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0505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滑油泵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滑油泵组一般由一级供油泵和多级回油泵组成。根据设计要求,在发动机的全工作包线内,滑油泵组应能够为发动机提供润滑油,并顺畅的回收各滑油腔滑油,并且在发动机停放时能保持供油泵和回油泵之间的密封,滑油箱不能通过滑油泵组往其他滑油腔串油。如果发动机长期停放,滑油箱中滑油通过滑油泵组可串至其他滑油腔甚至外漏,这种情况给发动机维护保障带来很多麻烦,如滑油箱油位测量不准、滑油注油量过多等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泵壳体、级间隔板和泵轴,级间隔板位于供油流路和回游流路之间。

级间隔板呈圆盘形,其盘心处设有与穿过泵轴相配合的通孔,级间隔板的轴向两端端面各开有两个空腔,同一端面上的两个空腔以端面直径为对称轴互相对称,其中一端端面的两个空腔为进油腔,另一端端面的两个空腔为回油腔,级间隔板环形内壁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皮碗和弹簧卡圈,皮碗通过弹簧卡圈固定在所述环形槽内,皮碗用于密封级间隔板和泵轴之间的间隙,级间隔板上开有泄压孔,泄压孔将所述环形槽和所述进油腔连通,通过泄压孔降低皮碗两侧的滑油压差,延长皮碗使用寿命。

优选的,级间隔板环形外壁和泵壳体之间设有密封胶圈,用于提高密封性。

优选的,级间隔板环形外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密封胶圈设置在该环形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通过密封胶圈和皮碗增强级间隔板的密封性,利用泄压孔降低皮碗两侧的滑油压差,延长皮碗使用寿命,降低了发动机的使用风险和维修保障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的整体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级间隔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级间隔板的前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级间隔板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泵壳体1,级间隔板2,泵轴3,密封胶圈4,皮碗5,弹簧卡圈6,泄压孔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泵级间隔板结构,包括泵壳体1、级间隔板2和泵轴3,级间隔板2和泵壳体1均与泵轴3同轴设置,级间隔板2位于供油流路和回游流路之间,图1中,A为供油泵滑油入口,B为供油泵滑油出口,C为回油泵滑油入口,D为回油泵滑油出口。

如图2至图4所示,级间隔板2呈圆盘形,其盘心处设有用于穿过泵轴3的通孔,级间隔板2的轴向两端端面各开有两个空腔,同一端面上的两个空腔以端面直径为对称轴互相对称,其中一端端面的两个空腔与多级泵的转子配合形成进油腔,另一端端面的两个空腔与多级泵的转子配合形成回油腔,级间隔板2环形内壁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皮碗5和弹簧卡圈6,皮碗5通过弹簧卡圈6固定在所述环形槽内,皮碗5用于密封级间隔板2和泵轴3之间的间隙;

级间隔板2环形外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外壁的该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胶圈4,用于提高密封性。

滑油泵组工作时,B处压力一般为0.5MPa~0.7MPa,D处一般为0.05MPa~0.15MPa,由此可知,在供、回油泵之间的级间隔板2上的皮碗5受到油压载荷较大,油压会将皮碗5的腰部推向轴面,加剧皮碗5的唇部摩擦磨损和生热变形,最终导致皮碗5的密封失效,因此在级间隔板2上开设泄压孔7,泄压孔7将所述环形槽和所述进油腔连通,通过泄压孔7降低皮碗5两侧的滑油压差,延长皮碗5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