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混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87756发布日期:2021-06-01 17:3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混流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混流风机。



背景技术:

许多生产生活场合需要加强散热,以避免热量累积。例如,许多电气电子元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散热,以避免由于热量累积造成元件损毁。

目前主要的散热手段是采用风机散热。风机可提供一定风压和风量的散热风实现散热,是目前许多场合尤其是电气电子元件散热的主要手段。散热风的风压和风量对于散热效果都呈正相关特性,因此,要获得好的散热效果,就需要风机提供的散热风风压和风量都能够满足要求。

现有技术下,散热风机可分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结合两者特点的混流风机。上述风机提供的散热风各有特点。一般而言,离心风机具有高风压的特点,但风量小;而轴流风机具有大风量的特点,但风压低;而混流风机在风量和风压上取二者的折衷,可获得较大风量、较高风压的散热风,在上述散热风的特性指标上比较均衡,适合于一些对散热要求较高的场合。

散热风机工作的场合通常是高温环境,风机在工作时电机自身会产生热量,电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内工作对电机性能要求较高,电机使用寿命降低,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冷却液的方式为风机的电机做冷却,但冷却液升温慢的同时降温也慢,在风机不工作时冷却液减缓了电机的降温速度,增加电机处于高温环境内的时长,反而降低了对电机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混流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混流风机,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及设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风扇,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固定环内,所述固定环顶部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弹簧,所述固定环底部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弹簧;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储液腔,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液腔内装有冷却液,当所述风机工作时,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所述第二储液腔内;风机在工作时,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冷却液通过第二储液腔侧壁与电机相接触,利用冷却液对电机起冷却作用,将电机温度控制在指定范围内,避免电机温度过度上升,对电机起保护作用;当风机停止工作时,冷却液从第二储液腔内流至第一储液腔内,冷却液进入到第一储液腔内,使冷却液在第一储液腔内冷却,避免冷却液对电机的降温造成阻碍,提升电机冷却速度,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电机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被固定在固定环内,电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通过第一固定弹簧和第二固定弹簧吸收,避免电机的震动传递至壳体上对设备造成影响,增加风机使用的平稳性;冷却液根据风机的工作状态在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之间流动,在为电机提供冷却作用的同时不影响电机停止后的冷却速度,较大的改善了风机的使用环境,为风机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

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弹簧,所述第一连接弹簧一端设有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为磁铁制成,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储液腔底部设有第二推板,所述第二推板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板往上运动的线轮。

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的输液腔,所述第二储液腔内设有隔板,所述第二储液腔侧壁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隔板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二储液腔顶部和底部留有间隙,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两组转辊,所述两组转辊上绕设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上设有多个第四推板,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同步带转动的第二转轮。

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腔内设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上设有多个第三推板,所述第一活动腔一侧设有第一通腔;所述第一活动腔另一侧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转轮设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轮通过一第一连接轴想连,所述第二转轮上设有多个所述第四推板相配合的第五推板,所述第二活动腔一侧设有第三活动腔,所述线轮设于所述第三活动腔内,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线轮转动的传动轴。

所述线轮上绕设有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连接绳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二推板上,所述第三活动腔内壁上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二连接弹簧,所述第二连接弹簧一端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设有第一推杆,所述线轮上设有与所述传动轴相配合的传动孔,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有第三活动槽,所述传动轴设于所述第三活动槽内,所述传动轴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弹簧;所述第三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四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内设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一端设有第二推杆,所述第四活动槽内设有第二电磁铁。

所述第一储液腔顶部设有第五活动槽,所述第五活动槽内设有第三推杆,所述第三推杆设于所述第二推板上方,所述第三推杆顶部设有第四连接弹簧,所述第五活动槽与所述第二活动槽相通;所述固定环上设有多个第二通腔,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腔相同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槽,所述第一连接管底部设有多个第三通槽,当所述第二通槽开启时,所述第三通槽关闭。

所述第一连接管底部设有第四活动腔,所述第四活动腔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四活动腔相通的第五活动腔,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活动腔相配合的第三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多个第四通槽,所述第三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五通槽,当所述第四通槽与所述第三通槽相对齐时,所述第五通槽与所述第二通槽相错开,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五活动腔的连接腔,所述第三挡板上设有第二连接绳,所述第二连接绳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一推板上,所述第四活动腔内壁上设有弹性弧片。

