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滤器及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120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吸滤器及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7月2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50012号和2015年12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240569号,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容引用其全部内容。

本发明涉及吸滤器(进气过滤器、suctionfilter)及具备吸滤器的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从车辆的燃料箱内向燃料箱外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装置,通过配置在燃料箱内的燃料泵,使向该泵的吸入口吸入的燃料朝向燃料箱外吐出。作为这样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一种,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中,在燃料箱内设有吸滤器,以将燃料过滤后向燃料泵的吸入口吸入。

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吸滤器具备配置在燃料箱内的过滤器元件。该过滤器元件使储存在燃料箱内的储存燃料向内侧空间通过,从而在形成液膜的同时将储存燃料过滤。这里,液膜在过滤器元件的外侧表面与储存燃料接触的期间中被维持。所以,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吸滤器中,在燃料箱内,过滤器元件的外侧空间被储存部件部分地覆盖。由此,在车辆转弯时等的在燃料箱内因储存燃料的偏倚而倾斜的液面从过滤器元件离开的情况下,过滤器元件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也与在与储存部件之间被捕捉到的燃料继续接触。结果,在维持液膜的形成状态的过滤器元件中,作为向开口有吸入口的内侧空间的吸入对象,燃料占主导地位,所以空气向该吸入口的吸入被抑制。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吸滤器中,为了使燃料流入到过滤器元件与储存部件之间,在储存部件上形成有流入孔。因此,在车辆转弯时等,过滤器元件与储存部件之间的燃料随着液面的倾斜而容易从流入孔漏出。由此,如果在过滤器元件与储存部件之间燃料的捕捉量减少,则通过进行向吸入口的燃料吸入,该捕捉量在短时间中枯竭,有可能导致向吸入口的空气的吸入。这样的向吸入口的空气的吸入由于使燃料泵的吐出性能变动了,所以不可取。

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吸滤器中,在因为被储存部件覆盖的结构而成为小表面积的过滤器元件中,如果使网眼的粗细度变小而提高过滤功能,则该表面积中的异物堵塞网眼,作为难以吸入燃料的部分的比例容易增大。因此,燃料泵有可能因为过滤器元件的堵塞网眼而吐出性能的稳定性下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77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说明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燃料泵的吐出性能稳定的吸滤器及具备吸滤器的燃料供给装置。

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公开的第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吸滤器,在车辆的燃料箱内将燃料过滤后使其向燃料泵的吸入口吸入,具备:过滤器元件,被配置在燃料箱内,使储存在燃料箱内的储存燃料向内侧空间通过,由此将储存燃料过滤;以及隔壁元件,在内侧空间中露出;隔壁元件具有:分隔部,被配置为,将内侧空间部分地分隔为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使过滤燃料从第一空间部向第二空间部通过,该第一空间部流入被过滤器元件过滤后的过滤燃料,该第二空间部开口有将过滤燃料吸入的吸入口;以及连通窗,偏向远离吸入口的一侧而形成在分隔部上,迂回分隔部而将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连通。

此外,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公开的第二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燃料供给装置,从车辆的燃料箱内向燃料箱外供给燃料,具备:燃料泵,将在燃料箱内向吸入口吸入后的燃料朝向燃料箱外吐出;以及第一技术方案的吸滤器。

在这样的第一及第二技术方案中,被配置在燃料箱内的过滤器元件,由于从燃料箱内向内侧空间通过储存燃料而形成液膜。因此,即使在车辆转弯时等的燃料箱内因储存燃料的偏倚而液面倾斜、从过滤器元件离开,也能够抑制储存燃料从内侧空间的漏出。

进而,第一及第二技术方案的隔壁元件的分隔部将过滤器元件的内侧空间部分地分隔为过滤器元件中的过滤燃料流入的第一空间部、和开口有燃料泵的吸入口的第二空间部。这里,对于分隔部而言,由于通过从第一空间部向第二空间部通过过滤燃料而形成液膜,所以能够将过滤燃料捕捉到如上述那样形成了液膜的与过滤器元件之间的第一空间部中。此外,此时在隔壁元件中的分隔部上形成的连通窗只要浸在过滤燃料中,就不妨碍分隔部上的液膜形成及第一空间部中的燃料捕捉。

