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油压砂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293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油压砂岩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材开采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全油压砂岩机。



背景技术:

石材开采设备是一种将矿山石材分块后并运输出的机械化设备,现有石材的机械化开采已经很普遍,具有节能高效、成品率高、对矿山破坏小等特点。目前石材开采设备的结构主要包括有轨道车和设在轨道车上的锯机组件,锯机组件分有横切和纵切两种。纵切锯机组件,其纵锯片旋转的同时还上下升降,以完成纵向切割;横切锯机组件,其横锯片旋转的同时还水平移动,以完成水平断面切割,同时横锯片还设计为可升降,以实现水平断面不同高度的切割。

所述石材开采设备结构复杂,动作多,目前关于设备整机动作的驱动会根据结构特点,简单的选用常规的驱动方式,比如横切和纵切锯片的动作,直接简单采用电机电力驱动,锯片的水平或者竖向移动,简单采用油缸液压驱动,或者电力和液压配合驱动,如此虽然实现起来便捷,然而一则会造成结构复杂,二者多种驱动源的设计不易配置,而且使操控起来也不便;再者,电力驱动方式在石材开采这特定场合中应用较不便,而且受电力影响较大,时常给设备正常操作带来不便。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创新地提出一种全油压砂岩机,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油压砂岩机,整机全部采用油压驱动,具有结构简洁、操控方便、避免受电力影响等优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油压砂岩机,包括有行走车和设在该行走车上的液压系统、纵切组件及横切组件;液压系统包括有第一液压马达、第二液压马达及第三液压马达;纵切组件包括有前主轴箱、前主轴及纵切锯片,纵切锯片通过前主轴安装于前主轴箱的前端,第一液压马达设于前主轴箱上并且与前主轴传动连接,前主轴箱的后端转动连接在行走车上,该前主轴箱上连接有带动其摆动的摆臂油缸组件;横切组件包括有侧主轴箱、侧主轴及横切锯片;侧主轴组装于侧主轴箱上,横切锯片安装在侧主轴上;侧主轴箱上连接有带动整个横切组件水平移动的横向油缸,第二液压马达与侧主轴传动连接安装,侧主轴连接有带动其作升降的升降油缸组件;行走车设有行走组件,第三液压马达与行走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液压马达与前主轴间还设有两级减速齿轮组,该两级减速齿轮组由大小齿轮错位传动连接构成。

所述摆臂油缸组件为双头油缸,该双头油缸具有油缸体和两端均伸出油缸体的活塞杆;油缸体转动连接在相关支架上,活塞杆的下端部转动连接在前主轴箱上,活塞杆的上端部设有调节螺母。

所述前主轴上设有用于安装纵切锯片的夹刀盘;该夹刀盘设有若干个,分设在前主轴的两端,其中相邻的二夹刀盘间由隔片分隔设置。

所述纵切锯片还配设有锯片罩,该锯片罩包括有固定罩、活动罩和翻转油缸;固定罩通过固定扣固定安装于纵切组件上,活动罩转动连接在固定罩的上方,翻转油缸连接在固定罩和活动罩之间,以带动活动罩作翻转动作。

所述侧主轴为双层主轴式结构,其包括有内外花键式套设的中心轴和空心轴;第二液压马达与中心轴传动连接安装,横切锯片安装在空心轴的下端部上,升降油缸组件与空心轴连接以带动该空心轴升降。

所述侧主轴箱的上端连设有对应套设在侧主轴上的导向套,导向套的上端设有安装座;第二液压马达和升降油缸组件均安装在安装座上。

所述导向套上竖直开设有条形孔,空心轴上设有连接座,该连接座的连接耳伸出条形孔与升降油缸组件的活塞杆连接,升降油缸组件的缸体安装在安装座上。

所述横切组件还设有起水平导向的导向器总成,该导向器总成为活塞式导向总成,其包括有杆套、活塞杆及活塞体;杆套水平固定安装,活塞杆活动设于杆套内,活塞杆的外端部伸出杆套并且连接于横切组件上;活塞体套设在活塞杆上,该活塞体的外侧壁凹设有导油槽,该导油槽的槽两端沿杆套的轴向并排设置并且槽两端呈开口状。

