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

文档序号:5342394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的倾斜校正,具体为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地基土发生不均勻沉降变形后,会出现建筑物整体倾斜的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有锚杆静压桩地基托换顶升的施工方法、人工挖孔托换桩加固的施工方法、水平掏土纠偏与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施工方法等。锚杆静压桩地基托换顶升的施工方法主要是利用建筑物自重在建筑物的基础上开凿出压桩孔和锚杆孔,然后埋设锚杆,借助锚杆反力通过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桩逐段压入基础中的压桩孔内,该方法对建筑物基础造成了破坏。人工挖孔托换桩加固的施工方法是在拟托换基础旁边挖的矩形施工导坑,然后朝基础位置水平向挖至托换桩位置,再竖向挖至设计标高,成桩后灌注微膨胀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并加抛石混凝土至基础底面上,完成对建筑物的加固;该方法在进行桩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对基础进行凿毛等处理,会对基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水平掏土纠偏与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是沿水平方向在建筑物沉陷小的一侧基础下方进行掏挖,取出适量的地基土, 使基底的支承面积减小,在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下,该侧地基土附加应力增大,引起地基新的沉降,调整地基的沉降差,使上部结构逐步复位,达到纠偏扶正的目的,然后通过注浆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该方法在掏挖的过程中对原地基土扰动较大。总而言之,这些方法都破坏了建筑物的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建筑物倾斜校正方法会破坏原建筑物基础的问题,提供了一 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距建筑物底部欲构建托换桩1.5-; 处垂直向下施工导洞,导洞的直径为0. 8-1. 2m,导洞的深度为导洞的底部距建筑物的基础梁下方 1. 6- !处;导洞的数量根据建筑物底部欲构建托换桩的数量和位置确定,可每个欲构建托换桩旁施工一个导洞或者两三个欲构建托换桩共用一个导洞;所述托换桩的位置根据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类型计算,该计算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
(二)、在导洞内对连通导洞和欲构建托换桩之间的平洞进行施工,平洞的高度为 1. 5-2m,宽度为 1-1. 5m ;
(三)、在平洞的端部垂直向下施工主洞,主洞的直径为0.8-1. 5m ;主洞的深度是由地勘上的地层状况决定的,取决于持力层的标高且伸入持力层一定高度,主洞的深度计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四)、在主洞里放入钢筋笼,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对主洞进行浇筑,使混凝土的顶部距基础梁底部0. 6-0. 8m,浇筑后形成托换桩的下部;(五)、将建筑物基础梁周边的土方挖掉;挖通各个主洞顶部进行强度为C30-C60的补强基础梁施工;在托换桩上安装千斤顶顶住补强基础梁,根据建筑物倾斜偏差及结构荷载分级控制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抬升至设计标高;
(六)、将托换桩与补强基础梁之间的部分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进行浇筑直至距补强基础梁0. Im处,剩余部分用干硬性混凝土浇筑密实,形成托换桩的上部;
(七)、对导洞、平洞、以及建筑物基础梁周边开挖土方处进行回填。本发明属于顶升纠偏方法中的一种,不影响原建筑物标高和使用功能;采用导洞开挖、平洞开挖、主洞开挖的方式,到达反力支撑点,且采用人工挖孔桩作为地基托换桩,提供反力支撑,不但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原建筑物地基扰动,而且能够保证地基托换桩提供足够的支撑反力;采用微膨胀干硬性混凝土对托换桩和基础补强梁或原建筑物基础间进行填塞,能够保证对后塞口的处理质量。阳泉市御康山庄塔楼拱式弧形门楼座落在山庄东北角,与宁波路毗邻,工程治理范围为该门楼之北侧三层塔楼(以下简称为塔楼),高13.細,平面面积为5. OmX 5. 0m,条形基础、砖混结构,基础宽0. 8m,墙厚0. 37m,其与南侧塔楼相对称。塔楼于2006年建成,由于地基土发生不均勻沉降变形,致使塔楼整体向北倾斜,塔楼与门楼顶部裂缝张开80 100mm。塔楼地基土沉降、整体倾斜的主要因素是地基土处理效果不佳、工程性质差及其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其次是地下水的渗透及汇聚对地基土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010年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倾斜校正方法对塔楼进行治理,即采用托换桩对地基土补强、补强基础梁加固基础梁及顶升纠倾,既满足了塔楼在服务期间地基强度变形要求,又满足了深层滑动抗滑要求。