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动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733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动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动链。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用连续可变皮带轮传动装置(CVT 连续可变传动装置)中使用的循环动 力传动链中,例如存在动力传动链,在该动力传动链中,沿链行进方向邻接的链节通过销和 中间件连接,该销和中间件能以摆动方式相对于彼此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根据专利文献1的链节中,形成有一对沿链行进方向布置的通孔,柱部设置在 该对通孔之间。在所述通孔的一个中,销固定地压配而中间件松弛地装配,而在另一通孔 中,销松弛地装配而中间件固定地压配。松弛装配在对应通孔中的销和中间件布置在对应 通孔的面对柱部的一侧。当相邻链节相对于彼此转动时,装配在同一通孔中的销和中间件相对于彼此进行 摆动运动。通过松弛装配在对应通孔中的销和中间件与柱部形成邻接来将相邻链节的转动 限制到预定角度。专利文献1 JP-A-2006-22645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动力传动链中,存在如下忧虑当限制相邻链节 之间的转动时产生异响。也就是说,当限制相邻链节的转动时,松弛装配在对应通孔中的销 和中间件与柱部碰撞,导致如下问题该碰撞产生异响。本发明在这些背景情况中作出,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此异响的动 力传动链。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发明,为实现该目的,提供一种动力传动链(1、101),该动力传动链包括 多个链节(2、102a、102b)和多个连接构件(3),该连接构件用于连接这些链节,使得链节相 对于彼此转动,其中每个连接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动构件(10)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11), 该第一动力传动构件分别在一对端部(16、17)处具有皮带轮接合动力传动部(16a、17a), 而该第二动力传动构件与第一动力传动构件成一对,每个链节包括沿链行进方向(X)排列 的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在该第一通孔中,第一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允许相对 运动,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限制相对运动,而在该第二通孔中,第一动力传动构 件装配为使得限制相对运动,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允许相对运动,每个链节中 的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彼此分开的柱部(9、109)的一对侧部(24、25、124、125)中的每一 个包括突出部(26、29、126、129)和一对凹形弯曲部(27、28、30、31、127、128、130、131),该 突出部在沿柱部的高度方向(V)的中央部处朝着对应的通孔侧突出,而该对凹形弯曲部布 置为相对于柱部的高度方向将突出部保持在该对凹形弯曲部之间,并且平坦部(33、34、38、
339)形成在一对倾斜面(32、37)中的每一个上,所述一对倾斜面将柱部的每个侧部上的突 出部的顶部(26a、29a)保持在所述一对倾斜面之间,由此当限制链节之间的转动角时,该 平坦部与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的对应表面(13a、13b、18a、18b)形成邻接,该平坦部和凹形弯 曲部通过凸形弯曲部(35、36、40、41)连接。根据本发明,通过第一动力传动构件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与其对应平坦部形成邻 接来限制链节之间的转动。因为平坦部在柱部的高度方向上邻近中央部设置,所以能减小 当每个动力传动构件与平坦部形成强制接触时产生的振动。这样,能减小当限制链节之间 的转动时产生的异响。此外,通过在突出部的两侧提供一对相对于柱部的高度方向将该突 出部保持在其间的凹形弯曲部能减轻链节的重量,并最终能减轻动力传动链的重量。此外,所述多个链节包括具有相对长的连接节距(P)的长节距链节(102b)和具有 相对短的连接节距(P)的短节距链节(102a),并且可使该长节距链节的柱部的凹形弯曲部 的曲率半径(R5到R8)小于该短节距链节的柱部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R1到R4)。