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494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轴流风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轴流风扇(70)的轮毂(71)具有外周侧筒部(72)和盖部(73)。外周侧筒部(72)是以从其外周缘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叶片(91),并在其轴心具有开口(72a)的部分。盖部(73)是以覆盖外周侧筒部(72)的开口(72a)的方式从外周侧筒部(72)朝向轴套(81)延伸,并连接轴套(81)和外周侧筒部(72)之间的部分。在盖部(73)的轴向两侧,与轮毂(71)和轴套(81)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有加强肋(74、75),该加强肋用于加强轮毂(71)和轴套(81)之间的连接。
【专利说明】轴流风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轴流风扇,尤其涉及轴套和多个叶片与轮毂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的轴流风扇,该轴套在轮毂的轴心形成有供驱动马达的轴插入的轴孔。
【背景技术】
[0002]过去有如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平5 - 34038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 — 74817号公报)所示的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的轴套和多个叶片与轮毂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该轴套在轮毂的轴心形成有供驱动马达的轴插入的轴孔。其中,轮毂具有外周侧筒部和盖部。外周侧筒部是以从其外周缘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叶片,并在其轴心具有开口的部分。盖部是以覆盖外周侧筒部的开口的方式从外周侧筒部朝向轴套延伸,并连接轴套和外周侧筒部之间的部分。即,轴套通过盖部与外周侧筒部连接而与轮毂成为一体。并且,在轮毂和轴套之间也形成有加强肋。

【发明内容】

[0003]在上述过去的轴流风扇中,有时不能得到足够的轮毂和轴套的连接强度。
[0004]本发明的课题是,在轴流风扇中提高轮毂和轴套的连接强度,该轴流风扇的轴套和多个叶片与轮毂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该轴套在轮毂的轴心形成有供驱动马达的轴插入的轴孔。
[0005]第一方面的轴流风扇中,轴套和多个叶片与轮毂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该轴套在轮毂的轴心形成有供驱动马达的轴插入的轴孔。轮毂具有外周侧筒部和盖部。外周侧筒部是以从其外周缘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叶片,并在其轴心具有开口的部分。盖部是以覆盖外周侧筒部的开口的方式从外周侧筒部朝向轴套延伸,并连接轴套和外周侧筒部之间的部分。并且,在盖部的轴向两侧,与轮毂和轴套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有加强肋,该加强肋用于加强轮毂和轴套之间的连接。
[0006]在过去的轴流风扇中,虽然在轮毂和轴套之间也形成有加强肋,但是加强肋仅形成于盖部的轴向一侧。这成为不能得到足够的轮毂和轴套的连接强度的原因。
[0007]因此,在该轴流风扇中,如上所述在盖部的轴向两侧形成加强肋。
[0008]由此,在该轴流风扇中,能够加强轮毂和轴套之间的连接,能够提高轮毂和轴套之间的连接强度。
[0009]第二方面的轴流风扇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轴流风扇,盖部从外周侧筒部朝向内周侧沿轴向延伸。并且,加强肋具有:外周侧加强肋,其连接外周侧筒部和盖部之间;以及内周侧加强肋,其连接盖部和轴套之间。
[0010]在该轴流风扇中,盖部从外周侧筒部朝向内周侧沿轴向延伸。因此,在盖部的轴向一侧,在盖部和外周侧筒部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空间,在盖部的轴向另一侧,在轴套和盖部的径向之间形成有另一空间。并且,在盖部的轴向一侧的空间中形成有外周侧加强肋,在盖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空间中形成有内周侧加强肋。[0011]由此,在该轴流风扇中,能够利用在盖部的轴向两侧形成的两种加强肋加强轮毂和轴套之间的连接。
[0012]第三方面的轴流风扇是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轴流风扇,轴套从盖部的内周缘朝向接近驱动马达的一侧延伸。并且,在轴套的远离驱动马达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由凹部构成的垫圈嵌入部,该垫圈嵌入部供用于对轴进行止转的垫圈嵌入。
[0013]在该轴流风扇中,在轴套的远离驱动马达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垫圈嵌入部,因而在轴套的远离驱动马达的一侧的端面附近存在壁厚较薄的部分。因此,在该轴流风扇中,轴套与盖部的内周缘的连接部分的强度容易下降。
