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以及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245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合器以及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使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向从动轴而不使旋转力由从动轴传向驱动轴的形式工作的离合器,以及电动机部的驱动轴与减速部的减速机构由所述离合器连结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电动窗装置等的驱动源所用的电动机具备电动机部和减速部,该电动机部产生使旋转轴(驱动轴)旋转的旋转驱动力,该减速部降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后从与负荷连结的输出轴输出旋转驱动力。然后,设置于电动机部上的旋转轴与设置于减速部上的减速机构的蜗杆轴(输出轴)由离合器连结,该离合器以将 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向蜗杆轴而不将来自于蜗杆轴的旋转力传向旋转轴的形式工作。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机中,旋转轴与蜗杆轴由机械式的离合器连结。所述离合器包含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与蜗杆轴一体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以及用于连结该驱动侧旋转体和该从动侧旋转体的多个部件。驱动侧旋转体以及从动侧旋转体配置为,在圆筒状轴环的内部沿轴向相互对置。在旋转轴和从动侧旋转体之间配置有接收轴向载荷的滚珠。然后,在轴环的内周壁与从动侧旋转体的外周壁之间,以在圆周方向上按等角度间隔的形式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3个圆柱状的滚动体。这些滚动体被支承部件支承。另外,支承部件在轴环的内部以使滚动体与驱动侧旋转体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形式支承着滚动体。进一步,轴环以及支承部件被由金属板材形成的挡块固定在收容减速机构的齿轮壳体上。然后,在电动机部被驱动而使旋转轴旋转时,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卡合而一体旋转。因此,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驱动侧旋转体以及从动侧旋转体传递至蜗杆轴上,并被减速机构减速后输出。这时,支承部件也与驱动侧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卡合,由此支承部件与3个滚动体、以及驱动侧旋转体一体旋转。另外,由于在电动机部停止时旋转力一施加在蜗杆轴上,滚动体就会被夹在从动侧旋转体和轴环之间而阻止从动侧旋转体旋转,所以可阻止蜗杆轴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轴上。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278784号公报然而,具备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轴环、滚珠、3个滚动体、支承部件以及挡块的专利文献I所述的离合器的部件数多,且该离合器的机构复杂。为此,需要用于分别制造很多部件的设备、或者因组装变得复杂而在组装工序上花费时间,其结果造成本会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机构简化的机械式离合器以及具备该离合器的电动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基于本发明的形态,提供一种具备驱动轴、驱动侧旋转体、从动轴、从动侧旋转体、离合器壳体、和锁闭部件的离合器。驱动侧旋转体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从动轴与所述驱动轴同轴配置。从动侧旋转体能够与所述从动轴一体旋转。离合器壳体在其内部能够配置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锁闭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部并位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锁闭部件具备抵接部和锁闭部件。抵接部接触/离开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锁闭部件具有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沿旋转方向抵接的驱动侧凸轮面。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不旋转时,一旋转所述从动侧旋转体,所述锁闭部件就被该从动侧旋转体按压而向径向外侧移动,使得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上。由此,所述锁闭部件被夹在所述离合器壳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从而阻止从动侧旋转体进一步旋转。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旋转时,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沿旋转方向按压所述驱动侧凸轮面,并通过所述驱动侧凸轮面的作用使所述锁闭部件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被按压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上。由此,所述锁闭部件以能够通过该锁闭部件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结成一体旋转的形式被夹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 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


图I是本发明的电动机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图I的电动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设置在图I的电动机上的离合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a)以及(b)分别是图4的离合器的分解侧视图。图6(a)是第I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停止时的离合器的剖视图(沿图3的6a_6a线的剖视图)。图6(b)是第I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停止时的离合器的剖视图(沿图3的6b_6b线的剖视图)。图7(a)是第I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驱动时的离合器的剖视图(沿图3的6a_6a线的剖视图)。图7(b)是第I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驱动时的离合器的剖视图(沿图3的6b_6b线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侧视图。图9是图8的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0(a)以及(b)分别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停止时的离合器的剖视图(沿图8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 (a)以及(b)分别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驱动时的离合器的剖视图(沿图8的10-10线的剖视图)。符号说明I…电动机部;2…减速部;3、51…离合器;7…作为驱动轴的旋转轴;24a…作为从动轴的蜗杆轴主体;24b、54…作为凸轮轴的从动侧旋转体;
24c…螺旋齿部;25a、25b…轴承;26…蜗轮;27…输出轴;31…离合器壳体;32、52…驱动侧旋转体;