当出现这种情形时,由于长节距链节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与短节距链节的凹 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不同,所以基于凹形弯曲部的尺寸上的差别能在视觉上识别长节距链 节和短节距链节。这样,例如,能防止将短节距链节布置在长节距链节将要布置的位置中的 错误装配。此外,通过使关于长节距链节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于关于短节距链节的 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能使长节距链节在重量上比短节距链节更轻。注意在上文描述的内容中,尽管括号中的数字代表指示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中 的对应构成元件的附图标记,但是无意通过这些附图标记来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本发明的优点根据本发明,通过第一传动构件和第二传动构件与其对应平坦部形成邻接来限制 链节之间的转动。因为平坦部在柱部的竖直方向上恰好邻近中央部设置,所以该动力传动 链具有减小当各自动力传动构件与其对应平坦部形成强制接触时另外产生的振动的优点。 这样,能减小当限制链节之间的转动时产生的异响。此外,通过在突出部的两侧提供一对相 对于柱部的高度方向将该突出部保持在其间的凹形弯曲部能减轻链节的重量,因此,最终 能减轻动力传动链的重量。


图1是示例性地显示作为动力传动系统的连续可变链传动装置的主要部件的构 造的透视图,该动力传动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链。图2是驱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以及该动力传动链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3是链的主要部件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面图。图5是链节的柱部的放大视图。图6是图5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链的主要部件的剖面图。图8是组成根据本发明的该不同实施例的链的短节距链节和长节距链节的平面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图1是示例性地显示作为动力传动系统的连续可变链传动装置100的主要部件的 构造的透视图,该动力传动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链1。此外,图2是驱动 皮带轮60 (从动皮带轮70)以及该动力传动链1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在图1中,动力传动 链1的一部分以截面显示。参照图1,连续可变链传动装置100 (在下文中,还简称为“连续可变传动装置 100”)诸如安装在诸如机动车的车辆中并且包括由金属(结构钢等)制成的作为第一皮带 轮的驱动皮带轮60、由金属(结构钢等)制成的作为第二皮带轮的从动皮带轮70、以及绕 两个皮带轮60、70缠绕并在其间延伸的循环动力传动链1 (在下文中,也简称为“链1,,)。参照图1和图2,驱动皮带轮60整体可旋转地安装在输入轴61上并且包括固定的 半皮带轮62和可移动的半皮带轮63,该输入轴61连续延展到车辆的驱动源(未示出)以 便传输其动力。固定半皮带轮62和可移动半皮带轮63具有各自成一对且彼此面对的半皮 带轮面62a、63a。各自的半皮带轮面62a、63a各包括锥形倾斜面,并且在半皮带轮面62a、 63a之间限定有凹槽。链1在强压下通过该对半皮带轮面62a、63a保持在该凹槽中。此外,液压致动器(未示出)连接到可移动半皮带轮63,用于改变凹槽的宽度。该 液压致动器设计为沿输入轴61的轴向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移动可移动半皮带轮 63以当改变连续可变传动装置100的速度时改变凹槽的宽度。链1通过如此改变凹槽的宽 度而沿输入轴61的径向方向(图2中的竖直方向)移动,以便改变驱动皮带轮60相对于 链1而言的有效直径(在下文中,也称为“驱动皮带轮60的有效半径”)。另一方面,从动皮带轮70整体可旋转地安装在输出轴71上,该输出轴71连续延 展到驱动轮(未示出)以便将动力传输到所述驱动轮,如图1和图2中所示。从动皮带轮 70包括固定的半皮带轮72和可移动的半皮带轮73,所述固定半皮带轮72和可移动半皮带 轮73各具有成一对的半皮带轮面72a、73a。在这些半皮带轮面72a、73a之间限定凹槽,并 且链1在强压之下通过该对半皮带轮面72a、73a保持在该凹槽中。从动皮带轮70的可移动半皮带轮73以与可移动半皮带轮63相似的方式连接到 液压致动器(未示出)。