因此,在第一及第二技术方案中,即使是在燃料箱内发生了储存燃料的液面倾斜的情况,偏向从吸入口离开的一侧的连通窗也容易成为浸在第一空间部的过滤燃料中的状态。因此,第一空间部的过滤燃料在对通过了过滤器元件的漏出起的抑制作用从而确保了捕捉量的状态下,与分隔部中的第一空间部侧的表面持续接触。结果是,对于液膜的形成状态能够被持续地维持的隔壁元件而言,作为向开口有吸入口的第二空间部的吸入对象,燃料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也能够被持续地维持。由此,能够有效利用第一空间部的过滤燃料而持续抑制向吸入口的空气的吸入,所以能够使燃料泵的吐出性能稳定。

进而,在第一及第二技术方案中,根据确保被分隔部分隔出的内侧空间的结构而成为大表面积的过滤器元件,即使使网眼的粗细度变小而提高过滤功能,该表面积中的异物堵塞网眼而变得难以吸入储存燃料的部分的比例也不易增大。并且,在第一及第二技术方案中,连通窗迂回(bypassing)分隔部而将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连通。因此,即使根据将内侧空间分隔的结构而在作为小表面积的分隔部上发生网眼堵塞,第一空间部的过滤燃料通过连通窗被向第二空间部吸入,从而也能够被有效利用。根据这些,能够抑制起因于过滤器元件及隔壁元件的堵塞网眼而吐出性能的稳定性下降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滤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用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滤器的作用效果的剖视图。

图4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滤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5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滤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滤器的与图5不同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用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滤器的作用效果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滤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9是用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滤器的作用效果的剖视图。

图10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吸滤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8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8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另外,通过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对应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有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在各实施方式中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该结构的其他部分可以应用先行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明示的结构的组合,只要在组合中不发生障碍,即使不明示,也能够将多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被搭载在车辆的燃料箱2上。装置1将燃料箱2内的燃料向该罐2外的内燃机3供给。这里,搭载装置1的燃料箱2通过由树脂形成为中空状,储存向内燃机3侧供给的燃料。此外,作为从装置1供给燃料的内燃机3,既可以是汽油发动机,也可以是柴油发动机。另外,在水平面上的车辆中,水平方向及铅直方向分别与图1中的横向及上下方向实质上一致。

(整体结构)

首先,说明装置1的整体结构。

装置1具备凸缘10、副罐20及泵单元30。

凸缘10由硬质树脂形成为圆板状。凸缘10被安装在燃料箱2中的顶板部2a上。凸缘10将贯通顶板部2a的贯通孔2b闭塞。

凸缘10一体地具有燃料供给管11及电连接器12。燃料供给管11在燃料箱2内连通到泵单元30。与此同时,燃料供给管11连通到在燃料箱2外与内燃机3之间的燃料路径4。这样的连通形态的燃料供给管11将由泵单元30的燃料泵32吸入在燃料箱2内的燃料向燃料箱2外的内燃机3侧供给。在电连接器12中,埋设有金属端子12a。金属端子12a在燃料箱2内与泵单元30电连接。与此同时,金属端子12a在燃料箱2外与外部控制电路电连接。通过这样的电连接形态,泵单元30的燃料泵32能够由外部控制电路控制。

副罐20由硬质树脂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副罐20将开口部20a朝向上侧而配置在燃料箱2内。副罐20的底部20b被载置在燃料箱2的底部2c上。在副罐20的底部20b的附近贯通有流入口20c。通过这样的贯通形态,储存在燃料箱2内的燃料(以下,简单称作“储存燃料”)经过流入口20c向副罐20内流入。

泵单元30在燃料箱2内以跨越副罐20的内外的形态配置。在泵单元30中,设有吸滤器31、燃料泵32及通路部件33。

吸滤器31作为整体形成为扁平状。吸滤器31被容纳在燃料箱2内,被载置在副罐20内的底部20b上。吸滤器31通过在燃料箱2内将向副罐20内流入的储存燃料过滤,将该燃料中的异物捕捉。