33、53…支承部件;34…锁闭部件;34c…抵接部;34cl···从动侧凸轮面;34e…驱动侧凸轮面;52b、52c…作为传递面的驱动侧传递面;53c…限制部;54b、54c…作为传递面的从动侧传递面;56…作为卡合部的卡合爪。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局部剖视图。所述电动机具备电动机部I、减速部2以及离合器3。电动机部I具有呈有底筒状的磁轭壳体4,在该磁轭壳体4内周面以相互对置的形式固装有一对磁体5。在磁轭壳体4的内部、且在磁体5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6。转子6具有旋转轴7、即驱动轴,该旋转轴7在磁轭壳体4的径向中央沿轴向延伸。在磁轭壳体4的底部中央设置有轴承8,该轴承8将旋转轴7的基端可旋转地支承。在旋转轴7的靠前端的部位上固装有圆筒状的换向器9。另外,在旋转轴7前端部的外周部上形成有连结部7a,该连结部7a具有一对相互平行延伸的平面。在磁轭壳体4的开口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设的凸缘部4a,且在该磁轭壳体4的开口部嵌合有刷握10。所述刷握10由以将磁轭壳体4的开口部堵住的形式形成的刷握主体10a、和向磁轭壳体4的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IOb—体形成。刷握主体IOa通过布线与连接器部IOb连接。刷握主体IOa对与所述换向器9滑接的一对电刷11进行保持。另夕卜,在刷握主体IOa的中央设置有轴承12,所述旋转轴7的换向器9和连结部7a之间的部位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该轴承12支承。然后,通过连接器部IOb供给至电刷11的外部电源经由换向器9被供给至转子6的线圈绕组,由此使转子6 (旋转轴7)旋转、即电动机部I被旋转驱动。所述减速部2具有齿轮壳体21和收容在该齿轮壳体21内的减速机构22。齿轮壳体21为树脂制,在与电动机部I轴向对置的部位(图I的上侧端部)上具备用于将该齿轮壳体21固定在电动机部I上的固定部21a。固定部21a与磁轭壳体4的凸缘部4a的外形相同。在固定部21a上形成有向磁轭壳体4内部开口的嵌合凹部21b。然后,在刷握10的刷握主体IOa被嵌合在嵌合凹部21b内的状态下,固定部21a和凸缘部4a被螺栓23连结,由此齿轮壳体21和磁轭4被连结在一起,从而电动机部I和减速部2被一体化。齿轮壳体21具有在嵌合凹部21b的底部中央沿旋转轴7的轴向延伸的离合器收容凹部21c、和从该离合器收容凹部21c的底部中央沿旋转轴7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蜗杆轴收容部21d。齿轮壳体21还具备位于蜗杆轴收容部21d侧方的蜗轮收容部21e。所述蜗轮收容部2Ie和蜗杆轴收容部2Id在蜗杆轴收容部2Id轴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连结在一起。在所述蜗杆轴收容部21d内收容有大致圆柱状的蜗杆轴24。蜗杆轴24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大致圆柱状的蜗杆轴主体24a、以及与该蜗杆轴主体24a的基端部(即电动机部I侧的端部,图I的上侧端部)形成为一体的从动侧旋转体24b。在蜗杆轴主体24a轴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螺旋齿部24c。蜗杆轴主体24a轴 向的两个端部被配置在蜗杆轴收容部21d轴向的两个端部的、一对金属制且成为圆筒状的轴承25a、25b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支承。然后,如图2所示,蜗杆轴收容部21d内的蜗杆轴主体24a配置为与所述旋转轴7同轴的形式、即旋转轴7的中心轴线LI与蜗杆轴主体24a的中心轴线L2成一直线的形式。从动侧旋转体24b从蜗杆轴主体24a的基端面沿着轴向延伸。如图4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24b中,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呈楕圆形,整个从动侧旋转体24b成为柱状。为了便于说明,用符号“24e”表示与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楕圆形的短轴交叉的圆弧状侧面。然后,如图2所示,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中心轴线L3与蜗杆轴主体24a的中心轴线L2相一致。另外,从动侧旋转体24b从蜗杆轴收容部21d突出至离合器收容凹部21c内。在所述蜗轮收容部21e内收容有与蜗杆轴24的螺旋齿部24c啮合的圆板状蜗轮26。蜗轮26与蜗杆轴24构成减速机构22。所述蜗轮26可以绕预定轴线旋转,该预定轴线在该蜗轮26径向的中央部沿与蜗杆轴主体24a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图I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在该蜗轮26径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与该蜗轮26 —体旋转的输出轴27。在所述输出轴27上驱动连结用于使车辆的窗玻璃升降的公知的窗开闭调节器(图示略)。所述离合器收容凹部21c从蜗杆轴24的轴向看的形状呈圆形,并在该离合器收容凹部21c的内部收容有连结所述旋转轴7和蜗杆轴24的离合器3。如图3以及图4所示,离合器3具备离合器壳体31、驱动侧旋转体32、支承部件33、一对锁闭部件34、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24b。离合器壳体31为金属制,成为圆筒状。如图2所示,离合器壳体31的外径形成为与所述离合器收容凹部21c的内径大致相等,该离合器壳体31的轴向长度形成为与离合器收容凹部21c的深度大致相等。然后,离合器壳体31以离合器壳体31的外周面抵接在离合器收容凹部21c的内周面上而使离合器壳体31相对于齿轮壳体21不能转动的状态被收容在该离合器收容凹部21c内。如图3以及图4所示,配置在离合器壳体31内部的驱动侧旋转体32由树脂材料形成,由驱动连结部32a、支持部32b、和一对驱动传递部32c —体形成,该驱动连结部32a连结所述旋转轴7的连结部7a。驱动连结部32a的外周部具有一对相互平行延伸的平面。在驱动连结部32a轴向的一个端部(图4的下侧端部)上一体形成有支持部32b。支持部32b的外周部具有一对相互平行延伸的平面。也就是说,虽然支持部32b的外周形状与驱动连结部32a相同,但在径向上要比驱动连结部32a大一圈。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支持部32b的中心轴线L4与驱动连结部32a的中心轴线L5 —致。支持部32b的与中心轴线L4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要比所述离合器壳体31的内径略小。然后,如图4所示,在驱动连结部32a以及支持部32b各自径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在中心轴线L4、L5的方向上贯穿该驱动连结部32a以及支持部32b的连结孔32d。所述连结孔32d的形状与设置在所述旋转轴7的前端部上的连结部7a相对应,通过连结部7a被插入到该连结孔32d中,由此旋转轴7和驱动侧旋转体32在旋转方向上被卡合而能够一体旋转。从所述支持部32b轴向的与驱动连结部32a相反一侧的端面(图4的下侧端面)沿着轴向延伸有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从支持部32b的两个侧部沿着轴向朝驱动连结部32a的相反侧延伸。也就是说,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从支持部32b的在圆周方向上成等角度间隔的2处沿着轴向朝与驱动连结部32a相反的一侧延伸。如图3所示,从驱动传递部32c的基端到前端为止的长度形成得比 离合器壳体31的轴向长度要长。进一步,如图5(b)所示,一对驱动传递部32c在与中心轴线L4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分离。然后,如图3所不,一对驱动传递部32c被插入到离合器壳体31的内部。另外,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各个驱动传递部32c成为沿离合器壳体31内周面的圆弧状,且各个驱动传递部32c在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具有一对稍向径向内侧弯曲的传递部32e。各个传递部32e以随着远离驱动传递部32c圆周方向的中央部而接近离合器壳体31径向的中央部的形式进行倾斜。在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之间配置有一对以能够沿径向(即旋转轴7的径向,与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相同)移动的形式被支承部件33支承的锁闭部件34。配置在离合器壳体31内的支承部件33用树脂材料形成,成为四方筒状。支承部件33具有沿着离合器壳体31径向延伸的孔,该孔的两端形成一对朝相反方向开口的开口部。两个开口部之间的长度(即,沿离合器壳体31径向的孔的长度)比各个驱动传递部32c上的一对传递部32e的前端之间的长度(即,驱动传递部32c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长度)要短,且比各个驱动传递部32c上的一对传递部32e的基端部之间的长度要长。然后,如图6(a)所示,从离合器壳体31的轴向观看支承部件33时,支承部件33的四个角被倒角。另外,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33具有一对在旋转轴7的轴向上相互对置的端壁,在端壁上形成有圆形的贯穿孔33a。所述贯穿孔33a的内径比所述蜗杆轴主体24a的除了螺旋齿部24c之外的部位的直径稍大。如图4以及图6(b)所示,一对锁闭部件34具有相互一样的形状以及大小,配置为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部关于离合器壳体31的中心轴线L6对称。另外,各个锁闭部件34的沿离合器壳体31直径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离合器壳体31内径的一半要短。然后,各个锁闭部件34由树脂材料形成,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按压部34a、一体形成于该按压部34a的径向外侧的中间传递部34b、和一体形成于该中间传递部34b的径向外侧的抵接部34c。