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317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在外装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发动机和消音器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



背景技术:

作为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已知如下的发电机:其在外装壳体的内部收纳有消音器,尾管从消音器延伸至消音室,并且尾管的排气口以与排出口对置的方式在横向开口。此外,消音室内设置有吸音部件。根据这种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废气从尾管的排气口被引导至消音室内,被引导来的废气经过消音室而从排出口被排出到外装壳体的外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将废气从尾管的排气口引导至消音室内,由此能够利用消音室在某种程度上遮蔽废气的排气音。进而,在消音室内设置有吸音部件,由此能够利用吸音部件在某种程度上吸收废气的排气音。

然而,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中,尾管的排气口以与排出口对置的方式在横向上开口。因此,难以在消音室内良好地遮蔽废气的排气音。因此,要求减少排气音(即,噪音)的设计,基于这种观点而存在改进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1812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减少排气音(即,噪音)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作业机,该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在外装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发动机和消音器,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具有:尾管,其被设置在所述消音器的下部;排出口,其被配置在该尾管的上方,并且形成在所述外装壳体上;以及导风板,其被配置为与该排出口对置,将从冷却风扇输送来的冷却风导向所述消音器的下方。

这样,在消音器的下部配置尾管,并在尾管的上方配置了排出口。因此,能够使尾管的排气口从排出口向下方远离。废气从该排气口被排出。由此,由于能够将废气排出到远离排出口的位置处,因此能够提高排气音的遮音,良好地减少排气音(即,噪音)。

此外,以与排出口对置的方式配置导风板,通过导风板将冷却风导向消音器的下方。因此,能够将冷却风引导至尾管或尾管的周围。由此,能够防止尾管的周围的部件由于排气热而发生劣化。

本发明第二方面优选构成为,所述发动机驱动作业机还具有:护板,其覆盖所述消音器和所述尾管;以及吸音部件,其被设置在该护板的内表面上。

这样,通过护板覆盖消音器和尾管,在护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吸音部件。由此,能够通过吸音部件吸收从排出口被排出的排气音,能够更为良好地减少排气音。

此外,通过导风板将冷却风引导至尾管或尾管的周围,由此能够将冷却风引导至护板和吸音部件。由此,能够防止护板和吸音部件由于排气热而发生劣化。

本发明第三方面优选构成为,所述尾管以该尾管的排气口相对于所述排出口的开口方向交叉的方式开口。

这样,使尾管的排气口以相对于排出口的开口方向交叉的方式开口。因此,能够使排出口的朝向偏离排气音的行进方向。由此,能够提高排气音的遮音,更为良好地减少排气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消音器的下部设置尾管,在尾管的上方配置有排出口。由此,能够良好地减少排气音(即,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燃料箱和罩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罩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箭头6方向的视图。

图7是表示图3的风扇罩、护罩和下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1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图1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从后方观察从图9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上除去后壳体和消音器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吸气从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吸气系统流向燃烧室、排气从燃烧室流向排气系统的例子的图。

图12是说明通过从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冷却风扇输送的冷却风冷却发电部、气缸和消音器的例子的图。

图13是说明通过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减少排气音、进而冷却护板和吸音部件的例子的图。

标号说明

10:发电机(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2:外装壳体,13:外装壳体的内部,15:发动机,17:冷却风扇,37:排出口,67:消音器,67a:消音器的下部,68:尾管,68a:尾管的排气口,84:导风板,117:护板,117a:护板的内表面,118:吸音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另外,关于图中所示的“前(fr)”、“后(rr)”、“左(l)”、“右(r)”,将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操作盘27侧作为前(fr)。

这里,说明将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在实施例中应用于“发电机10”的示例,也可以将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应用于割草机、除雪机、耕作机等其他的作业机。

实施例

说明实施例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具体是发电机)10。

如图1、图2所示,发电机10具有:外装壳体12,其形成发电机10的外框;发动机15(参见图3),其被收纳在外装壳体12的内部13;发电部(作业部)16,其被设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冷却风扇17,其被设置在发电部16的左侧;反冲起动器18,其被设置在冷却风扇17的左侧;以及罩组件20,其覆盖发动机15。

反冲起动器18被反冲罩19覆盖。

此外,发电机10具有:与发动机15连通的吸气系统(吸气系统部件)22;与发动机15连结的排气系统(排气系统部件)24(参见图4);被配置在发动机15的前方的燃料箱26;以及被设置在外装壳体12的前壁12a上的操作盘27。

