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189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双电潜栗实现单井注水、采油一体的管柱。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多层油藏,层间差异普遍存在。特别是对于部分多层油藏,存在底部底水油藏底水能量较强,实际开发过程中底水锥进严重,导致产出液含水迅速上升,最终导致水淹。而上部油层缺乏能量补充,需靠注水方式进行地层能量补充的矛盾。对于该类储层,通常采用多套井网进行分层开发,涉及到底水油藏控水开采,地面水处理,地面注水管网建设等诸多问题,增加了投资成本和开发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实现平衡油藏中的层间矛盾,抑制底水突进,提高低压油藏采收率。
[0004]本实用新型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包括井筒、筛管和注水管柱,所述井筒中段以及下段分别与下部油层射开段、底水层射开段连通,所述筛管的上端封闭,筛管两端分别通过上双管封隔器和下双管封隔器固定在井筒内,且所述上双管封隔器和下双管封隔器所形成的封隔区域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连通,所述注水管柱上端与筛管下端连接,在所述注水管柱下段通过封隔器固定在井筒下段且其末端安装有下电潜栗总成;还包括生产油管B,所述生产油管B贯穿上双管封隔器和下双管封隔器后将井筒的上段与中段连通。针对现有的多层油藏,其层间的压力差异普遍存在,导致在开采时底水层锥进现象严重,上、下部油层中的地层能量不平衡,而本实用新型则是针对此技术问题对现有的采油管柱进行改进,通过将过剩底水采出后直接注入到上部层段中,在延缓下部油层中底水的锥进速度的同时,降低下部油层产出液的含水率,并为上部油层进行地层能量补充;
[0006]使用时,通过上双管封隔器、下双管封隔器以及封隔器将井筒内部分隔成四段,SP上双管封隔器之上为井筒上段区域,上双管封隔器与下双管封隔器之间为井筒上段底部区域,下双管封隔器与封隔器之间为井筒中段区域,而封隔器之下为井筒下段区域,其中井筒上段底部区域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连通,井筒中段区域与下部油层射开段连通。井筒下段区域与底水层射开段连通;下电潜栗总成与注水管柱的下端连接,而注水管柱通过上双管封隔器和下双管封隔器悬挂在井筒内且其末端置于井筒下段区域中,下电潜栗总成通过下电潜栗电缆供给电力为底水提供动力,上双管封隔器与下双管封隔器间隔设置,而筛管固定在两者形成的封隔区域内且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连通,即位于底水层中过剩的底水通过下电潜栗入水口进入到注水管柱中后,通过筛管的外排,使得举升的过剩底水被输送至上部油层中,进而实现平衡油藏中的层间矛盾,抑制底水突进,下部油层中的产出液生则由产油管B进入到井筒上段区域,而上部油层中的原油则由邻井采出。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生产油管A,所述生产油管A安装在井筒上段内,且在生产油管A下端固定有上电潜栗总成。生产油管A、上电潜栗以及上电潜栗电缆构成上电潜栗系统,上电潜栗系统可将下部油层产出液快速举升至地面,并通过与下电潜栗系统的配合,保证上部油层与下部油层之间实现地层能量的平衡,降低下部油层含水率的同时,提高下部油层的开采效率。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生产油管A通过油管头悬挂在所述井筒顶端。作为优选,生产油管A通过油管头悬挂在井口,可有效防止井筒上段内的压力过大时将生产油管A顶出。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单流阀,所述单流阀固定在所述生产油管B的下端部。作为优选,单流阀可避免生产油管B中的产生液回落至井筒中段,进而增加井筒上段中产出液的抽取效率。
[00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1]本实用新型双电潜栗同井注采一体管柱,减少了地面水处理、注水管网建设的需要,将过剩底水采出后注入到上部油层段,在延缓下部油层底水锥进速度,降低下部油层产出液含水率的同时为上部油层进行了地层能量补充,有利于上部油层的稳产。
【附图说明】
[001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0015]1-上电潜栗系统、11-上电潜栗电缆、12-生产油管A、13-上电潜栗总成、14-生产油管B、15-单流阀、2-下电潜栗系统、21-下电潜栗电缆、22-上双管封隔器、23-筛管、24-下双管封隔器、25-注水管柱、26-下电潜栗总成、27-封隔器、28-电缆穿透器、3-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4-下部油层射开段、5-底水层射开段、6-井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001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井筒6、筛管23和注水管柱25,所述井筒6中段以及下段分别与下部油层射开段4、底水层射开段5连通,所述筛管23的上端封闭,筛管23两端分别通过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固定在井筒6内,且所述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所形成的封隔区域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3连通,所述注水管柱25上端与筛管23下端连接,在所述注水管柱25下端安装有下电潜栗总成26,在所述注水管柱25下段通过封隔器27固定在井筒6下段且其末端安装有下电潜栗总成26 ;还包括生产油管B14,所述生产油管B14贯穿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后将井筒6的上段与中段连通;所述生产油管A12安装在井筒6上段内,且在生产油管A12下端固定有上电潜栗总成13o