在各个锁闭部件34中,按压部34a的外形成为与支承部件33的内周面相对应的近似四边形板状,且按压部34a以其外周面能够滑动地抵接在支承部件33的内周面上的状态被配置在该支承部件33的内部。另外,在按压部34a的与抵接部34c相反一侧的侧面、即在离合器壳体31的中心轴线L6侧(即内周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凹向抵接部34c的从动侧凸轮面34d。所述从动侧凸轮面34d沿着轴向从按压部34a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各个从动侧凸轮面34d关于通过按压部34a圆周方向的中央且沿径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图示略)对称。另外,从动侧凸轮面34d的曲率要比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一对圆弧状侧面24e的曲率要小,成为平缓的圆弧状。在各个按压部34a的与从动侧凸轮面34d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外周侧的端部上一体形成有中间传递部34b。中间传递部34b以其圆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按压部34a侧的基端朝向外周侧的前端逐渐变小的形式形成。在中间传递部34b中,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呈梯形。然后,在各个中间传递部34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一对相对于径向(即旋转轴7的径向,与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相同)倾斜的驱动侧凸轮面34e。一对驱动侧凸轮面34e关于通过抵接部34c圆周方向的中央且 沿径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图示略)对称,并以越趋向径向外侧相互的间隔就变得越短的形式延伸。另外,各个驱动侧凸轮面34e沿着轴向从中间传递部34b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通过具有这些驱动侧凸轮面34e的锁闭部件34、和所述驱动侧旋转体32 (驱动传递部32c)构成驱动侧凸轮机构。各个抵接部34c沿着轴向从中间传递部34b的一端向另一端呈直线状延伸,并朝径向外侧形成为突条。然后,在各个中间传递部34b中,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半圆状。如图2以及图6(b)所示,上述的一对锁闭部件34被配置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部、且被配置在驱动侧旋转体32的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之间。详细地讲,一对锁闭部件34以彼此的从动侧凸轮面34d相对置的形式分别从支承部件33的一对开口部被插入到该支承部件33中。然后,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部,插入有一对锁闭部件34的支承部件33被配置在径向对置的驱动传递部32c之间。从支承部件33的开口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抵接部34c以及中间传递部34b被配置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一方的驱动传递部32c的传递部32e和另一方的驱动传递部32c的传递部32e之间。进一步,各个锁闭部件34的一对驱动侧凸轮面34e配置成,在驱动侧旋转体32的旋转方向上能够与一对传递部32e抵接的形式。然后,锁闭部件34可以一边被支承部件33引导一边沿着旋转轴7的径向(即,与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相同)移动,当该锁闭部件34移动至径向外侧端部为止时,抵接部34c抵接在支承部件33的内周面上。另外,在锁闭部件34被配置在径向最外侧的状态下、即抵接部34c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的状态下,相互对置的从动侧凸轮面34d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与从动侧旋转体24b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即楕圆形的长轴方向的长度要短的值。所述从动侧旋转体24b以通过支承部件33的一对贯穿孔33a、并被一对锁闭部件34夹住的形式被配置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部且位于径向对置的2个从动侧凸轮面34d之间。所述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一对侧面24e与从动侧凸轮面34d在离合器壳体31的直径方向上对置(在旋转轴7的径向上对置)。另外,通过从动侧旋转体24b、和分别具有从动侧凸轮面34d的一对锁闭部件34来构成从动侧凸轮机构。然后,在离合器3被收容于离合器收容凹部21c内的状态下,旋转轴7、离合器壳体31、驱动侧旋转体32、和具有从动侧旋转体24b的蜗杆轴24位于同轴上,即各自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接着,以离合器3的动作为主,对按上述形式构成的电动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电动机部I停止时、即旋转轴7不旋转驱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如果有负荷、即载荷从窗玻璃作用在输出轴27上的话,就会通过该载荷使从动侧旋转体24b (蜗杆轴24)旋转。然后,如果从动侧旋转体24b在一对锁闭部件34之间沿箭头X方向旋转的话,通过从动侧凸轮机构的作用,一对锁闭部件34就会分别朝径向外侧沿相反的方向移动。详细地讲,由于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截面成为楕圆形,所以如果从动侧旋转体24b旋转的话,与该楕圆形的长轴交叉的圆弧状的一对侧面就会向径向外侧按压一对锁闭部件34的从动侧凸轮面34d(参照图6(b)中的箭头Y)。然后,被从动侧旋转体24b向径向外侧按压的一对锁闭部件34 —边被一对支承部件33引导一边向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外侧移动,从而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由于如果抵接部34c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的话,就会阻止锁闭部件34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移动,所以锁闭部件34被夹在(介于)离合器壳体31和从动侧旋转体24b之间。因此,可通过被夹在离合器壳体31和从动侧旋转体24b之间的锁闭部件34来阻止该从动侧旋转体24b进一步旋转。也就是说,在锁闭部件34 的抵接部34c与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阻碍从动侧旋转体24b旋转的摩擦力。其结果,在蜗杆轴24的旋转被阻止的同时,旋转驱动力从蜗杆轴24向旋转轴7的传递也被阻止。另外,在一对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而使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被阻止的状态下,通过2个锁闭部件34以相互分离的形式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各个驱动传递部32c的与2个传递部32e对置的2个驱动侧凸轮面34e沿着离合器壳体31的直径方向相互分离。随着驱动侧凸轮面34e的移动,驱动侧旋转体32的2个驱动传递部32c被分别配置在2个锁闭部件34之间的圆周方向中央部、即中立位置上。因此,即使在驱动处于停止状态的电动机部I而使旋转轴7向正方向以及反方向的哪个方向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驱动侧旋转体32的传递部32e也能立即沿旋转方向按压驱动侧凸轮面34e。另外,在电动机部I停止时,即使在以使从动侧旋转体24b在一对锁闭部件34之间沿与箭头X方向(参照图6(b))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形式对输出轴27施加载荷的情况下,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也同样被阻止。如图7 (a)以及图7 (b)所示,在电动机部I驱动时、即旋转轴7旋转驱动时,驱动侧旋转体32与正转的旋转轴7 —起旋转(参照箭头α )。通过旋转驱动侧旋转体32,由此各个驱动传递部32c的、驱动侧旋转体32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传递部32e被按压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驱动侧凸轮面34e上。于是,驱动侧凸轮面34e相对于径向倾斜,由此通过驱动侧旋转体32的传递部32e按压驱动侧凸轮面34e的按压力F中的径向分力F1,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从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移动(参照箭头β)。