根据发电机10,手动旋转反冲起动器18,从而发动机15(参见图3)进行驱动。通过发动机15进行驱动,从而曲轴41(参见图5)旋转。曲轴41上连结有发电部16的转子。因此,通过曲轴41旋转,从而发电部16的转子旋转。

通过发电部16的转子旋转,由此在转子和定子上产生电动势,利用发电部16进行发电。发电部16所发出的直流电由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从操作盘27的连接器28向外部供电。

此外,发电部16的转子上连结有冷却风扇17。因此,通过发电部16的转子旋转,从而冷却风扇17进行旋转。通过冷却风扇17旋转,由此从外装壳体12的外部14向内部13吸入外部空气,所吸入的外部空气作为冷却风而被输送给吸气系统22、发动机15和排气系统24。

这里,通过发电机10(即,发动机15)进行驱动,从而在曲轴41(参见图5)周围产生振动。在曲轴41周围产生的振动通过发电机10而被抑制。

另外,关于抑制在曲轴41周围产生的振动的手段将在后文具体说明。

外装壳体12具有:左壳体31,其形成外装壳体12的左半部;右壳体32,其形成外装壳体12的右半部;前壳体33,其被安装在左壳体31和右壳体32的前端部;后壳体34,其被安装在左壳体31和右壳体32的后端部;以及下罩35(参见图3),其支承各壳体31~34。

后壳体34在后壁34a的上部具有大致矩形状的排出口37(参见图9)。即,后壁34a的上部通过排出口37而开口为大致矩形状。

通过左壳体31、右壳体32、前壳体33、后壳体34和下罩35而使得外装壳体12以在前后方向(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具体而言,外装壳体1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框体状。

以相对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交叉(具体是垂直)的方式配置有曲轴41(参见图5)。

在外装壳体12的内部13收纳有发动机15(参见图3)、罩组件20、燃料箱26。在该状态下,燃料箱26的箱盖29向外装壳体12的上方突出(露出)。

此外,外装壳体12的前壁12a由前壳体33的前壁形成。在该前壳体33的前壁12a上设置有操作盘27。

在下罩35的前端部的左右侧安装有前橡胶支承部38(仅示出左侧的前橡胶支承部38)。此外,在下罩35的后端部的左右侧安装有后橡胶支承部39(仅示出左侧的后橡胶支承部39)。通过左右侧的前橡胶支承部38和左右侧的后橡胶支承部39将发电机10支承在地面等上。

这里,外装壳体12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因此,能够将下罩35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确保得较大。

由此,能够将被安装在下罩35的前端部上的前橡胶支承部38与被安装在下罩35的后端部上的后橡胶支承部39之间的间隔l1确保得较大。

如图3、图4所示,发动机15被收纳在罩组件20的内部21。此外,罩组件20被收纳在外装壳体12的内部13。

发动机15具有:曲轴41,其在外装壳体1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参见图5);气缸42,其被配置在曲轴41的上方;气缸盖43,其被设置在气缸42的上端部;被设置在气缸盖43上的吸气端口44和排气端口45;以及与曲轴41连结的气门传动机构46。

如图5所示,曲轴41被配置为,相对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交叉(具体是垂直)。换言之,以在外装壳体1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曲轴41。

即,在外装壳体12的内部13收纳有发动机15的状态下,发动机15相对于外装壳体12被横向配置。

如图4、图5所示,气门传动机构46具有:驱动正时带轮51,其与曲轴41设置在同轴上;从动正时带轮52,其被设置在驱动正时带轮51的上方;以及凸轮驱动带53,其被架设在驱动正时带轮51和从动正时带轮52上。

驱动正时带轮51、从动正时带轮52和凸轮驱动带53被收纳在凸轮壳体54的内部。凸轮壳体54与气缸42形成为一体。

此外,气门传动机构46具有:支承从动正时带轮52的凸轮轴56;以及通过凸轮轴56的凸轮进行驱动的吸气门57和排气门58。即,气门传动机构46是顶置凸轮轴(ohc)型的机构。

在凸轮轴56的一侧(即,与凸轮轴56交叉的方向上的一侧)配置有吸气门57。此外,在凸轮轴56的另一侧(即,与凸轮轴56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侧)配置有排气门58。

进而,气门传动机构46的凸轮轴56相对于曲轴41平行配置。因此,在凸轮轴56的前方侧配置有吸气门57。此外,在凸轮轴56的后方侧配置有排气门58。

由此,吸气端口44在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气缸盖43(即,发动机15)的前侧。此外,排气端口45在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气缸盖43(即,发动机15)的后侧。

