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1582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隔膜泵,尤其涉及一种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



背景技术:

气动隔膜泵是一种新型输送机械,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对于各种腐蚀性液体,带颗粒的液体,高粘度、易挥发、易燃、剧毒的液体,均能予以抽光吸尽,目前已形成化生产,产品质量深受好评。这种泵的主要特点是不需灌引水,既能抽送流动的液体,又能输送一些是易流动的介质,吸程高、扬程可调(0-50米)气源压力只须大于1kg/cm2即能工作,绝对防火防爆,具有潜水泵、自吸泵、杂质泵、屏蔽泵、泥浆泵的一切功能和输送机械的许多特点。气动隔膜泵分类:塑料气动隔膜泵,不锈钢气动隔膜泵,QBY气动隔膜泵。

气动隔膜泵利用气体作为动力,用于输送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液体,现有的气动隔膜泵输送液体时存在输送效率低、操作复杂、能源消耗大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输送效率高、操作简单、能源消耗低的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气动隔膜泵输送液体时输送效率低、操作复杂、能源消耗大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输送效率高、操作简单、能源消耗低的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包括有气动隔膜泵、第一硬质管、进液管、中心泵体、圆盘、第一单向阀、出液管、第二硬质管、第二单向阀、空气分配室、气管、第一隔膜、外压板、内压板、滑轨、滑块、连杆、固定杆、电机和滚轴,气动隔膜泵内中间设有中心泵体,气动隔膜泵底部中间设有进液管,进液管左右两侧连接有第一硬质管,第一硬质管内设有第一单向阀,气动隔膜泵顶部中间设有出液管,出液管左右两侧设有第二硬质管,第二硬质管内设有第二单向阀,中心泵体左右两侧设有隔膜腔,左侧隔膜腔的左侧和右侧隔膜腔的右侧均设有第一隔膜,第一硬质管和第二硬质管通过隔膜腔外侧连通,第一隔膜的外侧中部设有外压板,第一隔膜的内侧中部设有内压板,中心泵体上部设有空气分配室,空气分配室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气管,气管与隔膜腔连通,中心泵体的中间水平设有滑轨,滑轨上滑动式设有滑块,滑块顶部设有连杆,连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内压板连接,滑块底部设有固定杆,固定杆上开有一字孔,中心泵体下部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圆盘,圆盘的偏心位置设有滚轴,滚轴位于一字孔内。

优选地,还包括有计数器和接触开关,连杆上方设有计数器,左侧隔膜腔的右侧内壁和右侧隔膜腔的左侧内壁均设有接触开关,接触开关与计数器有线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有斜杆,固定杆右侧上部与连杆底部右侧倾斜设有斜杆,斜杆的倾斜角度为45度。

优选地,隔膜腔的形状为梯形。

优选地,一字孔的孔径为2厘米,一字孔的长度为20厘米。

优选地,中心泵体的材质为不锈钢。

工作原理:当要对一些有腐蚀性的液体进行输送时,首先启动电机工作,带动圆盘转动,进而带动滚轴转动,固定杆随之左右移动,带动连杆左右移动,液体从进液管进入到气动隔膜泵内,通过第一硬质管内的第一单向阀,经过隔膜腔外,然后通过第二硬质管内的第二单向阀从出液管排出。当滑块向左移动时,连杆带动第一隔膜向左移动,右侧隔膜腔内的空气通过气管和空气分配室进入左侧隔膜腔,此时右侧的第一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右侧第二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左侧的第一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左侧的第二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液体进入到右侧的隔膜腔,左侧隔膜腔内的液体通过左侧的第二单向阀排出。反之,当滑块向右移动时,连杆带动第一隔膜向右移动,左侧隔膜腔内的空气通过气管和空气分配室进入右侧隔膜腔,此时左侧的第一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左侧第二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右侧的第一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右侧的第二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液体进入到左侧的隔膜腔,右侧隔膜腔内的液体通过右侧的第二单向阀排出。如此往复,左侧隔膜腔和右侧隔膜腔内的空气不断交换,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对液体进行输送了,两侧同时工作、不间断,输送效率高。

因为还包括有计数器和接触开关,连杆上方设有计数器,左侧隔膜腔的右侧内壁和右侧隔膜腔的左侧内壁均设有接触开关,接触开关与计数器有线路连接。当内压板接触一次接触开关,计数器就会记录一个数据,由于左右两侧的隔膜腔内均有接触开关,所以可以累计计数,这样就可以计量处液体的流量。

