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648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互相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1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07769,该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参照而编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以包围轴流风扇的外侧的方式而配置的风扇护罩。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用于冷却汽车的散热器的轴流风扇进行支承的风扇护罩。该风扇护罩形成为:包围轴流风扇的外径方向外侧的环部和风扇护罩的外周缘之间的间隔具有在径向上较长的部分和较短的部分。导风部形成于风扇护罩的外周缘和环部之间。例如,导风部在风扇护罩的上部以及下部的面积较小,在左右的面积较大。

近年来,由于对车辆的静音性的高要求,例如谋求与风扇的旋转噪音相关的峰值音,例如1级、n级峰值音的降低。另外,已知的是:旋转噪音因旋转体和其周边的空气之间的干扰现象而显著增大,特别是在单一频率中会变成高声压。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风扇护罩的导风部形成有广部和狭部的情况下,在风扇的叶片旋转运动中,在通过广部时和在通过狭部时,流入环部的内侧的主流空气的旋转轴方向速度有较大不同。该主流空气在导风部的广部沿相对旋转轴具有较大的角度的方向流入,在导风部的狭部,沿相对旋转轴大致不倾斜的方向流入。因此,关于主流空气的旋转轴方向速度,即沿旋转轴的方向的速度矢量,狭部处较大。

另外,风扇的叶片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产生压力差,因此在叶片的下游侧产生沿着旋转轴流到上游侧的逆流空气。通过该逆流空气和主流空气的冲撞,会产生涡流。由于在导风部的狭部中,主流空气的旋转轴方向速度较大,因此该涡流易产生于叶片的下游侧,由于在广部中,主流空气的旋转轴方向速度较小,因此该涡流易产生于叶片的上游侧。由此,虽然在广部,涡流的干扰对风扇护罩的影响较小,但是在狭部,涡流的干扰对风扇护罩的影响较大。因此,会出现以下情况:在狭部,因涡流的干涉,从而护罩表面的负压场发展,因此每次叶片通过时,n级的峰音就增加,从而产生旋转噪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49686号公报

发明概要

通过实施求护罩表面的压力分布的数值分析,发明人也确认了可能会有如下情况:如前所述,狭部的负压场比广部的负压场更发达,在环部周围的周向形成非常不均匀的压力分布。

如上所述,沿着风扇护罩的导风部而流向环部的内侧的空气因设于环部周围的导风部的大小和风扇的叶片的位置关系而形成特有的气流。在具有风扇护罩的送风装置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是:降低因流向环部的内侧的主流空气和逆流空气的关系而产生的噪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前述几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具备能够降低与旋转噪音有关的峰值噪音等级的风扇护罩。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的送风装置包括:轴流型的风扇,风扇具有多个叶片,并使空气通风到热交换器;以及风扇护罩,风扇护罩将风扇支承为能够旋转。风扇护罩具有:环部,在环部与风扇的外周之间空开间隙,环部包围风扇的外周,并沿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呈筒状延伸;以及导风部,导风部是将风扇护罩的外周缘和环部的内周缘联接起来的部分,并将由风扇吸入的吸入空气导向环部的内侧。风扇护罩具有特定缘部,在风扇护罩的外周缘中,特定缘部到环部的内周缘的距离比其他部分到环部的内周缘的距离短。风扇护罩具有逆流导入通路,逆流导入通路是与风扇的顶端中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位于下游侧的通路,并从导风部中的位于特定缘部的内侧的内侧部位沿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逆流导入通路是在风扇旋转时,供空气在与吸入空气的流动方向逆向的方向上流动的通路。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的送风装置包括:轴流型的风扇,风扇具有多个叶片;以及风扇护罩,风扇护罩将风扇支承为能够旋转。风扇护罩具有:环部,在环部与风扇的外周之间空开间隙,环部包围风扇的外周,并沿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呈筒状延伸;以及导风部,导风部是将风扇护罩的外周缘和环部的内周缘联接起来的部分,并将由风扇吸入的吸入空气导向环部的内侧。风扇护罩具有特定缘部,在风扇护罩的外周缘中,特定缘部到环部的内周缘的距离比其他部分到环部的内周缘的距离短。风扇护罩具有逆流导入通路,逆流导入通路是与风扇的顶端中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位于下游侧的通路,并设置成从导风部中的位于特定缘部的内侧的内侧部位沿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逆流导入通路是在风扇旋转时,供空气在与吸入空气的流动方向逆向的方向上流动的通路。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中,在特定缘部的内侧部位,也就是在导风部的狭部,由于涡流的干扰,容易在护罩表面发展负压场,所述特定缘部是在风扇护罩的外周缘中,到环部的内周缘的距离比其他部分短的部位。在导风部的狭部,由于该负压场的发展,叶片每次通过时,峰值音就增加,有可能会使产生的旋转噪音变显著。这是由以下原因所引起的:因叶片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压力差而产生的来自风扇的下游侧的逆流空气和流入环部的内部的主流空气发生冲撞而产生涡流,进而干扰护罩。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流向护罩的正面侧的逆流空气通过从特定部位的内侧部位沿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的逆流导入通路而累加,因此能够凭借逆流空气的促进来使逆流空气和主流空气在更上游侧发生冲撞。由此,能够减轻由该冲撞产生的涡流干扰护罩,因此能够抑制在导风部的狭部的护罩表面的负压场的发展。根据该作用,能够提供这样一种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能够降低峰值音,因此能够降低风扇的旋转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后视图。