[0014]但是,在该轴流风扇中,如上所述利用内周侧加强肋加强轮毂和轴套之间的连接。
[0015]由此,在该轴流风扇中,尽管轴套与盖部的内周缘的连接部分的强度容易下降,但是能够得到足够的轴套和盖部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6]第四方面的轴流风扇是根据第二或者第三方面所述的轴流风扇,外周侧加强肋和内周侧加强肋都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
[0017]第五方面的轴流风扇是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轴流风扇,在轴套的轴孔的外周侧的部分,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残留有多个柱状肋的方式形成有轴套减薄部。
[0018]在该轴流风扇中,能够利用多个柱状肋缓解齿槽效应声音(- O 7音)等振动从轴套向轮毂的传递。即,多个柱状肋作为轴流风扇的振动吸收构造发挥作用。
[0019]由此,在该轴流风扇中,能够抑制起因于齿槽效应声音等振动的噪声。
[0020]第六方面的轴流风扇是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轴流风扇,柱状肋被配置在与内周侧加强肋相同的周向位置。
[0021]在该轴流风扇中,柱状肋作为与内周侧加强肋一起沿径向贯穿轴套和盖部之间的一体的加强肋发挥作用。
[0022]由此,在该轴流风扇中,能够进一步牢靠地连接轴套和盖部之间。
[0023]第七方面的轴流风扇是根据第四?第六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轴流风扇,夕卜周侧加强肋被配置在内周侧加强肋的周向之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示出将室外单元的顶板卸下的状态的平面图,该室外单元的室外风扇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
[0025]图2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外风扇的室外单元的主视图。
[0026]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外风扇的立体图。
[0027]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外风扇的负压面侧平面图。
[0028]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外风扇的正压面侧平面图。
[0029]图6是图4及图5的1-1剖面图。
[0030]图7是图4及图5的I1-1I剖面图。
[0031]图8是变形例I的室外风扇的剖面图,是对应于图6的图。
[0032]图9是变形例I的室外风扇的剖面图,是对应于图7的图。
[0033]图10是变形例2的室外风扇的立体图。
[0034]图11是变形例2的室外风扇的负压面侧平面图。[0035]图12是变形例2的室外风扇的正压面侧平面图。
[0036]图13是图11及图12的1-1剖面图。
[0037]图14是图11及图12的I1-1I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轴流风扇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轴流风扇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构成室外单元的轴流风扇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被用作其它用途的轴流风扇。
[0039](I)室外单元的整体结构
[0040]图1和图2是示出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2的图,该室外单元的室外风扇70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其中,图1是示出将室外单元2的顶板57卸下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是室外单元2的主视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殊说明,“上”、“下”、“左”、“右”、和“前面”、“侧面”、“背面”、“顶面”、“底面”等表示方向和面的词语,是指将图2所示的室外单元2作为前面时的方向和面。
[0041]室外单元2具有这样的构造(所谓箱型构造):由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58将单元壳体5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右部分,由此形成送风机室SI和机械室S2。室外单元2构成为从单兀壳体51的背面及侧面的一部分将室外空气吸入单兀壳体51内,从单兀壳体51的前面吹出室外空气。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单元壳体51、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4、包括连接这些设备的制冷剂管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室外风扇70(轴流风扇)和喇叭口 80。另外,在此说明送风机室SI靠近单元壳体51的左侧面形成,机械室S2靠近单元壳体51的右侧面形成的示例,但也可以左右颠倒。
