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散热风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287748发布日期:2021-06-01 17:37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轴流散热风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风扇
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轴流散热风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上的各类电器越来越多,各类电器中对散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散热风扇难满足市场上的要求。以轴流风扇为例,一般公知轴流风扇,包含有一个外框及一个扇叶组件,扇叶组件的轮毂外壁布置多个扇叶。扇叶组件通过一个马达驱动旋转,从而产生气流并使空气流动以达到散热目的。相比较而言,轴流风扇的特点是流量大但是风压低,即在相同的转速下其风压力较小。对散热风扇的每一个不同风量下测量其对应的风压,从而获得用于表征风扇特性的曲线被称为风压风量曲线,也称pq曲线。散热风扇理想的pq曲线是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常规的轴流风扇的pq曲线其中间有一段曲线向下凹陷,被称为“塌压”现象。“塌压”现象影响了风扇的使用性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散热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流散热风扇及其控制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其pq曲线存在塌压现象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轴流散热风扇,包括:外框,所述外框一侧具有进风口,所述外框的另一侧具有出风口;电机,安装于所述外框内;第一扇叶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位置;第二扇叶组件,位于所述出风口位置,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分别同轴地安装于所述电机的两侧,所述电机同步驱动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同向旋转,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切风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扇叶组件的扇叶数量比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扇叶数量多。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扇叶数量均为奇数。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组件的扇叶数量比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扇叶数量多2-4片。可选地,所述外框的内壁连接有若干环绕所述外框中心轴线的支撑筋条,所述电机固定于所有的所述支撑筋条的中心。可选地,所有的所述支撑筋条处于同一平面并位于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之间。可选地,所有的所述支撑筋条的形状和轴流风扇的扇叶形状一致,且所述支撑筋条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扇叶组件、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扇叶倾斜方向相反。可选地,所述电机包括永磁转子、定子以及电机轴芯,所述电机轴芯安装于所述外框,所述定子嵌套于所述电机轴芯的外周,所述永磁转子固定嵌套于所述第一扇叶组件的轮毂内并可旋转地嵌套于所述定子的外周,所述第二扇叶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机轴芯。可选地,所述电机为外转子直流无刷电机、外转子直流有刷电机、内转子直流无刷电机、内转子直流有刷电机、外转子交流无刷电机、外转子交流有刷电机、内转子交流无刷电机、内转子交流有刷电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中的一种。可选地,所述轴流散热风扇为功率小于或等于60w的交流或直流风扇。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一种轴流散热风扇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项的轴流散热风扇,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风扇的进风口位置控制第一扇叶组件旋转;在风扇的出风口位置控制第二扇叶组件以和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同步、同向的方式旋转,且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切风方向相同。可选地,通过电机同轴驱动分别位于自身两侧的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同步且同向地旋转。可选地,在进风口位置第一扇叶组件通过比第二扇叶组件数量更多的叶片将空气气流引入风扇内部。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均通过奇数个叶片带动空气气流。可选地,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若干位于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之间且形状和轴流风扇的扇叶形状一致的支撑筋条对空气进行导流。可选地,将所有的所述支撑筋条固定连接于风扇外框的内壁,使得所有的所述支撑筋条环绕风扇外框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且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一扇叶组件、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扇叶倾斜方向相反。本申请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及其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进风口位置和出风口位置分别通过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同步同向地旋转以带动空气气流,而且所述第一扇叶组件和所述第二扇叶组件的切风方向相同,这样,风扇经过多次试验测得其pq曲线接近抛物线形状,pq曲线的中间区段没有出现塌压现象,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从一个视角下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从另一个视角下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的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的结构分解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和某知名品牌4028散热风扇的p-q曲线对比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和两种某知名品牌8038散热风扇的p-q曲线对比图;图7是位于进风口的扇叶数量比位于出风口的扇叶数量多以及两者数量相同的两种轴流散热风扇的p-q曲线对比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外框;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1-支撑筋条;20-电机;21-永磁转子;22-定子;23-电机轴芯;30-第一扇叶组件;31-轮毂;32-扇叶;321-导流筋条;40-第二扇叶组件;41-轮毂;42-扇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图2以及图4,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进行说明。