图2是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iii-iii截面时的图。

图4是表示用于促进第一实施方式的逆流的逆流导入通路和其周边的图。

图5是表示未设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逆流导入通路的部位的导风部处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涉及本发明的比较例的导风部,是表示风扇护罩的外周缘到环部的距离较短较窄的导风部处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逆流导入通路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逆流导入通路和其周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在各实施方式中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有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若在各实施方式中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则关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适用先前说明了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并不只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明示能够具体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只要在组合中不产生特别障碍,即使未明示也能够对不同实施方式进行部分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按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送风装置的一例,对向为了冷却发动机等而搭载于车辆的散热器提供送风的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1包括:一个轴流型的风扇3;以及风扇护罩2,该风扇护罩2对驱动风扇3旋转的电动机进行支承,并引导风扇3吸入的空气。风扇3包括:构成旋转中心的轮毂部;从轮毂部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叶片30。多个叶片30构成为:一端和轮毂部成为一体,另一端和风扇3的圆形的环部31成为一体。风扇3包括给予旋转动力的电动机。电动机具有旋转轴即电动机轴。电动机轴和轮毂部利用固定部件而连结在一起。电动机是电动式的,例如由铁氧体式的直流电动机构成。电动机连接有用于向电枢供给电力的电气配线部,该电气配线部经由连接器等而连接于车辆的电池。

风扇3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一例的散热器4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由此,电动机被旋转驱动,从而风扇3将外部气体从车辆前面的栅格侧向发动机侧吸引。

风扇护罩2是以覆盖风扇3的外周的方式将风扇3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件,风扇3向用于使发动机冷却水散热的散热器4提供冷却风。风扇护罩2对风扇3的电动机进行支承固定,并一体地安装于散热器4。例如,风扇护罩2在其铅垂方向下部以及铅垂方向上部具有下侧安装部以及上侧安装部,所述下侧安装部以及上侧安装部包括能够供螺栓等插入贯通的贯通孔。风扇护罩2通过将插入贯通于其下侧安装部的贯通孔的螺栓以及插入贯通于其上侧安装部的贯通孔的螺栓和设于散热器4的各内螺纹部螺合而一体地安装于散热器4。

风扇护罩2是矩形状,具有至少能够配置一个风扇3的结构,风扇3使冷却风通过在散热器4中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散热器4的热交换部例如包括:多根管,冷却水在各根管的内部流通;以及外翅片,外翅片与管一体地设于管之间。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水在利用驱动水泵而通过散热器回路并流入散热器4的入口侧箱之后,在热交换器的管内流动。然后,冷却水在与由风扇3提供的车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从出口侧箱流出并返回发动机。