[0042]单元壳体5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主要收纳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4、包括连接这些设备的制冷剂管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和室外风扇70。单元壳体51具有底板52、送风机室侧侧板53、机械室侧侧板54、送风机室侧前板55、机械室侧前板56、和顶板57。
[0043]底板52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底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底板52的下侧设有被固定于现场安装面的两个基础腿59、60。
[0044]送风机室侧侧板53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靠近送风机室SI的侧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板52。在送风机室侧侧板53形成有通过室外风扇70被吸入单元壳体51内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 53a。
[0045]机械室侧侧板54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靠近机械室S2的侧面部分的一部分、和单元壳体51的靠近机械室S2的背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机械室侧侧板54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板52。在此,机械室侧侧板54覆盖机械室S2的侧面中靠近背面的部分。在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背面侧的端部和机械室侧侧板54的送风机室SI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通过室外风扇70被吸入单元壳体51内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 53b。
[0046]送风机室侧前板55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送风机室SI的前面部分和单元壳体51的机械室S2的前面部分的一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送风机室侧前板55设有吹出口55a,该吹出口 55a用于将通过室外风扇70被吸入单元壳体51内的室外空气吹出到外部。吹出口 55a的前侧被风扇格栅55b覆盖。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板52,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左侧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前面侧的端部。
[0047]机械室侧前板56是在试运转和维修时卸下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以便从单元壳体51的前面侧进入机械室S2而对被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设备进行检修等。机械室侧前板56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机械室S2的前面部分的一部分和单元壳体51的机械室S2的侧面部分的一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机械室侧前板56的送风机室SI侧的端部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机械室S2侧的端部,其背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机械室侧侧板54的前面侧的端部。另外,在此,单元壳体51的机械室S2的前面部分的一部分由送风机室侧前板55构成,但也可以由机械室侧前板56构成。并且,送风机室侧前板55和机械室侧前板56也可以是一体的部件。
[0048]顶板57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顶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顶板57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侧板53和机械室侧侧板54、送风机室侧前板55。
[0049]隔板58是被配置在底板52上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隔板58将单元壳体51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左右部分,由此形成靠近左侧面的送风机室SI和靠近右侧面的机械室S2。隔板58呈其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向送风机室SI侧突出地弯曲的形状。隔板58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板52,其前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前板55,其背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室外热交换器24的机械室S2侧的端部。
