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旋转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4972发布日期:2019-02-15 21:0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旋转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旋转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的发电项目主要有五种,

1、火力发电,在目前的环境中,都是以火电为主,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方法,火力发电对能源需求量是最大的,但是在环保的情节上,它是最不利于环保的,因此,火力发电不仅对周边地区的污染较为严重,同时,对工厂工人的健康也影响颇深。

2、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的适应性较低,一般需要将厂址建立在山区中,或者特殊地段上,因此,尽管水力发电污染小,但是,对能源要求高,因此普及型差,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而日渐增大的用电量的需求。

3、风力发电,风力发电同水利发电相同,适应性差,并且发电不稳定,对环境要求较高,不能普及,并且投资成本高,回报低,发电量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4、核能发电,尽管这种发电方式效率高,产能大,但是由于现有技术的不发达,该种发电方式存在很多缺陷,建设周期长,不仅污染环境,同时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普及使用。

5、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是目前前景最好,最环保的一种发电方式,但是由于现有技术的缺陷,使得该种方式能量缺失严重,并且,发电设备利用率低,寿命短,占地面积大,在现有技术的局限下,产能低,不稳定,因此该种发电设备还不能产业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作出的,通过提供一种自动旋转的发电装置,从而改善现有技术污染环境,产能低,适用性差,发电不稳定等缺陷,具体的,包括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部设置有储存腔体,所述储存腔体的中心设有转动轴,所述储存腔体以转动轴为支点在机架内部转动,所述储存腔体的外周边缘均匀设置九个外钢体,外钢体内部的空间形成内钢体,九个所述外钢体分别沿远离储存腔体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各个内钢体体积相等的结构,所述外钢体内部的空间与储存腔体内部连通,所述外钢体另一端端面设置滑动部;

所述机架的下半部分设置有下轨道,所述机架的上半部分设置有上轨道,所述滑动部在储存腔体转动时沿所述内钢体轴向远离或接近外钢体,并且分别与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滑动连接;

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机架一侧边缘的下方设置,转动轴偏离所述机架的中心形成为所述机架的偏心轴,与所述转动轴距离最短处的下轨道为下轨道起始端,与所述转动轴距离最长处的下轨道为下轨道终止端,与所述转动轴距离最短处的上轨道为上轨道终止端,与所述转动轴距离最长处的上轨道为上轨道起始端;

所述转动轴转动时,所述滑动部沿下轨道起始端向下轨道终止端靠近的方向逐渐远离外钢体并且滑动于下轨道表面;所述滑动部沿上轨道起始端向上轨道终止端靠近的方向逐渐接近外钢体并且滑动于上轨道表面;

所述储存腔体内部设置有流动体,所述流动体随储存腔体转动而下落至位于机架下半部分的多个内钢体中,并驱动所述滑动部向远离外钢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在流动体的驱动下,沿下轨道表面滑动,所述外钢体在滑动部的带动下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储存腔体转动;

所述机架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液压泵,所述储存腔体在液压泵的驱动和外钢体的带动下转动。

优选的,所述滑动部与所述下轨道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滑动部与所述上轨道外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下轨道的半径宽度自下轨道起始端向下轨道终止端的方向逐渐扩大;

所述上轨道的半径宽度自上轨道终止端向上轨道起始端的方向逐渐扩大;

所述上轨道上任一点的半径宽度均小于所述下轨道上任一点的半径宽度。

优选的,所述外钢体内部设置有活塞件,所述活塞件与所述外钢体的内壁连接,所述活塞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滑动部连接,所述活塞件的输入端与所述流动体接触,并在所述流动体下落至所述输入端时产生的动能的驱动下向远离转动轴的方向移动,所述输出端在所述输入端的带动下向远离转动轴的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滑动部伸出外钢体。

优选的,所述活塞件的输出端设置有压力连杆,所述压力连杆的另一端自外钢体的下端面伸出外钢体后垂直连接滑动部的上表面;