燃料泵32是整体上形成为圆筒状的电动式泵。燃料泵32被容纳在燃料箱2内,从副罐20内中的吸滤器31上延伸到副罐20外。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连通到吸滤器31。燃料泵32通过接受来自外部控制电路的控制而动作。动作中的燃料泵32将在燃料箱2内被副罐20内的吸滤器31过滤后的燃料(以下,简单称作“过滤燃料”)从吸入口32a吸入。这样被向吸入口32a吸入的过滤燃料通过在燃料泵32内受到加压作用,以朝向燃料箱2外的内燃机3侧的方式被从燃料泵32的吐出口32b吐出。

通路部件33以中空状由硬质树脂形成。通路部件33被容纳在燃料箱2内而固定在凸缘10上,从副罐20内中的燃料泵32的周围延伸到副罐20外。通路部件33形成有连通到吐出口32b和燃料供给管11的燃料通路33a。燃料通路33a使被燃料泵32从吐出口32b吐出的燃料经过燃料供给管11向内燃机3侧供给。在通路部件33中,为了将燃料泵32电连接到金属端子12a上而埋设有金属导线33b。

(吸滤器的详细结构)

接着,说明吸滤器31的详细结构。如图1、图2所示,吸滤器31将过滤器元件310和隔壁元件311组合而装备。

过滤器元件310在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如图2那样形成为使外侧表面310a露出且由内侧表面310b将内侧空间312包围的中空的袋状。过滤器元件310通过将一对过滤器片310c、310d在外周缘部彼此液密地接合而构成。

这里,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整体例如由多孔质树脂、纺织布、无纺布、树脂网及金属网等的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形成为软质或硬质的弯曲状。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网眼的粗细度设定为,例如能够将作为从燃料箱2内向副罐20内流入的储存燃料中的异物、例如外径为10μm以上的微小的异物捕捉。

在过滤器元件310中,接合在下侧过滤器片310c的上侧的上侧过滤器片310d具有贯通孔310e。在贯通孔310e中,从过滤器元件310的外侧朝向内侧空间312贯通着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贯通孔310e在吸入口32a中的比朝向下侧的开口部32c靠上侧与该口32a液密地接合。通过这样的贯通形态及接合形态,在过滤器元件310中,如图1、图2所示,上侧过滤器片310d经由泵单元30及凸缘10被支承在燃料箱2上。结果,在过滤器元件310中,下侧过滤器片310c的一部分与副罐20的底部20b接触。

以上这样的结构的过滤器元件310在使从燃料箱2内向副罐20内流入的储存燃料向内侧空间312通过时,由该储存燃料的通过部位将异物捕捉,从而发挥过滤功能。此时,所谓储存燃料的通过部位,在形成过滤器元件310的形成材料是多孔质性树脂的情况下是微細孔内的空隙,在形成材料是纺织布或无纺布的情况下是纤维间的空隙,在形成材料是树脂网或金属网的情况下是网间的空隙。因而,在这样的通过部位,通过由表面张力将储存燃料捕捉到空隙中,从而与过滤功能同时形成将过滤器元件310的外侧表面310a覆盖的液膜。即,过滤器元件310在外侧表面310a上形成液膜的同时发挥储存燃料的过滤功能。此外,在储存燃料的通过部位,为了将上述那样的外径的异物捕集,过滤器元件310的网眼的粗细度被设定为作为该通过部位的空隙的最小间隔例如10μm左右。

对于这样的过滤器元件310,隔壁元件311在图1、图2所示的燃料箱2内的副罐20内,配置为在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露出的姿势。具体而言,隔壁元件311具有分隔部313及连通窗314。

分隔部313配置为通过将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部分地分隔、从而在上侧形成第一空间部312a及在下侧形成第二空间部312b的隔膜状。如图2所示,通过将分隔部313在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外周缘部间跨整周接合,从而以平膜状铺满。在这样的接合形态下,通过将第一空间部312a用分隔部313和上侧过滤器片310d包围,分隔部313的上侧表面313a在第一空间部312a中露出。与此同时,通过将第二空间部312b用分隔部313和下侧过滤器片310c包围,分隔部313的下侧表面313b在第二空间部312b中露出。因此,上侧表面313a及下侧表面313b也分别被称作第一空间部侧表面及第二空间部侧表面。

这里,分隔部313的整体例如由多孔质树脂、纺织布、无纺布、树脂网及金属网等的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形成为软质或硬质的平膜状。此外,分隔部313的网眼的粗细度被设定为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网眼的粗细度以上,以对于通过过滤器元件310的异物也容许在分隔部313中的通过。进而,分隔部313以在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比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小的方式,将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分隔。