所述第二通腔内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穿设有第二连接轴和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设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三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传动轮相配合的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直径大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直径,所述第三传动轴底部设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传动轴顶部设有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一风扇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传动轮相配合的传动槽;所述第二传动轮上设有第六活动腔,所述第六活动腔内设有配重球。

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侧壁上设有两组第六活动槽,所述第六活动槽内穿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相配合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六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相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传动杆一侧的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五连接弹簧,所述传动杆另一侧的第二滑块上设有第六通槽,所述第六通槽内穿设有连接杆,所述第二滑槽侧壁上设有出气口,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与所述出气孔相配合的第一挡块,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连接杆一端设有第二挡块。

所述第一连接块底部设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腔相通的第一聚风槽;所述固定环底部设有第二聚风槽,所述第二聚风槽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聚风槽相通的储气腔,所述储气腔内设有第六连接弹簧,所述第六连接弹簧一端设有第六推板。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冷却液根据风机的工作状态在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之间流动,在为电机提供冷却作用的同时不影响电机停止后的冷却速度,较大的改善了风机的使用环境,为风机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沿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沿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的b处放大图。

图8为图3中沿d-d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的c处放大图。

图10为图9中的d处放大图。

图11为图3中沿e-e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e处放大图。

图13为图3中沿j-j处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的f处放大图。

图15为图2的右视图。

图16为图15中沿f-f处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的g处放大图。

图18为图15中沿g-g处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中的h处放大图。

图20为图2的俯视图。

图21为图20中沿h-h处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1中的i处放大图。

图23为图20中沿i-i处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3中的j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4所示,一种新型混流风机,包括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电机3及设于所述电机3输出轴上的第一风扇31,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连接块24,所述第一连接块24上设有固定环2,所述电机3设于所述固定环2内,所述固定环2顶部设有第一固定板21,所述第一固定板21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弹簧211,所述固定环2底部设有第二固定板22,所述第二固定板22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弹簧221;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一储液腔,所述固定环2上设有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液腔内装有冷却液,当所述风机工作时,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所述第二储液腔内;风机在工作时,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冷却液通过第二储液腔侧壁与电机相接触,利用冷却液对电机起冷却作用,将电机温度控制在指定范围内,避免电机温度过度上升,对电机起保护作用;当风机停止工作时,冷却液从第二储液腔内流至第一储液腔内,冷却液进入到第一储液腔内,使冷却液在第一储液腔内冷却,避免冷却液对电机的降温造成阻碍,提升电机冷却速度,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电机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被固定在固定环内,电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通过第一固定弹簧和第二固定弹簧吸收,避免电机的震动传递至壳体上对设备造成影响,增加风机使用的平稳性;冷却液根据风机的工作状态在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之间流动,在为电机提供冷却作用的同时不影响电机停止后的冷却速度,较大的改善了风机的使用环境,为风机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

如图16、18所示,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弹簧2101,所述第一连接弹簧2101一端设有第一推板210,所述第一推板210为磁铁制成,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储液腔底部设有第二推板220,所述第二推板220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复位弹簧2201,所述第一连接块24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板220往上运动的线轮245;第一储液腔设于第二储液腔下方,第一储液腔的截面积大于第二储液腔的截面积,当电机停止工作后,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流回至第一储液腔内,利用第一储液腔较大侧壁提升冷却液的散热效果,使冷却液快速冷却;当电机工作时,第一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在第一电磁铁磁力作用下推动第一推板往第一储液腔中部移动,第一推板移动至第二推板一侧,直至第一推板抵在第二推板侧壁上,利用第一推板减小第一储液腔内空间,线轮转动带动第二推板往上运动,第二推板推动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往上运动,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往第二储液腔内流动,将冷却液注入到第二储液腔内以便为电机提供冷却效果。

