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压窗开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022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卸压窗开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通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卸压窗开启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矿井的通风是由进/回风巷道实现的。通常进/回风巷道之间会有 多扇风门,用以实现不同风门之间巷道的不同用风需求。由于风门的两侧存在压强差,如果 风门打开,空气会从压强较大的一侧向压强较小的一侧流动,因此将风门上压强较大的一 侧称之为进风侧,压强较小的一侧称之为回风侧。也正是由于风门两侧的压强差,造成操作 人员在打开风门时,需要向风门施加足够大的推/拉力以抵抗进风侧的大气压强作用在风 门上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风门的损坏、甚至出现不安全的情况。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现有技术在风门墙的进风侧上安装了一个卸压窗,打开卸压 窗,会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减小风门两侧的压强差,从而减少了打开风门所需要的力。常用的 卸压窗采用的是将转轴设置在卸压窗的上端,卸压窗的下端为自由端的设计方式,使得卸 压窗可以依靠其自身的重力实现密闭卸压通道的功能,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人工开启卸压窗 的方式达到人工卸压的目的。但是,在实现人工卸压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在风门墙的进风侧向外开启卸压 窗,而当操作人员在风门墙的回风侧时,很难开启位于进风侧的卸压窗,从而无法实现人工 卸压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卸压窗开启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了当操 作人员在风门墙的回风侧时,可以便利地打开位于风门墙进风侧的卸压窗。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卸压窗开启系统,包括设置在风门墙7的进风侧的卸压窗 1,卸压窗1上方设置有从风门墙7的回风侧穿至进风侧的管道5,管道5靠近进风侧的一端 设置有第一定滑轮4,绳索3的两端通过第一定滑轮4和管道5分别延伸至风门墙7的进风 侧及回风侧,绳索3在进风侧的一端与卸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连接。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还包括卸压窗拉手2,卸压窗拉手2位于卸压窗1 的下方自由端;相应的,绳索3在进风侧的一端与卸压窗拉手2连接。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还包括第二定滑轮8,第二定滑轮8位于管道5靠 近回风侧的一端,绳索3的两端通过第一定滑轮4、管道5和第二定滑轮8分别延伸至风门 墙7的进风侧及回风侧。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所述绳索3在回风侧的一端与拉手6相连。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所述管道5在其进风侧的一端外露于风门墙7的长 度与管道5相对于卸压窗1的高度相等。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所述管道5在其回风侧的一端与风门墙7的墙体齐平。[0012]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所述管道5为6分细铁管。如上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所述第一定滑轮4、第二定滑轮8与管道5的连接方 式包括焊接、铆接或粘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卸压窗开启系统,通过在卸压窗上部墙体上设置一管道,管道 在其进风侧的一端连接定滑轮,绳索的一端固定在卸压窗下部的自由端,并通过定滑轮、管 道引至回风侧,使得操作员可以从风门墙的回风侧过风门时,通过回风侧的绳索拉开位于 进风侧的卸压窗,卸压后开启风门通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在风门墙进风侧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卸压窗;2-卸压窗拉手;3-绳索;4-第一定滑轮;5-管道;6-拉手;7-风门墙;8-第二定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在风门墙进风侧的正视图,如图 1所示,卸压窗1位于风门墙7的进风侧,卸压窗1的固定轴位于卸压窗1的上端,卸压窗拉 手2位于卸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使得卸压窗1的开启方式为由下向上地围绕固定轴转动 开启,同时还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实现卸压通道的密封性。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卸压窗1的上方设置有一管道5,该管道5从风门墙7的回风 侧穿过风门墙7的进风侧,管道5进风侧的末端连接有第一定滑轮4,绳索3的两端通过管 道5和第一定滑轮4分别延伸至风门墙7的进风侧及回风侧,绳索3在进风侧的一端与卸 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连接。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还可以包括一卸压窗拉手2,该卸压窗拉手2位 于卸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用以方便操作人员手动开启卸压窗1 ;相应的,绳索3在进风侧 的一端可以与卸压窗拉手2相连接。