分隔部313具有贯通孔313c。在贯通孔313c中,从处于分隔部313的上侧的第一空间部312a朝向处于分隔部313的下侧的第二空间部312b贯通有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贯通孔313c在比吸入口32a中的在第二空间部312b上开口的开口部32c靠上侧与该口32a液密地接合。通过这样的贯通形态及接合形态,分隔部313经由泵单元30及凸缘10支承在燃料箱2上,从而在除了自身的外周缘部以外的大半部分从过滤器元件310的下侧过滤器片310c向上侧离开。此外,吸入口32a的开口部32c通过在第二空间部312b中偏向上侧而从下侧过滤器片310c向上侧离开,即使处于吸入压力的作用下,也难以吸附该片310c。

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分隔部313使过滤器元件310中的被上侧过滤器片310d过滤并向上侧的第一空间部312a流入的过滤燃料向开口有吸入口32a的下侧的第二空间部312b通过。此时,所谓过滤燃料的通过部位,在形成隔壁元件311的形成材料为多孔质性树脂的情况下是微細孔内的空隙,在形成材料为纺织布或无纺布的情况下是纤维间的空隙,在形成材料为树脂网或金属网的情况下是网间的空隙。因而,在这样的通过部位,通过由表面张力将过滤燃料捕捉到空隙中,形成将隔壁元件311的上侧表面313a覆盖的液膜。此外,为了在过滤燃料的通过部位容许上述那样的异物的通过,分隔部313的网眼的粗细度被设定为作为该通过部位的空隙的最小间隔例如10~100μm左右。进而,关于过滤器元件310中的被下侧过滤器片310c过滤后的过滤燃料,能够不通过分隔部313而向第二空间部312b直接地流入。

连通窗314通过在这样的分隔部313将特定的一部位pc上下贯通,例如形成为圆筒孔状或矩形孔状等。连通窗314从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中的开口部32c偏向向横向离开的一侧而配置。即,在横向上,连通窗314相对于分隔部313及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接合部位中的从开口部32c最远离的离开部位pd位于相对于该开口部32c更近处。连通窗314朝向比分隔部313靠上侧的第一空间部312a、和比分隔部313靠下侧的第二空间部312b开口。通过这样的开口形态,连通窗314迂回(bypassing、日语:迂回)分隔部313而使第一空间部312a与第二空间部312b连通。因此,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中的除了连通窗314的连通部位pc以外的部分经由分隔部313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312a和第二空间部312b。

(作用效果)

以下说明到此为止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在燃料箱2内的过滤器元件310中,通过从燃料箱2内向内侧空间312通过储存燃料而形成液膜。因此,在车辆转弯时等的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即使如图3所示那样由于储存燃料的偏倚而液面倾斜、从过滤器元件310离开,也能够抑制储存燃料从内侧空间312的漏出。

进而,第一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311的分隔部313将内侧空间312部分地分隔为过滤器元件310中的过滤燃料流入的第一空间部312a、和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开口的第二空间部312b。这里,分隔部313,由于从第一空间部312a向第二空间部312b通过过滤燃料而形成液膜,由此在与如上述那样形成液膜的过滤器元件310之间的第一空间部312a中,能够如图3那样捕捉过滤燃料。此外,此时隔壁元件311中的在分隔部313上形成的连通窗314只要浸在过滤燃料中,就不妨碍分隔部313中的液膜形成及第一空间部312a中的燃料捕捉。

