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交叉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8503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交叉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一种组合交叉支架,涉及巷道支护【技术领域】,能够防止支护时支架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所述组合交叉支架,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所述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交叉连接。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巷道的支护。
【专利说明】一种组合交叉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交叉支架。

【背景技术】
[0002]煤矿巷道支护中经常采用金属支架支护。这种支护方式为采用金属支架沿巷道轴向方向依次布置,各支架与支架间均为平行布置,支架之间采用连杆或顶杆相连接,共同承担围岩径向荷载。
[0003]现有的这种支护形式,由于断层构造带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往往导致支架受力大小和方向难以确定,进而不能发挥出支架径向支护作用,往往导致支架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交叉支架,能够防止支护时支架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组合交叉支架,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所述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交叉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组合交叉支架还包括:
[0009]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所述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10]所述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11]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组合交叉支架还包括:
[0013]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所述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14]所述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15]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组合交叉支架还包括:
[0017]呈拱形的第五单体支架和第六单体支架,所述第五单体支架和第六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18]所述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19]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
[0020]可选地,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第三单体支架、第五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的上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第四单体支架、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的下表面具有凸起;
[0021]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一 U型卡将第一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一 U型卡相配合的第一卡板及第一螺母将第一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一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一角型连接部件;
[0022]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二 U型卡将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二 U型卡相配合的第二卡板及第二螺母将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二角型连接部件;
[0023]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三U型卡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三U型卡相配合的第三卡板及第三螺母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三角型连接部件;
[0024]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凹槽,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凸起,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四U型卡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四U型卡相配合的第四卡板及第四螺母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四角型连接部件;
[0025]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凹槽,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凸起,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五U型卡将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五U型卡相配合的第五卡板及第五螺母将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固定在一起;在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五角型连接部件。
[0026]可选地,所述凹槽和凸起为方形或矩形。
[00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交叉支架,由于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交叉连接,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支撑共同起到支护作用,这样即便是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支护时支架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组合交叉支架的主视图;
[0030]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1的俯视图;
[0031]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1的左视图;
[0032]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2的俯视图;
[0033]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组合交叉支架进行详细描述。
[0035]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参看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种组合交叉支架,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相互交叉连接。
[0037]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组合交叉支架,由于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交叉连接,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支撑共同起到支护作用,这样即便是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支护时支架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0038]参看图1及图5,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这样既能增强支架的支护能力,又使得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相互支撑,防止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003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进行详细说明。
[0040]实施例1:
[0041]参看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
[0042]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3和第四单体支架4,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和第四单体支架4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43]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44]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的脚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脚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脚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的脚部相连接。
[0045]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第一单体支架、第二单体支架、第三单体支架与第四单体支架,相互之间形成网状的支架形式,不仅增强支架的支护能力,又使得单体支架之间相互支撑,防止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0046]实施例2:
[0047]参看1、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
[0048]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3和第四单体支架4,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和第四单体支架4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49]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50]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的腿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腿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的腿部相连接。
[0051]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第一单体支架、第二单体支架、第三单体支架与第四单体支架,相互之间形成网状的支架形式,不仅增强支架的支护能力,又使得单体支架之间相互支撑,防止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0052]实施例3:
[0053]参看1、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组合交叉支架实施例,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和第二单体支架2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
[0054]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3和第四单体支架4,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和第四单体支架4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55]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56]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的腿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腿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的腿部相连接。
[0057]呈拱形的第五单体支架5和第六单体支架6,所述第五单体支架5和第六单体支架6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0058]所述第五单体支架5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0059]所述第五单体支架5的腿部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脚部5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脚部相连接;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的腿部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的脚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的脚部相连接。
[0060]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第一单体支架、第二单体支架、第三单体支架、第四单体支架、第五单体支架和第六单体支架相互之间形成网状的支架形式,不仅增强支架的支护能力,又使得单体支架之间相互支撑,防止发生倾倒或失稳现象。
[0061]为了增强各单体支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第三单体支架、第五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的上表面具有凹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第四单体支架、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的下表面具有凸起(图中未示出);
[0062]所述第一单体支架I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一U型卡Kl将第一单体支架I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一 U型卡Kl相配合的第一卡板及第一螺母(图中未示出)将第一单体支架I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一单体支架I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2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一角型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
[0063]所述第三单体支架3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二U型卡K2将第三单体支架3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二 U型卡Κ2相配合的第二卡板及第二螺母(图中未示出)将第三单体支架3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三单体支架3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4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二角型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
[0064]所述第五单体支架5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三U型卡Κ3将第五单体支架5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三U型卡相配合的第三卡板及第三螺母(图中未示出)将第五单体支架5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五单体支架5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6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三角型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
[0065]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凹槽,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凸起,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四U型卡(图中未示出)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四U型卡相配合的第四卡板及第四螺母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四角型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
[0066]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凹槽,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凸起,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五U型卡(图中未示出)将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五U型卡相配合的第五卡板及第五螺母将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固定在一起;在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五角型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
[0067]在增强上述单体支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强上述单体支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所述凹槽和凸起为方形或矩形。这样通过呈方形或矩形的凹槽和凸起,使得相互连接的单体支架能够很好的定位,防止发生扭转。
[0068]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拱形顶部是指拱形的最顶部,也就是支架的两端之间的中部位置;所述支架的脚部是指支架两端的端部;所述支架的腿部是指支架的端部与拱顶部之间的位置。
[00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拱形的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所述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相互交叉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和第二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交叉支架还包括: 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所述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所述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交叉支架还包括: 呈拱形的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所述第三单体支架和第四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所述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交叉支架还包括: 呈拱形的第五单体支架和第六单体支架,所述第五单体支架和第六单体支架在拱形的顶部相互交叉连接;其中 所述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所述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相距预定距离并相互平行; 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相连接,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脚部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脚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第三单体支架、第五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的上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第四单体支架、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的下表面具有凸起; 所述第一单体支架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一 U型卡将第一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一 U型卡相配合的第一卡板及第一螺母将第一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一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一角型连接部件; 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二 U型卡将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二 U型卡相配合的第二卡板及第二螺母将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三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二角型连接部件; 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三U型卡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三U型卡相配合的第三卡板及第三螺母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拱形顶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三角型连接部件; 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凹槽,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凸起,所述第五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四U型卡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四U型卡相配合的第四卡板及第四螺母将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固定在一起;在第五单体支架与所述第四单体支架的腿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四角型连接部件; 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凹槽,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具有凸起,所述第六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的所述凸起相配合;第五U型卡将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卡合在一起,并通过与所述第五U型卡相配合的第五卡板及第五螺母将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固定在一起;在第六单体支架与所述第三单体支架的腿部交叉连接的位置处还固定有第五角型连接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凸起为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交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凸起为矩形。
【文档编号】E21D11/20GK204175313SQ201420410363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杨仁树, 李学彬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