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自动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840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自动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合器,尤其是一种车用自动离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出租车、公交车、长途车绝大部分采用手动档。当车速高于匹配的发动机转速时,发动机都会牵制汽车的向前运动,这样既损耗汽车的动能,也同时损耗发动机的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节约汽车能量、降低油耗的车用自动离合器。
本发明的车用自动离合器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及从动轴套,主动轴和从动轴均设有端面齿,两端面齿相啮合,主动轴上套有伞齿轮并与之固定,从动轴的侧面轴向上固定有两只筒体,筒体内放置弹簧,齿条的两端与筒体内的弹簧相连接,齿条由两只筒体固定并可在两筒体内小范围的移动,从动轴套的侧面开有轴向的活动槽,从动轴套的侧面还设有同轴的伞齿轮和平面齿轮,两齿轮的轴垂直活动固定在从动轴套侧面上,从动轴套套在从动轴上通过键相连,从动轴可在从动轴套内往复运动,从动轴侧面上的齿条及筒体插入在从动轴套的活动槽中,从动轴上的齿条与从动轴套上的平面齿轮啮合,从动轴套上的伞齿轮与主动轴上的伞齿轮啮合。
本发明的车用自动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是主动轴与发动机相连,从动轴与驱动轮相连,当主动轴的转速大于或等于从动轴转速时,两伞齿轮啮合,主动轴驱动两伞齿轮、平面齿轮及齿条运动,使从动轴的端面齿与主动轴的端面齿啮合,主动轴带动从动轴转动,也就是发动机驱动车辆向前。当主动轴的转速小于从动轴转速时,比如汽车下坡,下坡角度越过一定值,同时下坡车速超过一定值,并且下坡时间超过一定值时,从动轴通过其上的齿条作用迅速脱离主动轴,使主动轴与从动轴的端面齿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发动机不会牵制汽车的向前运动。
本发明的车用自动离合器在正常工作下处于合的状态,发动机驱动车轮前进,当车轮的转速大于与之匹配的发动机转速时,则自动处于离的状态,以避免发动机牵制汽车的前进,从而起到充分利用汽车自身动能,节约能源,降低油耗的目的。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从动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从动轴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主动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一种车用自动离合器包括主动轴1、从动轴4及从动轴套3,主动轴1和从动轴4分别设有端面齿12、端面齿11,端面齿12、端面齿11相啮合,主动轴1上套有伞齿轮2并与之固定,从动轴4的侧面轴向上固定有两只筒体6,筒体6内放置弹簧10,齿条7的两端与筒体6内的弹簧10相连接,齿条7由两只筒体6固定并可在两筒体6内小范围的移动,从动轴套3的侧面开有轴向的活动槽5,从动轴套3的侧面还设有同轴的伞齿轮8和平面齿轮9,两齿轮的轴垂直活动固定在从动轴套3侧面上,从动轴套3套在从动轴4上通过键相连,从动轴4可在从动轴套3内往复运动,从动轴4侧面上的齿条7及筒体6插入在从动轴套3的活动槽5中,从动轴4上的齿条7与从动轴套3上的平面齿轮9啮合,从动轴套3上的伞齿轮8与主动轴1上的伞齿轮2啮合。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自动离合器包括主动轴(1)、从动轴(4)及从动轴套(3),其特征在于主动轴(1)和从动轴(4)分别设有端面齿(12)、端面齿(11),端面齿(12)、端面齿(11)相啮合,主动轴(1)上套有伞齿轮(2)并与之固定,从动轴(4)的侧面轴向上固定有两只筒体(6),筒体(6)内放置弹簧(10),齿条(7)的两端与筒体(6)内的弹簧(10)相连接,从动轴套(3)的侧面开有轴向的活动槽(5),从动轴套(3)的侧面还设有同轴的伞齿轮(8)和平面齿轮(9),两齿轮的轴垂直活动固定在从动轴套(3)侧面上,从动轴套(3)套在从动轴(4)上通过键相连,从动轴(4)可在从动轴套(3)内往复运动,从动轴(4)侧面上的齿条(7)及筒体(6)插入在从动轴套(3)的活动槽(5)中,从动轴(4)上的齿条(7)与从动轴套(3)上的平面齿轮(9)啮合,从动轴套(3)上的伞齿轮(8)与主动轴(1)上的伞齿轮(2)啮合。
全文摘要
一种车用自动离合器的主动轴和从动轴均设有端面齿,两端面齿相啮合,主动轴上套有伞齿轮,从动轴的侧面轴向上固定有内置弹簧的筒体,齿条的两端与弹簧相连接,从动轴套的侧面设有同轴的伞齿轮和平面齿轮,两齿轮的轴垂直活动固定在从动轴套上,从动轴套套在从动轴上,从动轴侧面上的齿条及筒体插入在从动轴套的活动槽中,从动轴上的齿条与从动轴套上的平面齿轮啮合,从动轴套上的伞齿轮与主动轴上的伞齿轮啮合。本发明的车用自动离合器在正常工作下处于合的状态,发动机驱动车轮前进,当车轮的转速大于与之匹配的发动机转速时,则自动处于离的状态,以避免发动机牵制汽车的前进,从而起到充分利用汽车自身动能,节约能源,降低油耗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H59/50GK101070908SQ200610019029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0日
发明者王洪 申请人:王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