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座及带底座的手持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87772发布日期:2021-06-01 17:3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底座及带底座的手持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持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出风角度、体型小、重量轻、携带方便、送风距离远的带底座的手持风扇。



背景技术:

手持风扇由于小巧精致、方便携带、便于近距离使用,因此得到较多人的喜爱。目前市面上的手持风扇,长度普遍不低于200mm,宽度普遍不低于100mm,仍具有较大的体积,手持使用以及携带时仍不够方便。有的手持风扇还搭配有底座,将手持风扇插接于底座上时可放置于桌面或台面使用,无需手持。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手持风扇及其底座还存在以下缺点:

一、手持风扇插接于底座内之后不能调整倾斜角度,导致手持风扇的出风方向只能水平,而不能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因此使用效果及使用体验均不佳;

二、手持风扇的风扇头仍由扁平的全开放式前后网罩组成,利用了侧面进风,并且电机转速低,因此风压不足,导致出风发散,送风距离较短,所以吹风距离近,仅适合30-50公分距离使用,不适合远距离甚至一米外使用;如果增加电机转速则会带来明显的陀螺效应以及较大噪音;

三、扇叶面积大,手持时头重脚轻,握感不佳;

四、扇叶明显裸露,手指容易接触扇叶,并且容易卷到长发,使用时具有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节出风角度,并且体型小、重量轻、携带方便、送风距离远、安全性高、没有明显陀螺效应的带底座的手持风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调节手持风扇的出风角度的底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出风角度、体型小、重量轻、携带方便、送风距离远、安全性高、没有明显陀螺效应的带底座的手持风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底座,适用于手持风扇,所述底座上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插接部及位于上方的第二插接部,且所述第一插接部呈半球形并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插接部由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顶部向上逐渐扩张形成并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及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中心线向外倾斜而与之呈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抵接面沿所述底座的中心线延伸或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中心线倾斜。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的中心线之间呈第二夹角。

较佳地,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均介于5°-15°之间。

较佳地,所述底座的外壁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顶部之间形成弧形的引导部。

较佳地,所述底座还包括充电结构,所述充电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插接槽下方的充电电路板、设于所述充电电路板的充电弹针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并电连接于所述充电电路板的充电接口,所述充电弹针呈伸缩结构并凸伸于所述插接槽内,且所述充电弹针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中心线倾斜而与之呈所述第一夹角。

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带底座的手持风扇,其包括手持风扇以及如上所述的底座;其中,手持风扇包括相连的风扇头及手柄,所述风扇头内设有相连的电机、叶轮,所述风扇头包括风扇外壳、固定导叶及导流罩;风扇外壳呈长筒状结构且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径小于所述风扇外壳内形成的空气流道的直径,所述风扇外壳内还设有与其内壁相间隔的内筒;多个所述固定导叶间隔地设于所述内筒与所述风扇外壳的内壁之间,各所述固定导叶均呈片状结构且其长度方向沿所述风扇外壳的轴向延伸,各所述固定导叶的一端均延伸于所述出风口处;导流罩呈中空结构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所述导流罩的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内筒,所述导流罩的密封端位于所述出风口处并呈弧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风扇头还包括进风罩及出风罩,进风罩安装于所述进风口处,所述进风罩呈格栅状、蜂窝状或者具有多个均匀设置并呈弯曲状的进风导叶,各所述进风导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相反,进风导叶的设置使得风阻更小,进风更顺畅;出风罩呈环形结构并卡接于所述风扇外壳的出风口一端,所述出风罩与所述风扇外壳的外壁形成弧形过渡;并且,呈长筒状结构的风扇外壳使进风罩、出风罩距离扇叶距离更远,手指或杂物更加难以接触到扇叶,使用更安全放心。

较佳地,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内筒并使所述叶轮正对所述进风罩,且所述叶轮与所述风扇外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1.6毫米,结合电机的高转速,实现了超高风压,送风距离更远。

较佳地,所述叶轮的扇叶长度与所述固定导叶的长度之比小于等于1:2,因此,气流旋转流出与风扇外壳时形成有效的粘性,大幅提升了气流的聚焦效果,实现了超远的吹送距离。

较佳地,所述电机的磁环直径与所述叶轮的扇叶长度之比大于等于2:1,区别于传统轴流风扇的电机磁环直径与扇叶长度比小于等于1:3;从而大幅降低了陀螺效应。

较佳地,所述电机的转速大于等于4000转,通过调高电机转速以提升风量和风压。

较佳地,所述内筒内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内筒分隔成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内凸设有一安装轴,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轴;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卡合孔,所述导流罩的开口端设有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相对应的卡接端,所述卡接端设有多个可与所述卡合孔可分离地卡接的卡合块。