吸气端口44上直接连结有吸气系统22的化油器61。化油器61被配置在吸气端口44的前侧(即,发动机15的前侧)且被配置在罩组件20的外侧。具体而言,罩组件20包括风扇罩81(后述),在风扇罩81的外侧配置有化油器61。

这里,外装壳体12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因此,在吸气端口44的前侧易于确保空间64。由此,比较容易确保配置化油器61的空间64。

进而,在吸气端口44侧配置有化油器61,在吸气端口44上直接连结有化油器61。由此,从化油器61流向吸气端口44的吸气的通气阻力被抑制得较小。

此外,化油器61上连结有吸气系统22的空气滤清器62。空气滤清器62被配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且被配置在冷却风扇17和发电部16的上方且被配置在罩组件20的外侧。

具体而言,在罩组件20所包括的风扇罩81的外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62。

排气端口45上连结有排气系统24的排气流路(排气岐管)66。排气流路66被配置在排气端口45的后侧(即,发动机15的后侧)。此外,排气流路66上连结有排气系统24的消音器67。

消音器67被配置在排气端口45的后侧(即,发动机15的后侧),并且被收纳在罩组件20的内部21。在消音器67的下部67a设置有尾管68。尾管68与消音器67连通。

尾管68从消音器67的下部67a朝向上方立起,在尾管68的上端朝上开设有排气口68a。废气从消音器67的下部67a被导向尾管68,被引导来的废气经过尾管68而从排气口68a被排出。

在消音器67的下部67a设置有尾管68,由此尾管68的排气口68a被配置在后壳体34的后壁34a的下部34b侧。另一方面,在后壁34a的上部开设有排出口37(参见图9)。

因此,在尾管68的排气口68a的上方配置有排出口37。

这里,外装壳体12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因此,在排气口的后侧易于确保空间71。由此,较为容易确保配置排气流路66和消音器67的空间71。

进而,在排气端口45侧配置有消音器67。因此,无需使将使消音器67与排气端口45连通的排气流路66大幅弯曲而能够使其简化。由此,在排气流路66中流动的排气的通气阻力被抑制得较小。

这样,在外装壳体12的内部13横向配置发动机15,由此能够易于确保配置化油器61的空间64,并且能够易于确保配置排气流路66和消音器67的空间71。因此,无需为了确保空间64和空间71而使外装壳体12大型化。

此外,发动机15被横向配置,由此使得吸气、排气的通气阻力被抑制得较小,发动机15的输出得以确保。因此,无需为了确保发动机15的输出而使发动机15大型化。

通过抑制外装壳体12的大型化和发动机15的大型化,能够使发电机10构成为便于搬运的细长结构。

此外,在发动机15的左侧并且在曲轴41的延长线73侧配置有发电部16。具体而言,在与曲轴41同轴上设置有发电部16。

进而,在发电部16的左侧并且在曲轴41的延长线73侧配置有冷却风扇17。具体而言,在与曲轴41同轴上设置有冷却风扇17。

这里,从冷却风扇17吹出冷却风的出口75被配置为与化油器61对置。即,吹出冷却风的出口75被配置在气缸42的左侧且被配置在气缸42的前侧。换言之,吹出冷却风的出口75被配置在气缸42的左前侧。

因此,从冷却风扇17的出口75被送出的冷却风由罩组件20引导而从气缸42的左前侧被导向发电部16。被引导至发电部16的冷却风由罩组件20引导而经过发电部16呈弯曲状被导向气缸42的前侧。由此,能够通过冷却风冷却发电部16和气缸42。

此外,被引导至气缸42的前侧的冷却风由罩组件20引导而经过气缸42被导向消音器67。由此,通过从冷却风扇17的出口75输送来的冷却风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发电部16、气缸42和消音器67。

如图3、图6所示,发动机15、化油器61和消音器67被收纳在罩组件20的内部21(参见图4)。

罩组件20具有:被设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的风扇罩81;被设置在发动机15的右侧的护罩82;被设置在风扇罩81和护罩82的各后端部的消音器罩83;以及被设置在消音器罩83的前方的导风板84(参见图10)。

通过风扇罩81覆盖冷却风扇17和发电部16。此外,在风扇罩81的相反侧(右侧)设置有护罩82。通过护罩82从右侧覆盖发动机15。

进而,在风扇罩81的后端部和护罩82的后端部上设置有消音器罩83。通过消音器罩83覆盖消音器67。此外,在罩组件20的内部21且在消音器罩83的前方设置有导风板84。