所述行走组件为八驱行走组件,包括有呈车四轮分布的第一主动箱、第二主动箱、第一从动箱及第二从动箱;第一主动箱上设有总驱动源,该第一主动箱与第二主动箱呈前后同侧设置并且二者间通过主连轴传动连接;第一从动箱和第二从动箱呈前后分别一一对应设于第一主动箱、第二主动箱旁,第一从动箱与第一主动箱通过第一副连轴传动连接,第二从动箱与第二主动箱通过第二副连轴传动连接;第一主动箱、第二主动箱、第一从动箱及第二从动箱上均各自传动连接有前后设置的两个行走轮。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新型一种全油压砂岩机,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砂岩机整机动作采用全油压驱动,即整机的行走车行走、纵切组件及横切组件的各自动作,均灵活设计为全部采用油压来驱动并实现操作,如此结构简洁,操控便捷,特别适用于砂岩开采恶劣环境条件,而且无需受外部能源影响,即在完全失去外部能源(比如停电、停气)的状态下,依然能够实现正常驱动,具有适应性、实用性极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全油压砂岩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新型全油压砂岩机的分解图;

图3是本新型全油压砂岩机的纵切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图;

图5是图3的一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新型全油压砂岩机的横切组件的分解图;

图7是本新型全油压砂岩机的横切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导向器总成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导向器总成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导向器总成的分解图;

图13是摆臂油缸组件的示意图;

图14是锯片罩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八驱行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八驱行走组件第一主动箱和第二主动箱间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17是八驱行走组件第一主动箱和第一从动箱间连接的纵剖示意图;

图18是八驱行走组件第一主动箱和第一从动箱间连接的横剖示意图;

图19是八驱行走组件第二主动箱和第二从动箱间连接的纵剖示意图;

图20是八驱行走组件第二主动箱和第二从动箱间连接的横剖示意图。

标号说明

行走车1:

底架11,摆臂支架12,门式支架13,油缸安装位111,总成安装位112;

液压系统2:

泵体20,第一液压马达21,第二液压马达22,第三液压马达23;

纵切组件3:

前主轴箱31,前主轴32,输入齿轮321,前齿轮322,纵切锯片33,

两级减速齿轮组34,大齿轮一341,小齿轮一342,大齿轮二343,

小齿轮二344;齿轮轴承组件345;

夹刀盘331,隔片332;后轴承组件351,前轴承组件352;

摆臂油缸组件36,油缸体361,活塞杆362,调节螺母363;

横切组件4:

侧主轴箱41,侧主轴42,横切锯片43,升降油缸组件44,横向油缸45;

中心轴421,空心轴422;导向套461,活动座462;

连接座47,连接耳471,轴承套48,主轴轴承组件481;

导向器总成5:

杆套51,活塞杆52,活塞体53,堵头54,连接盘55,油封件56;

导油槽531,供油孔541,耐磨圈551;

锯片罩6:

固定罩61,活动罩62,翻转油缸63,固定扣64;

行走组件7:

第三液压马达70,第一主动箱71,第二主动箱72,第一从动箱73,

第二从动箱74,主连轴75,第一副连轴76,第二副连轴77;

第一行走主轮711,第一行走副轮712,第一伞齿轮组713,

第一主齿轮714,第一副齿轮715,

输入齿轮7161,第一承接齿轮7162,第二承接齿轮7163,

输出齿轮7164,承接轴7165,

第一层接齿轮717,第一过渡齿轮718;

第二行走主轮721,第二行走副轮722,第二伞齿轮组723,

第二主齿轮724,第二副齿轮725,

第二层接齿轮727,第二过渡齿轮728;

第三行走主轮731,第三行走副轮732,

第三主齿轮734,第三副齿轮735,第三过渡齿轮738;

第四行走主轮741,第四行走副轮742,

第四主齿轮744,第四副齿轮745,第四过渡齿轮748;

轨道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案涉及一种全油压砂岩机,如图1-2所示,包括有行走车1和设在该行走车1上的液压系统2、纵切组件3及横切组件4。

液压系统2主要包括有油泵20、第一液压马达21、第二液压马达22及第三液压马达23。行走车1设有底架11,底架11上设有油泵座,油泵20固定安装于油泵座上。底架11上设有左右并排的二摆臂支架12。