较佳地,所述手持风扇还包括一呈中空结构的连接柱,所述风扇外壳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手柄内部的安装孔,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且其一端凸伸于所述第一部分,通过连接柱来进行走线,避免线路干扰。

较佳地,所述手柄的底部设有第一金属片及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呈圆环形,所述第二金属片呈圆形,所述第二金属片穿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片内并与之绝缘设置,所述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二金属片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并用于和所述底座配合以对所述手持风扇进行充电。

较佳地,所述手持风扇的长度小于等于162.5mm、宽度小于等于50.5mm、厚度小于等于52.5mm,本手持风扇的体型小巧,重量轻,携带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底座,其插接槽具有呈半球形的第一插接部以及向上逐渐扩张形成的第二插接部,并且第二插接部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及第二抵接面,第一抵接面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并具有第一夹角,因此,当手柄插接于插接槽内后,手柄抵靠于第二插接部的第一抵接面而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从而可以使手持风扇的出风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也呈一夹角,即,手持风扇的出风方向可向上或向下调节,从而实现出风方向的快速调节。

对应地,本发明的带底座的手持风扇也具有上述效果。此外,由于手持风扇的风扇外壳的出风口一端间隔地设有多个固定导叶,并且出风口的内径小于风扇外壳内形成的空气流道的直径,因此能够通过体积压缩增加风压,并且体积压缩在出风口一端,更利于气流聚集,从而增加送风距离远;再者,出风口处设置呈中空结构的导流罩,导流罩的密封端位于出风口处并呈弧形结构,导流罩可以大大降低涡流及噪音,使风扇没有明显陀螺效应,使用体验更舒适;另外,风扇外壳呈长筒状结构,使扇叶位于风扇外壳内并远离进风口、出风口,因此手指或杂物更加难以接触到扇叶,使用更安全放心;最后,该手持风扇的体型整体减小,重量轻,握感更佳,携带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带底座的手持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手持风扇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手持风扇的后视图。

图4是图2中手持风扇的侧视图。

图5是图2中手持风扇的剖视图。

图6是图2中手持风扇的分解图。

图7是图2中手持风扇的另一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手持风扇的风扇壳体与手柄的分解图。

图9是图8中风扇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风扇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另一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手持风扇的电机及叶轮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底座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2的分解图。

图18是图12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19是本发明底座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带底座的手持风扇的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带底座的手持风扇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带底座的手持风扇1,其包括手持风扇100及底座200,手持风扇100可单独手持使用,也可以插接于底座200内而放置于桌面或台面上使用,并且当手持风扇100插接于底座200内使用时,可以方便、快速地调节手持风扇100的出风角度,从而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及使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所提供的手持风扇100相较于现有的手持风扇具有更小的体积,具体为,该手持风扇100的长度l小于等于162.5mm,宽度w小于等于50.5mm,厚度h小于等于52.5mm,参看图3-4所示;相较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手持风扇(长度普遍不低于200mm,宽度普遍不低于100mm),本发明的手持风扇100的体型更小巧,重量更轻,携带更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的带底座的手持风扇1,其手持风扇100的尺寸并不以上述数值范围为限,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另外设置其尺寸范围,并且对于其他任意尺寸的手持风扇100,均可与相应的底座200配合实现出风角度的调节。

下面结合附图1-23所示,对本发明中的手持风扇100及底座2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先结合图1-图5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手持风扇100,其包括风扇头110、手柄120、电机130、叶轮140、电源150以及控制组件160。其中,风扇头110整体呈长筒状结构且两端形成进风口1111、出风口1112。电机130、叶轮140安装于风扇头110内并且相连接,电机130用于驱动叶轮140转动,叶轮140正对进风口1111,并且叶轮140距离所述进风口1111、出风口1112均具有一定距离,即,叶轮140收容于长筒状的风扇头110内而不外露,使用过程中,手指或杂物难以接触到扇叶,使用更安全放心。手柄120的上端连接于风扇头110的大致中部,手柄120的下端部形成与底座相适配的插接端(详见后述);电源150、控制组件160分别设于手柄120内并分别与电机130电连接。