所述轴流散热风扇可为功率例如小于或等于60w的交流或直流风扇,包括外框10、电机20、第一扇叶组件30以及第二扇叶组件40。外框10的内部具有空腔,电机20、第一扇叶组件30以及第二扇叶组件40均安装于外框10的空腔中。外框10的一侧具有进风口101,外框10的另一侧具有出风口102。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分别位于外框10相对的两侧。尽管该实施例中的外框10如图所示具有大体方形的外轮廓和可适配扇叶组件形状及适于其正常运转的大体圆形的内轮廓,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外形形状和尺寸大小不限于本实施例所示,只要其能够足以实施本发明。电机20安装于外框10内并用于驱动第一扇叶组件30、第二扇叶组件40转动。具体地,电机20包括永磁转子21、定子22,电机轴芯23、轴承、扣环、电机驱动板、电机绝缘片等部件。轴承安装在位于外框10中心位置的中管内并通过扣环固定,电机轴芯23穿过轴承并安装于外框10的中管内。定子22嵌套于电机轴芯23的外周,永磁转子21可旋转地嵌套于定子22的外周,这样永磁转子21和定子22相互嵌套在一起并均环绕电机轴芯23。电机驱动板电性连接定子22的线圈绕组,从而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驱动永磁转子21转动。电机20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电机类型。可选地,电机20为外转子直流无刷电机、外转子直流有刷电机、内转子直流无刷电机、内转子直流有刷电机、外转子交流无刷电机、外转子交流有刷电机、内转子交流无刷电机、内转子交流有刷电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中的一种。第一扇叶组件30位于进风口位置,第二扇叶组件40位于出风口位置。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分别同轴地安装于电机20的两侧,使得电机20同步驱动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同向旋转。也就是说,第一扇叶组件30的一侧毗邻电机20,第一扇叶组件30的另一侧则为进风口101;第二扇叶组件40的一侧毗邻电机20,第二扇叶组件40的另一侧则为出风口102。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均安装于外框10的内部。具体地,永磁转子21固定嵌套于第一扇叶组件30的轮毂内随着永磁转子21转动,第二扇叶组件40固定安装于电机轴芯23,从而使得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同步、同轴且同向地旋转。第一扇叶组件30包括轮毂31和分布于轮毂31外壁上的若干扇叶32。扇叶32环绕轮毂31均匀间隔地分布并按照预定角度倾斜,扇叶32不限于形状、尺寸以及数量。同样地,第二扇叶组件40也包括轮毂41和分布于轮毂41外壁上的若干扇叶42。扇叶42环绕轮毂41均匀间隔地分布并按照预定角度倾斜,扇叶42不限于所示的形状、尺寸以及数量。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径向与外框10之间、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径向与外框10之间均具有预定的间隙。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二者的形状和倾斜角设计,使得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切风方向大体上相同,加之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是大体上同步、同向旋转的,这样,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两者转动时出风方向大体上一致,实现对风输送效果进行叠加。当电机20带动其电机轴芯23两端的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做圆周运动旋转时,第一扇叶组件30周围的空气受到一定的压力下从进风口101轴向进入外框10内,空气经过旋转的扇叶32进行推挤加速向电极轴芯23方向输送进入旋转的第二扇叶组件40,并再次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最终从出风口102吹出。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同轴安装并由一个电机20同步驱动,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安装空间,减少电机20的使用数量,无需一个扇叶组件配备一个电机20,而且还能使得依次经过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空气气流几乎沿着同一直线路径流动,使得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送风效果进行叠加。另一方面,由于空气在相同的阻力下流动的速度越快得到的流量就越大,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轴流散热风扇在进风口101位置和出风口102位置分别对应安装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且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切风方向大体上相同,这样通过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叠加送风之后,加快了空气流速,从而增加了风扇流量。下面的表1是市场上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表2是本申请提供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由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可知,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当其出风口受到压力是12.3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16.24cfm;而本申请提供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当其出风口受到的风压是12.98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20.68cfm;也就是说,相同型号的散热风扇在相近风压条件下,本申请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出风口风压比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风压高0.68mmaq,即本申请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测试条件比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略微更严苛,但本申请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的出风量反而更高27.3%。表1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风量风压特性测试表2本申请4028轴流散热风扇风量风压特性测试no.风压(mmaq)出风量(cfm)电路(a)功率(watt)转速(rpm)150.9200.769.216245242.844.110.769.217348336.458.440.779.217668430.0811.740.779.217818523.915.330.779.217685619.2218.40.769.217255715.3419.820.779.217263812.9820.680.779.21725395.2423.290.769.21732510024.820.769.217628图5是根据上述表1和表2绘制的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和本申请4028轴流散热风扇风量风压特性曲线(也称pq曲线)图。由图5可知,现有的某知名品牌4028普通散热风扇其pq曲线中间区段明显存在“塌压”现象。而本申请提供的4028轴流散热风扇经过多次试验测得其pq曲线接近抛物线形状,pq曲线的中间区段塌压现象不明显。