风扇护罩2是作为整体在主视下呈矩形状的轮廓形状。风扇护罩2包括:环部21,环部21在其与风扇3的顶端之间空开间隔并包围风扇3的外周;导风部23,导风部23对由风扇3吸入的空气进行诱导。风扇护罩2是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的矩形状,设于环部21的周围的导风部23的表面积设定为:环部21的上部以及下部的表面积小于环部21的左部以及右部的表面积。

导风部23是联接风扇护罩2的外周缘22和环部21的内周缘的部分,具有将由风扇2吸入的空气诱导到环部21的内侧的功能。因此,导风部23实现将从风扇3的前方吸入的主流空气(吸入空气)从风扇护罩2的外周缘22向环部21的内侧顺畅地集中的风洞的功能。另外,风扇护罩2包括:供风扇3的电动机安装的电动机安装部;以及从电动机安装部以放射状延伸设置的多根电动机保持架。环部21是对风扇3的五片叶片30的外周(风扇3的外周)进行包围的圆形状的筒状体,环部21和电动机保持架的放射方向上的端部一体地形成,并且环部21经由电动机保持架对电动机安装部进行支承。

导风部23是将风扇护罩2的外周缘22和环部21之间连接起来的部分,形成平滑地倾斜或者弯曲的形状。导风部23实现将外部气体有效率地吸入到散热器4的热交换器的整个表面的功能。由位于外周缘22处的散热器侧的端部到环部21的内周缘21a为止的导风部23所形成的部分构成风洞部,有助于外部气体的有效率的吸入气流的形成。风扇护罩2例如是树脂成形部件,通过使用规定的模具的射出成形等而成形。该树脂成形部件例如通过在聚丙烯树脂等含有玻璃纤维、滑石材料而提高强度。

如图1所示,风扇护罩2的外周缘22是具有四个角部22a、角部22b、角部22c、角度22d的矩形状。在风扇护罩2的上部相邻的角部22a和角部22b之间,设有特定缘部22ab,特定缘部22ab到环部21的距离在该角部间最短。特定缘部22ab是在角部22a和角部22b之间,到环部21的距离最短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在风扇护罩2的下部相邻的角部22c和角部22d之间,设有特定缘部22cd,特定缘部22cd到环部21的距离在该角部间最短。特定缘部22cd是在角部22c和角部22d之间,到环部21的距离最短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另外,特定缘部22ab是沿着环部21的内周面形状的形状,位于比角部22a、角部22b向上方突出的位置。另外,特定缘部22cd是沿着环部21的内周面形状的形状,位于比角部22c、角部22d向下方突出的位置。

另外,角部22a、角部22b是在连结角部22a和角部22b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中,到环部21的距离最长,比特定缘部22ab到环部21的距离长的部分。因此,在将特定缘部22ab和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一部分,设有狭小部23ab,狭小部23ab是在相邻的角部22a和角部22b之间表面积最小的区域中的一个。狭小部23ab相当于导风部23的特定缘部22ab的内侧部位。

在将角部22a和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部分,设有广大部23a,广大部23a是相对于狭小部23ab表面积广大的区域中的一个。另外,在将角部22b和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部分,设有广大部23b,广大部23b是相对于狭小部23ab表面积广大的区域中的一个。广大部23a和狭小部23ab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狭小部23ab和广大部23b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

另外,角部22b、角部22c是在连结角部22b和角部22c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中,到环部21的距离最长的部分。在将位于角部22b和角部22c的中间的中间缘部22bc与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一部分,形成有狭小部23bc,狭小部23bc在相邻的角部22b和角部22c之间表面积最小。在将角部22c和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部分,形成有广大部23c,广大部23c是相对于狭小部23bc表面积广大的区域。广大部23b和狭小部23bc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狭小部23bc和广大部23c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