如图4、1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块24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的输液腔,所述第二储液腔内设有隔板23,所述第二储液腔侧壁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隔板23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二储液腔顶部和底部留有间隙,所述隔板23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两组转辊231,所述两组转辊231上绕设有同步带232,所述同步带232上设有多个第四推板233,所述第一连接块24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同步带232转动的第二转轮243;电机工作时第二转轮转动,第二转轮转动带动同步带转动,同步带底端转动方向与冷却液流动的方向相同,从输液腔内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撞击在第四推板上,同步带转动时使第四推板不断的推动冷却液往第二储液腔内流动,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在第四推板作用下在第二储液腔内流动,隔板一侧的冷却液对电机做冷却处理时,隔板另一侧的冷却液处于远离电机一侧,降低冷却液的升温速度;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第二储液腔内装满冷却液后侧壁膨胀,第二储液腔侧壁抵在电机侧壁上,利用第二储液腔侧壁对电机起辅助固定作用,此时第二储液腔侧壁贴合在电机上,冷却液充分与电机侧壁相接触,提升冷却液对电机的冷却效果;电机在工作时第一风扇在电机作用下转动,在第一风扇作用下在壳体内形成定向流动的气流,固定环除充满冷却液的第二储液腔侧壁位置处其余位置与电机侧壁均留有空隙,气流从电机与固定环的空隙处流过,与冷却液相互配合对电机起冷却作用,提升对电机的冷却效果。

如图4、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块24上设有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腔内设有第一转轮241,所述第一转轮241上设有多个第三推板242,所述第一活动腔一侧设有第一通腔;所述第一活动腔另一侧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转轮243设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所述第一转轮241与所述第二转轮243通过一第一连接轴想连,所述第二转轮243上设有多个所述第四推板233相配合的第五推板244,所述第二活动腔一侧设有第三活动腔,所述线轮245设于所述第三活动腔内,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线轮245转动的传动轴249;风机在工作时,第一风扇转动形成定向气流,气流从第一通腔内经过后撞击在第三推板上,第三推板带动第一转轮转动,第一转轮带动第二转轮转动,第五推板嵌入到第四推板上,第五推板推动第四推板移动,从而使同步带在第二储液腔内转动,使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处于流动状态,减缓冷却液的升温速度,对冷却液做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对电机的冷却效果;第一线轮在转动时带动线轮一同转动,为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从而使电机在工作时线轮即可自动转动,保证电机在工作时第一储液腔内冷却液自动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利用第一风扇转动产生的气流作为带动第一转轮转动的动力,避免给电机造成负担,减缓电机升温速度,同时气流在往上运动时带动第一转轮顺时针转动,保证第二转轮传动至同步带时使第四推板的移动方向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同,以便更好的将冷却液引入到第二储液腔内,利用冷却液对电机起良好冷却效果。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活动腔底部设有斜槽,使进入到第二活动腔内的冷却液可自动从第二活动腔内流出。

如图16所示,所述线轮245上绕设有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连接绳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二推板220上,所述第三活动腔内壁上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二连接弹簧2430,所述第二连接弹簧2430一端设有固定块2410,所述固定块2410上设有第一推杆2420,所述线轮245上设有与所述传动轴249相配合的传动孔,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有第三活动槽,所述传动轴249设于所述第三活动槽内,所述传动轴249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弹簧248;所述第三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四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内设有支撑弹簧247,所述支撑弹簧247一端设有第二推杆246,所述第四活动槽内设有第二电磁铁;电机工作时带动第一风扇转动,气流从第一通腔内通过,气流带动第一转轮转动,第一转轮将动力传递至线轮上,线轮转动拉动第一连接绳,第一连接绳拉动第二推板往上运动,第二推板将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推入到第二储液腔内;当第二推板移动至第一储液腔顶部后,固定块往传动孔内移动,第二电磁铁在电机工作时即通电,第二电磁铁吸引第二推杆进入到第四活动槽内;固定块移动带动第一推杆移动,第一推杆将传动轴从传动孔内推出,传动轴从传动孔内脱出后固定块插入到传动孔内,在固定块作用下将线轮固定,线轮无法转动从而将第二推板固定在第一储液腔顶部,利用第二推板第一储液腔封闭;传动轴从传动孔内脱出后,第一转轮仍在气流作用下转动,第一转轮带动第二转轮转动,同步带在第二转轮作用下处于持续转动状态,使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处于持续运动状态,提升冷却液对电机的冷却效果;电机停止工作时,第二电磁铁断电,支撑弹簧推动第二推杆往前移动,第二推杆推动传动轴往前移动,传动轴插入到传动孔内将固定块从传动孔内推出,第二推板在复位弹簧和冷却液冲击下往下运动,第二推板往下运动时拉动第一连接绳移动,第一连接绳拉动转轮反向转动,转轮反向转动时带动第二转轮反向转动,第二转轮带动同步带反向转动,使第四推板移动的方向再次与冷却液流动的方向相对应,利用第四推板配合将冷却液从第二储液腔内推出,将冷却液推入到第一储液腔内,使冷却液处于第一储液腔内冷却;冷却液从第二储液腔内排出后,固定环与电机侧壁间隙空出,以便更多的空气从电机四周经过,对电机起冷却作用,缩短电机冷却所需时长。