关于风扇罩81、护罩82、消音器罩83和导风板84将在后文具体说明。

在风扇罩81和护罩82被连结为一体的状态下,风扇罩81和护罩82包括第1安装单元85和第2安装单元86。

第1安装单元85形成在被连结为一体的风扇罩81和护罩82的前下部。具体而言,第1安装单元85由形成在风扇罩81的前下部的第1罩安装部87和形成在护罩82的前下部的第1护罩安装部88构成。

此外,第2安装单元86形成在被连结为一体的风扇罩81和护罩82的后下部。具体而言,第2安装单元86由形成在风扇罩81的后下部的第2罩安装部91和形成在护罩82的后下部的第2护罩安装部92构成。

在风扇罩81和护罩82的下方配置有下罩35。风扇罩81和护罩82支承在该下罩35上。

下罩35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具有被设置在前端部35a侧(外装壳体的一个方向上的一端侧)的第1支承部94、以及被设置在后端部35b侧(外装壳体的一个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第2支承部95。

第1支承部94具有被设置在下罩35的前左端部侧的第1左支承部96和被设置在下罩35的前右端部侧的第1右支承部97。

第2支承部95具有被设置在下罩35的后左端部侧的第2左支承部98和被设置在下罩35的后右端部侧的第2右支承部99。

如图7、图8所示,在第1左支承部96与第1右支承部97之间介入有第1罩安装部87、第1护罩安装部88。在这种状态下,各安装部87、88通过螺栓102、螺母103而被连结于各支承部96、97。

此外,螺栓102上嵌合有衬套104。进而,在第1罩安装部87与衬套104之间介入有左冲击吸收部105。此外,在第1护罩安装部88与衬套104之间介入有右冲击吸收部106。

由此,在第1支承部94上安装有第1安装单元85。在该状态下,左壳体31的前安装部31a和右壳体32的前安装部32a通过螺栓102、螺母103而被一起紧固在第1支承部94上。

同样地,在第2支承部95上安装有第2安装单元86。在该状态下,左壳体31的后安装部31b(参见图1)和右壳体32的后安装部(未图示)通过螺栓、螺母而被一起紧固在第1支承部94上。

由此,在下罩35的左侧安装有左壳体31,在下罩35的右侧安装有右壳体32。

在该状态下,风扇罩81与护罩82被组装为一体。进而,外装壳体12的左壳体31和右壳体32被组装为一体。

这样,在下罩35上形成有第1支承部94、第2支承部95。此外,在风扇罩81和护罩82上形成有第1安装单元85、第2安装单元86。进而,第1安装单元85被安装在第1支承部94上,第2安装单元被安装在第2支承部上。

因此,无需为了将风扇罩81和护罩82安装在下罩35上而分别准备安装部件。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发电机10的部件数量。

下面,说明风扇罩81和护罩82。

如图4所示,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交叉地配置有曲轴41。进而,在曲轴41的延长线73上设置有冷却风扇17。这里,在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上,在发动机15的后侧设置有消音器67。

因此,在从冷却风扇17的轴线(即,曲轴41的延长线73)上偏离的位置处配置有消音器67。

由此,能够在冷却风扇17侧设置风扇罩81,在风扇罩81的相反侧设置护罩82。因此,能够通过风扇罩81、护罩82这2个部件覆盖发动机15、发电部16、冷却风扇17,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由此,能够削减风扇罩81和护罩82的组装工时,实现成本降低。

另一方面,通常的发电机中,风扇罩和护罩分体形成。进而,护罩被分割为左护罩和右护罩。因此,部件数量增加,这种情况会对减少风扇罩和护罩的组装工时带来阻碍。

如图7所示,风扇罩81具有:圆筒状的罩部111,其覆盖冷却风扇17和发电部16(参见图3);左护罩部112,其在从罩部111的上部一体形成到后下部;第1罩安装部87,其形成在罩部111的前下部;以及第2罩安装部91,其形成在罩部111的后下部。

左护罩部112具有:第1左壁112a,其从罩部111的上部向上方立起;左顶部112b,其从第1左壁112a的上边向气缸盖43(参见图3)的上方突出;第2左壁112c,其从左顶部112b的内边向上方立起;以及左后护罩部112d,其一体地形成在第1左壁112a、左顶部112b和第2左壁112c的各后边上。

左护罩部112被配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参见图4)。这里,通过左护罩部112和罩部111形成凹部114。在该凹部114中配置有空气滤清器62(参见图2)。