所述压力连杆周围的所述活塞件的输出端上设有四个导向杆,四个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自外钢体的下端面伸出外钢体后垂直连接滑动部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滑动部位于所述下轨道起始端时,所述压力连杆和导向杆伸入所述外钢体,所述活塞件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上半部,所述滑动部位于所述下轨道终止端时,所述压力连杆和导向杆伸出所述外钢体,所述活塞件输入端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下半部;

所述滑动部位于所述上轨道起始端时,所述压力连杆和导向杆伸出所述外钢体,所述活塞件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下半部,所述滑动部位于所述上轨道终止端时,所述压力连杆和导向杆伸入所述外钢体,所述活塞件输入端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上半部。

优选的,所述滑动部包括平衡板、三角板、平衡桥和滚轮,所述平衡板设在所述滑动部的上方,所述平衡板的下表面设有两个位置对称的三角板,所述三角板上转动连接平衡桥,所述平衡桥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平衡板的上表面同时连接压力连杆和四个所述导向杆,所述三角板立设在所述平衡板下表面,所述三角板中部设置中心轴,所述平衡桥的中心与所述中心轴连接,使所述平衡桥沿中心轴转动,所述滚轮设在所述平衡桥的外侧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滑动部还包括气门芯,所述气门芯设在两个所述三角板之间的平衡板上,所述气门芯的一端设有气轮,所述气门芯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平衡板后连接气管,所述气管穿过所述压力连杆的内部,所述气管远离气门芯的一端设有气管塞,所述气管塞与所述活塞件连接;

所述活塞件的输出端的表面设有通孔,所述气管塞设置于所述通孔内并与其密封连接;

所述气轮下沉时,所述气管塞伸出通孔,使与储存腔体连通的内钢体形成非密封状态,进而在滑动部沿逐渐接近外钢体的方向伸入内钢体时,在活塞件动作的同时,内钢体内部的气体通过通孔排出。

优选的,所述上轨道的中部设置有气门轨道,所述滑动部在所述上轨道表面滑动时,所述气轮在所述气门轨道上滑动,所述气轮在所述气门轨道的引导下向下收缩,进而带动气管向接近转动轴的方向伸入内钢体,使气管塞穿出通孔。

优选的,九个所述外钢体上同时连接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卡合连接发电装置,所述储存腔体转动时带动外钢体转动,进而带动转动齿轮,所述发电装置在与转动齿轮的转动配合下发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上述结构的自动旋转发电装置,本身旋转在流动体的驱动下,所需的外部能源很低,并且整体十分环保,对周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由于在储存腔体中设置流动体,通过流动体在内部下落至内钢体中,从而推动滑动部沿轨道滑动,并且通过轨道限制滑动部的移动,保证双重稳定转动的效果,从而使设备转动,带动外部发电机运动,产生电能,因此,该方案的设备,适用性高,在任何环境中都可适用,不会因环境限制而不能普及,并且该技术方案的密封性好,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通过气门芯的设置,保证在密封性能好的情况下,其内部可以在滑动部向转动轴方向收缩的情况下通过通孔排气,加速流动体下落的速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因此,上述技术方案的设备在通过其内部流动体产生的动能驱动下转动,是现有技术不能比拟的,具有良好的前景。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实施例的自动旋转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自动旋转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外钢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气门轨道与气轮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的滚轮在上轨道滑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图3、图4、图5中包括有:

1——机架;

11——架板;

2——储存腔体;

21——转动轴;

3——外钢体;

4——滑动部;

41——平衡板;

42——三角板;

43——平衡桥;

44——滚轮;

45——中心轴;

46——气门芯;

47——气轮;

48——气管;

49——气管塞;

5——下轨道;

51——下轨道起始端;

52——下轨道终止端;

6——上轨道;

61——上轨道起始端;

62:——上轨道终止端;

7——流动体;

8——活塞件;

81——压力连杆;

82——导向杆;

83——输出端;

84——输入端;

85——通孔;

9——气门轨道;

10——转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包括有机架1,所述机架1内部设置有椭圆形的储存腔体2,所述储存腔体2的中心设有转动轴21,所述转动轴21的两端设在机架1上,所述机架1上与转动轴21位置对应处设有轴承;