因为还包括有斜杆,固定杆右侧上部与连杆底部右侧倾斜设有斜杆,斜杆的倾斜角度为45度,斜杆可以更好地固定连杆,防止连杆在左右移动时会晃动,提高连杆的稳定性。

因为隔膜腔的形状为梯形,第一隔膜在隔膜腔内更好地移动,提高液体的输送效率。

因为中心泵体的材质为不锈钢,不锈钢不容易生锈,耐腐蚀,不易磨损,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左右两侧隔膜腔外同时进行输送,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气体作为动力,能耗低,节约能源,达到了输送效率高、操作简单、能源消耗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气动隔膜泵,2-第一硬质管,3-进液管,4-中心泵体,5-圆盘,6-第一单向阀,7-出液管,8-第二硬质管,9-第二单向阀,10-空气分配室,11-气管,12-第一隔膜,13-外压板,14-内压板,15-隔膜腔,16-滑轨,17-滑块,18-连杆,19-固定杆,20-一字孔,21-电机,22-滚轴,23-计数器,24-接触开关,25-斜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液体输送用气动隔膜泵,如图1-3所示,包括有气动隔膜泵1、第一硬质管2、进液管3、中心泵体4、圆盘5、第一单向阀6、出液管7、第二硬质管8、第二单向阀9、空气分配室10、气管11、第一隔膜12、外压板13、内压板14、滑轨16、滑块17、连杆18、固定杆19、电机21和滚轴22,气动隔膜泵1内中间设有中心泵体4,气动隔膜泵1底部中间设有进液管3,进液管3左右两侧连接有第一硬质管2,第一硬质管2内设有第一单向阀6,气动隔膜泵1顶部中间设有出液管7,出液管7左右两侧设有第二硬质管8,第二硬质管8内设有第二单向阀9,中心泵体4左右两侧设有隔膜腔15,左侧隔膜腔15的左侧和右侧隔膜腔15的右侧均设有第一隔膜12,第一硬质管2和第二硬质管8通过隔膜腔15外侧连通,第一隔膜12的外侧中部设有外压板13,第一隔膜12的内侧中部设有内压板14,中心泵体4上部设有空气分配室10,空气分配室10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气管11,气管11与隔膜腔15连通,中心泵体4的中间水平设有滑轨16,滑轨16上滑动式设有滑块17,滑块17顶部设有连杆18,连杆18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内压板14连接,滑块17底部设有固定杆19,固定杆19上开有一字孔20,中心泵体4下部安装有电机21,电机21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圆盘5,圆盘5的偏心位置设有滚轴22,滚轴22位于一字孔20内。

还包括有计数器23和接触开关24,连杆18上方设有计数器23,左侧隔膜腔15的右侧内壁和右侧隔膜腔15的左侧内壁均设有接触开关24,接触开关24与计数器23有线路连接。

还包括有斜杆25,固定杆19右侧上部与连杆18底部右侧倾斜设有斜杆25,斜杆25的倾斜角度为45度。

隔膜腔15的形状为梯形。

一字孔20的孔径为2厘米,一字孔20的长度为20厘米。

中心泵体4的材质为不锈钢。

工作原理:当要对一些有腐蚀性的液体进行输送时,首先启动电机21工作,带动圆盘5转动,进而带动滚轴22转动,固定杆19随之左右移动,带动连杆18左右移动,液体从进液管3进入到气动隔膜泵1内,通过第一硬质管2内的第一单向阀6,经过隔膜腔15外,然后通过第二硬质管8内的第二单向阀9从出液管7排出。当滑块17向左移动时,连杆18带动第一隔膜12向左移动,右侧隔膜腔15内的空气通过气管11和空气分配室10进入左侧隔膜腔15,此时右侧的第一单向阀6处于打开状态,右侧第二单向阀9处于关闭状态;左侧的第一单向阀6处于关闭状态,左侧的第二单向阀9处于打开状态,液体进入到右侧的隔膜腔15,左侧隔膜腔15内的液体通过左侧的第二单向阀9排出。反之,当滑块17向右移动时,连杆18带动第一隔膜12向右移动,左侧隔膜腔15内的空气通过气管11和空气分配室10进入右侧隔膜腔15,此时左侧的第一单向阀6处于打开状态,左侧第二单向阀9处于关闭状态;右侧的第一单向阀6处于关闭状态,右侧的第二单向阀9处于打开状态,液体进入到左侧的隔膜腔15,右侧隔膜腔15内的液体通过右侧的第二单向阀9排出。如此往复,左侧隔膜腔15和右侧隔膜腔15内的空气不断交换,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对液体进行输送了,两侧同时工作、不间断,输送效率高。

因为还包括有计数器23和接触开关24,连杆18上方设有计数器23,左侧隔膜腔15的右侧内壁和右侧隔膜腔15的左侧内壁均设有接触开关24,接触开关24与计数器23有线路连接。当内压板14接触一次接触开关24,计数器23就会记录一个数据,由于左右两侧的隔膜腔15内均有接触开关24,所以可以累计计数,这样就可以计量处液体的流量。

因为还包括有斜杆25,固定杆19右侧上部与连杆18底部右侧倾斜设有斜杆25,斜杆25的倾斜角度为45度,斜杆25可以更好地固定连杆18,防止连杆18在左右移动时会晃动,提高连杆18的稳定性。

因为隔膜腔15的形状为梯形,第一隔膜12在隔膜腔15内更好地移动,提高液体的输送效率。

因为中心泵体4的材质为不锈钢,不锈钢不容易生锈,耐腐蚀,不易磨损,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