这时,一对锁闭部件34 —边被一对支承部件33引导,一边朝向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内侧移动。然后,一对锁闭部件34的从动侧凸轮面34d从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外侧向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一对圆弧状的侧面24e抵接。进一步,一对锁闭部件34被所述分力Fl向从动侧旋转体24b按压,而将该从动侧旋转体24b挟持。另外,通过按压力F中的圆周方向上的分力F2,夹持了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一对锁闭部件34和从动侧旋转体24b均以旋转轴7的中心轴线LI为中心与驱动侧旋转体32 —体旋转(参照箭头Y )。也就是说,驱动侧旋转体32和从动侧旋转体24b通过夹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与从动侧旋转体24b之间的锁闭部件34被连结在一起并进行一体旋转。这时,支承部件33通过锁闭部件34与驱动侧旋转体32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 —体旋转。这样,旋转轴7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驱动侧旋转体32以及锁闭部件34被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24b上。然后,使蜗杆轴24旋转,根据该旋转而使蜗轮26以及输出轴27旋转。因此,使驱动连结于输出轴27上的窗开闭调节器工作,使得窗玻璃被开闭(升降)。另外,即使在旋转轴7被向与图7 (a)以及图7(b)所示的例子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即反转)的情况下,同样该旋转驱动力会被传递至蜗杆轴24上。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I)离合器3由离合器壳体31、驱动侧旋转体32、支承部件33、一对锁闭部件34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共6个部件构成。因此,与以往相比较,减少了部件数。因此,离合器3的机构被简化。另外,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一对锁闭部件34被施加有旋转力的从动侧旋转体24b按压而向径向外侧移动,而在驱动侧旋转体32旋转时,一对锁闭部件34被驱动侧旋转体32沿旋转方向按压而向从动侧旋转体24b移动,从而使该一对锁闭部件34按压在该从动侧旋转体24b上。也就是说,离合器3以利用了凸轮机构的简易结构,将旋转轴7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蜗杆轴24上,能够阻止来自于蜗杆轴24的旋转传递至旋转轴7上。这样,部件数减少且机构得到简化的离合器3可以通过较少的设备来完成制造、且可以缩短组装工序所需的时间,所以其结果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于是,进而可以降低具有该离合器3的电动机的制造成本。(2)通过以相对于旋转轴7的径向倾斜的形式形成的简单形状的驱动侧凸轮面34e,可以容易地使承受了驱动侧旋转体32 (传递部32e)的旋转驱动力的锁闭部件34在径向上移动。因此,在旋转轴7旋转时,可以通过一对锁闭部件34容易地将驱动侧旋转体32和从动侧旋转体24b连结。(3)在锁闭部件34中,沿旋转方向与驱动侧旋转体32的传递部32e抵接的驱动侧凸轮面34e被设置在抵接部34c的圆周方向两侧。因此,无论在通过旋转轴7的正转以及反转而使驱动侧旋转体32正转以及反转的哪一种情况下,都可以使驱动侧旋转体32的传递部32e抵接在驱动侧凸轮面34e上而使各个锁闭部件34向径向内侧移动。另外,由于各个锁闭部件34的一对驱动侧凸轮面34e对称地设置在抵接部34c的圆周方向两侧,所以无论驱动侧旋转体32正转还是反转,都同样能够使锁闭部件34径向移动。(4) 一对锁闭部件34以夹住从动侧旋转体24b的形式配置,该锁闭部件34沿旋转轴7的径向移动。因此,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通过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以相互分离的形式向径向外侧移动的一对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分别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然后,由于一对锁闭部件34介于从动侧旋转体24b和离合器壳体31之间,所以能更稳定地阻止从动侧旋转体24b进一步旋转。另外,在驱动侧旋转体32旋转时,由于以相互接近的形式向径向内侧移动的一对锁闭部件34按压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侧面24e,所以可以更稳定地将驱动侧旋转体3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24b上。(5)在一对锁闭部件34上安装有支承部件33,通过该支承部件33能够使锁闭部件34伴随驱动侧旋转体32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而稳定地沿径向移动。因此,可以稳定地进行以下操作在驱动侧旋转体32旋转时,通过锁闭部件34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24b上;以及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阻止从动侧旋转体24b旋转。另夕卜,由于支承部件33通过锁闭部件34与驱动侧旋转体32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体旋转,所以可以一直支承锁闭部件34。(6)从动侧旋转体24b成为柱状,且一对锁闭部件34分别在与抵接部34c相反一侧的侧面上具有与从动侧旋转体24b径向对置的从动侧凸轮面34d。然后,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如果从动侧旋转体24b被旋转的话,从动侧凸轮面34d被从动侧旋转体24b向径向外侧按压而使锁闭部件34向径向外侧移动。这样,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通过柱状的从动侧旋转体24b以及从动侧凸轮面34d的作用,容易使锁闭部件34向径向外侧移动。(7)离合器3具备以夹住柱状的从动侧旋转体24b的形式配置的一对锁闭部件34。在驱动侧旋转体32旋转时,一对锁闭部件34接收驱动侧旋转体32的旋转驱动力,利用从动侧凸轮面34d夹持成为柱状的从动侧旋转体24b。因此,通过锁闭部件34可更加稳定地对旋转驱动力进行传递。 (8)从动侧旋转体24b形成为截面呈楕圆形的简易结构,容易形成。特别是,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容易地形成设置于金属制的蜗杆轴24上的从动侧旋转体24b。另外,截面为楕圆形的从动侧旋转体24b可以通过旋转而容易地将锁闭部件34向径向外侧按压。(9)各个从动侧凸轮面34d从轴向来看的形状成为可以夹持从动侧旋转体24b的侧面24e的圆弧状。因此,在驱动侧旋转体32旋转时,一对锁闭部件34可以更稳定地夹住从动侧旋转体24b。另外,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驱动时,伴随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锁闭部件34顺滑地向径向外侧移动。(10)由于从动侧旋转体24b成为截面呈楕圆形的柱状,所以与以往的从动侧旋转体相比较,在径向上可以小尺寸化且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可以减少用于形成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模具费、材料费以及加工费。(11)由于以往的离合器构成为在旋转轴驱动时利用滚动体被夹在从动侧旋转体和轴环之间而产生的楔效应来阻止从动侧旋转体旋转的形式,所以离合器的构成部件需要较高的部件精度。另一方面,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3为利用锁闭部件34和离合器壳体31之间的摩擦力来阻止从动侧旋转体24b旋转的构成,所以离合器3的构成部件不需要如以往的离合器般的高精度。因此,可以降低离合器3的制造成本。以下,参照图8 图1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8所示的离合器51代替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离合器3被设置在电动机上。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1具备离合器壳体31、驱动侧旋转体52、支承部件53、一对锁闭部件34、从动侧旋转体54、和钢珠55。如图9所示,配置在离合器壳体31内部的驱动侧旋转体52由树脂材料形成,由驱动连结部32a、支持部32b、和一对驱动传递部32c —体形成。然后,如图10(a)所示,在沿中心轴线L4方向贯穿驱动连结部32a以及支持部32b各自的中央部的连结孔32d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一对传递凸部52a。一对传递凸部52a被一体设置在,划分连结孔32d的支持部32b的内周面中的、相互平行延伸的一对平面部32f上。