因为这些,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是在燃料箱2内的副罐20内发生了储存燃料的液面倾斜的情况,偏向从吸入口32a离开的一侧的连通窗314也容易成为图3那样的浸在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中的状态。因此,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在由于对通过了过滤器元件310的漏出起的抑制作用而确保了捕捉量的状态下,与分隔部313中的作为第一空间部312a侧的上侧表面313a如图3那样持续接触。结果,在液膜的形成状态能够被持续地维持的隔壁元件311中,作为向开口有吸入口32a的第二空间部312b的吸入对象,燃料成为主导性地位的状态也能够被持续地维持。由此,能够有效利用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而持续抑制向吸入口32a的空气的吸入,所以能够使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稳定。并且,在将来自燃料泵32的吐出燃料向燃料箱2外的内燃机3侧供给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该泵32的吐出性能稳定化,也能够在车辆中确保驾驶性及加速性,或抑制缺气及失速。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确保被分隔部313分隔的空间312的结构而成为大表面积的过滤器元件310,即使使网眼的粗细度变小而提高过滤性能,该表面积中的异物堵塞网眼而变得难以吸入储存燃料的部分的比例也不易增大。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通窗314迂回分隔部313而将第一空间部312a与第二空间部312b连通。因此,根据将空间312分隔的结构,即使在成为小表面积的分隔部313上发生网眼堵塞,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也经由连通窗314而被向第二空间部312b吸入,从而能够被有效利用。根据这些,能够抑制起因于过滤器元件310及隔壁元件311的堵塞网眼而吐出性能的稳定性下降的状况。

此外,根据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配置为隔膜状的分隔部313,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被部分地分隔为上侧的第一空间部312a和下侧的第二空间部312b。因此,在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在因储存燃料的减少而液面下降、到达第二空间部312b之前,能够维持分隔部313中的液膜形成状态,将过滤燃料储存到第二空间部312b中。由此,能够可靠地持续抑制向吸入口32a的空气的吸入,提高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的稳定性。

此外,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313,将使过滤燃料通过的网眼的粗细度设定为在过滤器元件310中使储存燃料通过的网眼的粗细度以上。因此,根据将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分隔的结构,对于与过滤器元件310相比为小表面积的分隔部313,也能够抑制被过滤器元件310容许通过的异物堵塞网眼。由此,能够提高对于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的稳定性由于隔壁元件311的堵塞网眼而下降的状况的抑制效果。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将分隔部313中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变得比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小。由此,根据向吸入口32a的吸入作用而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实质上枯竭,从而即使成为空气被向第二空间部312b吸入的状况,也能够减少没有被向吸入口32a吸入而残留在第二空间部312b中的过滤燃料量。这是因为,如果空气在第二空间部312b中所占的体积比例成为规定比例以上,则实质上仅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32a中而在第二空间部312b中残留过滤燃料,所以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越小,越能够降低该残留量。因为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利用第二空间部312b中被捕捉到的过滤燃料,从而提高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二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2311中的分隔部2313,除了周向的一部分以外被接合到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外周缘部间,从而被以平膜状铺满。分隔部2313在相对于各过滤器片310c、310d不接合的特定的一部位pc具有非接合边缘部2313d。非接合边缘部2313d相对于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接合部位中的离开部位pd向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侧离开。另外,关于这样的接合形态及离开形态以外的结构,分隔部2313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2311中的连通窗2314被形成在各过滤器片310c、310d中的离开部位pd的外周缘部与分隔部2313中的非接合边缘部2313d之间。结果,连通窗2314偏向从吸入口32a的开口部32c向横向离开的一侧而配置,上下跨分隔部2313而形成。另外,关于这样的形成形态以外的结构,连通窗2314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中的除了连通窗2314的连通部位pc以外的部分经由分隔部2313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312a和第二空间部312b。

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分隔部2313及连通窗2314的隔壁元件2311,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三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3311中的分隔部3313的整体由例如多孔质树脂、纺织布、无纺布、树脂网及金属网等的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软质的隔膜状。分隔部3313通过遍及整周被接合在各过滤器片310c、310d的外周缘部间,以能够将第二空间部312b扩大缩小的波形的松弛状态配置。另外,关于这样的挠性及松弛状态以外的结构,隔壁元件3311也包括具有连通窗314这一点,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中的除了由连通窗314形成的连通部位pc以外的部分经由分隔部3313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312a和第二空间部312b。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的隔壁元件3311,第二空间部312b扩大缩小的原理是以下这样。如图5、图6所示,在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在储存燃料接触在过滤器元件310中的至少下侧过滤器片310c上的期间中,内侧空间312被过滤燃料充满。此时,分隔部3313通过使自身的除了外周缘部以外的大半部分从下侧过滤器片310c离开,维持使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扩大的状态。另外,此时对于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而言,在分隔部3313中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是相对于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较大、较小及相等中的哪种都可以。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发生了储存燃料的液面倾斜的情况下,也可以想到随着从吸入口32a的吸入作用、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通过分隔部3313或连通窗314从而实质上枯竭的状况。此时,分隔部3313随着从吸入口32a的吸入作用而向下侧过滤器片310c逐渐接近,从而使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逐渐缩小。另外,此时,对于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而言,在分隔部3313中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通过这样的逐渐缩小,变得比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小。