施工前,南侧累计变形量O 1mm,北侧最大累计沉降量为3 3. 4cm ;施工时北侧顶升量28 31mm,南侧沉降5 6mm ;施工后建筑物变形、倾斜度得以恢复南北高程差异 0. 001 0. 004m,东西高程差异0. 002 0. 005m,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塔楼顶升纠倾前基础倾斜度为6. 25%。,顶升后倾斜度为1. 25%。,倾斜度小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所规定的倾斜允许值,且基础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塔楼无产生新的裂缝,说明加固、顶升治理效果明显,建筑物变形业已趋于稳定。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原建筑物地基扰动,解决了现有建筑物倾斜校正方法会破坏原建筑物基础的问题,可广泛适用于建筑物的倾斜校正。


图1是本发明第三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洞;2-基础梁;3-平洞;4-主洞;5-上部结构;6_补强基础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距建筑物下方欲构建托换桩1.5-3m(l. 5m,2. 3m、 3m)处垂直向下施工导洞1,导洞1的直径为0. 8-1. 2m (0. 8m、lm、1. 2m),导洞1的深度为导洞1的底部为距建筑物的基础梁2下方1. 6-2m (1. 6m、1. 8m,2m)处;
(二)、在导洞1内对连通导洞1和欲构建托换桩之间的平洞3进行施工,平洞3的高度为 1. 5-2m (1. 5m,2. 8m、2m),平洞 3 的宽度为 1-1. 5m (lm、l. 2m、1. 5m);(三)、在平洞3的端部垂直向下施工主洞4,主洞的直径为0.8-1. 5m (0. 8m、l. 2m、 1. 5m);
(四)、在主洞4里放入钢筋笼,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对主洞4进行浇筑,使混凝土的上表面距基础梁2底部0. 6-0. 8m (0. 6m、0. 7m、0. 8m),浇筑后形成托换桩的下部;
(五)、将建筑物基础梁2周边的土方挖掉;挖通各个主洞4的顶部进行强度为C30-C60 的补强基础梁6施工;在托换桩上安装千斤顶顶住补强基础梁6,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5抬升至设计标高;
(六)、将托换桩与补强基础梁6之间的部分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进行浇筑直至距补强基础梁0. Im处,剩余部分用干硬性混凝土浇筑密实,形成托换桩的上部;
(七)、对导洞1、平洞3、以及建筑物基础梁2周边开挖土方处进行回填。
权利要求
1. 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一)、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距建筑物下方欲构建托换桩处1.5-3m处垂直向下施工导洞(1 ),导洞(1)的直径为0. 8-1. 2m,导洞(1)的深度为导洞(1)的底部距建筑物的基础梁(2)下方1.6- !处;(二)、在导洞(1)内对连通导洞(1)和欲构建托换桩之间的平洞(3)进行施工,平洞(3) 的高度为1.5-2m,平洞(3)的宽度为1-1. 5m;(三)、在平洞(3)的端部垂直向下施工主洞(4),主洞(4)的直径为0.8-1. 5m ;(四)、在主洞(4)里放入钢筋笼,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对主洞(4)进行浇筑,使混凝土的上表面距基础梁(2)底部0. 6-0. 8m,浇筑后形成托换桩的下部;(五)、将建筑物基础梁(2)周边的土方挖掉;挖通各个主洞(4)顶部进行强度为 C30-C60的补强基础梁(6)施工;在托换桩上安装千斤顶顶住补强基础梁(6),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5)抬升至设计标高;(六)、将托换桩与补强基础梁(6)之间的部分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进行浇筑直至距补强基础梁0. Im处,剩余部分用干硬性混凝土浇筑密实,形成托换桩的上部;(七)、对导洞(1)、平洞(3)、以及建筑物基础梁周边开挖土方处进行回填。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的倾斜校正,具体为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建筑物倾斜校正方法会破坏原建筑物基础的问题。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距建筑物底部欲构建托换桩1.5-3m处垂直向下施工导洞;在导洞内对连通导洞和欲构建托换桩之间的平洞进行施工;在平洞的端部垂直向下施工主洞;在主洞里放入钢筋笼,对主洞进行混凝土浇注,使混凝土的顶部距基础梁底部0.6-0.8m;将建筑物基础梁周边的土方挖掉施工补强基础梁;在托换桩上安装千斤顶抬升至设计标高;将托换桩与补强基础梁之间的部分混凝土进行浇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原建筑物地基扰动,可广泛适用于建筑物的倾斜校正。
文档编号E02D35/00GK102444147SQ201110349768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8日
发明者刘桂平, 张建敏, 白山巍 申请人:山西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