该液压致动器设计为改变凹槽的宽度,从而沿输出轴71的径向方 向(图2中的竖直方向)移动链1,以便当改变连续可变传动装置100的速度时相对于链1 改变从动皮带轮70的有效直径(在下文中,也称为“从动皮带轮70的有效半径”)。当连续可变传动装置100的减速比最高时(在输入轴的速度比输出轴的速度快的 情况下传动或低速传动时),驱动皮带轮60的有效半径最小,而从动皮带轮70的有效半径 最大。另一方面,当连续可变传动装置100的增速最高(在超速传动时),驱动皮带轮60的 有效半径最大,而从动皮带轮70的有效半径最小。图3是链1的主要部件的剖面图。此外,图4显示了沿图3中的线IV-IV截取链 的剖面图。图3显示了链1的直线区域。在图4中,(a)显示了在设计中链1朝着正侧(链 1的设计转动方向)的转动变得最大的状态,而(b)显示了在设计中链1朝着负侧(与链1 的设计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转动变得最大的状态。参照图3和图4,链1包括多个链节2和多个连接构件3,所述连接构件3连接链 节2由此相对于彼此转动。在下文中,将沿链1的行进方向延伸的方向称为链行进方向X,
5将与该链行进方向X垂直并且沿连接构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方向称为链宽方向W,而将与 链行进方向X和链宽方向W均垂直的方向称为竖直方向V。每个链节2是由钢板制成的板状构件,其大体形成矩形形状。链节2布置为沿链 行进方向X排列,同时沿链宽方向W并排排列,从而形成多排链节。沿链行进方向X邻接的 链节2通过链节构件3连接在一起,以便相对于彼此转动。在此实施例中,将同一类型(短 节距链节,将在下文对其描述)的链节用作各自的链节2,并使链节2的各自形状基本相同。 此外,每个链节2的外周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形成,该外周形状是使应力集中难以发生的形 状。如图4中所示,每个链节2包括沿链行进方向X排列在前面和后面的前端部4和 后端部5、以及布置在前端部4与后端部5之间的中间部6。前通孔7作为第一通孔形成在 前端部4处,而后通孔8作为第二通孔形成在后端部5处。前通孔7和后通孔8沿链行进 方向X排列在前面和后面。此外,中间部6具有将前通孔7和后通孔8彼此分开的柱部9。 此柱部9沿链行进方向X具有预定厚度。如图3中所示,在沿链行进方向X邻接的链节2中,沿链行进方向X相对向后放置 的链节2中的前通孔7和沿链行进方向X相对向前放置的链节2中的后通孔8沿链宽方向 W并排布置以便对应。沿链行进方向X邻接的链节2通过延伸穿过对应通孔7、8的连接构 件3连接在一起以便相对于彼此转动。这样,形成总体具有循环形状的链1。每个连接构件3包括作为第一动力传动构件的第一销10和作为第二动力传动构 件的第二销11,该第二销11与第一销10成一对。此成对的第一和第二销10、11装配在对 应的同一通孔(前通孔7和后通孔8)中,并且第二销11相对于链行进方向X布置在前侧。 此外,成对的第一和第二销10、11设计为当对应链节2相对于彼此转动时,彼此形成摆动滑 动接触。该摆动滑动接触称为包括摆动接触和滑动接触中的至少一个的接触状态。参照图4,第一销10是沿链宽方向W延伸的长(板状)构件。第一销10的周面平 行于链宽方向W延伸。第一销10的周面具有作为面对部的前部12、作为背部的后部13、以 及作为一对端部的一个端部14和另一端部15,该前部12沿链行进方向X向前定向,该后部 13沿链行进方向X向后定向,而该对端部沿竖直方向V面对。在剖面中,前部12由平滑曲线形成并且面对与第一销10成一对的第二销11。前 部12与第二销11在接触部T处处于摆动滑动接触。前部12能认为是第一销10的与第二 销11接触的部分,第一销10与第二销11成一对。后部13形成平坦的平面。一个端部14组成第一销10的周面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面对链外周侧的末端处 (沿竖直方向V的末端中的一个)并且形成朝着链外周侧凸状弯曲的弯曲面。此外,另一端 部15组成第一销10的周面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面对链内周侧的末端(沿竖直方向V的末 端中的另一个)并且形成朝着链内周侧凸状弯曲的弯曲面。在下文中,在沿竖直方向的侧中,将从一个端部14朝着另一端部15定向的一侧称 为链内周侧,而将从另一端部15朝着一个端部14定向的一侧称为链外周侧。参照图2和图3,相对于第一销10的纵向方向(链宽方向W)的一对端部16、17分 别沿链宽方向W从沿链宽方向W布置在一对端部处的链节2突出。用作动力传动部的端面 16a、17a分别设置在该对端部16、17处。该对端面16a、17a彼此面对并且具有彼此对称的 形状,垂直于链宽方向W的平面保持在该对端面16a、17a之间。这些端面16a、17a经由润