[0050]室外风扇70是主要将轮毂71、和从轮毂71的外周缘突出地形成的多个(此处为3片)叶片91通过树脂一体成形的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室外风扇70以与单元壳体51的前面面对的方式被设于送风机室SI内。更具体地讲,室外风扇70以与在送风机室侧前板55形成的吹出口 55a面对的方式被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4的前面侧的位置。在此,在叶片91的后缘形成有朝向叶片91的前缘侧凹陷的凹部101,以便提高送风性能和抑制噪声。室外风扇70由被配置在室外风扇70和室外热交换器24的前后方向之间的风扇马达89驱动而旋转。风扇马达89由在顶板57和底板52之间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风扇马达座61进行支撑。另外,关于室外风扇70的具体结构在后面叙述。
[0051]喇叭口 62是具有中央开口的喇叭形状的开口部62a的部件,被设于室外风扇70的外周侧。即,喇叭口 62与室外风扇70同样地以与单元壳体51的前面面对的方式被设于送风机室SI内,其开口部62a包围室外风扇70的外周。喇叭口 62被固定于单元壳体51的前面。并且,喇叭口 62的靠近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部分与室外热交换器24的前端侧接近配置。并且,喇叭口 62的靠近机械室SI的部分与隔板58接近配置。
[0052]室外热交换器24是大致呈L字形状的热交换器面板,在送风机室SI内以沿着单元壳体51的左侧面及背面的方式被配置在底板52上。
[0053]压缩机21是纵式圆筒形状的密闭式压缩机,被配置在机械室S2内。
[0054]另外,在此省略了图示,压缩机21以外的设备和制冷剂管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也配置在机械室S2内。
[0055](2)室外风扇的具体结构
[0056]下面,使用图3?图7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的室外风扇70的具体结构。在此,图3是室外风扇70的立体图。图4是室外风扇70的正压面侧平面图。图5是室外风扇70的负压面侧平面图。图6是图4及图5的1-1剖面图。图7是图4及图5的
I1-1I剖面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设室外风扇70的轴心(旋转中心)为轴心0,设其轴线为旋转轴线0-0。并且,设沿着旋转轴线0-0的方向为轴向,设从轴向观察室外风扇70的状态为俯视状态,设与该俯视状态垂直的方向(即,观察沿沿着旋转轴线0-0的方向将室外风扇70切断的截面的方向)为截面视图。
[0057]室外风扇70如上所述是主要将轮毂71、和从轮毂71的外周缘突出地形成的多个(此处为3片)叶片91通过树脂一体成形的螺旋桨风扇。另外,叶片91的数量不限于3片,也可以是4片以上等。此外,在室外风扇70中,将轴套81通过树脂一体成形于轮毂71,轴套81在轮毂71的轴心O形成有供作为驱动马达的风扇马达89的轴89a插入的轴孔82。
[0058]叶片91具有前进及前倾的叶片形状。并且,叶片91的壁厚在与轮毂71的连接根部处比较厚,随着朝向外周侧而变薄。在叶片91的后缘形成的凹部101比连接根部靠外周侧配置。在此,将在使室外风扇70旋转时空气流入的一侧(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面设为负压面91a,将其相反侧(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面设为正压面91b。
[0059]轮毂71主要具有外周侧筒部72和盖部73。外周侧筒部72是以从其外周缘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叶片91,并在其轴心O具有开口 72a的部分。在此,外周侧筒部72具有圆筒形状。
[0060]盖部73是以覆盖外周侧筒部72的开口 72a的方式从外周侧筒部72朝向轴套81延伸,并连接轴套81和外周侧筒部72之间的部分。具体地讲,盖部73从外周侧筒部72朝向内周侧沿轴向延伸。在此,盖部73具有外周侧板部73a、中间筒部73b和内周侧板部73c。外周侧板部73a是从外周侧筒部72朝向内周侧延伸的环状的部分。外周侧板部73a从外周侧筒部72的轴向风扇马达89侧的端部朝向内周侧延伸,并与中间筒部73b连接。中间筒部73b是从外周侧板部73a朝向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分。中间筒部73b从外周侧板部73a的内周缘朝向远离风扇马达89的方向延伸,并与内周侧板部73c连接。内周侧板部73c是从中间筒部73b朝向内周侧延伸的环状的部分。内周侧板部73c从中间筒部73b的轴向的风扇马达89相反侧的端部朝向内周侧延伸,并与轴套81连接。S卩,在此,由朝向内周侧延伸的外周侧板部73a和内周侧板部73c和朝向轴向延伸的中间筒部73b,构成整体上从外周侧筒部72朝向内周侧沿轴向延伸的盖部73。
