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7752发布日期:2018-11-09 21:1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拆合式油冷器。



背景技术:

机油冷却器是一种加速润滑机油散热使其保持较低温度的装置。在高性能、大功率的强化发动机上,由于热负荷大,必须装设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布置在润滑油路中,其工作原理与散热器相同。目前市场上的机油散热器品种非常繁多,但是几乎所有的冷却器的散热管都是一体式的,若其中一部分出现破损则整个部件都不能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拆合式油冷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拆合式油冷器,包括进油管、出油管和散热排管;所述散热排管包括若干根结构相同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并列设置且相互卡扣组合形成散热排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对称设在所述散热排管的左右两侧;所述散热排管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集流板和第二集流板且与所述散热排管固定连接。

所述散热排管与所述第一集流板和第二集流板之间还设有密封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中间设有若干通孔与所述散热管通孔对应,所述橡胶套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对应形状的开口。

所述出油管和进油管的截面是相同结构的倾斜形U型状,所述出油管或进油管的一侧面与水平面形成锐角α。

所述进油管右侧设有卡台,所述出油管的左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平面与水平面形成相同的锐角α。

所述散热管左侧设有相同结构的所述卡槽,所述散热管右侧设有相同结构的所述卡台。

所述卡槽为分段式结构,每一段卡槽之间形成间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装配方便,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适当增减散热管,灵活性强。组合后的油冷器有一定的弧形,外形更美观,本设计科学合理,构思巧妙,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的散热排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的散热管立体结构图;

图4: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的出油管截面示意图;

图5: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的油路路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具体实施例1:请参阅图1到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拆合式油冷器,包括进油管1、出油管2和散热排管3;所述散热排管3包括八根结构相同的散热管301,所述散热管301并列设置且相互卡扣组合形成散热排管3;所述进油管1和出油管2对称设在所述散热排管3的左右两侧;所述散热排管3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集流板4和第二集流板6且与所述散热排管3通过螺丝7固定连接,所述螺丝7穿过散热排管3将第一集流板4和第二集流板6连接固定,所述第一集流板4和第二集流板6内分别设有连接槽将相邻两散热管301的管口接通,请参阅图5的油路路径流程图。

所述散热排管3与所述第一集流板4和第二集流板6之间还分别设有密封橡胶套5,所述橡胶套5中间设有八个通孔与所述散热管301通孔对应,所述橡胶套5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进油管1和出油管2对应形状的开口。

所述出油管2和进油管1的截面是相同结构的倾斜形U型状,所述出油管2或进油管1的一侧面与水平面形成锐角α,所述α角度为7°。所述进油管1右侧设有卡台101,所述出油管2的左侧设有卡槽201,所述卡槽201平面与水平面形成相同的角度α,所述α角度为7°。所述散热管301左侧设有卡槽3011,所述卡槽3011与所述出油管2所述的卡槽201结构相同,所述散热管301右侧设有卡台3012,所述卡台3012与所述进油管1的所述卡台101结构相同。所述卡槽3011或201为分段式结构,每一段卡槽之间形成间隔。组合时,将散热管301的并列设置,所述散热管301的卡台3012对应卡入上一散热管301的卡槽3011内,由于每根散热管301的卡槽3011为一定的斜度,组合后的散热排管3为圆弧状,更为美观。

工作原理:请参阅图5,将组合完成的油冷器的进油管1的管口和出油管2的管口分别接上油管,机油通过进油管1且通过第一集流板4和第二集流板6上的连接槽错开连接两相邻的散热管301管口,机油依次流入各散热管301中,再经出油管2管口流出完成一次机油冷却流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拆合式油冷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装配方便,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适当增减散热管,灵活性强。组合后的油冷器有一定的弧形,外形更美观,本设计科学合理,构思巧妙,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前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前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