下面结合图5-图7、图11所示,本发明中,叶轮140包括轮毂141、连接于轮毂141的多个扇叶142以及连接于轮毂141的转轴143(见图6),转轴143用于和电机130相连接,由于本发明手持风扇100的整体体积以及风扇头110的体积相较于现有手持风扇均缩小,因此扇叶142面积相应减小,使该手持风扇100在手持时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与此同时,本发明中采用高转速的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具体采用转速达到每分钟4000转-1万转的电机130,由此来提升风量和风压,达到增大送风距离的目的。

继续参看图11所示,本发明中,所述电机130的磁环直径d3(包括外壳)与扇叶142的长度l1之比大于等于2:1,区别于传统轴流式手持风扇的电机磁环直径(包括外壳)与扇叶的长度之比小于等于1:3,使本发明的手持风扇100可以大幅降低陀螺效应。

参看图5所示,本发明中,扇叶142与风扇头110的风扇外壳111(详见后述)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1.6毫米,结合电机13的高转速,实现了超高风压,因此送风距离更远。

继续参看图5-图7,所述风扇头110包括风扇外壳111、固定导叶112、导流罩113、进风罩114及出风罩115。其中,风扇外壳111呈长筒状结构且两端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1111、出风口1112,进风罩114安装于所述进风口1111处,出风罩115卡接于所述出风口1112一端,并且风扇外壳111内还设有与其内壁相间隔的内筒116,电机130安装于内筒116,呈长筒状结构的风扇外壳111使得进风罩114、出风罩115距离扇叶142的距离更远,手指或杂物更加难以接触到扇叶142,使用更安全放心。多个固定导叶112沿径向间隔地设于内筒116与风扇外壳111的内壁之间,各固定导叶112的一端均延伸于所述出风口1112处,固定导叶112所形成的引流结构,可以使出风聚拢,从而提高风压及风速,使送风距离更远。导流罩113呈中空结构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导流罩113的开口端连接于内筒116,导流罩113的密封端位于所述出风口1112处并呈弧形结构,导流罩113的设置不仅可以隔绝风扇100运行时所产生的内部噪音,达到降噪的效果,还具有减小涡流的作用,同时还使得手持风扇100的外观更美观。

继续结合图3、图5-图7所示,进风罩114具有多个均匀设置并呈弯曲状的进风导叶1141,并且各进风导叶1141的弯曲方向与叶轮140的转动方向相反,参看图3,进风导叶1141的设置使得风阻更小,进风更顺畅。当然,进风罩114并不限于采用进风导叶1141的结构设置,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风罩114可以设置成格栅状或蜂窝状或其他形状。

本发明中,进风罩114与风扇外壳111之间通过第一卡合结构相卡接。具体地,该第一卡合结构包括凹设于进风罩114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凹陷部1142(参看图6所示)以及凸设于风扇外壳111的内壁上的多个第一凸起部1113(参看图8所示),第一凸起部1113的形状、大小与第一凹陷部1142相配合,其中,第一凹陷部1142可以是凹槽或通孔等,第一凸起部1113可以是凸块、凸肋等。进风罩114安装时,其侧壁伸入风扇外壳111的进风口1111一端并使其上第一凹陷部1142与第一凸起部1113相卡接。可理解地,第一凸起部1113、第一凹陷部114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

下面结合图5-11所示,更进一步地,风扇外壳111的出风口1112一端收拢形成出风端,使出风口1112的内径d1小于风扇外壳111内形成的空气流道的直径d2(见图9),由此通过体积压缩来增加风压,并且体积压缩在轴向的出风口1112一端,更利于气流聚集,从而增加送风距离。

另外,出风罩115呈环形结构,且出风罩115与出风端之间通过第二卡合结构相卡接,并且出风罩115与风扇外壳111的外壁形成弧形过渡,如图5所示。具体地,该第二卡合结构包括凹设于出风罩115的内壁上的多个第二凹陷部1151(如图7所示)以及凸设于出风端的外壁上的多个第二凸起部1114(如图8所示),第二凸起部1114的形状、大小与第二凹陷部1151相适应,其中,第二凹陷部1151可以是凹槽或通孔等,第二凸起部1114可以是凸块、凸肋等。当出风罩115卡接于出风端时,使第二凸起部1114卡合于第二凹陷部1151内实现连接。当然,第二凸起部1114、第二凹陷部1151的设置位置可互换。

