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406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高冷却液的流动性与运转效率的微型泵。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般微型泵1主要是包含一壳座11、一设置于该壳座11中的风扇12、一设于该壳座11上而罩覆该风扇12的壳盖13、一封设于该壳座11与壳盖13之间的防水垫圈14,及一接设于该壳座11内侧壁的防水隔板15。
该风扇12具有一扇轮121、一位于该扇轮121内部的定子线圈122、一设于该扇轮121内侧壁的感应磁铁环123,及一与该定子线圈122形成电连接的电路板124。该壳盖13具有一吸水口131及一排水口132。该风扇12的扇轮121是伸置于该壳盖13的吸水口131与排水口132之间。
该电路板124于通电后,可与该风扇12的感应磁铁环123产生磁性互斥的作用,进而推动该风扇12带动该扇轮121旋转。
当冷却流体经由该吸水131流进该壳座11内部时(如图中上方箭头所示),部分冷却流体会接受该扇轮121的带动,而由该排水口132导出(如图中下方箭头所示),其余部分冷却流体则存在于该风扇12、壳座11,与防水隔板15之间的隙缝中,且该风扇12持续转动时会对隙缝中的冷却流体产生一定程度的高压,且冷却流体要流至该排水口132的流道也较长,致使冷却流体无法回流或由其他疏通流路导出,此外,该风扇12于运转时所产生的气泡,也会留滞于该隙缝中而难以顺利排出,此等现象都会对该风扇12的转动产生较大的阻力,进而影响该风扇12的转速,降低该微型泵1的转动动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可使冷却液顺畅流动,提高运转效率的微型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泵,是安装于一储液槽中,且该储液槽内储存有冷却液,该微型泵包含有一壳座、一结合于该壳座顶部的顶封盖、一风扇、一结合于该壳座底部的底封盖,及一用以驱动该风扇转动的驱动件,该壳座具有一环状顶壁、一由该顶壁的内缘向下延伸的内围绕壁,及一由该顶壁的外缘向下延伸的外围绕壁,该顶封盖可与该壳座的顶壁结合,且该顶封盖、顶壁与内围绕壁相配合界定出一可供该风扇容置的液流空间,该顶封盖上开设有一可供该冷却液流入该液流空间的进液口,与一可供该冷却液流出该液流空间的出液口,该底封盖可与该壳座的外围绕壁的底部结合,且该底封盖、外围绕壁、顶壁与内围绕壁相配合界定出一与该液流空间相隔离的容置空间,该底封盖的底面开设有一导槽,及间隔设于该导槽内且分别连通该液流空间的一出水孔与一排气孔,该出水孔的孔径略大于该排气孔的孔径,且该导槽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底封盖侧缘且与该储液槽相连通,该驱动件具有一设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定子线圈,及一与该定子线圈电连接的电路板。
所述的微型泵,其特征在于该壳座的外围绕壁底缘开设有一水密槽,该壳座还具有一设于该外围绕壁的水密槽内部的第一水密环。
所述的微型泵,其特征在于该壳座还具有一夹设于该顶封盖与该壳座的顶壁之间的第二水密环。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一方面借由该液流空间与该容置空间相互隔离,该冷却液只会在该液流空间中流动,而不会渗漏至该容置空间,以使该驱动件无法接触到该冷却液,形成良好的水密结构,另一方面,借由设置于该导槽上的出水孔与排气孔,可使存在于该壳座与风扇之间的冷却液及风扇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泡可分别由该出水孔与排气孔导出该液流空间外,有效提高该冷却液于该液流空间中的流动性,使该风扇不易降低转速,而能够提高运转效率。

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微型泵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现有微型泵。
图2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微型泵的较佳实施例。
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辅助说明图2所示的该较佳实施例。
图4是一使用状态剖视图,辅助说明图2所示的该较佳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2、3,本实用新型微型泵2的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壳座21、一顶封盖22、一风扇23、一底封盖24,及一用以驱动该风扇23转动的驱动件25。
配合参阅图4,该微型泵2是安装于一储液槽3中,且该储液槽3内储存有一冷却液(图未示出)。该壳座21具有一环状顶壁211、一由该顶壁211的内缘向下延伸的内围绕壁212、一由该顶壁211的外缘向下延伸的外围绕壁213、一设置于该内围绕壁212底面上的固定轴214、一第一水密环215,及一第二水密环216。该外围绕壁213底缘开设有一水密槽217,该顶壁211的周缘设有一嵌合件218。
该顶封盖22的底缘开设有一可与该顶壁211的嵌合件218对应嵌合的嵌合槽223,且该顶封盖22、顶壁211与内围绕壁212相配合界定出一可供该风扇23容置的液流空间26,该顶封盖22上开设有一可供该冷却液流入该液流空间26的进液口221,与一可供该冷却液流出该液流空间26的出液口222。该壳座21的第二水密环216则夹设于该顶封盖22与该顶壁211之间且位于该嵌合件218外侧,且该第二水密环216是由弹性材料所制成,可借此形成良好的水密结构。