护罩82具有:右侧壁115a,其被配置在发动机15(参见图3)的右侧;右底部115b,其从右侧壁115a的下边沿下罩35伸出;右顶部115c,其从右侧壁115a的上边向发动机15侧伸出;前壁115d,其从右侧壁115a向发动机15侧伸出;第1护罩安装部88,其形成在右底部115b的前部;以及第2护罩安装部92,其形成在右底部115b的后部。

通过护罩82从右侧覆盖发动机15。

如图4、图5所示,风扇罩81与护罩82被组装为一体。在该状态下,在风扇罩81和护罩82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后开口116。后开口116上安装有消音器罩83。

此外,在风扇罩81、护罩82和消音器罩83的内部21(即,罩组件20的内部)形成空间。在内部21的空间收纳有发动机15、发电部16、冷却风扇17和消音器67。

在该状态下,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交叉地配置有曲轴41。即,发动机15相对于外装壳体12横向配置。该外装壳体1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

因此,前橡胶支承部38和后橡胶支承部39之间的间隔l1被确保得较大。

这里,发电机10(即,发动机15)进行驱动,从而在曲轴41的周围产生振动。因此,通过将发动机15相对于外装壳体12横向配置,由此能够使曲轴41周围的振动作用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上。

由此,能够通过前橡胶支承部38和后橡胶支承部39适当地抑制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振动。因此,能够将运转过程中的发电机10的振动抑制得较小,使得发电机10的商品性提升。

消音器67通过排气流路66而与排气端口45连通,被配置在排气端口45和发动机15的后侧。在该状态下,消音器67被配置在后开口116。

消音器67和尾管68被消音器罩83覆盖。消音器罩83具有被安装在后开口116上的护板117和被安装在护板117的内表面117a上的吸音部件118。

如图9所示,护板117形成为从后方覆盖消音器67和所述尾管68。护板117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外形大致矩形状的百叶窗121。百叶窗121位于后壳体34的排出口37的内侧,并且被配置为与排出口37对置。

进而,护板117的开口周缘部117b被一体安装于风扇罩81的后端部81a和护罩82的后端部82a上(也参见图10)。

此外,在尾管68的排气口68a的上方配置有排出口37。即,排出口37和百叶窗121被配置在尾管68的排气口68a的上方。因此,尾管68的排气口68a从排出口37向下方远离。

由此,能够将排气口68a的废气排出到远离排出口37和百叶窗121的位置。

这里,尾管68的排气口68a以相对于排出口37的开口方向(箭头a方向)交叉的方式开口。因此,能够使排出口37的朝向偏离于排气音的行进方向(箭头b方向)。由此,通过护板117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气音的遮音。

进而,在护板117的内表面117a上安装有吸音部件118。由此,能够通过吸音部件118吸收从排气口68a排出的排气音。

如图9、图10所示,罩组件20的内部21设置有导风板84。具体而言,导风板84以与护板117的开口周缘部117b重合的状态被一体安装在风扇罩81的后端部81a和护罩82的后端部82a的大致上半部。

在该状态下,导风板84被配置为与百叶窗121和排出口37对置。导风板84的下端84a被配置在消音器67的上端67b的上部附近,并且沿上端67b在左右方向延伸。

此外,导风板84的左下部84b被配置在消音器67与风扇罩81的后端部81a之间。进而,导风板84朝向后方呈下坡倾斜。

此外,与导风板84同样地,消音器67从导风板84的下端84a附近朝向后方呈下坡倾斜。

在风扇罩81的后端部81a和护罩82的后端部82a的大致上半部设置有导风板84。因此,罩组件20的内部21的上半部被导风板84分隔为发动机15侧的空间21a和百叶窗121侧的空间21b。

由此,能够将从冷却风扇17输送来的冷却风通过导风板84导向消音器67的下方。

另一方面,罩组件20的内部21的下半部中发动机15侧的空间21a与百叶窗121侧的空间21b连通。特别地,发动机15侧的空间21a与百叶窗121侧的空间21b经由消音器67的下部67a的下方空间21c而连通。

因此,能够将被导向消音器67的下方的冷却风经过下方空间21c而导向空间21b。

接着,根据图11说明吸气从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吸气系统22流向燃烧室、排气从燃烧室流向排气系统24的例子。

如图11所示,在吸气端口44侧配置有化油器61,从而化油器61被直接安装在吸气端口44上。由此,能够将从化油器61经过吸气端口44而流向燃烧室的吸气c的通气阻力抑制得较小。