根据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隔壁元件3311中的在松弛状态下配置的挠性的分隔部3313能够使第二空间部312b扩大缩小。因此,即使对应于向吸入口32a的吸入作用而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实质上枯竭,来自第二空间部312b的过滤燃料的吸入量、该第二空间部312b也缩小。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空间部312a的空气经由分隔部3313或连通窗314、或过滤器元件310的外侧的空气经由内侧被向吸入口32a吸入。因而,能够也有效利用被捕捉到第二空间部312b中的过滤燃料,抑制向吸入口32a的空气的吸入,所以能够提高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的稳定性。进而,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还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四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4311中的分隔部4313被形成为在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使外侧表面4313a在第一空间部4312a中露出并且由内侧表面4313b将第二空间部4312b包围的中空的袋状。分隔部4313构成为,通过将一对隔壁片4313e、4313f在外周缘部彼此液密地接合,从而与过滤器元件310共同将第一空间部4312a覆盖。这里,形成分隔部4313的隔壁片4313e、4313f的整体通过由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那样作为分隔部313的形成材料的材料来形成,从而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网眼的粗细度。

分隔部4313中的与下侧隔壁片4313e的上侧接合的上侧隔壁片4313f具有贯通孔4313c。在贯通孔4313c中,从处于分隔部4313的外侧的第一空间部4312a朝向处于分隔部4313的内侧的第二空间部4312b,贯通有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贯通孔4313c在吸入口32a中的比在第二空间部4312b上开口的开口部32c靠上侧与该口32a液密地接合。通过这样的贯通形态及接合形态,分隔部4313经由泵单元30及凸缘10被支承在燃料箱2上,从而使下侧隔壁片4313e的整体从过滤器元件310的下侧过滤器片310c向上侧离开。此外,通过吸入口32a的开口部32c在第二空间部4312b中偏向上侧而从下侧隔壁片4313e向上侧离开,从而即使处于吸入压力的作用下,也不易吸附该片4313e。

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分隔部4313使被过滤器元件310的各过滤器片310c、310d过滤并向外侧的第一空间部4312a流入的过滤燃料向开口有吸入口32a的内侧的第二空间部4312b通过。此时,过滤燃料的通过部位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是与形成材料对应的空隙。因而,在这样的通过部位,通过由表面张力将过滤燃料捕捉到空隙中,形成将分隔部4313的外侧表面4313a覆盖的液膜。此外,为了在过滤燃料的通过部位容许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异物的通过,各隔壁片4313e、4313f的网眼的粗细度被设定为作为该通过部位的空隙的最小间隔例如10~100μm左右。

第四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4311中的连通窗4314通过在这样的分隔部4313的下侧隔壁片4313e中将特定的一部位pc上下贯通,形成为例如圆筒孔状或矩形孔状等。另外,关于这样的形成形态以外的结构,连通窗4314为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因此,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中的除了由连通窗4314形成的连通部位pc以外的部分,经由分隔部4313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4312a和第二空间部4312b。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隔壁元件4311的分隔部4313将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部分地分隔为过滤燃料流入的第一空间部4312a和吸入口32a开口的第二空间部4312b。这里,在分隔部4313中,由于从第一空间部4312a向第二空间部4312b通过过滤燃料由此而形成液膜,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与形成液膜的过滤器元件310之间的第一空间部4312a中,如图9那样能够捕捉过滤燃料。此外,此时只要隔壁元件4311中的形成在分隔部4313上的连通窗4314被浸在过滤燃料中,就不妨碍分隔部4313上的液膜形成及第一空间部4312a中的燃料捕捉。

因为这些,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发生了储存燃料的液面倾斜的情况下,如图9那样偏向远离吸入口32a的一侧的连通窗4314也容易成为被浸在第一空间部4312a的过滤燃料中的状态。因此,第一空间部4312a的过滤燃料在由于通过了过滤器元件310的漏出被抑制的作用而确保了捕捉量的状态下,与分隔部4313中的作为第一空间部4312a侧的外侧表面4313a如图9那样持续接触。因而,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原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也能够使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稳定,所以也能够确保车辆的驾驶性及加速性,并抑制缺气及失速。