继续结合图5-图6、图9-10所示,每个固定导叶112均呈平直的片状结构且其长度方向沿风扇外壳111的轴向延伸,固定导叶112的宽度由内筒116向出风口1112方向逐渐收窄并呈弧形,固定导叶112的弧形边1121与导流罩113略间隔。本发明中,所述扇叶142的长度l1与固定导叶112的长度之比小于等于1:2,因此,气流旋转流出于风扇外壳111时形成有效的粘性,大幅提升了气流的聚焦效果,实现了超远的吹送距离。

继续结合图5-图7、图9-10所示,所述内筒116内还设有一隔板1161,该隔板1161将内筒116分隔成第一部分116a及第二部分116b。其中,第一部分116a内凸设有一安装轴1162,该安装轴1162具体与隔板1161一体成型,电机130安装于该安装轴1162。导流罩113安装于第二部分116b。

具体地,导流罩113的开口端具有收缩形成的卡接端,该卡接端的外径与第二部分116b的内径相对应,该卡接端与第二部116b分之间通过第三合结构相卡接。具体地,该第三卡合结构包括开设于第二部分116b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三凹陷部1163(见图9-10)以及凸设于卡接端的外壁上的多个第三凸起部1131(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凹陷部1163为通孔,当然并不限于此,将其开始为凹槽同样可行,第三凸起部1131为与前述通孔相适配的凸块,当然,其还可以设置为凸肋等,只要能够与第三凹陷部1163稳固卡接即可。安装导流罩113时,导流罩113的卡接端伸入第二部分116b内并使第三凸起部1131卡入第三凹陷部1163内实现连接,参看图5所示。

再次参看图5-图7、图9所示,所述风扇头110内还设有一呈中空结构的连接柱117,连接柱117的一端沿其径向向外凸伸形成抵接部1171。风扇外壳111上开设有连通手柄120的内部的安装孔1115,连接柱117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115内,并使抵接部1171抵触与风扇外壳111的外壁,连接柱117的另一端凸伸于内筒116的第一部分116a,参看图5,通过连接柱117来进行走线,避免线路外露,保证手持风扇100的安全以及美观。

结合图1-图5所示,本发明中,手柄120的下端所形成的插接端120a呈半球形,当手柄的插接端120a插接于底座200后,可沿着底座200进行360°旋转,使得手持风扇100的使用更方便,并且,通过插接端120a与底座200的配合,能够调节手持风扇100的出风角度(详见后述)。

结合图5-8所示,本发明中,手柄120包括可拆卸地卡接的第一壳体121及第二壳体122,第一壳体121连接于风扇外壳1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21与风扇外壳111一体成型,当然并不限于此种成型方式,两者单独成型后再连接为一体并不影响其功能的实现。第二壳体122连接于第一壳体121后,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之间围成一第一容置空间,电源150、控制组件160均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之间通过第四卡合结构相卡接,该第四卡合结构包括第四凹陷部及第四凸起部,并且,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中的一者还凸设有卡合片,第四凹陷部开设于所述卡合片上,第四凸起部设于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中的另一者并与第四凹陷部相配合,通过第四凸起部与第四凹陷部之间可拆卸地卡接,实现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的可拆卸连接。

继续结合图5-10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21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的按键孔1211,并且第一壳体121的侧壁的边缘处凸设有多个卡合片1212,卡合片1212上开设第四凹陷部1213,该第四凹陷部1213具体为卡合孔,但并不限于此。对应地,第二壳体122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的充电孔1221,同时第二壳体122的内壁上设有凹槽1222,凹槽1222的形状、大小与卡合片1212相对应,于凹槽1222内设置第四凸起部1223,该第四凸起部1223优选为凸块,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卡接时,卡合片1212伸入凹槽1222内并使第四凸起部1223卡合于第四凹陷部1213内实现连接。

再次参看图5-图7所示,控制组件160包括按键161、第一充电接口162及电路板163,控制组件160安装于手柄120内,按键161凸设于按键孔1211内,第一充电接口162凸设于充电孔1221内。电源150容置于手柄120内位于手柄120的下端,电源150用于对电路板163及电机130供电。其中,电源150及控制组件160的原理及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设置方式,因此不再详细说明。

再次参看图2所示,更优选地,手柄120的底部还设有用于对电源进行充电的第一充电结构170,插接端120a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未标号),第一充电结构170设于通孔内并露出于手柄120。具体地,该第一充电结构170包括第一金属片171及第二金属片172,其中,第一金属片171呈圆环形,第二金属片172呈圆形,第一金属片171安装于前述通孔内,第二金属片172内穿设于第一金属片171并与之绝缘设置,第一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2分别电连接于电源150。当手柄120插接于底座200上后,第一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2可与底座200上的充电弹针242(详见后述)接触导通,从而通过底座200对电源150进行充电,并且可以保证手柄120在底座200内360°旋转而不产生干涉,使手持风扇100的使用方式更多元化,使用更方便。

