹管交替连接而成。应用时,由于每一缓冲管上均设置缓冲片,因而废气进入排气管道后通过其与缓冲片的撞击作用,其作用力会得到分散及减弱,也即能给予内管组件相对较弱的冲击力,从而,达到降低冲击的效果。当内管组件接受到冲击力后,波纹管可吸收废气对内管组件施加的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这样,既能直接减少内管组件与外管之间的剧烈撞击,又可使得每一个缓冲管均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外管内,从而,可大大减少每一缓冲管因其他缓冲管而连带移动的几率,进而,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另外,通过弹性圈与内管组件之间的贴合配合,可有效缓冲内管组件与环形容纳槽之间的撞击作用力。内管组件的两端镶嵌有多个滚珠,这样,可减少内管组件与环形容纳槽之间的摩擦,进而,便于实现缓冲管相对外管小幅度的转动或者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内外壁之间和缓冲管的内外壁之间均设置有隔音毡。如此,可隔离噪音,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在缓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进一个提高了降噪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组件中的若干个所述缓冲管配置为:具备交替布置的大直径通道和小直径通道。本实用新型中,两相邻缓冲管可设置为:其中一个缓冲管设置有大直径通道,而另一个缓冲管设置有内径大小小于前述缓冲管内径的小直径通道,也即,在内管组件中交替布置有大直径通道和小直径通道。这样,在通过内管组件的过程中,废气可在大直径通道中扩散,在小直径通道中被压缩,如此使得废气中的声波得到消解,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两端均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容纳槽连通的润滑油加注孔,润滑油加注孔的开口位于所述内管组件外壁与所述弹性圈外壁之间的区域;还包括与润滑油加注孔配合的堵头。设置润滑油加注孔,通过润滑油加注孔向环形容纳槽内加注润滑油,延缓滚珠的磨损,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加上弹性圈的设置,可防止润滑油滴入排气通道内,减少润滑油的浪费,同时,也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应用时,由于每一缓冲管上均设置缓冲片,因而废气进入排气管道后通过其与缓冲片的撞击作用,其作用力会得到分散及减弱,也即能给予内管组件相对较弱的冲击力,从而,达到降低冲击的效果。

2、当内管组件接受到冲击力后,波纹管可吸收废气对内管组件施加的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这样,既能直接减少内管组件与外管之间的剧烈撞击,又可使得每一个缓冲管均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外管内,从而,可大大减少每一缓冲管因其他缓冲管而连带移动的几率,进而,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

3、述外管的内外壁之间和缓冲管的内外壁之间均设置有隔音毡,如此,可隔离噪音,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降噪效果;在缓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进一个提高了降噪性能。

4、两相邻所述缓冲管的内径大小不相等,也即,在内管组件中交替布置有大直径通道和小直径通道。这样,在通过内管组件的过程中,废气可在大直径通道中扩散,在小直径通道中被压缩,如此使得废气中的声波得到消解,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外管,2-内管组件,3-环形容纳槽,4-滚珠,5-消音棉层,6-缓冲管,7-波纹管,8-缓冲片,9-隔音毡,10-多孔吸音棉层,11-润滑油加注孔,12-堵头,13-大直径通道,14-小直径通道,15-弹性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包括左右两端均开口的外管1,外管1的内壁设有环形容纳槽3,环形容纳槽3内设置有左右两端均开口的内管组件2;

内管组件2的轴向长度小于环形容纳槽3的轴向长度,内管组件2的左右两端均转动设置有若干个滚珠4,滚珠4可与环形容纳槽3内壁的两端滚动配合;

环形容纳槽3内壁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弹性圈15,两弹性圈15分别与内管组件2的左右两端相贴合;

内管组件2的外壁面与外管1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消音棉层5;

内管组件2包括若干个缓冲管6和若干个波纹管7,相邻两个缓冲管6通过同一个波纹管7间隔相连,每一缓冲管6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外凸的缓冲片8。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增加的固定结构虽然能够使排气管固定得更加稳固,但是废气在通过排气管时对排气管内壁的冲击力会通过固定结构传递至汽车的底盘,从而增加了汽车的整体震动,导致降噪效果无法得到明显提升。为此,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本实施例中,外管1与内管组件2共同形成有排气管道,内管组件2由多个缓冲管6和波纹管7交替连接而成。应用时,由于每一缓冲管6上均设置缓冲片8,因而废气进入排气管道后通过其与缓冲片8的撞击作用,其作用力会得到分散及减弱,也即能给予内管组件2相对较弱的冲击力,从而,达到降低冲击的效果。当内管组件2接受到冲击力后,波纹管7可吸收废气对内管组件2施加的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这样,既能直接减少内管组件2与外管1之间的剧烈撞击,又可使得每一个缓冲管6均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外管1内,从而,可大大减少每一缓冲管6因其他缓冲管6而连带移动的几率,进而,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另外,通过弹性圈15与内管组件2之间的贴合配合,可有效缓冲内管组件2与环形容纳槽3之间的撞击作用力。内管组件2的两端镶嵌有多个滚珠4,这样,可减少内管组件2与环形容纳槽3之间的摩擦,进而,便于实现缓冲管6相对外管1小幅度的转动或者移动。

优选地,所述外管1的内外壁之间和所述缓冲管6的内外壁之间均设置有隔音毡9。如此,可隔离噪音,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降噪效果。

优选地,所述缓冲管6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10。在缓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10,进一个提高了降噪性能。

优选地,所述内管组件2中的若干个所述缓冲管6配置为:具备交替布置的大直径通道13和小直径通道14。本实施例中,两相邻缓冲管6可设置为:其中一个缓冲管6设置有大直径通道13,而另一个缓冲管6设置有内径大小小于前述缓冲管6内径的小直径通道14,也即,在内管组件2中交替布置有大直径通道13和小直径通道14。这样,在通过内管组件2的过程中,废气可在大直径通道13中扩散,在小直径通道14中被压缩,如此使得废气中的声波得到消解,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性能。

优选地,所述外管1的两端均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容纳槽3连通的润滑油加注孔11,润滑油加注孔11的开口位于所述内管组件2外壁与所述弹性圈15外壁之间的区域;还包括与润滑油加注孔11配合的堵头12。设置润滑油加注孔11,通过润滑油加注孔11向环形容纳槽3内加注润滑油,延缓滚珠4的磨损,提高本实施例的使用寿命。加上弹性圈15的设置,可防止润滑油滴入排气通道内,减少润滑油的浪费,同时,也可提高本实施例的安全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