此外,如第四实施方式那样被形成为中空形状的袋状的分隔部4313以露出于外侧的第一空间部4312a中的状态,将内侧的第二空间部4312b包围。由此,分隔部4313中的露出于第一空间部4312a中的外侧表面4313a的表面积尽可能地增大。结果,即使在燃料箱2内中的副罐20内发生液面倾斜,从而对应于向吸入口32a的吸入作用而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减少,也不易使分隔部4313与第一空间部4312a的过滤燃料离开而能够维持液膜形成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持续抑制向吸入口32a的空气的吸入,提高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的稳定性。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分隔部4313中,网眼的粗细度也被设定为过滤器元件310的网眼的粗细度以上。因此,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原理抑制异物在分隔部4313上堵塞网眼,所以能够提高燃料泵32的吐出性能的稳定性由于该网眼堵塞而下降的状况的抑制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五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5311中的分隔部5313形成为在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使外侧表面5313a在第一空间部4312a中露出、并且由内侧表面5313b将第二空间部4312b包围的中空的筒状。分隔部5313被构成为通过一对隔壁部件5313e、5313f液密地接合以成为相对于各罐2、20的底部2c、20b实质上为平行的上壁5313g及下壁5313h之间通过四个壁被连接的矩形筒状。这里,通过将分隔部5313的各隔壁部件5313e、5313f的整体由作为分隔部313的形成材料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那样的材料来形成,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网眼的粗细。

分隔部5313中的与下侧隔壁部件5313e的上侧接合的上侧隔壁部件5313f具有贯通孔5313c。在贯通孔5313c中,从处于分隔部5313的外侧的第一空间部4312a朝向处于分隔部5313的内侧的第二空间部4312b,贯通有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贯通孔5313c在吸入口32a中的比开口部32c靠上侧与该口32a液密地接合。通过这样的贯通形态及接合形态,分隔部5313经由泵单元30及凸缘10被燃料箱2支承,从而使下侧隔壁部件5313e的整体从过滤器元件310的下侧过滤器片310c向上侧离开。此外,通过吸入口32a的开口部32c在第二空间部4312b中偏向上侧而从下侧隔壁部件5313e向上侧离开,即使处于吸入压力的作用下,也不易吸附该部件25313e的下壁5313h。

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分隔部5313使被过滤器元件310的各过滤器片310c、310d过滤而向外侧的第一空间部4312a流入的过滤燃料向开口有吸入口32a的内侧的第二空间部4312b通过。此时,过滤燃料的通过部位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是与形成材料对应的空隙。因而,在这样的通过部位,通过由表面张力将过滤燃料捕捉到空隙中,形成将分隔部5313的外侧表面5313a覆盖的液膜。此外,为了在过滤燃料的通过部位容许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异物的通过,各隔壁部件5313e、5313f的网眼的粗细度被设定为作为该通过部位的空隙的最小间隔例如10~100μm左右。

第五实施方式的隔壁元件5311中的连通窗5314通过在这样的分隔部5313的下侧隔壁部件5313e中将特定的一部位pc上下贯通,形成为例如圆筒孔状或矩形孔状等。另外,关于这样的形成形态以外的结构,连通窗5314为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因此,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中的除了由连通窗5314形成的连通部位pc以外的部分经由分隔部5313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4312a和第二空间部4312b。

在这样的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连通窗5314以及被形成为作为中空形状的筒状的分隔部5313的隔壁元件5311,能够发挥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被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而解释,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及组合中。

在关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如图11所示,也可以通过由没有贯通孔313c的隔膜状分隔部313、2313将内侧空间312在横向上分隔来形成空间部312a、312b。在这样的变形例1中,过滤器元件310通过将过滤器片310c、310d在横向上接合而构成,分隔部313、2313被接合在这些过滤器片310c、310d的外周缘部间。与此同时,在变形例1中,通过分隔部313、2313偏向从吸入口32a的开口部32c向横向离开的一侧配置,连通窗314、2314也偏向该离开侧而配置。结果,在变形例1中,在分隔部313、2313中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变得比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小。另外,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关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如图12所示,也可以通过由没有贯通孔313c的隔膜状分隔部313、2313将内侧空间312上下分隔,形成下侧的第一空间部312a和上侧的第二空间部312b。这里,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分隔部313中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变得比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小。另外,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相对于此,在变形例2中,也可以依据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在分隔部313中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将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设定得比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小。