一对传递凸部52a向连结孔32d的中心突出。然后,各个传递凸部52a从支持部32b的中心轴线L4方向来看的形状成为,随着从基端(靠平面部32f的部位)朝向前端(靠中心轴线L4的部位)圆周方向宽度变窄的梯形。另外,各个传递凸部52a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为与中心轴线L4平行延伸的驱动侧传递面52b、52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对传递凸部52a中,从驱动连结部32a侧来看(即,图10(a)所示的状态),在顺时针方向侧具备驱动侧传递面52b,而在逆时针方向侧具备驱动侧传递面52c。另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一对驱动传递部32c的轴向前端部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上形成有沿支持部32b的中心轴线L4延伸的一对卡合爪56。一对卡合爪56彼此在圆周方向上相隔180°而被形成在驱动侧旋转体52上。各个卡合爪56具备从驱动侧旋转体52的前端面沿着旋转轴7的轴向延伸的四角柱状的卡合轴部56a、和从该卡合轴部56a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凸部56b。然后,在各个卡合爪56中,卡合轴部56a径向外侧的侧面与驱动传递部32c径向外侧的侧面齐平,卡合轴部56a径向内侧的侧面位于比驱动传递部32c径向内侧的侧面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各个卡合爪56通过弹性变形可以向旋转轴7的径向倾倒。 如图9所示,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3 —样,配置在一对所述驱动传递部32c之间的支承部件53由树脂材料形成,成为四方筒状。构成支承部件53的主体支承部53a成为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3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支承部件53具有在旋转轴7的轴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端壁,在该对端壁上形成有圆形的贯穿孔33a。另外,在主体支承部53a的下端部上一体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大致圆环状的底座部53b。所述底座部53b相对于旋转轴7的轴向垂直地延伸,且所述底座部53b的外径形成为比驱动侧旋转体52的一对驱动传递部32c的总体外径稍大、并且比离合器壳体31的内径稍小。另外,如图8所示,底座部53b的厚度与除了卡合凸部56b之外的所述卡合爪56的长度、即卡合轴部56a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如图9所示,在底座部53b的外边缘一体形成有两对限制部53c。各对限制部53c对应于驱动侧旋转体52的各个驱动传递部32c。一方的一对限制部53c形成在与另一方的一对限制部53c在圆周方向上相隔180°的位置上。各个限制部53c以其前端向上方(驱动侧旋转体52侧)的形式沿着旋转轴7的轴向延伸。一对限制部53c之间的间隔T大于所述卡合爪56圆周方向的宽度t。另外,各个限制部53c的内周面、即限制面53d的曲率与所述驱动传递部32c的传递部32e之间的部位的外周面曲率(参照图10(b))相等。进一步,所有限制部53c的限制面53d均位于以底座部53b的中心为中心的同一个圆上(图示略),且通过所有限制部53c的限制面53d的圆的直径与驱动侧旋转体52的一对驱动传递部32c的总体外径相等。另外,包含限制部53c的底座部53b的外径比离合器壳体31的内径稍小。另外,在底座部53b的、成对的限制部53c之间形成有卡合凹部53e。这2个卡合凹部53e与驱动侧旋转体52的2个卡合爪56卡合,以将驱动侧旋转体52和支承部件53一体化。各个卡合凹部53e形成为从底座部53b的外周边缘凹向径向内侧的形式。如图8所示,在底座部53b中,2个卡合凹部53e之间的径向长度与一对卡合爪56的卡合轴部56a之间的间隔相等。另外,各个卡合凹部53e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一对限制部53c之间的间隔T相等。然后,这样的支承部件53以内部配置有一对锁闭部件34的主体支承部53a被配置在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之间的形式被配置在驱动侧旋转体52上,且设置于各个驱动传递部32c的前端部上的卡合爪56被卡合在相对应的卡合凹部53e内而使该支承部件53与驱动侧旋转体52 —体化。这时,如图8以及图9所示,支承部件53以将主体支承部53a从一对驱动传递部32c的前端侧插入到一对驱动传递部32c之间、且一对卡合爪56被插入到一对卡合凹部53e内的形式被配置在驱动侧旋转体52内。然后,通过使底座部53b从主体支承部53a侧越过卡合爪56的卡合凸部56b,由此底座部53b (卡合凹部53e)与卡合爪56被卡扣卡合在一起,从而支承部件53和驱动侧旋转体52被组装为一体。然后,在通过一对卡合爪56形成为一体化的支承部件53以及驱动侧旋转体52中,一对限制部53c分别被配置在比各个驱动传递部32c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且一对限制部53c的限制面53d分别被抵接在各个驱动传递部32c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因此,各个驱动传递部32c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部53c限制。另外,由于一对限制部53c之间的间隔T大于所述卡合爪56圆周方向的宽度t,所以驱 动侧旋转体52可以在限制部53c之间的间隔T的范围内相对于支承部件53沿圆周方向旋转。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从动侧旋转体24b —样,所述从动侧旋转体54从蜗杆轴主体24a的基端面沿着轴向延伸,且该从动侧旋转体54成为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呈楕圆形的柱状。然后,从动侧旋转体54的中心轴线L7与蜗杆轴主体24a的中心轴线L2相一致。所述从动侧旋转体54以穿过支承部件53的一对贯穿孔33a、并被一对锁闭部件34夹住的形式被配置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部且位于径向对置的2个从动侧凸轮面34d之间。另外,从动侧旋转体54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支持部32b的连结孔32d内,且在旋转轴7的前端面和从动侧旋转体54的前端面之间配置有接收旋转轴7以及蜗杆轴24的轴向载荷的钢珠55。如图9以及图10(a)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54的前端部形成有一对传递凹部54a,且在所述一对传递凹部54a内分别插入有设置在驱动侧旋转体52上的一对所述传递凸部52a的前端部。一对传递凹部54a在驱动侧旋转体52的截面宽度方向上向径向外侧开口。另外,一对传递凹部54a向驱动侧旋转体52的前端侧(图9的上侧)开口。然后,从动侧旋转体54的中心轴线L7方向来看到的各个传递凹部54a的形状呈圆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径向外侧的开口部朝向径向内侧的底面变窄的大致梯形。另外,各个传递凹部54a的圆周方向的两端的内侧面形成从动侧传递面54b、54c,该从动侧传递面54b、54c成为与从动侧旋转体54的中心轴线L7平行的平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各个传递凹部54a中,从动侧旋转体54的前端侧来看、即在图10(a)所示的状态下,在顺时针方向侧具备从动侧传递面54b,而在逆时针方向侧具备从动侧传递面54c。接着,对所述驱动侧传递面52b、52c以及从动侧传递面54b、54c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0(a)所示,从动侧旋转体54的前端侧观看配置于各个传递凹部54a内的传递凸部52a时,顺时针方向侧的驱动侧传递面52b与传递凹部54a的顺时针方向侧的从动侧传递面54b在圆周方向上对置,且逆时针方向侧的驱动侧传递面52c与传递凹部54a的逆时针方向侧的从动侧传递面54c也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然后,相互对置的驱动侧传递面52b与从动侧传递面54b、以及驱动侧传递面52c与从动侧传递面54c的倾斜角度等被设定为,在从驱动侧旋转体52侧作用有旋转力的情况下相互对置的面彼此抵接、而在从从动侧旋转体54侧作用有旋转力的情况下相互对置的面彼此为不接触的形式。所以,在从驱动侧旋转体52侧作用有旋转力的情况下,相互对置的驱动侧传递面52b与从动侧传递面54b、以及驱动侧传递面52c与从动侧传递面54c分别相抵接,从而旋转驱动力从驱动侧传递面52b、52c通过从动侧传递面54b、54c被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54上。接着,以离合器51的动作为主,对按上述形式构成的电动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在旋转轴7不旋转驱动时、即驱动侧旋转体52不旋转时,如果有负荷、即载荷从窗玻璃侧作用在输出轴27上的话,就会通过该载荷旋转从动侧旋转体54 (蜗杆轴24)。然后,如果从动侧旋转体54在一对锁闭部件34之间沿箭头X2方向旋转的话,通过从动侧凸轮机构的作用,一对锁闭部件34就会朝径向外侧并沿相反的方向(参照图10(b)中的箭头Y2)移动。