可理解地,第一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2并不限于上述套设结构,只要保证两者能够与底座200上的充电弹针242接触,并且两者的接触面为连续平面,即可实现手持风扇100的充电及自由旋转。

结合以上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手持风扇100,可通过手柄120上的第一充电接口162对其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手柄120底部的第一充电结构170与底座200配合进行充电,使用方式更多样、更方便。

下面结合图12-图23所示,对本发明之底座200的不同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

先参看图12-图16所示,本发明底座200的第一实施例中,底座200上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插接槽210,该插接槽210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插接部211及位于上方的第二插接部212,参看图15所示。其中,第一插接部211呈半球形并与手柄120的插接端120a相适配,并且该第一插接部211倾斜设置,具体为,第一插接部211的中心线p2与竖直方向呈第二夹角a2,也即,第一插接部211的中心线p2与底座200的中心线p1之间具有第二夹角a2,第二夹角a2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但不宜过大,以防止手柄插入底座200后沿第一抵接面2121倾斜而倾倒。

如图15所示,第二插接部212由第一插接部211的上端向上逐渐扩张形成,并且该第二插接部212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2121及第二抵接面2122,第一抵接面2121的高度大于第二抵接面2122的高度,也即,第一抵接面2121的顶部到其与第一插接部211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抵接面2122的顶部到其与第一插接部211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一抵接面212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而具有第一夹角a1,具体为,第一抵接面2121由其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而远离底座200的中心线p1,该第一夹角a1同样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且不宜过大,以防止手柄120插入底座200后沿第一抵接面2121倾斜而倾倒。在本发明中,第一夹角a1、第二夹角a2大致相同且优选介于5°-15°之间,当然但并不限于上述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a1、第二夹角a2均设置为7.5°,这样,既能保证手柄120插接于底座200后的稳定性,又能实现手持风扇100的出风角度的调节。

另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抵接面2122相对于竖直方向略微向外倾斜或者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但并不限于此处设置方式。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抵接面2122也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而靠近第一抵接面2121倾斜或远离第二抵接面2122,也即,第二抵接面2122向第一抵接面2121所在方向倾斜或向远离第一抵接面2121的方向倾斜。

如图12-17所示,更进一步地,底座200的外壁的顶部与第二插接部212的顶部之间形成弧形的引导部213,该引导部213由第二插接部212的顶部向上、向外逐渐扩张形成,通过弧形引导部213的设置,使得手持风扇从任何角度插入插接槽210时更容易,由此增加使用便捷性。

结合图12-17、图21-23所示,当手持风扇100插接于底座200上时,手柄120的插接端120a容纳于插接槽210的第一插接部211,同时,手柄120的第一壳体121或第二壳体122抵靠于第二插接部212的第一抵接面2121,即,手柄120沿第一抵接面2121倾斜,使手柄120相对于竖直方向(即底座200的中心线p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a1,从而使手持风扇100向前倾斜或向后倾斜7.5°,使得出风方向具有上下7.5度左右的角度调节范围。

具体参看图21-22所示,其展示了手持风扇100正向插接于底座200上的示意图,即,手柄120的插接端120a容纳于第一插接部211内,手柄120的第二壳体122抵靠于第二插接部212的第一抵接面2121,使手持风扇100向后倾斜7.5度,同时手柄120的插接端120a在第一插接部211抵顶下可防止手持风扇100向后倾倒,由此使得手持风扇100的出风方向f相较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同理,当手持风扇100反向插接于底座200上的状态可参看图23所示,此时,手柄120的第一壳体121抵接于第二插接部212的第一抵接面2121,这样使手持风扇100的出风口向下倾斜,即,使手持风扇100的出风方向f相较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再次结合图12-图18所示,本发明中,对于底座200的整体外形并不作具体限定,其外形可以需要灵活设置以使底座200具有良好外观。

参看图17-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00包括相卡接的上壳体220及下壳体230;其中,插接槽210成型于上壳体220,下壳体230用于支撑于桌面或台面。具体地,上壳体220具有相间隔设置的外侧壁221及内侧壁,该内侧壁即为插接槽210的侧壁,上壳体220的外侧壁221的顶端与内侧壁的顶端之间弧形过渡而形成所述引导部213,同时,上壳体220的外侧壁221呈外凸的弧形结构,该外侧壁221可呈规则形状或非规则形状,上壳体220的这种结构设置,使底座200的外形更美观。