所述机架1包括多个横竖垂直设置的架板11,并且所述机架1中部的空间用于放置储存腔体2。

所述储存腔体2以转动轴21为支点在机架1上转动,所述储存腔体2的外周边缘均匀设置九个外钢体3,外钢体3内部的空间形成内钢体,九个所述外钢体3分别沿远离储存腔体2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各个内钢体体积相等的矩形结构,所述外钢体3内部的空间与储存腔体2内部连通,所述外钢体3另一端端面设置滑动部4;

所述机架1的下半部分设置有下轨道5,所述下轨道5呈弧形,并且下轨道5由两个下轨道弧板组成;

所述机架1的上半部分设置有上轨道6,所述上轨道6呈倒弧形,并且上轨道6由两个上轨道弧板组成;

所述滑动部4在储存腔体2转动时沿所述内钢体纵轴方向远离或接近外钢体3,并且分别与所述上轨道6和下轨道5滑动连接;在储存腔体2转动时,九个所述滑动部4依次在上轨道弧板和下轨道弧板上滑动;

所述转动轴21靠近所述机架一侧边缘的下方设置,转动轴21偏离所述机架的1中心形成为所述机架的偏心轴,与所述转动轴距21离最短处的下轨道5为下轨道起始端51,与所述转动轴21距离最长处的下轨道5为下轨道终止端52,与所述转动轴21距离最短处的上轨道6为上轨道终止端62,与所述转动轴21距离最长处的上轨道6为上轨道起始端61;

所述转动轴21设在靠近下轨道5起始端的机架1一侧边缘的下方,也就是既靠近下轨道起始端51又靠近下轨道的下部轨道面52;

所述转动轴21转动时,一部分所述滑动部4自下轨道起始端51向下轨道终止端52靠近的方向逐渐远离外钢体3并且滑动于下轨道5表面;另一部分所述滑动部4沿上轨道起始端61向上轨道终止端62靠近的方向逐渐接近外钢体3并且滑动于上轨道表面;

所述储存腔体2内部设置有流动体7,所述流动体7随储存腔体2转动而从位于机架1上半部的内钢体中下落至位于机架1下半部分的多个内钢体中,并驱动所述滑动部4向远离外钢体3的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4在流动体7的驱动下,沿下轨道表面滑动,所述外钢体3在滑动部4的带动下以转动轴21为支点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储存腔体2转动;

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动轴21偏心的设置在机架1中是必要的,因为储存腔体2是十分庞大的,一般来说,至少需承受上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力,因此,多个横竖垂直设置的架板11能显著的提升该设备的稳定性;

由于流动体7要随着储存腔体2的转动而做自由落体运动,此时,需要配合偏心轴来产生动能,在流动体7下落至活塞件8的输入端84时,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重量推动活塞件8运动,而此时由于偏心设置,会在内钢体中产生较大的下落势能,如果不是偏心设置,该下落势能很小,不能产生辅助转动的效果;

在活塞件8的输出端83作用下,滑动部4会在下轨道5的引导下滑动,并且由于转动轴21偏心的设置,滑动部4在下轨道5转动时,会伸出内钢体,形成一个旋转的势能,以此往复,九个外钢体3上的滑动部4依次通过流动体7的驱动在轨道上旋转,依次完成上述技术方案的自由旋转的发电装置的目的;

上述储存腔体2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腔室用于放置流通体7,并且在其转动时,把腔室中的流动体7分配到处于机架1下方的内钢体中,完成动力的驱动;

而外钢体3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外钢体上设置滑动部4,可以通过轨道引导外钢体3的转动空间,保证稳定,另一方面,在外钢体3内部的活塞件8,通过在活塞件8上设置输入端84和输出端83,进一步将流动体7下落时产生的重量势能转化为推力,推动滑动部4在轨道滑动,进而使设备自动转动,带动发电装置发电;