[0061]轴套81如上所述是形成有轴孔82的筒状的部分,从盖部73 (此处指内周侧板部73c)的内周缘朝向接近风扇马达89的一侧延伸。轴孔82的接近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部分形成为圆形的圆孔82a,该圆孔82a具有能够供风扇马达89的轴89a插入的内径。并且,轴孔82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部分形成为能够供D形切割部89b插入的D形状的D形孔82b,该D形切割部89b具有在轴89a的末端形成的D形状的截面。另外,在轴套81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端面83形成有由凹部构成的垫圈嵌入部83a,该垫圈嵌入部83a供用于对轴89进行止转的垫圈87嵌入。具体地讲,轴89通过在被插入轴套81的状态下螺合螺母88而被固定于轴套81,在该螺母88形成有与在轴89的末端形成的外螺纹部分螺合的内螺纹。此时,仅单纯地将螺母88螺合于轴89上,有可能导致轴89相对于轴套81而旋转。因此,首先如上所述在轴套81的轴孔82形成D形孔82b,将轴89a的D形切割部89b插入该D形孔82b中。而且,将垫圈87嵌入在轴套81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端面83形成的垫圈嵌入部83a,使垫圈87相对于轴套81不旋转,在该垫圈87形成有与D形孔82b相同尺寸的D形孔87a。在此,垫圈87是四方形状,垫圈嵌入部83a是四方形状的凹部。这样,利用在轴套81形成的D形孔82b以及垫圈87对轴89进行止转。在此,轴89是金属制的部件,因此,如果仅利用在树脂制的轴套81形成的D形孔82b对轴89进行止转,轴套81的D形孔82b附近容易因轴89而产生损伤。但是,在此还采用金属制的垫圈87进行止转,因而能够抑制轴套81的D形孔82b附近产生损伤。
[0062]在这样由树脂制的轴流风扇构成的室外风扇70中,优选充分提高轮毂71和轴套81的连接强度。尤其是在轴套81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端面83形成垫圈嵌入部83a,因而在轴套81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端面83附近存在壁厚较薄的部分。因此,在室外风扇70中,轴套81与盖部73的内周缘(此处指内周侧板部73c的内周缘)的连接部分的强度容易下降。
[0063]因此,在室外风扇70中,在盖部73的轴向两侧,与轮毂71和轴套81 —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有加强肋74、75,该加强肋用于加强轮毂71和轴套81之间的连接。外周侧加强肋74是连接外周侧筒部72和盖部73之间的肋。外周侧加强肋74在盖部73的轴向一侧(此处指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形成于空间SI中,该空间SI形成于盖部73和外周侧筒部72的径向之间。外周侧加强肋74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此处是6个)。外周侧加强肋74是从外周侧筒部72的内周面朝向盖部73的外周侧板部73a的轴向一侧的面以及中间筒部73b的外周面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内周侧加强肋75是连接盖部73和轴套81之间的肋。内周侧加强肋75在盖部73的轴向另一侧(此处指接近风扇马达89的一侧)形成于空间S2中,该空间S2形成于轴套81和盖部73的径向之间。内周侧加强肋75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此处是6个)。内周侧加强肋75是从盖部73的中间筒部73b的内周面以及内周侧板部73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套81的外周面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在此,外周侧加强肋74被配置在内周侧加强肋75的周向之间。
[0064]在这样的室外风扇70中,与仅在盖部的轴向一侧形成有加强肋的过去的轴流风扇不同,如上所述在盖部73的轴向两侧形成加强肋74、75。
[0065]由此,在室外风扇70中,能够利用在盖部73的轴向两侧形成的两种加强肋74、75加强轮毂71和轴套81之间的连接,能够提高轮毂71和轴套81的连接强度。
[0066]另外,在室外风扇70中,如上所述虽然轴套81与盖部73的内周缘的连接部分的强度容易下降,但是如上所述利用内周侧加强肋75加强轴套81和盖73之间的连接。
[0067]由此,在室外风扇70中,尽管轴套81与盖部73的内周缘的连接部分的强度容易下降,但是能够得到足够的轴套81和盖73之间的连接强度。
[0068](3)变形例 I
[006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风扇70 (参照图3?图7)中,以整体上从外周侧筒部72朝向内周侧且沿轴向延伸的方式,由外周侧板部73a、中间筒部73b和内周侧板部73c构成盖部73。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和图9所示,盖部73是整体上从外周侧筒部72沿轴向倾斜着朝向内周侧延伸的部分。这样,盖部73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
[0070](4)变形例 2
[0071]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参照图3?图9)中,优选设计用于抑制因齿槽效应声音等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的振动吸收构造。
[0072]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外风扇70中,如图10?图14所示,也可以在轴套81的轴孔82的外周侧的部分,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残留有排列的多个(此处是6个)柱状肋85的方式形成有轴套减薄部84。