另外,角部22c、角部22d是在连结角部22c和角部22d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中,到环部21的距离最长,比特定缘部22cd到环部21的距离长的部分。因此,在将特定缘部22cd和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一部分,设有狭小部23cd,狭小部23cd是在相邻的角部22c和角部22d之间表面积最小的区域中的一个。狭小部23cd相当于导风部23的特定缘部22cd的内侧部位。在将角部22d和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部分,形成有广大部23d,广大部23d是相对于狭小部23cd表面积广大的区域中的一个。广大部23c和狭小部23cd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狭小部23cd和广大部23d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

另外,角部22d、角部22a是在连结角部22d和角部22a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中,到环部21的距离最长的部分。在将位于角部22d和角部22a的中间的中间缘部22ad与环部21联接起来的导风部23的一部分,形成有狭小部23ad,在相邻的角部22d和角部22a之间,狭小部23ad表面积最小。广大部23d、广大部23a是相对于狭小部23ad表面积广大的区域。广大部23d和狭小部23ad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狭小部23ad和广大部23a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表面由光滑的表面形状联接起来并一体地形成。

风扇护罩2具有逆流导入通路24,空气在逆流导入通路24内从位于下游侧的风扇护罩2的背面侧向正面侧逆流。逆流导入通路24是用于将和风扇3旋转时产生的主流空气逆向的空气从风扇护罩2的后方向前方引入的通路。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逆流导入通路24是设于风扇护罩2的通路,是位于风扇3的外周的上游侧的端部即风扇前缘31a的下游侧的通路。此外,如图1以及图4所示,逆流导入通路24至少设于特定缘部22ab的内侧部位即狭小部23ab、特定缘部22cd的内侧部位即狭小部23cd。图4是表示逆流导入通路24的部分剖切的立体图。

根据送风装置1的风量,狭小部和广大部的大小关系、以及旋转噪音的允许级别等来设定逆流导入通路24的周向长度,或者说旋转方向长度。逆流导入通路24也可以设定为图1所示的周向长度。即,叶片30的旋转方向r上的叶片前缘30a和逆流导入通路24的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部24b重合时,在旋转方向r上先行的前一个叶片的叶片后缘30b不与逆流导入通路24重合。两个相邻的叶片30之间的旋转方向r上的距离也可以比逆流导入通路24的旋转方向r上的长度长。叶片30之间的旋转方向r上的距离也可以是叶片30的径向上最外侧的部位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任意的叶片30的叶片前缘30a和在旋转方向r上前一个先行的叶片30的叶片后缘30b的周向上的间隔等于或大于逆流导入通路24的前缘部24a和后缘部24b的周向上的间隔。逆流导入通路24的周向长度可以设定为满足这种关系的长度。这样,在旋转方向r上先行的前一个叶片30的叶片后缘30b与逆流导入通路24的内侧重合期间,后一个叶片30的叶片前缘30a不与逆流导入通路24的内侧重合。

另外,如图4所示,外周缘22的内周面以从逆流导入通路24的后缘部24b朝向前缘部24a而相对于旋转轴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在外周缘22的内周面,随着从特定缘部22ab、特定缘部22cd向旋转方向移动,主流空气的流入角度相对于旋转轴以大角度倾斜,主流空气的旋转轴方向速度变小。另外,随着从特定缘部22ab、特定缘部22cd向旋转方向移动,外周缘22的内周面和广大部的表面光滑地连接。

逆流导入通路24是由狭缝状的贯通孔240而形成的通路,贯通孔240以在周向(旋转方向r)上有规定的长度的方式而贯通风扇护罩2。如图3以及图4所示,贯通孔240能够以贯通将环部21和外周缘22联接起来的部分的方式而设置。并且,在设置贯通孔240的部位构成沿与风扇3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的面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能够使经贯通孔240导入的逆流空气向主流空气的逆向流动,从而能够使逆流空气和主流空气有效率地冲撞。由此,能够使双方的空气的冲撞所引起的涡流产生于更前方,即产生于更靠近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对于风扇护罩2的涡流的干扰度。于是,能够形成这样的空气流,该空气流能够抑制易于在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产生的负压场的发展。

下面,对于根据发明人们的认真研究而明确的现象,参照图3、图5、图6,在下文进行说明。若送风装置1运转从而风扇3旋转,则外部气体被吸入到散热器4的热交换部。被吸入到热交换部的空气,在管、外翅片的周围流动,在沿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热交换部。