6滑膜与各自皮带轮60、70的对应半皮带轮面62a、63a、72a、73a形成摩擦接触(接合)。第一销10保持在该对半皮带轮面(半皮带轮面62a与半皮带轮面63a或半皮带轮 面72a与半皮带轮面73a)之间,由此动力在第一皮带轮10与每个皮带轮60、70之间传输。 由于第一销10的端面16a、17a直接促成动力的传输,所以第一销10由诸如轴承钢(SUJ) 的高强度耐磨材料形成。第一销10的端面16a、17a例如形成为包含部分球面的形状并且沿链宽方向W向 外凸状弯曲。此外,如图2中所示,沿链宽方向W,第一销10的一个端部14比另一端部15 形成得更长(更宽),由此端面16a、17a朝着链内周侧定向。当从链宽方向W观看时,端面 16a、17a的顶部的位置与端面16a、17a的图示中心位置重合。参照图3和图4,第二销11 (也称为条或中间件)是长(板状)构件,其由与第一 销10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沿链宽方向W延伸。如图3中所示,第二销11形成得比第一销 10更短,使得其一对端部不与皮带轮60、70的各自半皮带轮面62a、63a、72a、73a接触。相 对于链行进方向X,第二销11形成得比第一销10更薄。第二销的周面沿链宽方向W延伸。如图4中所示,第二销11的周面具有沿链行进 方向X向前定向的前部18、作为面对部的沿链行进方向X向后定向的后部19、以及作为一 对相对于竖直方向V的端部的一个端部20和另一端部21。后部19具有平坦部22。此后部19面对与第二销11成一对的第一销10的前部12 并与前部12在接触部T处处于摆动滑动接触。前部18形成大体平行于后部19的平坦部 22的平坦平面。所述一个端部20组成第二销11的周面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面对链外周侧 的末端处并且形成朝着链外周侧凸状弯曲的弯曲面。此外,另一端部21组成第二销11的 周面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面对链内周侧的末端并且形成朝着链内周侧凸状弯曲的弯曲面。链1是所谓的压配式的链。具体地,第一销10松弛地装配在每个链节2中的前通 孔7中,从而允许其相对运动,而第一销10压配在每个链节2中的后通孔8中,从而限制相 对运动。此外,第二销11压配在每个链节2中的前通孔7中,从而限制其相对运动,而第二 销11松弛地装配在每个链节中的后通孔8中,从而允许相对运动。换句话说,在每个链节2中的前通孔7中,第一销松弛地装配,从而允许其相对运 动,而与该第一销10成一对的第二销11被压配,从而限制其相对运动。此外,在每个链节2 中的后通孔8中,第一销10被压配,从而限制其相对运动,而与第一销10成一对的第二销 11松弛地装配,从而允许其相对运动。通过此构造,当沿链行进方向X邻接的链节2相对于彼此转动时,第一销10的前 部12和与第一销10成一对的第二销11的后部19允许彼此形成摆动滑动接触。如图3中所示,链1具有预定连接节距P。该连接节距P意指在链1的直线区域中 相邻第一销10、10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该预定连接节距P意指在链1的直线区域中,链节 2中的前通孔7中的第一销10与第二销11之间的接触部T与同一链节2中的后通孔8中 的第一销10与第二销11之间的接触部T之间沿链行进方向X的距离。图5是链节2的柱部9的放大视图。参照图5,每个链节2的柱部9具有在相对于 柱部9的高度方向(竖直方向V)的两端部处收缩而在其中央部处膨胀的形状。也就是说, 四个凹形弯曲部27、28、30、31设置在两个端部处,而两个突出部26、29设置在中央部处。每 个链节2的柱部9包括位于前通孔7侧的一个侧部24和位于后通孔8侧的另一侧部25。
7
在下文中,将对柱部9的形状进行详细描述。该一个侧部24包括朝着前通孔7侧突出的突出部26以及用作一对凹形弯曲部的 上凹形弯曲部27和下凹形弯曲部28,该对凹形弯曲部布置为相对于柱部9的高度方向将突 出部26保持在其间。上凹形弯曲部27的截面形状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1和中心角0 1确定的预定弧 形形状。上凹形弯曲部27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1布置在前通孔7内。此外,下凹形弯 曲部28的截面形状具有由曲率半径R2和中心角0 2确定的预定弧形形状。下凹形弯曲部 28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2布置在前通孔7内。另一方面,另一侧部25形成与一个侧部24基本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另一侧部 25包括朝着后通孔8侧突出的突出部29以及用作一对凹形弯曲部的上凹形弯曲部30和下 凹形弯曲部31,该对凹形弯曲部布置为相对于柱部9的高度方向将突出部29保持在其间。上凹形弯曲部30的截面形状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3和中心角0 3确定的预定弧 形形状,并且上凹形弯曲部30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3布置在后通孔8内。此外,下凹形 弯曲部31的截面形状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4和中心角04确定的预定弧形形状。