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级电动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6580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双级电动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栗,尤其涉及一种双级电动燃油栗。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燃油栗工作原理:现有汽车柴油燃油栗主要为单级齿轮燃油栗,栗的燃油输送和压力升高完全是由齿轮转动时,内外齿轮之间的空间大小转换,相对空间由小变大时从进油口吸油,相对空间由大变小时,将燃油从出口挤压排出。进油组立结构简单,由内齿轮、外齿轮、栗室、栗盖组成。栗室和栗盖相对而立,中间形成一个空腔,内外齿轮位于其中。当电机带动内齿轮旋转时,内齿轮带动外齿轮在栗室内腔中转动,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形成变换空间,当空间由小变大时,从栗盖进油口将燃油吸入;当空间由大变小时,将燃油从栗室出油口挤压排出。
[0003]现有的燃油栗在实际使用中会存在以下缺陷:
[0004]燃油栗输油完全依靠内外齿轮空间变换向系统供油,功率低,不能给满足系统高流量的需求;
[0005]电流过大不稳定,直接影响电机效率偏低;
[0006]振动和噪音大:电机在高转矩下运行时电机齿矩脉动会增大,造成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级电动燃油栗,可以解决现有单级齿轮燃油栗存在的功率低、不能满足高流量的需求、电机效率偏低、以及振动和噪音大的问题。
[0008]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9]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级电动燃油栗,包括:
[0010]机壳组立;
[0011 ]固设于所述机壳组立顶部的出油组立,所述出油组立上设有出油轴孔;
[0012]设于所述机壳组立内部的电枢组立,所述电枢组立的顶部与所述出油轴孔固定连接;以及
[0013]固设于所述机壳组立底部的进油组立,所述进油组立包括第一吸油机构、第二吸油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一吸油机构和所述第二吸油机构均连接的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电枢组立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油组立包括设于底部的栗盖、设于所述栗盖之上的叶片室、以及设于所述叶片室之上的栗室,所述的栗盖、叶片室、以及栗室设有连通的进油通路。
[0015]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吸油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轴承底部的叶片,所述叶片位于所述叶片室内,通过所述电枢组立驱动所述轴承旋转进而带动所述叶片旋转。
[0016]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吸油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内齿轮和外齿轮,所述内齿轮和所述外齿轮设于所述栗室内,通过所述电枢组立驱动所述轴承旋转进而带动所述内齿轮旋转。
[0017]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油通路通过设于所述栗室顶部的出油口与所述电枢组立内的油轨连通。
[0018]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枢组立内的油轨与所述出油轴孔连通。
[0019]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有益效果为:
[0020]使用双级吸油机构,燃油由齿轮和叶片双级带动,提高燃油输油性能;使得电机的转速相对单级降低,使得燃油栗使用寿命提高,电机转速降低,有效降低燃油栗运转噪声。本实用新型在低转速下输出高流量,且提高了燃油栗的寿命。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中进油组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级电动燃油栗,主要针对柴油发送机供油,在燃油供给系统中,燃油栗通电时使电枢组立高速旋转,并带动与之连接的叶片和齿轮也作高速旋转,第一级吸油为叶片高速旋转扫过进油组立上相应的油道,产生径向旋涡,再通过旋涡式燃油流动产生能力巨大的空化现象,使流道内部变成真空状态,流道里的真空力将燃油从进油口吸入,此时,燃油已有一定的流速及压力,叶片将燃油输送到第二级吸油的齿轮的进油口处。相比普通齿轮燃油栗,双级电动燃油栗能向系统提供更多更快的燃油流量,给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燃油动力。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双级电动燃油栗包括机壳组立B、出油组立A、电枢组立C、以及进油组立D,出油组立A固设在机壳组立B的顶部,出油组立A上设有出油轴孔;电枢组立C设于机壳组立B内部,电枢组立C的顶部与出油组立A的出油轴孔固定连接;进油组立D固设在机壳组立B底部,进油组立D包括有第一吸油机构、第二吸油机构、以及与第一吸油机构和第二吸油机构均连接的轴承,该轴承与电枢组立C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枢组立C驱动轴承旋转,进而带动轴承上的第一吸油机构和第二吸油机构进行旋转。