此时,沿着导风部23的表面而朝着环部21流动的空气形成两股较大不同的气流:通过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的空气;以及通过广大部23a、广大部23b、广大部23c、以及广大部23d的空气。如图5所示,通过各广大部的空气沿着相对于旋转轴呈较大倾斜角度的表面的各广大部流动,因此主流空气的流入角度相对于旋转轴以较大角度倾斜。另一方面,如图3、图6所示,通过各狭小部的空气沿着相对于旋转轴大致不倾斜的表面的狭小部流动,因此主流空气的流入角度沿着旋转轴。

通过各广大部的主流空气的流入角度相对于旋转轴较大地倾斜,因此在图5中虚线所示的主流空气的旋转方向速度变小。另外,因在风扇3的叶片3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生成压力差而产生的逆流空气以沿着旋转轴的方式从叶片30的下游侧流到上游侧。该逆流空气以沿着环部21的内周面并沿着旋转轴的方式流动,和主流空气冲撞。由于通过广大部而来的主流空气的旋转轴方向速度较小,因此如图5双点划线所示,可以认为此时的冲撞位置靠近风扇3的风扇前缘31a。因此,能够设想:由空气的冲撞而产生的涡流产生于相对于风扇护罩2的干扰度较小的部位。因此,在各广大部中,可以认为由涡流引起的护罩表面的负压场难以发展。

对图6所示的比较例的导风部中的主流空气和逆流空气之间的冲撞进行说明。如前所述,如果是比较例的风扇护罩(不具备逆流导入通路24的风扇护罩),则主流空气沿特定缘部121ab、特定缘部121cd并沿着旋转轴流入。因此,旋转轴方向速度较大,可以认为主流空气和逆流空气之间的冲撞产生于靠近狭小部123ab、狭小部123cd的表面的位置。因此,能够设想:由空气的冲撞产生的涡流产生于相对于风扇护罩2的干扰度较大的位置,可以认为在比较例的风扇护罩内,护罩表面的负压场易在特定缘部的内侧部位发生。

这样,在比较例的风扇护罩中,负压场在特定缘部的内侧部位发展,负压场难以在广大部发展,因此,在环部周围的周向上,会形成非常不均匀的压力分布。带来该不均匀的压力分布的负压场的发展会引起送风装置特有的因空气流而产生的旋转噪音。

所以,通过具备将逆流空气积极地导入到风扇3的风扇前缘31a侧的逆流导入通路24,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使涡流的产生位置移动到对风扇护罩2的涡流干扰度变小的地方。即,如图3所示,由于逆流空气从风扇护罩2的背面侧通过贯通孔240而朝风扇前缘31a侧流动,因此能够相比比较例的风扇护罩使逆流空气量增加。由此,主流空气和逆流空气的冲撞产生于从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的表面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因空气的冲撞而产生的涡流产生于比不具有逆流导入通路24的情况更靠近风扇的前方的位置,即能够使涡流产生于对风扇护罩2的干扰度较小的位置。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带来的作用效果进行描述。风扇护罩2具有:环部21,环部21在其与风扇3的外周之间空开间隙,并包围风扇3的外周而沿旋转轴方向延伸;以及导风部23,导风部将外周缘22和环部21联接起来,并将空气导入到环部21的内侧。风扇护罩2具有特定缘部22ab、特定缘部22cd,特定缘部22ab、特定缘部22cd是在外周缘22中,到环部21的内周缘21a的距离比其他部分短的部位。风扇护罩2具有逆流导入通路24,逆流导入通路24是位于与风扇3的顶端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更靠近下游侧位置的通路,而且以从特定缘部22ab的内侧部位、特定缘部22cd的内侧部位向旋转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向风扇护罩2的正面侧流动的逆流空气通过逆流导入通路24而增量,逆流导入通路24从特定缘部22ab的内侧部位、特定缘部22cd的内侧部位在旋转方向上延伸。因此,和比较例的风扇护罩相比,逆流空气的势力增加,能够使逆流空气和主流空气在更上游侧冲撞。由此,能够减轻因冲撞而产生的涡流对风扇护罩2的干扰,从而能够抑制在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的负压场的发展。因此,能够降低叶片30每次通过时产生的n级峰值音,因此能够得到能够降低风扇3的旋转噪音的送风装置1。