本实施例中,下壳体230包括底板231及连接于底板231的侧板232,侧板232的外径与上壳体220的内径相对应,底板231呈平面结构,这样可保证底座200能够稳定地放置于桌面或台面。上壳体220、下壳体230安装时,下壳体230的侧板232伸入上壳体220内,上壳体220及下壳体230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当然,上壳体220、下壳体22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通过相配合的凹陷部及凸起部相卡接。

更优选地,下壳体230的底板231上还可以进一步设置防滑的垫脚233,通过垫脚233的设置,使底座200放置于桌面或台面上更稳定。

再次参看图15-图17所示,所述底座200内还可以进一步设置第二充电结构240,该第二充电结构240用于对插接于底座200上的手持风扇100进行充电。具体地,第二充电结构240包括充电电路板241、充电弹针242以及第二充电接口243,充电弹针242连接于充电电路板241,且充电弹针242的直径小于1mm并具有3mm的伸缩量,当然,充电弹针242的直径以及伸缩量并不限于此,充电弹针242凸伸于前述插接槽210内并与竖直方向呈第二夹角a2,即,充电弹针242与竖直方向(或与底座200的中心线p1之间)也呈7.5°夹角,这样,当手持风扇100的手柄120插入插接槽210时,手柄120底部的第一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2分别接触两个充电弹针242并下压两个充电弹针242,使充电电路导通,因此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底座200来给手持风扇100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00的上壳体220、下壳体230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并且上壳体220的底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容置空间及插接槽210的通孔(未标号,参看图15),充电电路板241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并与水平方向呈7.5°夹角,这样使得充电弹针242穿过通孔而凸伸于插接槽210内并与竖直方向呈7.5°夹角。同时,上壳体220的外侧壁221上还开设有穿设孔,第二充电接口243安装于所述通孔内并电连接于充电电路板241。

结合以上描述,由于手柄120的底部设有第一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2,因此,当手柄120插接于所述插接槽210内后,手柄120可在底座200内360°旋转,并能保证两个充电弹针242始终与第一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2导通实现充电。

参看图19-图20所示,本发明底座200的第二实施例中,其与上述两个实施例相比,插接槽210的设置方式完全相同,并且可选性地设置第二充电结构240,因此不再赘述,不同之处仅在于:底座200的外形。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220的顶部具有沿其径向延伸的延展部222,该延展部222呈倾斜的平面结构,延展部222由引导部213的外缘沿其径向向外、向上倾斜延伸形成,如图20所示,并且,延展部222的下表面还凸设有加强肋223。下壳体230呈筒状结构,其具有呈平面结构的底板231及连接于底板231并间隔设置的外侧壁232和内侧壁233,安装时,上壳体220容置于下壳体230内并使加强肋223抵接于内侧壁233,同时延展部222与外侧壁221之间相互卡接实现连接,底板231可保证底座200平稳地支撑手持风扇100。

综上,由于本发明的带底座的手持风扇1,首先,由于底座200上设置的插接槽210具有呈半球形的第一插接部211以及向上逐渐扩张形成的第二插接部212,并且第二插接部212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2121及第二抵接面2122,第一抵接面212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并具有第一夹角a1,因此,当手柄120插接于插接槽210后,手柄120抵靠于第二插接部212的第一抵接面2121而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从而可以使手持风扇100的出风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也呈一夹角,即,手持风扇100的出风方向可向上或向下调节,从而实现出风方向的快速调节。其次,手持风扇100的风扇外壳111的出风口1112一端间隔地设有多个固定导叶112,并且出风口1112的内径d1小于风扇外壳111内形成的空气流道的直径d2,因此能够通过体积压缩增加风压,并且体积压缩在出风口1112一端,更利于气流聚集,从而增加送风距离远;另外,出风口1112处设置呈中空结构的导流罩113,导流罩113的密封端位于出风口1112处并呈弧形结构,导流罩113可以大大降低涡流及噪音,使风扇没有明显陀螺效应,使用体验更舒适;再者,风扇外壳111呈长筒状结构,使扇叶142位于风扇外壳111内并远离进风口1111、出风口1112,因此手指或杂物更加难以接触到扇叶142,使用更安全放心;最后,该手持风扇100的体型整体减小,重量轻,握感更佳,携带更方便。

本发明带底座的手持风扇1所涉及到的其他部分结构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