所述机架1一侧的转动轴上中部设置有液压泵,所述储存腔体2在液压泵的驱动和流动体7的驱动下转动。

进一步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上述设备在自动旋转中会因为能量的转换而慢慢停止,因此在机架上设置液压泵,能保证设备在自动旋转的过程中,转速的稳定,这就保证能产生稳定的电能,同时,设备本身可以自动旋转,因此,液压泵仅仅提供一小部分能量维持设备转速,以及需要检修维护时,可以辅助设备停止的功能,液压泵并不需要提供大量的动能驱动储存腔体转动,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小污染,并且在流动体的驱动下可以近似于永动装置,配合液压泵,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另外,储存腔体旋转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内钢内的流动体,它的流动体体是根据外钢体转动时的标准来供应的,流动体流入外钢体内,就形成了一种重量级别。在这九个外钢体中,有五个是位于架体的中部和上部的,此时这五个钢体内是空的,另外四个外缸体位于架体的中下部,在这四个的内部是有流动体的,因此这四个是有重量级的,从平衡的第一个钢体内的流动体为内缸体容量的100%(该外钢体位于下轨道终止端附近),第二个也是100%(该外钢体位于下轨道终止端的下方),到了第三个外钢体到了中间的底部只有35%左右的容量(该外钢体位于架体的正下方处的下轨道上),第四个外缸体内部是其容量15%左右的流动体,所以在比重的过程中,它的力度就是以这里儿发出,在外钢体内的流动体容量逐渐增多,从外钢体位于下轨道起始端时,流动体落入,一直到该外钢体的滑动部自下轨道起始端滑动到下缸体终止端时,靠重量落入该外钢体内部的流动体容量越来越大,使内部活塞件动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进而产生逐渐增加的运动势能,在这样情况下,力度是有了,同时下轨道的设置,配合滑动部滚轮在轨道上的滑动,进一步稳定自动旋转的效果;

进一步的,液压泵安装在转动轴的两侧,可以辅助转动轴转动,也可以使转动轴停止转动,在维修或质检时,方便设备停止,在设备运行时,使其保证稳定的输出,匀速带动机架上方的发电设备,是所述发电设备产生稳定的电能。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滑动部4与所述下轨道5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滑动部4与所述上轨道6外表面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结构的下轨道5对滑动部4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滑动部4一方面通过活塞件8的作用逐渐伸出外钢体3,另一方面有下轨道5对其引导,保证整个储存缸体2的稳定转动,进而带动发电装置产生稳定的电能,另一方便滑动部4在上轨道6外表面也就是上轨道的上方滑动,上轨道6对滑动部4起到了引导作用,其原理在于,滑动部随着外缸体转动至上轨道时,外钢体内部的流动体依靠重力,下落至储存腔体中,进一步下落至下方的外缸体内部,而在上轨道上滑动的滑动部需要向靠近转动轴21的方向收缩,已备下一轮伸出外缸体并产生势能,因此上轨道的作用在于引导滑动部的收缩,由于转动轴在架体上偏心设置,因此位于上轨道起始端的滑动部在像上轨道终止端靠近的同时,会被上轨道引导至向靠近转动轴的方向移动,进而逐渐收缩回外钢体中,当其移动到下钢体起始端时,已经完全收缩回外钢体,以便向下旋转进入下一轮的移动中(向下旋转时流动体再次从上方下落,冲击该已经收缩回外钢体内部的活塞件,使活塞件运动,推动滑动部向远离转动轴的方向移动,滑动部在向外伸出的同时,在下轨道上滑动,进一步通过滑动使储存腔体转动,以此类推,不断产生势能,通过架体上设置的转动齿轮,转动齿轮与发电装置啮合连接,进而驱动发电装置产生稳定的电能)。

所述下轨道5的半径宽度自下轨道起始端51向下轨道终止端52的方向逐渐扩大;

所述上轨道6的半径宽度自上轨道终止端62向上轨道起始端61的方向逐渐扩大;