如图1、13、18、23所示,所述第一储液腔顶部设有第五活动槽,所述第五活动槽内设有第三推杆230,所述第三推杆230设于所述第二推板220上方,所述第三推杆230顶部设有第四连接弹簧2301,所述第五活动槽与所述第二活动槽相通;所述固定环2上设有多个第二通腔,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设有第一连接管4,所述第一连接管4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腔相同的第二连接管41,所述第一连接管41上设有第一挡板42,所述第一挡板42上设有多个第二通槽,所述第一连接管4底部设有多个第三通槽,当所述第二通槽开启时,所述第三通槽关闭;第一连接绳拉动第二推板往上运动,第二推板移动至第一储液腔顶部后推动第三推杆往第五活动槽内移动,第三推杆移动挤压第五活动槽内的空气,第五活动槽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二活动槽内,第二活动槽内的气压增加后推动固定块往传动孔内移动,利用固定块将线轮固定,从而对第二推板做固定,避免冷却液在使用时回流至第一储液腔内;电机不工作时,第二通槽开启第三通槽关闭,气流从第二通槽处进入,进入的气流经由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流动至第二通腔内,将外界的气流引入到第二通腔内,提升对固定环的冷却效果,从而使电机可快速冷却,对电机起保护作用;当电机工作时,第二通槽关闭第三通槽开启,设备产生的热气从第三通槽处进入到第二连接管内,热气从第二通腔内通过后在第一风扇作用下被排出,保证散热风机对设备的散热效果。

如图13、2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管4底部设有第四活动腔,所述第四活动腔设有第二挡板43,所述第一挡板42上设有与所述第四活动腔相通的第五活动腔,所述第二挡板43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活动腔相配合的第三挡板431,所述第二挡板43上设有多个第四通槽,所述第三挡板431上设有多个第五通槽,当所述第四通槽与所述第三通槽相对齐时,所述第五通槽与所述第二通槽相错开,所述壳体1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五活动腔的连接腔,所述第三挡板431上设有第二连接绳,所述第二连接绳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一推板上,所述第四活动腔内壁上设有弹性弧片44;电机不工作时,第五通槽与第二通槽处于相对齐状态,外界空气可直接进入到第一连接管内,气流直接从第二通腔内流过对固定环起冷却作用;当电机工作时,第一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第一电磁铁推动第一推板移动,第一推板拉动第二连接绳移动,第二连接绳拉动第三挡板移动,第二挡板随第三挡板一同移动,第四通槽与第三通槽相对齐,第五通槽与第二通槽相错开,设备产生的热气直接从第三通槽处进入到第二连接管内,保证混流风机的进气量,从而保证风机对设备的散热效果;当风机使用后,电机停止工作,第一电磁铁断电后失去磁力,第一连接弹簧拉动第一推板往回移动,弧形弹片推动第二挡板往回移动,第五通槽与第二通槽再次错开,第四通槽和第三通槽相对齐,外界空气从第一连接管内进入到第二通腔内,以利用外界空气提升电机冷却效率。