4[0027]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定滑轮8,第二定滑轮8位于管 道5靠近回风侧的一端,绳索3的两端通过第一定滑轮4、管道5和第二定滑轮8分别延伸 至风门墙7的进风侧及回风侧。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绳索3在回风侧的一端与拉手6相连。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管道5可以是各种型号、材质的管道,如6分细 铁管,其直径可以略大于绳索3的直径,以易于穿过绳索3为准。绳索3可以是多种材料, 如钢丝,绳索3的直径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受力性能进行选择。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管道5在其进风侧的一端外露于风门墙7的长 度以不影响矿井外部的正常工作为准,优选可以等于管道5相对于卸压窗1的高度。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管道5在其回风侧的一端外露于风门墙7的长 度以不影响矿井内部的正常工作为准,优选可以与风门墙7的墙体(大致)齐平。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管道5在卸压窗1上部的高度可以根据卸压窗 1的位置进行设定,例如卸压窗上方400mm等。上述实施例中的卸压窗开启系统,第一定滑轮4、第二定滑轮8可以通过焊接、铆 接、粘合等多种连接方式与管道5连接。其中,当操作员期望从风门的回风侧通过风门时,可以通过拉动位于回风侧的绳 索3 (如果连接有拉手6的话,可以直接拉动拉手6),绳索3通过第二定滑轮8 (如果有)、 管道5和第一定滑轮4拉动位于进风侧的卸压窗1的自由端(如果有卸压窗拉手2的话, 可以直接拉动卸压窗拉手2)围绕固定轴向上运动,从而开启卸压窗1,达到卸压的目的,使 得风门的进风侧及回风侧的压强差减小,方便操作员进出风门。本实施例提供的卸压窗开启系统,通过在卸压窗上部墙体上设置一管道,管道在 其进风侧的一端连接定滑轮,绳索的一端固定在卸压窗下部的自由端,并通过定滑轮、管道 引至回风侧,使得操作员可以从风门墙的回风侧过风门时,通过回风侧的绳索拉开位于进 风侧的卸压窗,卸压后开启风门通过。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卸压窗开启系统,包括设置在风门墙(7)的进风侧的卸压窗(1),其特征在于,卸压窗(1)的上方设置有从风门墙(7)的回风侧穿至进风侧的管道(5),管道(5)靠近进风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滑轮(4),绳索(3)的两端通过第一定滑轮(4)和管道(5)分别延伸至风门墙(7)的进风侧及回风侧,绳索(3)在进风侧的一端与卸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压窗拉手(2),卸压 窗拉手(2)位于卸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相应的,绳索(3)在进风侧的一端与卸压窗拉手 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定滑轮(8),第 二定滑轮(8)位于管道(5)靠近回风侧的一端,绳索(3)的两端通过第一定滑轮(4)、管道 (5)和第二定滑轮(8)分别延伸至风门墙(7)的进风侧及回风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绳索(3)在回风侧的一端 与拉手(6)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5)在其进风侧的一 端外露于风门墙(7)的长度与管道(5)相对于卸压窗(1)的高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5)在其回风侧的一 端与风门墙(7)的墙体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5)为6分细铁管。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卸压窗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滑轮(4)、第二定 滑轮(8)与管道(5)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铆接或粘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卸压窗开启系统。该卸压窗开启系统包括设置在风门墙(7)的进风侧的卸压窗(1),卸压窗(1)的上方设置有从风门墙(7)的回风侧穿至进风侧的管道(5),管道(5)靠近进风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滑轮(4),绳索(3)的两端通过第一定滑轮(4)和管道(5)分别延伸至风门墙(7)的进风侧及回风侧,绳索(3)在进风侧的一端与卸压窗(1)的下方自由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使得操作员从风门墙的回风侧过风门时,可以通过回风门侧的拉手拉开位于进风侧的卸压窗,卸压后开启风门通过。
文档编号E21F1/10GK201687521SQ20102017494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庞士杰, 李守勤, 王永, 童云飞, 罗孝勇, 蔡如法 申请人: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