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551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是一种滚柱轴承的改进形式,可用于所有滚柱轴承和部分滚珠轴承的应用,是一种滚柱轴承和滚珠轴承的混合体形式。
背景技术
以往的滚珠轴承和滚柱轴承的各自的缺点十分明显,滚珠轴承的承载力小,滚柱轴承的摩擦损耗大,且不能承受很大的轴向力。中国专利ZL97199957中,滚柱的二端经过修形,使其具有弧线型状,但此弧线的角度不足以使轴承承受轴向的应力。美国专利US4802775中,滚柱的纵向截面与轴承接触的柱面呈弧线形状,边角经 过倒角处理,但不能承受很大的轴向应力。美国专利US6149312中的滚柱呈现碟型,且为多层结构,在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其径向承载能力有下降,如果要求滚柱的形状是细长,加工精度要求高。以上专利中的滚柱部分因为形状复杂因此对于加工的要求更高。

发明内容
本专利为改进上述不足作出新的解决方案,发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滚柱的二端切成锥形,或者滚柱是二个锥形拼合而成的,或者是普通滚柱轴承进行边倒角而成的。


图I是示意图,示出了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的结构。图2是示意图,示出了异型滚柱的二端是锥形。图3是示意图,示出了异型滚柱的二端的不同形状和锥形的距离,以及半锥形的倒角。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叙述一个例示性实施例。参考附图1,这是由异型滚柱构成的滚柱轴承的剖视图,异型滚柱I位于由轴承内环3和轴承外环2构成的滚道之中,滚道的截面呈现二个梯形滚道合并而成的六边形滚道。二端具有锥形的滚柱I的优势在与因为锥形与轴承的滚道接触部分只是一个很小的面积,与通常的平行端面的滚柱与滚道二侧的垂直壁是巨大的面接触不同,滚道壁的倾角使得其不同位置的壁的速率恰好与锥形的对应部分的速率是相同的,因此摩擦小,损耗和发热也小。轴承环中的滚道截面形状按照异型滚柱的轴截面的形状进行修改,从而构成异型滚柱轴承。参考附图2,异型滚柱I的构成就是在普通滚柱的基础上将二端切削成锥形4和锥形5,且滚柱的二端必同时切削成为锥形,锥形的角度最好保持一致,锥形顶点不要有偏离滚柱轴线。参考附图3,根据异型滚柱沿轴截面的形状不同有多种不同形式,图3a显示一种柱体部分占滚柱总长度绝大部分的针型滚柱,二端的锥形部分与轴承的滚道接触。图3b显示一种柱体部分被完全切除的菱形滚柱,适用于径向负荷与轴向负荷相近的应用场合,这种形式的异型滚柱散热能力最好。图3c显示一种锥形占主体但尚存在柱体部分的异型滚柱。图3d显示一种经过倒角处理的滚柱,倒角的尺度接近柱体的截面的半径,适用于轴向负荷不大的应用场合,此时只有倒角部分承受轴向负荷,滚柱二端的平行截面不承受轴向负荷,因此也不与轴承的滚道接触。图3e显示一种复合异型滚柱,采用二个图3a的异型滚柱拼合而成,中间以圆柱体相连,这样的形式适合于轴承在径向和轴向都会承受大负荷的应用场合,且可以增加滚柱的散热。锥角在90度至180度之间。不采取小于90度的锥角是因为小于90的锥角使滚柱承受轴向负荷的能力下降,轴承换和滚道的负荷增加,而且摩擦损耗上升。异型滚柱二端不使用圆形端面的理由是因为圆的轴向承载能力不如锥形端面,不 能很好体现异型滚柱轴承所应具有的优势。总体而言,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就是将滚柱轴承的二端修整成为锥形,从而使滚柱轴承在二端与滚珠轴承更加相似,从而减少摩擦损耗,并提高散热能力,降低滚柱工作时的温度。上述叙述仅仅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它不是排他的或将本发明限制与其公开的具体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做出各种改变以及其中的元素可用等同元素来替换。此外,可以做出很多修改以使特定情形或材料适用于本发明的主旨而不偏离实质范围。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作为构思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本发明包括属于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本发明能够以具体解释和阐明的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实施。
权利要求
1. 一种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滚柱的二端切成锥形,或者滚柱是二个锥形拼合而成的,或者是普通滚柱轴承进行边倒角而成的,或是由多个异型滚柱拼合而成的。所述滚柱轴承的滚道的形状是梯形。所述异型滚柱的二端的锥形的角度小于180度,大于90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异型滚柱和滚柱轴承,是一种滚柱轴承的改进形式,可用于所有滚柱轴承和部分滚珠轴承的应用。以往的滚珠轴承和滚柱轴承的各自的缺点十分明显,滚珠轴承的承载力小,滚柱轴承的摩擦损耗大。本发明采用将滚柱轴承中的滚柱的尖端改成锥型,并适当修改轴承部分,使滚柱轴承具有了滚珠轴承的摩擦损耗小和工作温度低的优点,同时保持了滚柱轴承承载能力大的特点,又具有轴向承力的能力。
文档编号F16C33/58GK102734317SQ20111008605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7日
发明者朱譞晟 申请人:朱譞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