所述上轨道6上任一点的半径宽度均小于所述下轨道5上任一点的半径宽度。上轨道和下轨道上的点都不是在同一圆心上,但是上轨道的半径均比下轨道半径短。

进一步的,上述结构增加了下轨道对滑动部的引导作用,增加了上轨道对滑动部的指引作用,上轨道和下轨道在配合架体上偏心的转动轴的同时,利用自身半径逐渐扩大的方式,增加了滑动部在滑动时的势能,进一步完善了该技术方案自动旋转的效果。

同时上轨道上任一点的半径宽度均小于下轨道上任一点的半径宽度,保证了滑动部与下轨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滑动部与上轨道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所述外钢体3内部设置有活塞件5,所述活塞件8与所述外钢体3的内壁连接,所述活塞件8的输出端83与所述滑动部4连接,所述活塞件8的输入端84与所述流动体7接触,并在所述流动体7下落至所述输入端84时产生的动能的驱动下向远离转动轴21的方向移动,所述输出端83在所述输入端84的带动下向远离转动轴21的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滑动部4伸出外钢体3。

进一步的,活塞件的设置保证了流动体下落的势能通过活塞件的输入端转换到活塞件的输出端,进一步转换为使滑动部伸出的动能的作用,在本申请中是十分关键的。

所述活塞件8的输出端设置有压力连杆81,所述压力连杆81的另一端自外钢体3的下端面伸出外钢体3后垂直连接滑动部4的上表面;

所述压力连杆81周围的所述活塞件8的输出端83上设有四个导向杆82,四个所述导向杆82的另一端自外钢体3的下端面伸出外钢体3后垂直连接滑动部4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压力连杆保证了活塞件的输出端可以驱动滑动部移动的目的,并且在导向杆的连接下,滑动部的伸出动作规范在既定的范围内,产生了一种稳定伸出的效果,使滚轮能稳定的在上轨道内表面和下轨道外表面滑动。

所述滑动部4位于所述下轨道起始端51时,所述压力连杆81和导向杆82伸入所述外钢体3,所述活塞件8的输入端84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上半部(靠近转动轴的方向为上半部),所述滑动部4位于所述下轨道终止端52时,所述压力连杆81和导向杆82伸出所述外钢体3,所述活塞件8的输入端84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下半部(远离转动轴的方向为下半部);

所述滑动部4位于所述上轨道起始端61时,所述压力连杆81和导向杆82伸出所述外钢体3,所述活塞件8的输入端84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下半部,所述滑动部4位于所述上轨道终止端62时,所述压力连杆81和导向杆82伸入所述外钢体3,所述活塞件8输入端84位于所述内钢体的上半部。

进一步的,某一个外钢体位于下轨道起始端时,流动体还位于储存腔体上方的其余外缸体内部,当所述某一个外钢体在下轨道上旋转滑动时,活塞件位于该外钢体内部的上方,也就是靠近旋转轴的方向,在旋转的同时,处于该位置的活塞件接受流动体下落的冲击,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塞件运动产生最大的动能使滑动部伸出并移动,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体至少成百甚至上千吨,因此,活塞件在流动体下落的时候位于外缸体内靠近旋转轴的位置时,能提升设备的寿命,能多次承受流动体的冲击,活塞件的输入端承受的冲击力可以在其承受范围内。如果活塞件的输入端位于外缸体的远离旋转轴的一侧的话,有可能流动体下落产生的重力势能不足以使储存缸体一直旋转,同时,巨大的冲击力可能减少活塞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通过上轨道的指引,将活塞件从上轨道起始端时位于外缸体远离转动轴的下半部的位置,引导至在上轨道终止端时活塞件位于外缸体靠近转动轴一侧的外缸体上半部的位置,便于再次接受流动体的冲击。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滑动部4包括平衡板41、三角板42、平衡桥43和滚轮44,所述平衡板41设在所述滑动部4的上方,所述平衡板41的下表面设有两个位置对称的三角板42,所述三角板42上转动连接平衡桥43,所述平衡桥4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轮44。