此外,在排气端口45侧配置有消音器67。因此,不必使排气流路66大幅弯曲,就能使消音器67与排气端口45连通。由此,能够将从燃烧室经过排气端口45、排气流路66而流向消音器67的排气d的通气阻力抑制得较小。

这样,通过将吸气c的通气阻力抑制得较小,并且将排气d的通气阻力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确保发动机15的输出。

接着,根据图12说明通过从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冷却风扇17输送来的冷却风冷却发电部16、气缸42和消音器67的例子。

如图12所示,冷却风扇17如箭头e所示旋转,由此外部空气如箭头f所示被吸入冷却风扇17。

被吸入的外部空气由风扇罩81引导,从冷却风扇17的出口75朝向发电部16作为冷却风而如箭头g所示被输送。通过向发电部16输送冷却风,从而利用冷却风冷却发电部16。

对发电部1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由护罩82的前壁115d和凸轮壳体54引导,并朝向气缸42而如箭头h所示被引导。通过向气缸42引导冷却风,从而利用冷却风冷却气缸42。对气缸42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朝向消音器而如箭头i所示被引导。通过向消音器引导冷却风,从而利用冷却风冷却消音器。

由此,通过从冷却风扇17的出口75输送的冷却风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发电部16、气缸42和消音器67。

接着,根据图13说明通过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减少排气音、进而冷却护板117和吸音部件118的例子。

首先,说明通过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使排气音减少的例子。

如图13所示,废气从排气流路66向消音器67如箭头j所示被引导。被引导至消音器67的废气经过尾管68而从排气口68a如箭头k所示被排出到空间21b。

被排出的废气经过空间21b而如箭头l所示被导向百叶窗121。被导向百叶窗121的废气经过百叶窗121和排出口37而如箭头m所示被排出到外装壳体12的外部14。

这里,在排气口68a的上方配置有百叶窗121和排出口37。因此,排气口68a从排出口37向下方远离。由此,能够将排气口68a的废气排出到远离排出口37和百叶窗121的位置。

此外,排气口68a以相对于排出口37的开口方向(箭头a方向)交叉的方式开口,由此能够使排出口37的朝向偏离于排气音的行进方向。

这样,将废气排出到远离排出口37和百叶窗121的位置,并使排出口37的朝向偏离于排气音的行进方向,由此能够通过护板117提高排气音的遮音。

进而,在护板117的内表面117a上安装有吸音部件118,由此能够通过吸引材料118吸收从排气口68a排出的排气音。

这样,通过护板117遮蔽排气音,并且通过吸音部件118吸收排气音,由此能够更为良好地减少排气音(即,噪音)。由此,能够将被传递至罩组件20的外部(即,外装壳体12的外部14)的排气音抑制得较小。

接着,说明冷却护板117和吸音部件118的例子。

如图13所示,从冷却风扇17(参见图10)输送来的冷却风经过气缸42而如箭头n所示被导向导风板84侧。被导向导风板84侧的冷却风通过导风板84而如箭头o所示被导向消音器67侧(即,下方)。

特别地,导风板84朝向后方呈下坡倾斜。因此,被导向导风板84侧的冷却风通过导风板84而被效率良好地导向消音器67侧。

被导向消音器侧的冷却风经过消音器67与发动机15之间的空间21d而如箭头p所示被引导至消音器67的下部67a。被引导至消音器67的下部67a的冷却风经过下方空间21c而如箭头q所示被引导至空间21b。

通过向空间21b引导冷却风,从而能够将冷却风导向尾管68、护板117和吸音部件118。由此,能够防止护板117和吸音部件118由于排气热而发生劣化。

被引导至空间21b的冷却风经过百叶窗121和排气口68a而如箭头r所示被排出到外装壳体12的外部14。

另外,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可以适当进行变更、改进等。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吸气端口44上直接设置有化油器61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吸气端口44通过吸气流路(吸气岐管)与化油器61连通。

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吸气端口44侧配置有化油器61,因此无需将使化油器61与吸气端口44连通的吸气流路大幅弯曲,能够使其简化。由此,在吸气流路中流动的吸气的通气阻力被抑制得较小,能够确保发动机的输出。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曲轴41配置为相对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垂直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曲轴41呈倾斜状相对于外装壳体12的前后方向交叉。

进而,所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发电机、外装壳体、发动机、冷却风扇、排出口、消音器、尾管、尾管的排气口、导风板、护板和吸音部件等的形状和结构不限于例示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在外装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发动机和消音器并从消音器的尾管排出废气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