发明人确认了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和不具备逆流导入通路24的送风装置进行噪音级别测定后的实验结果。对于这些送风装置,在一体地安装散热器的状态下,对电动机施加相同的电压,发明人用麦克风对噪音进行了测定,该麦克风设置在从风扇护罩的外周缘的位置向空气流下游离开一米的距离,并与风扇的中心相同的高度处。而且,噪音值是用a特性频率加权而测定的。

根据该实验结果,确认了以下效果:相比不具备逆流导入通路24的送风机的情况,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在对应于各级的频率域内,峰值降低3db以上。根据这种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降低对于人的听觉而言,易认为是不愉快的噪音的低频率域中的峰音的级别,因此能够降低给人不愉快感的旋转噪音。

另外,风扇护罩2在外周缘22具备多处特定缘部。逆流导入通路24以从导风部23的所有的特定缘部的内侧部位向风扇3的旋转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在所有存在于环部21的周围的多处特定缘部设置逆流导入通路24。由此,能够改善在环部21的周围产生的可能性较高的多个位置的负压场,能够使环部21的周围的压力分布接近均匀的状态。因此,能够得到这样一个送风装置1,能够在环部21的周围可靠地防止可以设想的旋转噪音。

另外,当叶片30的旋转方向上的前缘部(叶片前缘30a)位于和逆流导入通路24的后缘部24b重合的位置时,在旋转方向上先行的前一个叶片30的后缘部(叶片后缘30b)不和逆流导入通路24重合。逆流导入通路24的周向长度设定为构成这种关系的长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一个叶片30和一个逆流导入通路24在半径方向上重合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将一个逆流导入通路24和叶片30伴随着风扇3的旋转而重合起来的长度的变化一直保持为恒定的状态。由此,能够将风扇3作为整体在旋转时和逆流导入通路24的重合度调节为恒定。因此,每次叶片30通过逆流导入通路24时,能够稳定地维持主流空气和逆流空气的冲撞状态,能够稳定地提供抑制旋转噪音的效果。

另外,逆流导入通路24是由贯通风扇护罩2的狭缝状的贯通孔240而形成的通路。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抑制了风扇护罩2的强度降低的逆流导入通路24。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以及图8,对第一实施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的逆流导入通路24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注有相同符号的结构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起一样的作用效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和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逆流导入通路24的部分剖切的立体图。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逆流导入通路24由形成于环部21的下游端部的切口状的开口部241形成。逆流导入通路24也可以从环部21的下游端部伸到外周缘22。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逆流导入通路24,能够在从环部21的下游端部朝上游的广大范围吸入逆流空气。因此,由于逆流空气在广大范围内流动,所以能够谋求和主流空气的冲撞度的缓和,能够得到可抑制显著的涡流的产生送风装置1。

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是例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的范围。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风扇护罩2是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的横长的矩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这种形状。风扇护罩2可以是纵长的矩形状,可以是正方形状或多角形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逆流导入通路24也可以设于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中的任一个。在该情况下,逆流导入通路24至少设于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中的任一个,并且以从狭小部23ab、狭小部23cd中的任一个向风扇3的旋转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前述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是对用于冷却车辆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散热器4提供冷却风的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而应用。例如,能够应用于:搭载于空调装置、供热水装置等的室外机而提供冷却风的装置;提供冷却计算机、电子部件等的冷却风的装置等。

前述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配置于散热器4的空气流的下游,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将送风装置1吹出的空气供给到热交换器等。

前述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逆流导入通路24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形状、个数、设置位置。

本发明基于实施例而记述,但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结构。本发明包含各种变形例、相等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组合或方式,以及仅包含这些当中的一个要素,一个以上的要素、或者一个以下的要素的其他组合或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