如图8、21所示,所述第二通腔内设有第二连接块250,所述第二连接块250上穿设有第二连接轴271和第三连接轴26,所述第二连接轴271上设有第一传动轮27,所述第三连接轴2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传动轮27相配合的第二传动轮261,所述第一传动轮27直径大于所述第二传动轮261直径,所述第三传动轴26底部设有第二风扇262,所述第二传动轴271顶部设有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一风扇31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传动轮相配合的传动槽;所述第二传动轮261上设有第六活动腔,所述第六活动腔内设有配重球;电机驱动第一风扇转动时,第三传动轮与传动槽内壁相接触,第一风扇转动时带动第三传动轮转动,第三传动轮带动第二连接轴转动,第一传动轮带动第二传动轮转动,第二风扇随第二传动轮一同转动,在第二风扇作用下为第二通腔内提供导风作用,使气流快速的从第二通腔内通过;当电机停止工作时,由于第一传动轮直径大于第一传动轮直径,同时配重球在第二传动轮转动时滚动至第六活动腔一侧,第二传动轮在电机停止工作后仍能够转动一段时间,此时第二通槽开启第三通槽关闭,外界空气从第一连接管内进入到第二连接管内,第二连接管内的气流从第二通腔内通过,将更多的外界气流引入到第二通腔内,以便利用外界气流对固定环起冷却作用,使电机的热量快速散失。

如图9所示,所述固定环2上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侧壁上设有两组第六活动槽,所述第六活动槽内穿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相配合的传动杆28,所述传动杆28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滑块281,所述第六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281相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传动杆28一侧的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五连接弹簧282,所述传动杆28另一侧的第二滑块281上设有第六通槽,所述第六通槽内穿设有连接杆283,所述第二滑槽侧壁上设有出气口29,所述连接杆283上设有与所述出气孔相配合的第一挡块284,所述连接杆283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连接杆283一端设有第二挡块285;两个第六活动槽内的传动杆分别设有方向不同的棘齿,使两个传动杆在移动时带动第三连接轴往同个方向转动;电机停止工作后,空腔内注入气流,此时两个第六活动槽内的传动杆处于错开状态,空腔内进入的气流往处于第六活动槽内传动杆处移动,在气压作用下将传动杆从第六活动槽内推出,传动杆伸出时与第三连接轴侧壁相接触带动第三连接轴转动,第二滑块移动至第二滑槽一端后,第二滑块带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带动第一挡块从出气口处移开,第二挡块移动至空腔与第六活动槽的连接处,空腔内的气流无法进入到该第六活动槽内,该第六活动槽内的空气从出气口处排出,此时空腔内的空气持续进入,空腔内的空气往另一个第六活动槽内流动,原先伸出的传动杆在第五连接弹簧作用下往回移动,第二滑块移动至第一挡块位置处后推动第一挡块往回移动,第一挡块移动至出气口处将出气口封闭,第六活动槽内重新形成密封环境,以便在第六活动槽内注入空气时推动传动杆移动;另一个第六活动槽内的传动杆从第六活动槽内伸出,从而使两个传动杆始终处于错位状态,以便利用传动杆为第三连接轴的转动提供动力,使第二风扇在电机停止后转动更长时间,将更多的气流引入到第二通腔内,对固定环起降温作用。

如图11、2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块24底部设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腔相通的第一聚风槽2440;所述固定环2底部设有第二聚风槽240,所述第二聚风槽240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聚风槽相通的储气腔,所述储气腔内设有第六连接弹簧251,所述第六连接弹簧251一端设有第六推板25;在第一聚风槽设置下,使撞击在第一连接块底部的气流均被导入到第一通腔内,保证第一通腔内有足够气流通过为第一转轮提供转动动力,从而使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可自动的进入凹第二储液腔内;第二聚风槽对撞击在固定环底部的气流起聚集作用,将气流导入到储气腔内,此时储气腔与空腔处于隔断状态;第二聚风槽与储气腔的连通点处于储气腔顶部,气流在进入到储气腔内后推动第六推板往储气腔外侧移动;当电机停止工作后,储气腔与空腔相连通,第六连接弹簧拉动第六推板往储气腔内移动,第六推板推动储气腔内的气流往空腔内流动,为空腔内提供气流供应,以便利用气流驱动传动杆从第六活动槽内伸出,与第一传动轮和配重球相互配合延长第二风扇转动时长,将更多的气流导入到第二通腔内,缩短电机冷却所需时间,对电机起到良好保护作用。

本申请附图仅为示意图,其具体尺寸以实际安装设置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