[0018]使用时,通过上双管封隔器22、下双管封隔器24以及封隔器27将井筒6内部分隔成四段,即上双管封隔器22之上为井筒6上段区域,上双管封隔器22与下双管封隔器24之间为井筒6上段底部区域,下双管封隔器24与封隔器27之间为井筒6中段区域,而封隔器27之下为井筒6下段区域,其中井筒6上段底部区域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3连通,井筒6中段区域与下部油层射开段4连通。生产油管A12、上电潜栗以及上电潜栗电缆11构成上电潜栗系统1,其中上电潜栗电缆11通过电缆穿透器28贯穿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后与上电潜栗连通,上电潜栗系统1可将上部油层产出液快速举升至地面,生产油管B14、下电潜栗总成26、下电潜栗电缆21、注水管柱25、上双管封隔器22、下双管封隔器24以及筛管23构成下电潜栗系统2,通过下电潜栗系统2将位于底水层中过剩的底水经过底水层射开段5直接流进上部油层,而上电潜栗系统1则将下部油层中的产出液快速抽出井外,实现对上部油层的地层能量补充,同时通过开采底水进而实现延缓井底底水锥进的速度,最终实现降低下部油层产出液的含水率,同时上电潜栗系统1与下电潜栗系统2配合,实现对下部油层中油水关系的平衡,达到降低下部油层产出液含水率的目的。并且,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下部油层的开采,而上部油层的产出液由邻井采出,该开采工艺主要适用于下部油层为主力产油层的油井。
[0019]作为优选,生产油管A12通过油管头悬挂在井口,可有效防止井筒6上段内的压力过大时将生产油管A12顶出。
[0020]作为优选,单流阀15可避免生产油管B14中的产生液回落至井筒6中段,进而增加井筒6上段中产出液的抽取效率。
[002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包括井筒(6)、筛管(23)和注水管柱(25),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6)中段以及下段分别与下部油层射开段(4)、底水层射开段(5)连通,所述筛管(23)的上端封闭,筛管(23)两端分别通过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固定在井筒(6)内,且所述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所形成的封隔区域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3 )连通,所述注水管柱(25 )上端与筛管(23 )下端连接,在所述注水管柱(25)下段通过封隔器(27)固定在井筒(6)下段且其末端安装有下电潜栗总成(26);还包括生产油管B (14),所述生产油管B (14)贯穿上双管封隔器(22)和下双管封隔器(24)后将井筒(6)的上段与中段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产油管A (12),所述生产油管A (12)安装在井筒(6)上段内,且在生产油管A (12)下端固定有上电潜栗总成(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油管A (12)通过油管头悬挂在所述井筒(6)顶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流阀(15),所述单流阀(15)固定在所述生产油管B (14)的下端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采一体压锥降水管柱结构,包括井筒、筛管和注水管柱,井筒中段以及下段分别与下部油层射开段、底水层射开段连通,筛管的上端封闭,筛管两端分别通过上双管封隔器和下双管封隔器固定在井筒内,上双管封隔器和下双管封隔器所形成的封隔区域与上部油层底部射开段连通,注水管柱上端与筛管下端连接,在注水管柱下端安装有下电潜泵总成。针对此现有的采油管柱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过剩底水采出后直接注入到上部层段中,在延缓下部油层中底水的锥进速度的同时,降低下部油层产出液的含水率,并为上部油层进行地层能量补充。
【IPC分类】E21B43/14
【公开号】CN204941490
【申请号】CN201520765844
【发明人】成一, 王贺华, 桂碧雯, 米中荣, 刘榧, 蒋利平, 张健, 周长江, 孙照磊, 臧克一, 李鑫, 洪余刚, 黄凯, 黄海平, 黄进腊, 胡勇, 张博, 何巍, 闫志军, 杨鸿 , 杨滔, 曹剑, 付辉, 康博, 罗春树, 王荣新, 钱利, 李建东, 韩绪军, 柳世成, 张春琳, 徐兵, 杜新龙, 张小平, 邓勇, 符奇, 刘家材, 张艺久, 王鹤, 马成, 袁浩
【申请人】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