该风扇23具有一可转动地设于该壳座21的固定轴214上的轮毂231(见图4)、数个环设于该轮毂231上且介于该壳座21的顶壁211与该顶封盖22之间的叶片232,及一环设于该轮毂231上且位于该壳座21的内围绕壁212内侧的磁铁环233。
该底封盖24可与该壳座21的外围绕壁213的底部相互结合,且该底封盖24、外围绕壁213、顶壁211与内围绕壁212相配合界定出一与该液流空间26相隔离的容置空间27,该底封盖24的底面开设有一导槽241,及间隔设于该导槽241内且分别连通该液流空间26的一出水孔242与一排气孔240,该出水孔242的孔径略大于该排气孔240的孔径,且该导槽241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底封盖24侧缘且与该储液槽3相连通。该壳座21的第一水密环215则设于该外围绕壁213的水密槽217内部,且该第一水密环215是由弹性材料所制成,可借此形成良好的水密结构。
该驱动件25具有一设于该容置空间27中的定子线圈251,及一与该定子线圈251电连接的电路板252。
该电路板252被通电后,可使该定子线圈251激磁而与该风扇23的磁铁环233产生磁性互斥作用,进而驱动该风扇23,使该风扇23的叶片232转动以带动该冷却液由该进液口221流入该液流空间26后,再由该出液口222流出至外界。
在该冷却液的流动过程中,会有部分冷却液流动至该内围绕壁212与磁铁环233之间的隙缝,而当该风扇23持续运转时,会对位于隙缝内的冷却液产生一定程度的高压,此外,该风扇23于运转时所产生的气泡,也会留滞于该隙缝中而难以顺利排出,此等现象都会对该风扇23的运转会产生较大的阻力,进而影响该风扇23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微型泵2借由设置于该底封盖24的出水孔242,而使隙缝内的部分冷却液,可经由该出水孔242导出该液流空间26之外,并经由该导槽241而重新回流至该储液槽3内部(如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同时,也可使该风扇23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泡经由该排气孔240导出该液流空间26外。借由上述的方式,可大幅降低该风扇23运转时所遭受的阻力,以提高该冷却液的流动性,使该风扇23不易因该冷却液的流动性不足而降低转速,仍可保持一定的转动动能,而能有效提高该微型泵2的运转效率。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微型泵2,借由设置于该导槽241上的出水孔242与排气孔240,可使存在于该壳座21与风扇23之间的冷却液及风扇23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泡可分别由该出水孔242与排气孔240导出该液流空间26外,以降低该风扇23运转时所遭受的阻力,进而提高该冷却液于该液流空间26内的流动性,使该风扇23转动时更为顺畅,因此可有效提高该微型泵2的运转效率,所以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泵,安装于一储液槽中,且该储液槽内储存有冷却液,该微型泵包含有一壳座、一结合于该壳座顶部的顶封盖、一风扇、一结合于该壳座底部的底封盖,及一驱动该风扇转动的驱动件,该顶封盖与该壳座相配合界定出一供该风扇容置的液流空间,该顶封盖上开设有一供该冷却液流入该液流空间的进液口,与一供该冷却液流出该液流空间的出液口,该底封盖与该壳座相配合界定出一与该液流空间相隔离的容置空间,该驱动件具有一设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定子线圈,及一与该定子线圈电连接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具有一环状顶壁、一由该顶壁的内缘向下延伸的内围绕壁,及一由该顶壁的外缘向下延伸的外围绕壁,且该顶壁与该顶封盖相互结合,该外围绕壁的底部与该底封盖相互结合,该底封盖的底面开设有一导槽,及间隔设于该导槽内且分别连通该液流空间的一出水孔与一排气孔,该出水孔的孔径大于该排气孔的孔径,且该导槽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底封盖侧缘且与该储液槽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泵,其特征在于该壳座的外围绕壁底缘开设有一水密槽,该壳座还具有一设于该外围绕壁的水密槽内部的第一水密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泵,其特征在于该壳座还具有一夹设于该顶封盖与该壳座的顶壁之间的第二水密环。
专利摘要一种微型泵,安装于一储有冷却液的储液槽中,包含有一壳座、一结合于该壳座顶部的顶封盖、一风扇、一结合于该壳座底部的底封盖,及一用以驱动该风扇转动的驱动件,该壳座与顶封盖相配合界定一可供该风扇容置的液流空间,该底封盖的底面开设有一导槽,及间隔设于该导槽内且分别连通该液流空间的一出水孔与一排气孔,该出水孔的孔径略大于该排气孔的孔径,且该导槽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底封盖侧缘且与该储液槽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借由上述的设计,使存在于该壳座与风扇之间的冷却液及风扇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泡可分别由该出水孔与排气孔导出该液流空间外,有效提高该冷却液的流动性与该微型泵的运转效率。
文档编号F04D17/00GK2874076SQ20052013661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6日
发明者陈建荣, 刘智光, 舒兴华 申请人:元山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