下凹形 弯曲部31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4布置在后通孔8内。将上凹形弯曲部27、30的曲率半径R1、R3和下凹形弯曲部28、31的曲率半径R2、 R4设定为确保柱部9所需强度的下限的值范围内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将上凹形弯曲部27、 30的凹度和下凹形弯曲部28、31的凹度设定为确保柱部9所需强度的下限的值范围内的最大值。通过在链节2的柱部9处提供凹形弯曲部27、28、30、31降低了每个链节2的重量。 这样,降低了链1的重量。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将上凹形弯曲部27、30的曲率半径R1、 R3和下凹形弯曲部28、31的曲率半径R2、R4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小值,所以进一步降低 了每个链节2的重量。在每个柱部9的一个侧部24上,平坦部33、34分别形成在一对倾斜面32、32上, 该对倾斜面32、32将突出部26的顶部26a保持在其间,当限制链节2之间的转动角时,平 坦部33、34与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第一销10)的对应表面形成邻接。也就是说,上平坦部 33形成在该对倾斜面32、32的上倾斜面32上,而下平坦部34形成在该对倾斜面32、32的 下倾斜面32上。顶部26a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由曲率半径R11和中心角0 11确定的预定 弧形形状。顶部26a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11布置在柱部9内。在每个柱部9的一个侧部24上,上平坦部33和上凹形弯曲部27通过上凸形弯曲 部35平滑地连接。此外,在每个柱部9的一个侧部24上,下平坦部34和下凹形弯曲部28 通过下凸形弯曲部36平滑地连接。上凸形弯曲部35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由曲率半径R21和中心角0 21确定的预定 弧形形状。上凸形弯曲部35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21布置在柱部9内。此外,下凸形弯 曲部36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由曲率半径R22和中心角0 22确定的预定弧形形状。下凸形 弯曲部36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22布置在柱部9内。另一方面,在每个柱部9的另一侧部25上,上平坦部38和下平坦部39分别形成 在一对倾斜面37、37上,该对倾斜面37、37将突出部29的顶部29a保持在其间,当限制链 节2之间的转动角时,上和下平坦部38、39与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第二销11)的对应表面
8形成邻接。顶部29a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由曲率半径R12和中心角0 12确定的预定弧形 形状,而其曲率中心012布置在柱部9内。在每个柱部9的另一侧部25上,上平坦部38和上凹形弯曲部30通过上凸形弯曲 部40平滑地连接。此外,在每个柱部9的另一侧部25上,下平坦部39和下凹形弯曲部31 通过下凸形弯曲部41平滑地连接。上凸形弯曲部40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由曲率半径R23和中心角0 23确定的预定 弧形形状。上凸形弯曲部40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23布置在柱部9内。此外,下凸形弯 曲部41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由曲率半径R24和中心角0 24确定的预定弧形形状。下凸形 弯曲部41的截面形状的曲率中心024布置在柱部9内。每个柱部9的一个侧部24设计为不妨碍松弛地装配在一个侧部24所对应的前通 孔7中的第一销10的摆动运动(第一销10所对应的链节2之间的转动)。此外,每个柱部 9的另一侧部25设计为不妨碍松弛地装配在另一侧部25所对应的后通孔8中的第二销11 的摆动运动(第二销11所对应的链节2之间的转动)。此外,每个柱部9的一个侧部24设计为当第一销10所对应的链节2之间的转动 角达到允许值时(当转动角到达设计中的最大转动角时)与第一销10形成接触,以便限制 进一步转动(过冲)。类似地,每个柱部9的另一侧部25设计为当第二销11所对应的链 节2之间的转动角达到允许值时(当转动角到达设计中的最大转动角时)与第二销11形 成接触,以便限制进一步的转动(过冲)。