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412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坑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支撑系统,特别是用于超大面积深基坑的一斜一锚中 心岛基坑及周边有建筑物基坑的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施工和监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 工程。而基坑开挖势必引起应力场的改变,导致周围土体的变形,对周围建(构)筑物 和地下管线产生影响,严重的将危及其正常使用或安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基坑支护 体系对于基坑工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基坑支护中的内支撑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平撑和斜撑。平撑目前被广泛的应 用,但是平撑占用了大量坑内空间,不利于挖土作业,同时提高了工程的成本。随着基 坑开挖的面积和深度越来越大,平撑式支护体系已很难满足安全经济的原则,与平撑相 比,斜撑具有工程量小、造价低、挖土方便、工期短等优点。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以满足基坑施工要求 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锚杆和斜撑,斜撑顶端与排桩顶端的冠梁连接,斜撑底端与设置 在基坑底部的支撑短桩连接;采用这种结构后,为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撑提供了新的设计 思路,在发挥斜撑支护体系优势的同时,避开了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基础,并利用下部锚 杆调整排桩挡墙上的应力分布,减小变形。这种支护形式克服了常规的双排桩和平撑 体系的造价高和施工不便的缺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扩大了斜撑在基坑支护中的应 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基坑支撑体系,包括排桩、斜撑和 锚杆形成的组合支护体系,斜撑顶端与冠梁连接,斜撑底端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支撑短 桩固定连接,排桩上设置有贯穿排桩上围檩的锚杆,冠梁设置在排桩的顶端。采用这种设计后,具体施工时,排桩会先行设置在基坑中,其顶端设置有冠 梁,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时,可以将斜撑中的钢筋与排桩顶部冠梁中的钢筋连接, 从而实现斜撑和围檩的固定连接,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其结构强度,更增加了其稳定性和 强度;当采用钢管作为斜撑时,则需要在冠梁内预埋连接件,通过该连接件与斜撑连 接,具体可采用现有的常用钢管连接件。—般为了提高排桩间的结构强度,在排桩上还设置有其他的与冠梁走向相同的 横梁,从而形成围檩,而所述的锚杆贯穿排桩上的围檩后插入基坑外围的地面下,为了 保证其稳固性,将其插入的方向限定为斜向向下,一般控制其倾角为15-30度,且设置 时避开紧邻基坑的建筑物基础,防止本基坑的锚杆对周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采用这种 方式后,在现有斜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了基坑周边的稳定性,减小其在侧向压力下 的变形。[0008]综上所述,采用这种结构的基坑支撑系统,为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撑提供了新的 设计思路,在发挥斜撑支护体系优势的同时,避开了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基础,并利用下 部锚杆调整排桩挡墙上的应力分布,减小变形。这种支护形式克服了常规的双排桩和平 撑体系的造价高和施工不便的缺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扩大了斜撑在基坑支护中的 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坑支撑系统的示意图;图中1为冠梁,2为斜撑,3为支撑短桩,4为锚杆,5为围檩,6为排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排桩6和斜撑2,斜撑2顶端与冠梁1固定连接,斜撑 2底端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支撑短桩3固定连接,排桩6上设置有贯穿排桩上围檩5的锚 杆4,冠梁1设置在排桩6的顶端。所述的锚杆4贯穿排桩后插入基坑外围的地面下,且设置时避开紧邻基坑的建 筑物基础;斜撑2内的钢筋与上述排桩顶端的冠梁1内的钢筋直接连接;斜撑是钢管撑式时,通过冠梁内预埋的连接件相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排桩(6)和斜撑(2),其特征在于斜撑(2)顶端与冠梁 (1)固定连接,斜撑(2)底端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支撑短桩(3)固定连接,排桩(6)上设 置有贯穿排桩上围檩(5)的锚杆(4),冠梁(1)设置在排桩(6)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杆(4)贯穿排桩后插 入基坑外围的地面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坑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杆(4)设置时避 开紧邻基坑的建筑物基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基坑施工要求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锚杆、斜撑和排桩,斜撑顶端与排桩顶端的冠梁固定连接,斜撑底端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支撑短桩固定连接;采用这种支护结构后,为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在发挥斜撑支护体系优势的同时,避开了基坑周边建筑物基础,并利用下部锚杆调整排桩挡墙上的应力分布,减小变形。这种支护形式克服了常规的双排桩和平撑体系的造价高和施工不便的缺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扩大了斜撑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E02D5/76GK201794079SQ2010205417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6日
发明者刘俊岩, 刘燕 申请人:济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