下面的表3是市场上一款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表5是本申请提供的8032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由表3和表5的数据对比可知,某知名品牌8023普通散热风扇1当其出风口受到压力是14.83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55.91cfm;而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当其出风口受到的风压是15.17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88.19cfm;也就是说,相同型号的散热风扇在相近风压条件下,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出风口风压比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风压高0.34mmaq,即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测试条件比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略微更严苛,但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的出风量反而更高57.7%。同样地,某知名品牌8023普通散热风扇1当其出风口受到压力是19.8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31.81cfm;而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当其出风口受到的风压是21.4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70.39cfm;也就是说,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出风口风压比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风压高1.6mmaq,即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测试条件比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略微更严苛,但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的出风量反而更高120%。表4是市场上另一款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2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由表4和表5的数据对比可知,某知名品牌8023普通散热风扇2当其出风口受到压力是20.69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43.81cfm;而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当其出风口受到的风压是21.4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出风量是70.39cfm;也就是说,相同型号的散热风扇在相近风压条件下,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出风口风压比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2风压高0.71mmaq,即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测试条件比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2略微更严苛,但本申请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的出风量反而更高60%。表3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风量风压特性测试表4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2风量风压特性测试no.风压(mmaq)出风量(cfm)电流(a)功率(watt)转速(rpm)137.0702218233228.5929.011.8419.48418325.3633.641.7918.68523420.6943.811.6517.68693517.8767.761.8118.98425611.6793.72.0421.3809570111.31.9720.68213表5本申请8038轴流散热风扇风量风压特性测试图6是根据上述表3、表4以及表5绘制的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2以及本申请8038轴流散热风扇风量风压特性曲线图。由图6可知,现有的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1和某知名品牌8038普通散热风扇2其pq曲线中间区段均明显存在“塌压”现象。而本申请提供的8038轴流散热风扇经过多次试验测得其pq曲线接近抛物线形状,pq曲线的中间区段塌压现象不明显。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所述轴流散热风扇可以明显改善塌压现象带来的风量损耗,具有更好的流体效率和散热性能。进一步地,位于进风口101位置的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比位于出风口102位置的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的数量多。例如,如图4所示,位于进风口101位置的第一扇叶组件30其扇叶32的数量为11片,而位于出风口102位置的第二扇叶组件40其扇叶42的数量为9片。可选地,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比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的数量多2-4片。位于进风口101位置的扇叶32的数量比位于出风口102位置的扇叶42的数量多,可以使得进风口101引入比出风口102流出风量更多的流入风量,经过多次试验这样能够明显减轻塌压效应。下面的表6是位于进风口的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数量和位于出风口的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数量相同的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表7是位于进风口的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数量比位于出风口的第二扇叶40的扇叶数量多的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数据表。由表6和表7数据对比可知,前者当出风口受到的压力为15.01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量是79.23cfm;而后者当风口受到的压力为15.17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量是88.19cfm;也就是说,后者的风压高0.16mmaq,即后者测试条件比前者更苛刻,但后者的出风量反而比前者高11%。同样地,前者当出风口受到的压力为31.15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量是35.41cfm;而后者当风口受到的压力为31.23mmaq时,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量是39.77cfm;也就是说,后者的风压高0.08mmaq,即后者测试条件比前者更苛刻,但后者的出风量反而比前者高12%。表6位于进风口的扇叶数量和位于出风口的扇叶数量相同的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no.