进一步,上述结构保证滑动部可以在上轨道和下轨道上稳定的滑动,平衡板可以使滑动部与外缸体稳定连接,而三角板能将平衡桥以转动的方式设在三角板上,进一步平衡桥可以带动滚轮上下偏摆转动,使滚动在从下轨道移动至上轨道时可以接入的更好,因为下轨道和上轨道之间有中断开的部分,因此通过三角板实现平衡桥的摆动,可以避免因上轨道与下轨道之间断层导致滚轮不能与上轨道外表面接洽的缺陷。

所述平衡板41的上表面同时连接压力连杆81和四个所述导向杆82,所述三角板42立设在所述平衡板41下表面,所述三角板42中部设置中心轴45,所述平衡桥43的中心与所述中心轴45连接,使所述平衡桥43沿中心轴45转动,所述滚轮44设在所述平衡桥43的外侧表面上。

所述滑动部4还包括气门芯46,所述气门芯46设在两个所述三角板42之间的平衡板43上,所述气门芯46的一端设有使气门芯46打开气轮47,所述气门芯46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平衡板41后连接气管48,所述气管48穿过所述压力连杆81的内部,所述气管48远离气门芯46的一端设有气管塞49,所述气管塞49与所述活塞件8连接;

所述活塞件8的输出端83的表面设有通孔85,所述气管塞49设置于所述通孔85内并与其密封连接;

所述气轮47下沉时,所述气管塞49伸出通孔,使与储存腔体2连通的内钢体形成非密封状态,进而在滑动部4沿逐渐接近外钢体3的方向伸入内钢体时,在活塞件8动作的同时,内钢体内部的气体通过通孔85排出。

所述上轨道6的中部设置有气门轨道9,所述滑动部4在所述上轨道6表面滑动时,所述气轮47在所述气门轨道9上滑动,所述气门芯46在气轮47带动的同时在所述气门轨道9的引导下向下收缩,进而带动气管48向接近转动轴21的方向伸入内钢体,使气管塞49穿出通孔85。

进一步的,气门芯的设置能在外缸体与上轨道滑动时,辅助滑动部收缩回外缸体内部,因为在滑动体收缩的过程中,需要活塞件同时动作,因此,通过开设气门芯,保证活塞件能动作的同时能将压缩进储存腔体内部的气体排出,使活塞件的出入端在外缸体滑动到上轨道终止端时能及时位于外缸体靠近转动轴的一侧,并且如果没有气门芯排气,滑动部是很难收缩回外缸体内部的,另外,在气门芯通过气门轨道时,气轮被压缩使通孔打开,能帮助流动体更快的下落,如不设置气门芯,流动体的下落速度会很缓慢,影响设备整体的旋转,另外气门芯在滑动部在下轨道滑动时,与通孔保持密封状态,不会将流动漏出。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流动体为水、油;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或者实施例3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或者实施例3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或者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九个所述外钢体3上的一侧面同时连接转动齿轮10,所述转动齿轮10卡合连接外部发电装置,所述储存腔体2转动时带动外钢体3转动,进而带动转动齿轮10转动,所述发电装置在与转动齿轮10的转动配合下发电。

本实施例1至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自动旋转的发电机组,是在现有的各种火力发电、水利发电、风力发电等发电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前体下,经过申请人潜心十几年的研究得出的成果,该技术方案不仅通过流动体的重力下落产生的动力带动设备整体旋转,从而带动发电装置产生动能,而且在设备整体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流动体不断上升下落,进一步达到了趋于永动的效果,因此,对比现有技术来说,实现了多方面的改善,而本申请的流动体优选为水,不仅环保无污染,同时获得水源的渠道也多种多样,而且,在储存腔体以及外钢体中储存有上千吨的可循环使用的流动体,使其使用周期长,易于维护,例如一个核电站的建设,需要20年左右,而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仅需要一到两年即可投入使用,并且能完成的发电效果会更好,这对于我们这种人口众多,用电量巨大的国家来说,是一种急需的技术,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投资小回报大,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设备不用到深山,不用架高压塔,在城市任何位置都可,对周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尽快投入使用可以节约国家资源,造福人民。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