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4472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工业螺杆泵采油井的井下采油辅助工具,尤其是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扶正器,固定在每根抽油杆杆体的两端和中间的位置,对螺杆泵抽油井的抽油杆进行扶正。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的深度开发,投产的螺杆泵油井越来越多。抽油杆作为螺杆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井下工作时其受力状况较为复杂,一方面要驱动转子旋转,承受扭矩作用,另一方面要承受杆体自重,承受拉力作用,同时由于杆体自身旋转,抽油杆还要承受离心力作用。而正是由于离心力的存在,使得抽油杆与油管内壁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产生摩擦,造成杆体磨损,承载能力下降。当磨损的抽油杆承载能力无法满足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扭矩时,就发生了杆体断裂,导致严重的井下事故。因此必须对抽油杆柱采取扶正措施,消除振动,避免抽油杆柱与油管内壁直接接触,这就产生了安装在抽油杆柱外面的扶正器,一般在一根抽油杆上安装1-2个。

为使产出液从扶正器通过,目前在螺杆泵抽油杆的扶正器上设计过流槽,过流槽多为直槽或者斜直槽,产出液在扶正器过流槽内只能做离心运动,不能做轴向运动,势必增加液流阻力;另一方面,螺杆泵工作时,离心惯性力所引起的弯矩不仅与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也与两个扶正器之间的间距ΔL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抽油杆柱扶正器之间的间距对抽油杆弯矩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扶正器,为螺杆泵采油井的抽油杆柱提供配套的防偏磨工具,解决部分螺杆泵抽油井杆管偏磨严重的问题,起到延长螺杆泵抽油井检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扶正器包括本体和中心孔,中心孔外周的本体做为扶正体,该扶正体纵向上整体为摆线内啮合螺旋型,具有能够供产出液轴向通过的螺旋凹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让中心孔外周的整个本体做为扶正体。扶正体的横截面为环状,纵向为摆线内啮合螺旋型,形同转子的造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扶正体的外型呈摆线内啮合螺旋型,因此具有增大接触面积、减轻偏磨的功能,能够解决螺杆泵井抽油杆偏磨严重的问题。本扶正器的扶正体是利用摆线的多等效动点效应,使扶正体上的螺旋凹面在抽油杆与油管之间形成可供产出液通过的腔室,可以有效减少液流阻力。当扶正体转动时,产出液能从腔室中轴向移动,使扶正器中的产出液从一端移向另一端,从扶正器中通过,实现机械能和液体能的相互转化,将产出液举升至地面。本实用新型采用超强尼龙材料制做,在原材料配方中加入了碳纤维纳米材料,使其更具抗磨性,能够通过热塑技术,固定在每根抽油杆杆体两端和中间的位置,能够防止抽油杆接箍和抽油杆本体与油管之间的磨损,可以消除抽油杆弯矩过大而造成的管杆偏磨现象,采用了热塑技术和一次成型工艺,使其在井下与油管较大的摩擦力下不脱落。本实用新型经过现场试验证明,其扶正效果好,大大延长了螺杆泵偏磨抽油井的检泵周期。同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拉强度大、不易脱落等优势,加工技术成熟,工作性能可靠,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和应用价值。能够明显延长螺杆泵抽油井的检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和图2,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扶正器包括本体1和中心孔3,中心孔3外周的本体1做为扶正体、该扶正体纵向上整体为摆线内啮合螺旋型,设有能够供产出液轴向通过的螺旋凹面4。

所述扶正体两端的端面设有倒角2,倒角2的角度设定在28°-50°之间,如38°、39°、40°等等。倒角2的优选角度是45°。

所述扶正体的外径设定在56mm-60mm之间;中心孔3的内径大于抽油杆的外径0.8mm-1.2mm。

所述扶正体的优选外径是58mm;中心孔3的内径大于抽油杆的外径1mm是最佳选择。

所述本扶正器固定在每根抽油杆杆体的两端以及抽油杆杆体的中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