具体地,如图4 (a)中所示,在链1朝着正侧的转动变为设计中的最大的状态中,松 弛装配在前通孔7中的第一销10的后部13的部分13a与一个侧部24的下平坦部34处于 邻接,该部分用作“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的对应表面”,而松弛装配在后通孔8中的第二销11 的前部18的部分18a与另一侧部25的下平坦部39处于邻接,该部分用作“对应动力传动 构件的对应表面”。在链1朝着正侧的转动变得最大的状态中,通过该对下平坦部34、39来 限制链节2之间的转动。此外,如图4 (b)中所示,在链1朝着负侧的转动变为设计中的最大的状态中,松弛 装配在前通孔7中的第一销10的后部13的部分13b与每个柱部9的一个侧部24的上平 坦部33处于邻接,该部分用作“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的对应表面”,而松弛装配在后通孔8中 的第二销11的前部18的部分18b与每个柱部9的另一侧部25的上平坦部38处于邻接, 该部分用作“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的对应表面”。在链1朝着负侧的转动变得最大的状态中, 通过该对上平坦部33、38来限制链节2之间的转动。在此实施例中,由于上平坦部33、38和下平坦部34、39在柱部9的高度方向上恰 好邻近中央部设置,所以减小了当第一销10的后部13和第二销11的前部18分别冲击对 应平坦部33、34、38、39时产生的振动。也就是说,用作“对应动力传动构件的对应表面”的前部18的部分18a、18b和后 部13的部分13a、13b构成这样的部分,即在所述部分处,第一销10和第二销11在它们进 行摆动运动时的移动速度缓慢,并且通过使这些部分与对应平坦部33、34、38、39形成邻接 能够减小振动。这样,减小了当限制链节2之间的转动时产生的异响。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当第一销10的后部13和第二销11的前部18冲击其对 应平坦部时偏转过柱部9能够减小由冲击引起的振动。也就是说,由于凹形弯曲部27、28、30,31设置在每个链节2的柱部9处,所以与没有设置此凹形弯曲部27、28、30、31的柱部相 比,每个链节2的柱部9的刚度降低。由此,当第一销10的后部和第二销11的前部18分 别冲击其对应平坦部33、34、38、39时,柱部9在对应于平坦部33、34、38、39的部分处变形, 由此能使由冲击引起的振动被柱部9吸收。这样,进一步减小了当限制链节2之间转动时 产生的噪音。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提供上凸形弯曲部35、40和下凸形弯曲部 36,41能增加上凹形弯曲部27、30和下凹形弯曲部28、31的凹度。将例如参照图6通过选取下凸形弯曲部41来对此进行描述,图6以放大方式显示 了图5的一部分。例如,在下平坦部39和下凹形弯曲部31通过平坦部F平滑连接的情形 中,产生由图6中的双点划线指示的形状,并且变得难以增加下凹形弯曲部31的凹度。另一方面,如通过将由图6中的实线指示的形状与双点划线指示的形状相比较看 到的,当下平坦部39和下凹形弯曲部31通过下凸形弯曲部41连接时,下凹形弯曲部31的 凹度能增加。通过增加上凹形弯曲部27、30和下凹形弯曲部28、31中的凹度,第一销10和第二 销11能确保与其对应的平坦部33、34、38、39形成邻接。这样,确保减小了当限制链节2之 间的转动时产生的异响。此外,通过增大该凹度,确保实现了每个链节2的重量的降低。此外,在此实施例中,通过在每个链节2的柱部9处提供凹形弯曲部27、28、30、31 而允许润滑剂保持在凹形弯曲部27、28、30、31处,能够降低由不充分的润滑导致的第一销 10和第二销11的磨损。图7是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链101的主要部件的剖面图。此外,图8显示了组 成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链101的短节距链节102a和长节距链节102b的平面图。在图 8中,(a)显示了具有相对短的连接节距P的短节距链节102a的平面图,而(b)显示了具有 相对长的连接节距P的长节距链节102b的平面图。图8(a)中所示的短节距链节102a例 如用作上述实施例中的链节2。由此,在此实施例中,将对长节距链节102b进行详细描述。 此外,在图7和图8中,与图1到图6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将指示与图1到 图6中所示的各自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并将省略其描述。参照图7和图8,根据此实施例的链101与先前实施例的链1的不同之处在于 将具有相对长的连接节距P的长节距链节102b和具有相对短的连接节距P的短节距链节 102a用作组成链101的链节。如图8中所示,长节距链节102b例如是板状构件,其由钢板制成并具有与短节距 链节102a大体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长节距链节102b与短节距链节102a仅在柱部109 的形状上不同,而在其它部分上,长节距链节102b与短节距链节102a相同。相对于柱部 109的高度方向(竖直方向V),四个凹形弯曲部127、128、130、131设置在长节距链节102b 的柱部109的两个端部处,而两个突出部126、129设置在其中央部处。此外,如图7中所示,短节距链节102a和长节距链节102b分别沿链宽方向W并排 排列,从而形成排。同一排中的链节由同一类型的链节(短节距链节102a或长节距链节 102b)组成。由短节距链节102a组成的排和由长节距链节102b组成的排随意布置为沿链行进 方向X排列。例如,由短节距链节102a组成的排和由长节距链节102b组成的排布置为沿