风压(mmaq)出风量(cfm)电流(a)功率(watt)转速(rpm)139.5602.1926.27518236.3919.052.226.37655331.1535.412.2826.77567430.0437.532.2927.38435525.1153.842.3227.77821620.9866.452.2226.67423715.0179.322.1726.2755286.8994.282.226.2760390102.252.2426.67898表7位于进风口的扇叶数量比位于出风口的扇叶数量多的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测试图7是根据表6和表7绘制的位于进风口的扇叶数量和位于出风口的扇叶数量相同、位于进风口的扇叶数量比位于出风口的扇叶数量多这两种情况下的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风量风压特性曲线图,可以得知,将位于进风口101位置的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设置成比位于出风口102位置的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多,风扇具有更好的流体效率和散热性能。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的数量均为奇数,例如,扇叶32和扇叶42的数量均为7片、9片、11片或者其他奇数数值。如图4所示,位于进风口101的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为11,而位于出风口102的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的数量则为9。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的数量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的数量均设置为奇数,可以避免扇叶32、扇叶42形成共振,从而降低风扇运行时的噪音。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外框10的内壁连接有若干环绕外框10中心轴线的支撑筋条11,电机20固定于所有的支撑筋条11的中心。支撑筋条11一方面用于支撑和固定电机20,另一方面可供气流通过。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有的支撑筋条11处于同一平面并位于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之间。这样不仅使得整个风扇结构紧凑美观,而且支撑筋条11也不会干涉电机20、第一扇叶组件30以及第二扇叶组件40的运转。支撑筋条11可以采用各种合理的形状,支撑筋条11的数量不限制。例如,所有的支撑筋条11的形状和轴流风扇的扇叶形状一致,从而形成固定于外框10内的固定扇叶,而且所有支撑筋条1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扇叶组件30、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倾斜方向相反,这样有利于风扇运行时的气流通过,起到增大风压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支撑筋条11。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扇叶组件30的每一扇叶32的正反两面中的至少一面分布有至少一条凸起的导流筋条321。例如,如图1和图4所示,位于进风口101位置的第一扇叶组件30的每一扇叶32的正反两面均分布有一条导流筋条321。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扇叶32的正面和/或反面可以分布多条导流筋条321,位于同一面的所有导流筋条321间隔分布,这样相邻的两导流筋条321之间形成导流槽。通过在扇叶32的表面设置导流筋条321,当第一扇叶组件30旋转带动周围的空气流过扇叶32表面时可以使得空气气流沿着预定的轨迹流过,减少气流散乱而产生湍流,有利于空气气流顺利地从风扇的进风口101流至出风口102,从而增加风压和风量。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及图4,导流筋条321的延伸方向和扇叶32的尾部边缘a位置的延伸方向相同。由于扇叶32本身的形状就是为了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空气气流而设计,因此将导流筋条321的延伸方向设计成和扇叶32尾部边缘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更有利于导流筋条321发挥其导流作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一种轴流散热风扇的控制方法,以改善风扇的塌压问题,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风扇的进风口101位置控制第一扇叶组件30旋转;在风扇的出风口102位置控制第二扇叶组件40以和第一扇叶组件30同步、同向的方式旋转,且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切风方向相同。第一扇叶组件30包括轮毂31和分布于轮毂31外壁上的若干扇叶32。第二扇叶组件40也包括轮毂41和分布于轮毂41外壁上的若干扇叶42。第一扇叶组件30的扇叶32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42二者的形状和倾斜角设计,使得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切风方向大体上相同,加之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是大体上同步、同向旋转的,这样,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两者转动时出风方向大体上一致,实现对风输送效果进行叠加。采用上述方法控制运行的风扇,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轴流散热风扇,经过多次试验测试可知,其风量风压特性曲线(p-q曲线)的中间区段无明显塌压现象,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提升了流体效率。进一步地,通过电机20同轴驱动分别位于自身两侧的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同步且同向地旋转。换而言之,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分别安装于电机20的两侧,电机20同步同向带动两个扇叶组件旋转。其中第一扇叶组件30位于进风口101位置,而第二扇叶组件40位于出风口102位置,电机20位于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之间。这样,通过一个电机带动两个扇叶组件旋转,不仅可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优化空间,而且能够保证两个扇叶组件满足同步同向旋转的要求。进一步地,在进风口101位置第一扇叶组件30通过比第二扇叶组件40数量更多的叶片32将空气气流引入风扇内部。在进风口101位置通过比出风口102位置的叶片42的数量更多的叶片32将空气气流引入风扇中,可以在进风口101位置引入比出风口102流出风量更多的流入风量,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中进风口叶片数量比出风口叶片数量更多的轴流散热风扇,经过多次试验测试,可以明显减轻风扇的塌压现象。进一步地,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均通过奇数个叶片32、42带动空气气流。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数量均为奇数,可以避免叶片共振,减低风扇运行时的噪音。进一步地,所述轴流散热风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若干位于第一扇叶组件30和第二扇叶组件40之间且形状和轴流风扇的扇叶形状一致的支撑筋条11对空气进行导流。这样有利于风扇运行时空气气流通过,可增大风压。将所有的支撑筋条11固定连接于风扇外框10的内壁,使得所有的支撑筋条11环绕风扇外框10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且倾斜方向和第一扇叶组件30、第二扇叶组件40的扇叶倾斜方向相反。另外,将电机20固定安装于所有的支撑筋条11中心。这样支撑筋条11可对电机20起到固定支撑作用,使得风扇整体结构紧凑、美观,支撑筋条11、电机20、第一扇叶组件30以及第二扇叶组件40几者之间互不干涉。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