如图3-5所示,纵切组件3主要包括有前主轴箱31、前主轴32及纵切锯片33。前主轴箱31呈前后延伸的长条状,前主轴32安装于前主轴箱31的前端,纵切锯片33安装于前主轴32上,并且对应位于前主轴箱31的前端。第一液压马达21设于前主轴箱31上并且与前主轴32传动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液压马达21的执行轴安装有输出齿轮321,前主轴32上安装有前齿轮322,前齿轮322与输出齿轮321传动连接。前主轴箱31的后端转动连接在行走车1的二摆臂支架12上,前主轴箱31上连接有带动其摆动的摆臂油缸组件36。

较佳的,为了控制纵切锯片33的作业速度,所述前齿轮322与输出齿轮321间还设有两级减速齿轮组34,该两级减速齿轮组34由大小齿轮错位传动连接构成。具体来讲,如图4所示,两级减速齿轮组314包括有大齿轮一341、小齿轮一342、大齿轮二343及小齿轮二344;大齿轮一341和小齿轮一342同轴组装,大齿轮二343和小齿轮二344同轴组装,大齿轮一341与输出齿轮321传动啮合,小齿轮一342与大齿轮二343相互传动啮合,小齿轮二344与前齿轮322传动啮合。两级减速齿轮组34的各齿轮通过齿轮轴承组件345安装于前主轴箱31内。

所述前主轴箱31的连接方式为,前主轴箱31的后端通过后轴承组件351与二摆臂支架12安装,前主轴箱31的前端通过前轴承组件352与前主轴32连接,所述后轴承组件351、前轴承组件352及齿轮轴承组件353均包括有相互装配的轴承和轴承座。前主轴箱31上开设有供各轴承组件一一对应安装的安装孔位。

前主轴32上的前轴承组件352设有对称的两组,两组前轴承组件352的外端均设有轴承盖,轴承盖的内侧设有油封件。前主轴32上设有夹刀盘331,用于安装纵切锯片33的作用。夹刀盘331根据切割需要可以设有若干个,分设在前主轴32的左右两端,给出具体实施例中,左端设有两三个夹刀盘331,右侧设有一个夹刀盘331。夹刀盘331根据纵切锯片33的位置安装需要,有长短区分设置。设于前主轴32的端部处采用长夹刀盘,实现纵切锯片33在左右向的外延设置,同时也利于前主轴32端部处对夹刀盘的锁设作用。相邻的二夹刀盘331间较佳地由隔片332分隔设置。

优选的,如图2、图13所示,所述摆臂油缸组件36采用双头油缸,该双头油缸具有油缸体361和两端均伸出油缸体361的活塞杆362。油缸体36转动连接在相关支架上,具体来说,摆臂支架12的前端连设有门式支架13,油缸体361转动连接在门式支架13上。活塞杆362的下端部转动连接在前主轴箱31上,活塞杆362的上端部设有调节螺母363。摆臂油缸组件36采用双头油缸结构,利于作简洁紧凑的转动式安装;而双头油缸自身的转动式安装,使其更适于带动摆臂摆动操作。更重要的是,双头油缸的调节螺母363的设计,只需通过调节螺母363,即可简易调整摆臂油缸组件36带动摆臂下摆的最大幅度,带来摆臂摆动幅度简易可调的效果。

纵切锯片33的动作设计,设计有由前主轴箱31构成的摆臂结构,前主轴箱31上设有第一液压马达21来带动纵切锯片33,并且通过一摆臂油缸组件36,即可简洁又简易地带动纵切锯片33旋转的同时上下摆动,以完成纵向切割。

优选的,纵切锯片3还配设有锯片罩6,如图14所示,该锯片罩6包括有固定罩61、活动罩62和翻转油缸63。固定罩61通过固定扣64固定安装于纵切组件3的前轴承组件352上,活动罩62转动连接在固定罩61的上方,翻转油缸63连接在固定罩61和活动罩62之间,通过翻转油缸63伸缩动作,即可带动活动罩62作翻转罩设动作。固定罩61和活动罩62均呈四分之一圆周结构,二者相互扣合后,呈罩设在纵切锯片33的上半圆周的半圆罩结构,起到防护纵切锯片33的作用。

如图6-9所示,横切组件4包括有侧主轴箱41、侧主轴42及横切锯片43。侧主轴42组装于侧主轴箱41上,横切锯片43安装在侧主轴41的下端部上。侧主轴箱42上连接有带动整个横切组件4水平移动的横向油缸45,第二液压马达22与侧主轴42传动连接安装,以带动侧主轴42及横切锯片43旋转横切。侧主轴42连接有升降油缸组件44,以带动其作升降动作。