[0073]由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外风扇70中,能够利用多个柱状肋85缓解齿槽效应声音等振动从轴套81向轮毂71的传递。即,多个柱状肋85作为室外风扇70的振动吸收构造发挥作用。
[0074]另外,在此将柱状肋85配置在与内周侧加强肋75相同的周向位置。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外风扇70中,柱状肋85作为与内周侧加强肋84 —起沿径向贯穿轴套81和盖部73之间的一体的加强肋发挥作用。
[0075]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外风扇70中,能够更牢靠地连接轴套81和盖部73之间。
[0076]另外,在此,使柱状肋85形成为不贯穿轴套81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端面83。
[0077]由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外风扇70中,能够抑制轴套81的远离风扇马达89的一侧的端面83附近的强度的下降,能够实现轴套81和盖部73之间的牢靠连接以及振动吸收构造的设置。
[0078]另外,在图10?图14中,在图3?图7所示的室外风扇70的轴套81形成轴套减薄部84和柱状肋85,但也可以在图8和图9所示的室外风扇70的轴套81形成轴套减薄部84和柱状肋85。
[0079]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0]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的轴套和多个叶片与轮毂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该轴套在轮毂的轴心形成有供驱动马达的轴插入的轴孔。
[0081]标号说明
[0082]70轴流风扇;71轮毂;72外周侧筒部;72a开口;73盖部;74外周侧加强肋;75内周侧加强肋;81轴套;82轴孔;83轴套的远离风扇马达的一侧的端面;83a垫圈嵌入部;84轴套减薄部;85柱状肋;87垫圈;89风扇马达(驱动马达);89a轴;91叶片。
[0083]现有技术文献
[0084]专利文献
[008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 - 340383号公报
[008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74817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流风扇(70),该轴流风扇的轴套(81)和多个叶片(91)与轮毂(71) —起通过树脂成形为一体,所述轴套(81)在所述轮毂(71)的轴心形成有供驱动马达(89)的轴(89a)插入的轴孔(82), 所述轮毂具有:外周侧筒部(72),在该外周侧筒部以从外周缘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所述多个叶片,在该外周侧筒部的轴心具有开口(72a);以及盖部(73),其以覆盖所述外周侧筒部的开口的方式从所述外周侧筒部朝向所述轴套延伸,并连接所述轴套和所述外周侧筒部之间, 在所述盖部的轴向两侧,与所述轮毂和所述轴套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形有加强肋(74、75),该加强肋用于加强所述轮毂和所述轴套之间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70),其中, 所述盖部(73)从所述外周侧筒部(72)朝向内周侧沿轴向延伸, 所述加强肋具有:外周侧加强肋(74),其连接所述外周侧筒部和所述盖部之间;以及内周侧加强肋(75),其连接所述盖部和所述轴套(8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扇(70),其中, 所述轴套(81)从所述盖部(73)的内周缘朝向接近所述驱动马达(89)的一侧延伸, 在所述轴套的远离所述驱动马达的一侧的端面(83)形成有由凹部构成的垫圈嵌入部(83a),该垫圈嵌入部(83a)供用于对所述轴(89a)进行止转的垫圈(87)嵌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轴流风扇(70),其中, 所述外周侧加强肋(74)和所述内周侧加强肋(75)都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流风扇(70),其中, 在所述轴套(81)的所述轴孔(82)的外周侧的部分,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残留有多个柱状肋(85)的方式形成有轴套减薄部(8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流风扇(70),其中, 所述柱状肋(85)被配置在与所述内周侧加强肋(75)相同的周向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70),其中, 所述外周侧加强肋(74)被配置在所述内周侧加强肋(75)的周向之间。
【文档编号】F04D29/38GK104040184SQ201280064796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小岛安昙, 横山祐太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