在关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也可以依据变形例1,在分隔部313、2313中将连通窗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将第一空间部312a的容积设定得比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小。在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也可以采用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连通窗2314。

在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中,如图13、图14所示,也可以由向上侧或下侧弯曲的隔膜状的上侧隔壁片4313f作为分隔部4313、与过滤器元件310的下侧过滤器片310c将第二空间部4312b包围。通过这样的变形例5的包围形态,分隔部4313将内侧空间312部分地分隔,从而形成上侧的第一空间部4312a和下侧的第二空间部4312b。这里,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5中,依据变形例1,在分隔部4313中将连通窗4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第一空间部4312a的容积变得比第二空间部4312b的容积小。相对于此,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5中,依据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在分隔部4313中将连通窗4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第二空间部4312b的容积变得比第一空间部4312a的容积小。

在关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中,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在没有下侧隔壁部件5313e的分隔部5313中形成为中空的倒有底筒状(即,倒杯状)的上侧隔壁部件5313f接合在过滤器元件310中的下侧过滤器片310c上。通过这样的变形例6的接合形态,第二空间部4312b被分隔部5313和过滤器元件310包围,以使其在分隔部5313中将连通窗5314以与其周围相同厚度填埋的假想状态下成为比第一空间部4312a小容积。与此同时,在变形例6中,在作为分隔部5313的上侧隔壁部件5313f中的例如图15那样的上壁5313g等的一部分上形成连通窗5314。

在关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中,如图16、图17所示,也可以将整体上为中空的过滤器元件310的一部分1310f代替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而用不发挥过滤功能的例如硬质树脂等的材料形成。另外,图16、图17表示将过滤器片310c、310d的各一部分1310f用不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形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在关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中,如图17、图18所示,也可以将整体上为隔膜状或中空的分隔部313、2313、3313、4313的一部分1313i代替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而用不发挥过滤功能的例如硬质树脂等的材料形成。另外,图17、图18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

在关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中,如图19所示,也可以作为中空的分隔部5313的一部分,将隔壁部件5313f、5313e的一方代替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而用不发挥过滤功能的例如硬质树脂等的材料形成。这里,在图19所示的变形例9中,由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形成平板状的下侧隔壁部件5313e,由不发挥过滤功能的材料形成中空的倒有底筒状(即,倒杯状)的上侧隔壁部件5313f。在此情况下,被第一空间部4312a捕捉的过滤燃料的有效利用性提高。

在关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中,也可以将在分隔部313、2313、3313、4313、5313中使过滤燃料通过的网眼的粗细度相对于在过滤器元件310中使储存燃料通过的网眼的粗细度设定得较细。在这样的变形例10中,即使在小表面积且网眼的粗细度变细的分隔部313、2313、3313、4313、5313中发生网眼堵塞,通过连通窗314、2314、4314、5314的存在,也能够使第一空间部312a的过滤燃料向第二空间部312b、4312b吸入而有效利用。

在关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中,也可以在燃料供给装置1中采用不设置副罐20的结构。在关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中,也可以使燃料泵32的吸入口32a中的第二空间部312b、4312b的开口部32c朝向例如横向等下侧以外而开口。

在关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中,如图20所示,也可以将作为吸滤器31的内骨架的保持元件1316配置到过滤器元件310的内侧空间312中。这里,在图20所示的变形例13中,保持元件1316由硬质树脂形成为大致肋骨状。通过这样的形状,保持元件1316将隔壁元件311从上下方向的两侧保持,以使分隔部313的各表面313a、313b部分地露出。与此同时,保持元件1316在多个部位向上下方向的两侧突出以维持第一空间部312a和第二空间部312b的容积关系,从而保持着过滤器元件310的各过滤器片310c、310d。进而,保持元件1316也以维持第二空间部312b的开口部32c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被装接在吸入口32a上。另外,图20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