[0027]如图3所示,进油组立D包括设于底部的栗盖21、设于栗盖21之上的叶片室23、以及设于叶片室23之上的栗室26,在栗盖21、叶片室23、以及栗室26设有连通的进油通路。第一吸油机构包括固设在轴承底部的叶片22,叶片22位于叶片室23内,叶片22通过电枢组立C驱动轴承旋转进而带动叶片22旋转。第二吸油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内齿轮25和外齿轮24,内齿轮25和外齿轮24设于栗室26内,内齿轮25套设在轴承上,通过电枢组立C驱动轴承旋转进而带动内齿轮25旋转,内齿轮25带动外齿轮24旋转。
[0028]进油组立D内的进油通路通过设于栗室26顶部的出油口与电枢组立C内的油轨连通。电枢组立C内的油轨与出油轴孔连通,进而形成了从进油组立D到出油组立A连通的油路。
[0029]下面对双级电动燃油栗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0030]当接通电源以后,电流经插片组立的传递,将电能传递给电枢组立C ;电枢组立C通过磁钢的作用把电能转化成动能,带动叶片及内外齿轮一起高速旋转、利用叶片连续加速,使燃油在栗盖油轨中高速流动,从而使栗盖进油口处产生空化现象,这样,燃油就从油箱底桶内被吸入栗盖,在栗盖油轨中加速到达叶片室出油口处,完成一级吸油过程。然后在二级吸油机构,即内外齿轮中,首先,内外齿轮在叶片室进油口处空间由小变大,此过程产生真空,使燃油从叶片室吸入到内外齿轮形成的空间中。在栗室出油口处,内外齿轮之间的空间由大变小,燃油被挤压出内外齿轮之间的空间,从而达到供油的效果。
[0031]出油组立A包括有出油座、止回阀、插片组立、以及支架。机壳组立B包括有机壳、磁钢、撑片、以及外壳。电枢组立C包括有换向器、矽钢片、电枢轴、以及转子保护胶。电枢组立C的转子上磁轭的绕线中心与磁钢中心对齐。出油端电枢组立支撑处采用分体式支撑,提高电枢组立高速旋转的稳定性,提高燃油栗效率及寿命。采用了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电机在通过高电流时不会因电流滞留而产生发热,从而达到增加电机功率,扩展了电机效率。增大了电枢质量,从而确保了电机换向波动的平稳,使用寿命增长。采用双级吸油结构,在满足高流量燃油供给性能下,降低电机转速,提高栗芯寿命,降低噪音。所有焊点都有采用塑料包裹处理,克服了机械震荡带来的脱焊而开路。高效,可靠,体积小。
[0032]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双级电动燃油栗,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组立; 固设于所述机壳组立顶部的出油组立,所述出油组立上设有出油轴孔; 设于所述机壳组立内部的电枢组立,所述电枢组立的顶部与所述出油轴孔固定连接;以及 固设于所述机壳组立底部的进油组立,所述进油组立包括第一吸油机构、第二吸油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一吸油机构和所述第二吸油机构均连接的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电枢组立的底部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电动燃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组立包括设于底部的栗盖、设于所述栗盖之上的叶片室、以及设于所述叶片室之上的栗室,所述的栗盖、叶片室、以及栗室设有连通的进油通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级电动燃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油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轴承底部的叶片,所述叶片位于所述叶片室内,通过所述电枢组立驱动所述轴承旋转进而带动所述叶片旋转。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级电动燃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油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内齿轮和外齿轮,所述内齿轮和所述外齿轮设于所述栗室内,通过所述电枢组立驱动所述轴承旋转进而带动所述内齿轮旋转。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级电动燃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路通过设于所述栗室顶部的出油口与所述电枢组立内的油轨连通。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级电动燃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组立内的油轨与所述出油轴孔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级电动燃油泵,包括:机壳组立;固设于所述机壳组立顶部的出油组立,所述出油组立上设有出油轴孔;设于所述机壳组立内部的电枢组立,所述电枢组立的顶部与所述出油轴孔固定连接;以及固设于所述机壳组立底部的进油组立,所述进油组立包括第一吸油机构、第二吸油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一吸油机构和所述第二吸油机构均连接的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电枢组立的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双级吸油机构,提高燃油输油性能,使得电机的转速相对单级降低,使得燃油泵使用寿命提高,有效降低燃油泵运转噪声。
【IPC分类】F02M37/10, F04D29/66, F04D25/06, F04D29/00
【公开号】CN205277654
【申请号】CN201521109151
【发明人】孙国庆
【申请人】宁波洛卡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