横向油缸45水平固定安装在行走车1上,具体地安装在底架11的油缸安装位111处。该横向油缸45的活塞杆与横切组件4连接,具体地与侧主轴箱41的连接板411连接,以带动该横切组件4水平移动,以完成水平断面切割。

优选的,所述侧主轴42为双层主轴式结构,其包括有内外花键式套设的中心轴421和空心轴422。空心轴422活动套设在侧主轴箱41内的轴承套48内,并且通过主轴轴承组件481与侧主轴箱41装配。所述主轴轴承组件481设有上、中、下三组,侧主轴箱41的上下两端处还配设有轴承盖,轴承盖的内侧装配有油封件。优选地,为了避免中心轴421与空心轴422间磨损而降低寿命问题,于空心轴422内镶嵌有耐磨件,该耐磨件设于中心轴421与空心轴422之间,使中心轴421与空心轴422间留有微隙,以减少二者间磨损作用。

第二液压马达22与中心轴421传动连接安装,横切锯片43安装在空心轴422的下端部上,升降油缸组件44与空心轴422连接以带动该空心轴422及横切锯片43一同升降。

进一步,侧主轴箱41的上端连设有对应套设在侧主轴上的导向套461,导向套461的上端设有安装座462。第二液压马达22安装在安装座462上,第二液压马达22的执行轴伸入安装座462,并且通过联轴器221与中心轴421的上端部连接。升降油缸组件44安装在安装座462上,具体的其缸体安装在安装座462上。导向套461上竖直开设有条形孔4611,空心轴422上设有连接座47,该连接座47的连接耳471伸出条形孔4611并且与升降油缸组件44的活塞杆连接。给出具体实施例中,升降油缸组件44设有两个,对称地设于侧主轴42的两侧位置。

横向锯切装置工作中横切锯片43可实现三维动作,水平向上,由横向油缸45带动整个侧主轴箱41及横切锯片43水平移动。旋转动作,由第二液压马达22经由联轴器221带动中心轴421旋转,从而带动空心轴422及其上的横切锯片43一同旋转。竖直向上,由升降油缸组件44驱动,经由连接座47带动空心轴422及其上的横切锯片43升降。本新型升降设计,只带动空心轴422及横切锯片43升降,而横切锯切装置的其他部件,比如侧主轴42的中心轴421、第二液压马达22,都无需随之升降,于此提升了升降动作操作性及保持结构稳定性。

为了提升横切组件4水平移动的精准稳定性,横切组件4还配设有起水平导向的导向器总成5。如图10-12所示,该导向器总成5为创新的活塞式导向总成,其包括有杆套51、活塞杆52及活塞体53。杆套51水平固定安装,具体地固定安装在底架11的总成安装位112处。活塞杆52活动设于杆套51内,活塞杆52的外端部伸出杆套51并且连接于横切组件4上,具体连接于横切组件4的连接板411上。活塞体53套设在活塞杆51上,该活塞体53的外侧壁凹设有导油槽531,该导油槽531的槽两端沿杆套51的轴向并排设置,并且槽两端呈开口状。

本实用新型导向器总成5,采用活塞式导向,导向精准可靠。更关键是,活塞体53及其上的导油槽531的新型结构设计,杆套51的内腔由活塞体53分割为两腔室;横切组件4水平移动过程中,活塞杆52相对杆套51作伸缩动作,活塞体53来回反复移动,借助导油槽531的连通作用,润滑油随活塞体53的反复移动而在两腔室来回反复引流,以此起到极其优异的润滑效果,保证了导向器总成5导向作用的顺畅、平稳效果,以及该效果的持久性。

给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导向器总成5设有平行的三组,呈三角分布设置,导向效果及精准性更佳。再有,实施例中,活塞体53套设在活塞杆52的内端部上,活塞杆52的内端部缩颈为一安装部,活塞体53套设在安装部上。安装在内端部,使活塞体53随活塞杆52动作,发挥的隔断及连通引流作用更佳。另外,杆套51的底部还设有堵头54,该堵头54上开设有供油孔541,以利于供油作用。

所述导油槽531可以设有若干条,其结构为,槽两端沿杆套51的轴向并排设置并且槽两端呈开口状。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导油槽531呈螺旋槽结构,螺旋式盘设在活塞体53的外侧壁上,如此更利于导流作用。