10链行进方向X交替排列。沿链行进方向邻接的链节通过连接构件3连接在一起以便相对于 彼此转动。这样,组成具有循环形状的链101。如图8(b)中所示,长节距链节102b包括沿链行进方向X排在前面和后面的前端 部4和后端部5、以及布置在该前端部4与后端部5之间的中间部6。前通孔7形成在前端 部4中,而后通孔8形成在后端部5中。此外,中间部6具有将前通孔7与后通孔8分开的 柱部109。柱部9沿链行进方向X具有预定厚度。在图8中,如根据(a)处显示的图与(b)处显示的图之间的比较看到的,相对于柱 部109的高度方向,长节距链节102b的柱部109在各高度处的厚度比短节距链节102a的 柱部9在对应高度处的厚度大。长节距链节102b的柱部109包括一个侧部124和另一侧部125,该一个侧部124 构成前通孔7侧的侧部,而该另一侧部125构成后通孔8侧的侧部。该一个侧部124包括 突出部126以及用作一对凹形弯曲部的上凹形弯曲部127和下凹形弯曲部128,该突出部 126在相对于柱部109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处朝着前通孔7侧突出,该对凹形弯曲部布置为 相对于柱部109的高度方向将突出部126保持在其间。上凹形弯曲部127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5和预定中心角确定的弧形形状,并且其 曲率中心布置在前通孔7内。此外,下凹形弯曲部128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6和预定中心 角确定的弧形形状,并且其曲率中心布置在前通孔7内。此外,尽管未示出,但是上平坦部33和下平坦部34设置在突出部126处,用于限 制链101的过冲。类似地,尽管未示出,但是上平坦部33和上凹形弯曲部127通过上凸形 弯曲部35连接,而下平坦部34和下凹形弯曲部128通过下凸形弯曲部36连接。另一方面,另一侧部125具有与一个侧部124基本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另一侧 部125包括突出部129以及用作一对凹形弯曲部的上凹形弯曲部130和下凹形弯曲部131, 该突出部129在相对于柱部109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处朝着后通孔8侧突出,该对凹形弯 曲部布置为相对于柱部109的高度方向将突出部129保持在其间。上凹形弯曲部130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7和预定中心角确定的弧形形状,并且其 曲率中心布置在后通孔8内。此外,下凹形弯曲部131例如具有由曲率半径R8和预定中心 角确定的弧形形状,并且其曲率中心布置在后通孔8内。尽管未示出,但是上平坦部38和下平坦部39设置在突出部129处,用于限制链 101的过冲。类似地,尽管未示出,但是上平坦部38和上凹形弯曲部130通过上凸形弯曲部 40连接,而下平坦部39和下凹形弯曲部131通过下凸形弯曲部41连接。将上凹形弯曲部127、130的曲率半径R5、R7和下凹形弯曲部128、131的曲率半径 R6、R8设定为确保柱部109所需强度的下限的值范围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将上凹形弯曲 部127、130的凹度和下凹形弯曲部128、131的凹度设定为确保柱部109所需强度的下限的 值范围内的最大值。当对短节距链节102a和长节距链节102b的对应位置中的曲率半径R1到R8进 行比较时(当将R1与R5、R2与R6、R3与R7和R4与R8相比较时),关于长节距链节102b 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比关于短节距链节102a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到这样的程 度,即该差别能在视觉上进行识别(关系Rl > R5、R2 > R6、R3 > R7、R4 > R8成立)。也就是说,由于长节距链节102b的柱部109的厚度大于短节距链节102a的柱部9的厚度,所以长节距链节102b的柱部109的强度高于短节距链节102a的柱部109的强度, 由此即使在关于长节距链节102b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于关于短节距链节的凹形弯 曲部的曲率半径的情形中,长节距链节2的柱部109也能具有其所需强度的下限。