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8933发布日期:2018-07-10 17:08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循环风扇。



背景技术:

机械风扇起源房顶上,1829年,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转动扇叶带来的徐徐凉风使人感到欣喜,但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很麻烦。

1872年,一个叫约瑟夫的法国人又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这个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精致多了,使用也方便一些。

1880年,美国人舒乐首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再接上电源,叶片飞速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

风扇,指热天借以生风取凉的用具电扇,是用电驱动产生气流的装置,内配置的扇子通电后来进行转动化成自然风来达到乘凉的效果。

循环风扇,其工作原理就是后方空气被吸入内部,通过风机的高速运转,将风流吹送出来,让室内实现空气对流运动,从而实现温度均匀分布。

但是现有的循环风扇结构复杂,通常情况下,前网罩和后网罩堆积的灰尘最多,现有的结构复杂中,当要清洗时,需要从整个结构中拆开才能进行清洗,其过程中容易导致其他零件掉出和对线路造成损坏,不便于拆解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清洗的循环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循环风扇,包括底座组件和循环风扇组件,所述循环风扇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盖的左、右两端,所述循环风扇组件包括扇叶、电机、前网罩、中壳和后网罩,所述中壳为前后贯通的圆柱体,所述前网罩安装于所述中壳的前端,所述后网罩安装于所述中壳的后端,所述前网罩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壳的直径,所述前网罩的外壁与所述中壳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前网罩的外壁与所述中壳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后网罩的直径等于所述中壳的直径。所述电机还设有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外壳安装于所述后网罩上,所述后网罩上设有电线安装管道,所述电线安装管道连接所述电机外壳。

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上盖、底座下盖和耳盖,所述底座下盖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盖底部,所述耳盖具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盖左、右两端。

所述底座组件底部设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具有左右同步电机,所述转动机构带动所述底座组件左、右转动,左、右转动的角度为左、右各30°,所述底座组件底部设有凹槽,所述转动机构设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底座下盖上设有转动连接组件,所述转动连接组件包括转环和定位环,所述循环风扇组件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盖上,所述底座组件内设有上下摆动组件,所述上下摆动组件包括上下同步电机和上下转动连杆,所述上下摆动组件带动所述循环风扇组件上、下摆动,上、下摆动角度为 90°。

所述底座上盖上设有控制面板和遥控器放置槽,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第一显示窗和功能按钮,所述功能按钮具有多个分为开关机按钮、风速加大按钮、风速减小按钮、转动控制按钮、定时按钮和风类调节按钮。

所述后网罩上设有把手。

所述底座组件和所述循环风扇组件内还设有加湿系统,所述加湿系统于所述底座下盖上设有水箱,于所述中壳体内设有加湿喷头。

所述循环风扇组件内设有温湿度监控系统,所述温湿度监控系统为一温湿度传感器。

所述底座上盖、底座下盖、耳盖、前网罩、中壳和后网壳为层状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防水层、防尘层和防静电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风扇利用前网罩、中壳和后网罩结构的设置,前网罩和后网罩能轻易拆出进行单独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风扇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风扇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风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3所示,一种循环风扇,包括底座组件100和循环风扇组件200,所述循环风扇组件20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盖110的左、右两端,所述循环风扇组件200包括扇叶210、电机220、前网罩230、中壳240和后网罩250,所述中壳240为前后贯通的圆柱体,所述前网罩230安装于所述中壳240的前端,所述后网罩250安装于所述中壳240的后端,所述前网罩230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壳 240的直径,所述前网罩230的外壁与所述中壳240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前网罩230的外壁与所述中壳240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卡块231和第二卡块241。所述后网罩250的直径等于所述中壳240的直径。所述电机220还设有电机外壳 252,所述电机220和所述电机外壳252安装于所述后网罩250上,所述后网罩 250上设有电线安装管道251,所述电线安装管道251连接所述电机外壳252。

所述底座组件100包括底座上盖110、底座下盖120和耳盖130,所述底座下盖120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盖110底部,所述耳盖130具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盖110左、右两端。

所述底座组件100底部设有转动机构170,所述转动机构170具有左右同步电机220(图中未显示),所述转动机构170带动所述底座组件100左、右转动,左、右转动的角度为左、右各30°,所述底座组件100底部设有凹槽(图中未显示),所述转动机构170设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底座下盖120上设有转动连接组件180,所述转动连接组件180包括转环181和定位环182,所述循环风扇组件200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组件18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盖110上,所述底座组件100内设有上下摆动组件190,所述上下摆动组件190包括上下同步电机191和上下转动连杆192,所述上下摆动组件 190带动所述循环风扇组件200上、下摆动,上、下摆动角度为90°。

所述底座上盖110上设有控制面板140和遥控器放置槽150,所述控制面板140包括第一显示窗和功能按钮(图中未显示),所述功能按钮具有多个分为开关机按钮(图中未显示)、风速加大按钮(图中未显示)、风速减小按钮(图中未显示)、转动控制按钮(图中未显示)、定时按钮(图中未显示)和风类调节按钮(图中未显示)。

所述后网罩250上设有把手260。

所述底座组件100和所述循环风扇组件200内还设有加湿系统(图中未显示),所述加湿系统于所述底座下盖120上设有水箱(图中未显示),于所述中壳体内设有加湿喷头(图中未显示)。

所述循环风扇组件200内设有温湿度监控系统(图中未显示),所述温湿度监控系统为一温湿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

所述底座上盖110、底座下盖120、耳盖130、前网罩230、中壳240和后网壳为层状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防水层、防尘层和防静电层。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