详细地讲,由于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截面成为楕圆形,所以如果从动侧旋转体54旋转的话,从动侧旋转体54的楕圆形的长轴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就会向径向外侧按压一对锁闭部件34的从动侧凸轮面34d。然后,被从动侧旋转体54向径向外侧按压的一对锁闭部件34 —边被一对主体支承部53a引导一边向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外侧移动,从而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由于如果抵接部34c抵接在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上的话,就能够阻止锁闭部件34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移动,所以锁闭部件34被夹在(介于)离合器壳体31和从动侧旋转体54之间。因此,可通过被夹在离合器壳体31和从动侧旋转体54之间的锁闭部件34来阻止该从动侧旋转体54进一步旋转。也就是说,在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与 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阻碍从动侧旋转体54旋转的摩擦力。其结果,在蜗杆轴24的旋转被阻止的同时,旋转驱动力从蜗杆轴24向旋转轴7的传递也被阻止。这时的摩擦力使用由从动侧旋转体54施加在锁闭部件34上的按压力T的径向分力Tl (按压力T中的沿锁闭部件34的移动方向的分力)和摩擦系数U,表示为μ -Tl0另外这时,由于沿从动侧旋转体54的旋转方向相互对置的驱动侧传递面52b与从动侧传递面54b、以及驱动侧传递面52c与从动侧传递面54c分别保持为非接触状态,所以旋转力不会由从动侧旋转体54直接施加在驱动侧旋转体52上。另外,在旋转轴7不旋转驱动时,即使在从输出轴27 (参照图I)侧沿与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例子相反的方向旋转从动侧旋转体54的情况下,该从动侧旋转体54的旋转也同样被阻止。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旋转轴7旋转驱动时,驱动侧旋转体52与正转的旋转轴7 —起旋转(参照箭头α 2)。于是,通过驱动侧旋转体52的旋转,由此各个驱动传递部32c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传递部32e被按压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驱动侧凸轮面34e上。然后,例如在处于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状态的旋转轴7被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如果按压驱动侧凸轮面34e的按压力P的圆周方向上的分力Pl大于等于在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与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μ ·Τ1(参照图10(b))的话,通过锁闭部件34的锁闭(旋转阻止)就被解除。另外,如果通过旋转驱动侧旋转体52,各个驱动传递部32c被按压在位于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驱动侧凸轮面34e上的话,驱动侧凸轮面34e就会相对于径向倾斜,由此通过传递部32e的按压力P中的径向分力P2,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向离开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的方向移动(参照箭头β 2)。这时,一对锁闭部件34—边被一对支承部件53引导,一边向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内侧移动。然后,一对锁闭部件34的从动侧凸轮面34d从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外侧向从动侧旋转体54的一对圆弧状的侧面24e抵接。一对从动侧凸轮面34d以沿着从动侧旋转体54的楕圆形的短轴方向的形式向该从动侧旋转体54抵接。进一步,一对锁闭部件34通过所述分力P2向从动侧旋转体54按压,并对该从动侧旋转体54进行夹持。另外,如果旋转驱动侧旋转体52使各个驱动传递部32c按压在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驱动侧凸轮面34e上而使一对锁闭部件34向径向内侧移动的话,各个驱动侧传递面52b就会分别抵接在驱动侧旋转体52的旋转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从动侧传递面54b上。然后,旋转轴7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54上。这时,通过由传递部32e产生的按压力P的圆周方向上的分力P1,使夹持有从动侧旋转体54的一对锁闭部件34和从动侧旋转体54共同以旋转轴7的中心轴线LI为中心与驱动侧旋转体52 —体旋转(参照箭头Y 2)。也就是说,通过被夹在驱动侧旋转体52与从动侧旋转体54之间的锁闭部件34,且进一步通过驱动侧传递面52b以及从动侧传递面54b,驱动侧旋转体52与从动侧旋转体54被连结在一起并进行一体旋转。另外,支承部件53通过锁闭部件34与驱动侧旋转体52以及从动侧旋转体54 —体旋转。这样,旋转轴7的旋转驱动力被驱动侧旋转体52以及锁闭部件34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54上。于是,蜗杆轴24旋转,并且通过蜗杆轴24的 旋转使蜗轮26以及输出轴27旋转。因此,驱动连结在输出轴27上的窗开闭调节器工作,使得窗玻璃被开启或闭合(升降)。另外,即使在沿与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例子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即反转)了旋转轴7的情况下,该旋转驱动力也同样被传递到蜗杆轴24上。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I)至(11)所记载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12)通过设置在支承部件53上的限制部53c限制一对驱动传递部32c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在驱动侧旋转体52旋转时,伴随该驱动侧旋转体52的旋转,驱动传递部32c可更高效地沿驱动侧旋转体52的旋转方向按压驱动侧凸轮面34e。(13)由于通过将卡合爪56插入到卡合凹部53e内而使该卡合爪56卡扣卡合在底座部53b上,可使驱动侧旋转体52与支承部件53 —体化,所以可将驱动侧旋转体52和支承部件53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可以使部件的管理变得容易,且可以容易地对离合器51进行组装作业。(14)在驱动侧旋转体52旋转时,通过设置于驱动侧旋转体52上的驱动侧传递面52b、52c和设置于从动侧旋转体54上的从动侧传递面54b、54c沿该驱动侧旋转体52的旋转方向相互抵接,从而可以高效地将驱动侧旋转体5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54上。另外,可以使用驱动侧传递面52b、52c以及从动侧传递面54b、54c来进行从驱动侧旋转体52向从动侧旋转体54的旋转传递。因此,与像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离合器3那样、通过一对锁闭部件34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来进行从驱动侧旋转体32向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传递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放宽各个部件的尺寸精度,且可以降低噪音以及振动。另外,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虽然在上述第I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以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而被使用的电动机为例说明了本发明,然而除了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使用的电动机以外,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设有旋转轴7的电动机部I、和设有蜗杆轴24的减速部2的电动机。另夕卜,离合器3、51除了利用在电动机以外,也可以利用在具备旋转驱动的驱动轴、和传递该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从动轴的装置上。