通过在长节距链节102b的柱部109处提供凹形弯曲部127、128、130、131来减轻 每个长节距链节102b的重量。这样,实现链101的重量的减小。此外,由于关于长节距链 节102b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于关于短节距链节102a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所 以长节距链节102b的重量比短节距链节102a的重量更轻。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由于关于长节距链节102b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比关于 短节距链节102a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短到这样的程度,即该差别能在视觉上进行识 别,所以基于长节距链节102b与短节距链节102a之间在尺寸上的差别能在视觉上将长节 距链节102b与短节距链节102a区别开。由此例如,能防止将短节距链节102a布置在长节 距链节102b将要布置的位置中的错误装配。因而,至此已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发明不限于各个实施例。也就是 说,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描述的内容的范围内能作出各种设计变更。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能提供能够降低异响的动力传动链。
1权利要求
一种动力传动链,包括多个链节和多个连接构件,所述多个连接构件用于连接所述链节,使得所述链节相对于彼此转动,其中每个连接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动构件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动构件分别在一对端部处具有皮带轮接合动力传动部,而所述第二动力传动构件与所述第一动力传动构件成一对,每个链节包括沿链行进方向排列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通孔中,第一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允许相对运动,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限制相对运动,在所述第二通孔中,第一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限制相对运动,而第二动力传动构件装配为使得允许相对运动,每个链节中的将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彼此分开的柱部的一对侧部中的每一个侧部包括突出部和一对凹形弯曲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柱部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处朝着对应的通孔侧突出,而所述一对凹形弯曲部布置为相对于所述柱部的所述高度方向将所述突出部保持在所述一对凹形弯曲部之间,并且在一对倾斜面中的每一个倾斜面上形成平坦部,所述一对倾斜面将所述柱部的每个侧部上的所述突出部的顶部保持在所述一对倾斜面之间,由此当限制所述链节之间的转动角时,所述平坦部与对应的动力传动构件的对应表面邻接,所述平坦部和所述凹形弯曲部通过凸形弯曲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动力传动链,其中所述多个链节包括具有相对长的连接节距的长节距链节和具有相对短的连接节距的 短节距链节,并且使所述长节距链节的柱部的凹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短节距链节的柱部的凹 形弯曲部的曲率半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异响的动力传动链。在链节中,设置沿链行进方向X排列的前通孔(7)和后通孔(8)。柱部(9)设置在前通孔(7)与后通孔(8)之间。突出部(26、29)设置在沿柱部(9)的高度方向V的中央部处,而凹形弯曲部(27、28、30、31)设置在两个端部处。一对平坦部(33、34和38、39)设置在每个突出部(26、29)上,用于限制链的过冲。松弛装配到前通孔(7)和后通孔(8)的每一个的未示出的销与对应平坦部(27、28、30、31)形成邻接以限制链(1)的过冲。
文档编号F16G5/18GK101855473SQ20088011508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7日
发明者多田诚二, 镰本繁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