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油底壳的温度调节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4456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用于油底壳的温度调节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油底壳的温度调节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的内部的动力系统需要足够润滑,在发动机刚开始工作或发动机处于寒冷的工作环境时,发动机的机油粘性大、流动性弱、润滑效果差,发动机内的零部件磨损加速,缩短发动机使用寿命,此时需要对发动机的机油进行加热。

相关技术中,温度调节装置为金属直杆,不易布置在发动机的油底壳内,因此现有温度调节装置位于油底壳的外表面,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对油底壳进行加热,油底壳进而将热量传递给油底壳内的机油,该方案中的温度调节装置在对机油的加热过程中,热量容易散发至大气以及油底壳中,热量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便于布置在油底壳内的温度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温度调节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温度调节单元,所述温度调节单元设置在所述油底壳的内部且用于调节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所述温度调节单元构造为可弯曲的柔性温度调节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单元在油底壳内更便于布置,且提高了温度调节电源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成用于将所述温度调节单元与所述油底壳的内壁分隔开。由此,分隔件可以防止温度调节单元直接接触油底壳,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为套设在所述温度调节单元上的螺旋结构。由此,螺旋结构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结构为包覆有橡胶层的螺旋弹簧。由此,螺旋结构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与机油的换热效率,同时橡胶层可以降低分隔件的导热性,减少螺旋弹簧与油底壳接触产生的热量散失。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为设置在所述温度调节单元上的分隔帽。由此,分隔帽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与油底壳连接,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所述分隔帽。由此分隔帽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与油底壳上的放油孔固定。由此可以保证温度调节单元固定在油底壳内,从而保证温度调节单元在工作时不会晃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单元包括柔性的电加热棒。由此温度调节单元可以通过电加热棒对机油进行加热,且温度调节单元容易弯曲,便于在油底壳内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单元还包括具有制冷功能的柔性的制冷件。由此温度调节单元可以通过制冷件对机油进行冷却,且温度调节单元容易弯曲,便于在油底壳内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便于车辆的正常行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温度调节装置100,电源线1,温度调节单元2,螺旋结构31,分隔帽32,固定部4,控制结构5,温度感应结构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首先结合图1和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100可以包括温度调节单元2,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设置在发动机的油底壳的内部,从而油底壳内的机油可以与温度调节单元2接触以进行热交换,进而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调节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发动机内的机油的温度过低时,温度调节单元2的温度可以升高以对机油进行加热,从而降低机油的粘度,提高发动机内零件之间的润滑性。又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发动机内的机油的温度过高时,温度调节单元2的温度可以降低以对机油进行降温,从而提高机油的粘度,提高发动机内零件之间的润滑性。

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构造为可弯曲的柔性温度调节单元,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为便于弯曲的长条形,由此温度调节单元2便于弯曲以避开油底壳内的发动机零件,此外,可以将温度调节单元2的长度设置成大于油底壳的长度,且可以在油底壳内对温度调节单元2进行弯曲,以增大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面积。“可弯曲的柔性温度调节单元2”是指当该温度调节单元2碰触到油底壳内的零部件时可以弯曲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100,通过在油底壳的内部设置温度调节单元2,发动机的油底壳内的机油可以与温度调节单元2接触以进行热交换,以防止温度调节装置100安装在油底壳外时热量在油底壳的外部发生损失,提高了换热效率。

此外,温度调节装置100通过设置可弯曲的柔性温度调节单元2,温度调节单元2便于弯曲以避开油底壳内的零件,此外,可以将温度调节单元2的长度设置成大于油底壳的长度,且可以在油底壳内对温度调节单元2进行弯曲,以增大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分隔件(例如螺旋结构31和分隔帽32),分隔件可以设置在温度调节单元2外,从而分隔件可以将温度调节单元2与油底壳的内壁分隔开。由此,分隔件可以防止温度调节单元2直接接触油底壳,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隔件可以为套设在温度调节单元2上的螺旋结构31,螺旋结构31可以沿温度调节单元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螺旋结构31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温度调节单元2的长度,从而将温度调节单元2整体套设在螺旋结构31内部,以与油底壳隔离开。由此,螺旋结构31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2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更加具体地,螺旋结构31可以为包覆有橡胶层的螺旋弹簧。由此,螺旋结构31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2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效率,同时橡胶层可以降低分隔件的导热性,减少螺旋弹簧与油底壳接触产生的热量散失。

更加具体地,橡胶层的成分可以为乙丙橡胶、硅橡胶、氟橡胶中的一种,由此橡胶层可以具有耐受较高的温度,保护橡胶层在机油处于较高温度下正常工作,减缓橡胶层的老化。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隔件可以为设置在温度调节单元2上的分隔帽32。由此,分隔帽32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2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更加具体地,如图2所示,温度调节单元2的第一端(图1和图2的左端)可以设置有固定部4,固定部4可以与油底壳连接,温度调节单元2的第二端(图2中的右端)可以套设有分隔帽32。由此分隔帽32可以有效将温度调节单元2与油底壳隔离开,防止热量散失至油底壳,提高温度调节单元2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温度调节单元2的第一端可以设置有固定部4,固定部4可以与油底壳上的放油孔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部4可以为封堵放油孔的油堵,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位于油底壳内侧且与油堵螺纹连接。换言之,在温度调节单元2的一端上可以设置用于将温度调节单元2固定在油底壳上的固定部4,该固定部4的具体构造本实用新型不作特殊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将温度调节单元2固定在油底壳上即可。由于传统油底壳具有放油孔,因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部4可以为固定在放油孔处的油堵,如将温度调节单元2直接与油堵固定,利用油堵不仅实现了放油孔的密封,而且还实现了温度调节单元2的固定。由此可以保证温度调节单元2固定在油底壳内,从而保证温度调节单元2在工作时不会晃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温度调节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温度感应结构6和控制结构5,温度感应结构6可以位于油底壳内且连接在固定部4与温度调节单元2之间,温度感应结构6可以实时监控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控制结构5可以分别与温度感应结构6以及温度调节装置100通讯,且控制结构5可以根据温度感应结构6发送的温度数据控制温度调节单元2对机油进行温度调节。

例如,控制结构5受到的温度感应结构6传来的温度数据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时,控制结构5可以控制温度调节单元2对机油进行冷却。控制结构5受到的温度感应结构6传来的温度数据小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时,控制结构5可以控制温度调节单元2对机油进行加热。第一设定温度值可以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温度调节装置100可以通过电源线1与车辆内的电源连接。

具体地,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包括柔性的电加热棒,更加具体地,电热棒可以为金属电阻棒。由此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通过电加热棒对机油进行加热,且温度调节单元2容易弯曲,便于在油底壳内布置。通过改变金属电阻棒的截面形状、截面面积、材料等,使得电热棒能够被随意弯折以构成柔性的温度调节单元2。

进一步地,温度调节单元2还包括具有制冷功能的柔性的制冷件,更加具体地,制冷件可以为半导体制冷片,且半导体制冷片的吸热端可以位于温度调节单元2外侧,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端可以位于温度调节单元2内并将热量通过固定部4散出。由此温度调节单元2可以通过制冷件对机油进行冷却,且温度调节单元2容易弯曲,便于在油底壳内布置。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有如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温度调节装置100,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便于车辆的正常行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