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离合器3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形式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通过从动侧旋转体24b和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来夹持一对锁闭部件34,在各个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与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了所需摩擦力的状态下允许从动侧旋转体24b相对于一对锁闭部件34旋转。也就是说,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不旋转时从动侧旋转体24b被旋转的情况下,通过产生于抵接部34c和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从动侧旋转体24b变得难以旋转,一对锁闭部件34相对于离合器壳体31的旋转被阻止。由于如果这样实施的话,只须将一对锁闭部件34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形成为适合于产生所需摩擦力的形状,所以可以容易地对离合器3进行设计。其结果,可以进一步降低离合器3的制造成本。此方式同样也适用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1。另外,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形式在旋转轴7不旋转时,通过从动侧旋转体24b和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来夹持一对锁闭部件34,在锁闭部件34的抵接部34c与离合器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了所需摩擦力的状态下允许从动侧旋转体24b相对于一对锁闭部件34旋转,且至少通过蜗轮2 6与蜗杆轴主体24a的螺旋齿部24c的啮合负荷、蜗杆轴主体24a与支承该蜗杆轴主体24a的轴承25a、25b的摩擦负荷、和离合器3的旋转负荷来阻止将来自于驱动连结在蜗轮26上的输出轴27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轴7上。在此,离合器3的旋转负荷是指在离合器3的内部产生的摩擦力(摩擦负荷)。如果这样实施的话,旋转轴7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离合器3、具有螺旋齿部24c的蜗杆轴主体24a、以及蜗轮26被传递至输出轴27上,而来自于输出轴27的旋转力向旋转轴7的传递至少被蜗轮26与螺旋齿部24c的啮合负荷、蜗杆轴主体24a与轴承25a、25b的摩擦负荷、和离合器3的旋转负荷所阻止。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单个离合器3来阻止将来自于输出轴27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轴7上,而是通过包含了离合器3的整个电动机来阻止将来自于输出轴27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轴7上,所以离合器3的各个构成部件无需较高的尺寸精度。因此,可以降低离合器3的制造成本,进而可以降低电动机的制造成本。另外,阻止将来自于输出轴27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轴7上的负荷并不仅限于蜗轮26与螺旋齿部24c的啮合负荷、蜗杆轴主体24a与轴承25a、25b的摩擦负荷、和离合器3的摩擦负荷,也可以包含电动机内部的其他滑动部分的摩擦负荷等。此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具备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1的电动机。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从动侧旋转体24b、54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成为楕圆形、且整个从动侧旋转体24b、54成为柱状。然而,只要成为伴随从动侧旋转体24b、54的旋转能够向径向外侧按压锁闭部件34的形状即可,从动侧旋转体24b、54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扁平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从动侧旋转体24b、54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截面呈长方形状、且整个从动侧旋转体24b、54呈柱状。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从动侧凸轮面34d形成为圆弧状,然而也可以为与轴向平行的平面状。虽然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离合器3具备一对锁闭部件34,然而也可以采用具备I个锁闭部件34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驱动侧旋转体32旋转时,通过被驱动侧旋转体32按压的I个锁闭部件34按压在从动侧旋转体24b上,由此驱动侧旋转体32的旋转驱动力被锁闭部件34传递至从动侧旋转体24b上。另外,离合器3也可以为具备3个锁闭部件34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锁闭部件34的个数在驱动侧旋转体32上设置有3个驱动传递部32c。此方式同样也适用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1。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驱动侧旋转体52和支承部件53轴向卡合而使两者一体化的一对卡合爪56被设置在驱动侧旋转体52上。然而,一对卡合爪56也可以采用能够在轴向上与驱动侧旋转体52卡合的形式设置在支承部件53上。另外,一对卡合爪56以及一对卡合凹部53e只要形成在驱动侧旋转体52以及支承部件53的至少一个上即可,一对卡合爪56以及一对卡合凹部53e的形状也并不仅限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形状。不过,一对卡合爪56以及一对卡合凹部53e形成为,允许支承部件53与驱动侧旋转体52在圆周方向上相对旋转的同时,将驱动侧旋转体52和支承部件53轴向卡合。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3对应于每一个驱动传递部32c具备2个限制部53c。然而,也可以对应于每一个驱动传递部32c设置I个限制部53c,或者也可以对应于每一个驱动传递部32c设置3个以上的限制部53c。虽然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锁闭部件34被支承部 件33所支承,然而只要锁闭部件34能够伴随驱动侧旋转体32以及从动侧旋转体24b的旋转而沿径向移动的话,也可以省略支承部件33。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1中,只要锁闭部件34能够伴随驱动侧旋转体52以及从动侧旋转体54的旋转而沿径向移动的话,也可以省略支承部件53。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各个锁闭部件34分别具备一对驱动侧凸轮面34e。然而,各个锁闭部件34也可以为具备I个驱动侧凸轮面34e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机部I构成为使旋转轴7只向一个方向旋转,驱动侧凸轮面34e以相对于驱动传递部32c位于旋转轴7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形式形成。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从动侧旋转体24b、54也可以与蜗杆轴主体24a分开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从动侧旋转体24b、54和蜗杆轴主体24a形成为能够一体旋转的形式(在旋转方向上卡合的形式)。