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1439发布日期:2019-04-20 04:0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氨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局部区域氨过多从而易造成氨泄漏,而在另一些氨稀薄区域造成氮氧化合物(NOx)转化效率过低。长时间氨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另外,尿素液滴的不均匀分布会造成局部管壁或混合结构温度过低,形成结晶,严重时会堵塞尾气管、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

为了提高热管理,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双层的壳体并在壳体之间的间隙中填充保温棉。现有技术中配合此类双层壳体的挡板通常是一片式结构,然而这种结构体积较大,而且不利于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装配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包括内壳体、外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内壳体内的混合管,所述内壳体包括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装置相连的第一腔体、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装置相连的第二腔体、包围部分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周壁以及包围部分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周壁;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所述外壳体包括位于一侧的第三周壁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四周壁;所述混合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片;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内壳体以及所述外壳体相配合的挡板组件,其中所述挡板组件包括具有第一法兰且固定在所述第一周壁上的第一端盖、具有第二法兰且固定在所述第二周壁上的第二端盖、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三周壁的第一挡板以及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四周壁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共同封闭所述环形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周壁具有第一边缘,所述第二周壁具有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盖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一边缘上的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二端盖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二边缘上的第二环形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部焊接在所述第一边缘上,所述第二环形部焊接在所述第二边缘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周壁具有第三边缘,所述第四周壁具有第四边缘;所述第一挡板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三边缘上的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挡板具有套接在所述第四边缘上的第二套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套接部焊接在所述第三边缘上,所述第二套接部焊接在所述第四边缘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法兰自所述第一环形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自所述第一环形部向所述第二端盖一体延伸的第一板片部;所述第二法兰自所述第二环形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端盖还包括自所述第二环形部向所述第一端盖一体延伸的第二板片部,所述第一板片部与所述第二板片部相互靠近。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板包括自所述第一套接部的中部向所述第二挡板延伸的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二挡板包括自所述第二套接部的中部向所述第一挡板延伸的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相互靠近且向内抵压所述第一板片部与所述第二板片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延伸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相配合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延伸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相配合的第二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抵靠在所述内壳体上;所述定位块设有用以将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焊接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设有位于所述旋流片的上方且用以安装尿素喷嘴的安装座,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混合管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管的下方的ω形反射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片式的挡板组件,降低了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3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用以处理发动机的排气。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2、位于所述内壳体1内的混合管3、以及与所述内壳体1以及所述外壳体2相配合的挡板组件4。所述内壳体1包括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装置(例如柴油颗粒捕集器及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未图示)相连的第一腔体11、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装置(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剂,未图示)相连的第二腔体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1的顶部且用以安装尿素喷嘴(未图示)的安装座13。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混合管3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所述内壳体1还包括包围部分所述第一腔体11的第一周壁14以及包围部分所述第二腔体12的第二周壁15。所述第一周壁14具有第一边缘141(上边缘),所述第二周壁15具有第二边缘151(下边缘)。

所述外壳体2与所述内壳体1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10。优选地,在所述环形空间10中填充有隔热棉。所述外壳体2包括位于一侧的第三周壁21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四周壁22。所述第三周壁21具有第三边缘211(左边缘),所述第四周壁22具有第四边缘221(右边缘)。

所述挡板组件4包括具有第一法兰411且固定在所述第一周壁14上的第一端盖41、具有第二法兰421且固定在所述第二周壁15上的第二端盖42、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端盖41与所述第三周壁21的第一挡板43以及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端盖42与所述第四周壁22的第二挡板44,所述第一挡板43与所述第二挡板44共同封闭所述环形空间10。

具体地,所述第一端盖41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一边缘141上的第一环形部412以及自所述第一环形部412向所述第二端盖42一体延伸的第一板片部413。所述第一法兰411自所述第一环形部412一体成型。通过套接配合的方式可以降低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的宽度,减小体积,节省空间。

类似地,所述第二端盖42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二边缘151上的第二环形部422以及自所述第二环形部422向所述第一端盖41一体延伸的第二板片部423。所述第二法兰421自所述第二环形部422一体成型。组装后,所述第一板片部413与所述第二板片部423相互靠近。通过套接配合的方式可以降低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的宽度,减小体积,节省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环形部412焊接在所述第一边缘141上,所述第二环形部422焊接在所述第二边缘151上。

所述第一挡板43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三边缘211上的第一套接部431以及自所述第一套接部431的中部向所述第二挡板44延伸的第一延伸板432。通过套接配合的方式可以降低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的宽度,减小体积,节省空间。

所述第二挡板44具有套接在所述第四边缘221上的第二套接部441以及自所述第二套接部441的中部向所述第一挡板43延伸的第二延伸板442。所述第一延伸板432与所述第二延伸板442相互靠近且向内抵压所述第一板片部413与所述第二板片部423。通过套接配合的方式可以降低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的宽度,减小体积,节省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接部431焊接在所述第三边缘211上,所述第二套接部441焊接在所述第四边缘221上。

所述第一延伸板432设有与所述第二延伸板442相配合的第一凸起433,所述第二延伸板442设有与所述第一延伸板432相配合的第二凸起443。

请参图3所示,所述外壳体2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定位块23,所述定位块23抵靠在所述内壳体1上以确保能够达到预定的装配间隙。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块23设有焊接孔231,所述内壳体1的对应部分暴露在所述焊接孔231中,通过对所述焊接孔231进行焊接能够将内壳体1与外壳体2固定在一起。

所述混合管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1中的旋流片31。当发动机的排气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后,所述排气在所述旋流片31的导引下能够旋转进入所述混合管3中,以与所述尿素液滴进行均匀混合。

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管3的下方的ω形反射板5,以实现双旋流的效果,降低尿素结晶风险。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