再有,杆套51的顶部设有连接盘55,以与总成安装位112装配连接。该连接盘55内嵌设有对应套设在活塞杆52上的耐磨圈551,起防磨损作用。另外,为了加强杆套51内的油封性能,杆套51的顶部处还设有油封盘56,该油封盘56的内侧设有与活塞杆52配合的密封圈。

行走车1设有行走组件7,第三液压马达23与行走组件7传动连接。具体来讲,行走组件7为八驱行走组件,如图15-20所示,包括有呈车四轮分布的第一主动箱71、第二主动箱72、第一从动箱73及第二从动箱74。第一主动箱71上设有作为唯一驱动源的第三液压马达23。

第一主动箱71与第二主动箱72呈前后同侧设置,二者间通过主连轴75传动连接。第一从动箱73和第二从动箱74呈前后同侧设置,并且分别一一对应设于第一主动箱71、第二主动箱72旁。第一从动箱73与第一主动箱71通过第一副连轴76传动连接,第二从动箱74与第二主动箱72通过第二副连轴77传动连接。

第一主动箱71、第二主动箱72、第一从动箱73及第二从动箱74为本实用新型八驱行走组件的四大部分。该四大部分上均各自传动连接有前后设置的两个行走轮。具体来讲,第一主动箱71上连接有第一行走主轮711和第一行走副轮712;第二主动箱72上连接有第二行走主轮721和第二行走副轮722;第一从动箱73上连接有第三行走主轮731和第三行走副轮732;第二从动箱74上连接有第四行走主轮741和第四行走副轮742。

八驱行走组件的四大部分间通过一主连轴75和二副连轴76、77灵活连接传动,配置每个部分具有前后设置的两个行走轮,于此构成单电机八驱传动,驱动力大,不打滑,平稳性极好。再有,本实用新型八驱行走组件的呈车四轮分布,连接方式为采用一主连轴75和二副连轴76、77作旁置传动连接,结构小巧简洁,合理布置,占用空间小,不占用行走车的底部主空间,十分利于砂岩机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适用于与砂岩机类似的其他行走机械设备上。

优选的,为了利于结构紧凑设置,如图15-16所示,第一主动箱71和第二主动箱72采用上下两层式结构,主连轴75传动连接在第一主动箱71的上层和第二主动箱72的上层间;第一副连轴76传动连接在第一主动箱71的下层和第一从动箱73间,第二副连轴77传动连接在第二主动箱72的下层和第二从动箱74间。该种主连轴75适当的抬升设计,还起到避让砂岩机组件,带来利于整机简洁、紧凑又可靠的设计组装效果。

所述第一主动箱71、第二主动箱72、第一从动箱73及第二从动箱74各自内部的传动连接方式,下面给出一优选实施例。

所述第一主动箱71内的传动连接,优选实施例,如图16-18所示,第一主动箱71内设有第一伞齿轮组713、第一主齿轮714及第一副齿轮715。第三液压马达23与主连轴75的对应端传动连接,主连轴75通过第一伞齿轮组713与第一主齿轮714传动连接,第一主齿轮714安装在第一副连轴76上,该第一副连轴76的对应端部外接第一行走主轮711;第一主齿轮714通过第一副齿轮715传动外接第一行走副轮712。

如图17-18所示,所述第一从动箱73内设有第三主齿轮734及第三副齿轮735。第三主齿轮734安装在第一副连轴76上,该第一副连轴76的对应端部外接第三行走主轮731,第三主齿轮734通过第三副齿轮735传动外接第三行走副轮732。

所述第二主动箱72内的传动连接,优选实施例,如图16、图19-20所示,第二主动箱72内设有第二伞齿轮组723、第二主齿轮724及第二副齿轮725。主连轴75通过第二伞齿轮组723与第二主齿轮724传动连接,第二主齿轮724安装在第二副连轴77上,该第二副连轴77的对应端部外接第二行走主轮721;第二主齿轮724通过第二副齿轮725传动外接第二行走副轮722。

如图19-20所示,所述第二从动箱74内设有第四主齿轮744及第四副齿轮745。第四主齿轮744安装在第二副连轴77上,该第二副连轴77的对应端部外接第四行走主轮741,第四主齿轮744通过第四副齿轮745传动外接第四行走副轮742。

行走组件带动行走车1行走时,第三液压马达23工作,带动主连轴75旋转,即实现单电机八驱动效果;具体传动原理如下:

传动线一,主连轴75经由第一伞齿轮组713、第一主齿轮714依次传动,带动第一副连轴76旋转,从而带动第一行走主轮711旋转行走;同时第一主齿轮714经由第一副齿轮715传动,带动第一行走副轮712同步旋转行走;

传动线二,主连轴75连接第二主动箱72,旋转的主连轴75经由第二伞齿轮组723、第一主齿轮724依次传动,带动第二副连轴76旋转,从而带动第二行走主轮721旋转行走;同时第二主齿轮724经由第二副齿轮725传动,带动第二行走副轮722同步旋转行走;

传动线三,第一副连轴76连接第一从动箱73,同步旋转的第一副连轴76带动第三行走主轮731旋转行走;同时第三主齿轮734随第一副连轴76旋转,其经由第三副齿轮735传动,最终带动第三行走副轮732同步旋转行走;

传动线四,第二副连轴77连接第二从动箱74,同步旋转的第二副连轴77带动第四行走主轮741旋转行走;同时第四主齿轮744随第二副连轴77旋转,其经由第四副齿轮745传动,最终带动第四行走副轮742同步旋转行走。

优选的,如图16所示,第三液压马达23与主连轴75间通过电机传动齿轮组连接,该电机传动齿轮组优选实施例,包括承接轴765、输入齿轮761、第一承接齿轮762、第二承接齿轮763及输出齿轮764。承接轴765与主连轴75呈平行错位设置,第一承接齿轮762及第二承接齿轮763安装在承接轴765上。输出齿轮764安装在主连轴75上,该输出齿轮764与第二承接齿轮763传动啮合;输入齿轮761与第一承接齿轮762传动啮合设置,输入齿轮761供第三液压马达23的主轴传动安装。

第三液压马达23工作,依次通过输入齿轮761、第一承接齿轮762、第二承接齿轮763及输出齿轮764,最终带动主连轴75旋转工作。电机传动齿轮组采用错位设计,不仅利于电机传动力的传递,同时还利于传动结构紧凑设置,优选实施例中,该电机传动齿轮组、主连轴75及第一伞齿轮组713紧凑合理地设于第一主动箱71的上层。

优选的,如图16所示,第一主齿轮714及第二副齿轮715设于第一主动箱71的下层,以此利于第一行走主轮711和第一行走副轮712前后并列设置并且实现行走作用。第一伞齿轮组713与第一主齿轮714在第一主动箱71内呈上下层设置,二者间通过第一层接齿轮717传动连接。具体来讲,第一伞齿轮组713的后端同轴安装有与第一层接齿轮717相啮合的过渡轮719。通过该过渡轮719和第一层接齿轮717的灵活配合,不仅实现上下两层连接,而且还使第一主动箱71的下层呈内外紧凑布置,第一行走主轮711和第一行走副轮712可以内缩于上层的下方位置半隐蔽式设计。

优选的,如图19所示,第二主齿轮724及第二副齿轮725设于第二主动箱72的下层,以此利于第二行走主轮721和第二行走副轮722前后并列设置并且实现行走作用。第二伞齿轮组723与第二主齿轮724在第二主动箱72内呈上下层设置,二者间通过第二层接齿轮727传动连接。具体来讲,第二伞齿轮组723的后端同轴安装有与第二层接齿轮727相啮合的过渡轮729。通过该过渡轮729和第二层接齿轮727的灵活配合,不仅实现上下两层连接,而且还使第二主动箱72的下层呈内外紧凑布置,第二行走主轮721和第二行走副轮722可以内缩于上层的下方位置半隐蔽式设计。

优选的,如图18所示,第一主齿轮714与第一副齿轮715呈前后设置,二者间通过第一过渡齿轮718传动连接。第三主齿轮734与第三副齿轮735呈前后设置,二者间通过第三过渡齿轮738传动连接。同理,如图20所示,第二主齿轮724与第二副齿轮725呈前后设置,二者间通过第二过渡齿轮728传动连接。第四主齿轮744与第四副齿轮745呈前后设置,二者间通过第四过渡齿轮748传动连接。过渡齿轮的设计,利于双齿轮的布置及传动作用。

所述主连轴75、第一副连轴76及第二副连轴77,均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对应箱体内,其他中间齿轮同样通过轴承组件来实现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饰,均应属于本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