另外,驱动侧旋转体32、52也可以与旋转轴7形成为一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轴; 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 与所述驱动轴同轴配置的从动轴; 能够与所述从动轴一体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 离合器壳体,其内部能够配置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和 锁闭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部并位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该锁闭部件具有接触/离开所述离合器壳体内周面的抵接部、以及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沿旋转方向抵接的驱动侧凸轮面, 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不旋转时,一旋转所述从动侧旋转体,所述锁闭部件就被该从动侧旋转体按压而向径向外侧移动,使得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上,由此所述锁闭部件被夹在所述离合器壳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从而阻止从动侧旋转体进一步旋转, 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旋转时,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沿旋转方向按压所述驱动侧凸轮面,并通过所述驱动侧凸轮面的作用使所述锁闭部件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被按压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上,由此所述锁闭部件以能够通过该锁闭部件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结成一体旋转的形式被夹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凸轮面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径向倾斜,以使该驱动侧凸轮面一被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向旋转方向按压,所述锁闭部件就向所述驱动轴的径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闭部件具有一对所述驱动侧凸轮面,该一对驱动侧凸轮面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抵接部圆周方向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I 权利要求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闭部件以在径向上夹住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形式成对配置,所述一对锁闭部件能够沿着所述驱动轴的径向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I 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锁闭部件,该锁闭部件能够沿所述驱动轴的径向移动,该支承部件通过所述锁闭部件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一体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具备一对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延伸且沿所述驱动轴的径向对置的驱动传递部,该一对驱动传递部以伴随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旋转沿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旋转方向按压所述驱动侧凸轮面的形式构成, 所述支承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一对驱动传递部之间,并具有限制所述驱动传递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为了将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支承部件卡合为一体,将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支承部件沿轴向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I 权利要求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具有凸轮轴, 所述锁闭部件在与所述抵接部相反一侧的侧面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径向对置的从动侧凸轮面, 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不旋转时,一旋转所述从动侧旋转体,所述从动侧凸轮面就被所述凸轮轴按压而使所述锁闭部件向径向外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闭部件以夹住所述凸轮轴的形式成对配置,所述一对锁闭部件能够沿着所述驱动轴的径向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旋转时,所述凸轮轴被向径向内侧移动的所述一对锁闭部件的所述从动侧凸轮面挟持,从而旋转驱动力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经由所述锁闭部件传递至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轴成为截面呈楕圆形的柱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凸轮面从轴向来看的形状成为能够从所述凸轮轴的短轴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夹持所述凸轮轴的圆弧状。
12.根据权利要求I 权利要求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分别具有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旋转时沿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相互抵接的传递面。
13.根据权利要求I 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不旋转时,通过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和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夹持所述锁闭部件,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了所需摩擦力的状态下,允许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锁闭部件旋转。
14.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驱动轴的电动机部; 减速部,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同轴配置的从动轴,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所述从动轴上,该减速部将传递至所述从动轴上的旋转驱动力降低并输出;和 权利要求I 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被设置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部具备从动轴,其以能够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一体旋转的形式设置、可旋转地被轴承支承且具有螺旋齿部;与所述螺旋齿部啮合的蜗轮;和驱动连结在所述蜗轮上的输出轴, 在所述驱动轴不旋转时,通过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和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夹持所述锁闭部件,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了所需摩擦力的状态下允许所述从动侧旋转体旋转,并至少通过所述蜗轮与所述螺旋齿部的啮合负荷、所述从动轴与所述轴承的摩擦负荷、和所述离合器的旋转负荷阻止将来自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驱动轴上 。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备驱动轴、驱动侧旋转体、从动轴、从动侧旋转体、离合器壳体、和锁闭部件的离合器。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不旋转时,一旋转所述从动侧旋转体,所述锁闭部件就被该从动测旋转体按压而向径向外侧移动,使得锁闭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周面上。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旋转时,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沿旋转方向按压锁闭部件的驱动侧凸轮面,并通过所述驱动侧凸轮面的作用所述锁闭部件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被按压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上。由此,所述锁闭部件以可通过该锁闭部件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结成一体旋转的形式被夹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
文档编号F16D41/06GK102803773SQ20108002882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3日
发明者水谷伸生, 山下友骑 申请人:阿斯莫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