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53660发布日期:2020-06-02 20:17阅读:8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轨顶风道,即列车顶排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交接位置。其作用主要有:1)列车顶部排烟;2)作为接触网的固定基面。3)作为屏蔽门或安全门上部承载和密封构件。由于轨顶风道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一般不与车站主体同时浇注,尤其在盾构施工需要通过的车站,轨顶风道必须后期浇注。

所以,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轨顶风道和装配式规定风道,现浇钢筋混凝土轨顶风道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形式的风道进行施工时,常规做法为先浇筑中板,在中板下部预留风道锚固钢筋,中板脚手架拆除后采用吊模法施工轨顶风道,其存在着以下缺点:需要进行高空作业,施工危险性较大;对于盾构施工需要通过的车站,车站土建施工需二次进场,占用后期机电安装和装修时间;需要进行内模外模加固,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在装配式轨顶风道中,又划分为:1)半预制轨顶风道,其存在着需要土建二次进场施工,影响铺轨和机电安装工期的缺点;2)装配式骨架+外包防火板轨顶风道,其存在着以下缺点:钢结构防腐工程量大、维护困难,抗震性能差、防火板材易松动,钢骨风阻大、风流不畅,板材寿命短、需频繁更换,对运营有一定影响;3)悬吊式风管+现浇钢筋混凝土下挂梁组合式排风道,其存在着以下缺点土建仍需二次进场,维护费用高,运营期间噪声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本发明能使地铁车站中板与轨顶风道同时施工,避免二次进场。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预制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其中,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包括:第一挂梁、第二挂梁、风道底板和作为地铁车站中板的风道顶板,所述第一挂梁和所述第二挂梁设置在所述风道顶板的两侧边缘处,所述风道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挂梁和所述第二挂梁之间,构成一两端具有开口的箱型结构;在所述开口侧,所述风道顶板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砌口,所述第一挂梁和所述第二挂梁在所述开口侧预埋有预埋构件;

在地铁车站中板的标高处预留若干支撑构件,在所述支撑构件与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接触处预留缺口;

通过所述砌口和所述缺口,将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搁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

在所述预埋构件上焊接锚筋;

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下方做现浇段,使放置在同一所述支撑构件两侧的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在预制时,将地铁车站中板与轨顶风道制成一个整体,使得轨顶风道与地铁车站车站中板能够同时施工,较于现有技术中先完成地铁车站中板施工,后施工轨顶风道的工艺相比,无需二次进场,整体性更好,施工效率更高,此外,通过风道顶板上的砌口与支撑构件上的缺口相配合,使得整个地铁车站规定风道能搁置在支撑构件上,由支撑构件承担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荷载,无需再使用其他设备,便可进行施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将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搁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的步骤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砌口和所述缺口之间的缝隙做嵌缝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包括:第一挂梁、第二挂梁、风道底板和作为地铁车站中板的风道顶板,所述第一挂梁和所述第二挂梁设置在所述风道顶板的两侧边缘处,所述风道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挂梁和所述第二挂梁之间,构成一两端具有开口的箱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将地铁车站中板于轨顶风道制成一个整体,使得轨顶风道与地铁车站车站中板能够同时施工,较于现有技术中先完成地铁车站中板施工,后施工轨顶风道的工艺相比,无需二次进场,整体性更好,施工效率更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开口侧,所述风道顶板形成向外突出的两个砌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挂梁包括:若干肋梁和腹板;

所述肋梁垂直连接于所述风道顶板的边缘侧,所述腹板固定在相邻的两根肋梁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挂梁包括:若干肋梁、腹板和挂梁延长段;

所述肋梁垂直连接于所述风道顶板的边缘侧,所述腹板固定在相邻的两根肋梁之间,所述挂梁延长段延伸至所述风道底板外。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开口边侧的所述肋梁设置有预埋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肋梁的数量为三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肋梁的顶部设置有吊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肋梁的高度为200mm-300mm;所述腹板的厚度为50mm-100mm,所述风道底板的厚度为100mm-150mm。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a-a断面图;

图5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b向视图;

图6为实施例3所述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01-第一挂梁;102-第二挂梁;1021-挂梁延长段;103-风道底板;104-风道顶板;1041-砌口;105-预埋构件;106-锚筋;107-嵌缝;108-肋梁;109-腹板;110-吊点;2-地铁车站中板;3-支撑构件;31-缺口;4-现浇段;5-腰梁;6-地下连续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几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的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预制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其中,如图2-图5所示,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包括:第一挂梁101、第二挂梁102、风道底板103和作为地铁车站中板2的风道顶板104,第一挂梁101和第二挂梁102设置在风道顶板104的两侧边缘处,风道底板103设置在第一挂梁101和第二挂梁102之间,构成一两端具有开口的箱型结构;在开口侧,风道顶板104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砌口1041,第一挂梁101和第二挂梁102在开口侧预埋有预埋构件105,在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预制阶段,将车站中板2与轨顶风道制成一个整体,使得轨顶风道与地铁车站车站中板能够同时施工,避免了二次进场,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s2、在地铁车站中板的标高处预留若干支撑构件3,在支撑构件3与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接触处预留缺口,缺口31应略大于砌口1041。

s3、通过砌口1041和缺口31,将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搁置在支撑构件3上,由支撑构件3承担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荷载,无需再使用其他设备,便可进行后续的施工。

s4、在预埋构件105上焊接锚筋106。

s5、在支撑构件105的下方做现浇段,使放置在同一支撑构件3两侧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相连接。

以某地铁站工程为例,车站总长220m,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布置范围总长202.1m,对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相连接的两端采用现浇外,中间段187.55米长度范围采用整体预制拼装方法。预制轨顶风风道单元根据轨顶风孔的尺寸和位置调整优化后,分为a型~e型六类,具体参数及数量统计如下表:

实施例2

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挂梁101、第二挂梁102、风道底板103和作为地铁车站中板2的风道顶板104,第一挂梁101和第二挂梁102设置在风道顶板104的两侧边缘处,风道底板103设置在第一挂梁101和第二挂梁102之间,构成一两端具有开口的箱型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开口侧,如图3所示,风道顶板104形成向外突出的两个砌口1041,即在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延伸方向,风道顶板104的与两侧的开口并非是平齐的,风道顶板104的长度略长。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挂梁101包括:若干肋梁108和腹板109;肋梁108垂直连接于风道顶板104的边缘侧,腹板109固定在相邻的两根肋梁108之间,通过肋梁108和腹板109,可使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刚度满足要求,同时有效地减轻了预制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重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挂梁102包括:若干肋梁108、腹板109和挂梁延长段1021;肋梁108垂直连接于风道顶板104的边缘侧,腹板109固定在相邻的两根肋梁108之间,挂梁延长段1021延伸至风道底板103外,通过肋梁108和腹板109,可使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刚度满足要求,同时有效地减轻看预制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重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道底板103可以通过预埋钢板与第一挂梁101、第二挂梁102焊接连接,还可以通过摩擦型高强度螺栓在第一挂梁101、第二挂梁102的肋梁处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位于开口边侧的肋梁设置有预埋钢筋套筒。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满足刚度需求,肋梁108的数量为三根。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肋梁108的顶部设置有吊点110,吊点110的个数可根据地铁车站轨顶风道1的重量而决定,在施工时,方便吊装就位。

在上述实施例中,肋梁108的高度为200mm-300mm;腹板109的厚度为50mm-100mm,风道底板103的厚度为100mm-150mm,可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对各部件的尺寸进行设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与中板结合的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如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两者采用的预制构件105不一样,本实施例的预制构件为钢板。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构思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根据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由本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