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799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辅助制动的液力缓速器,特别涉及一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
背景技术
液力缓速器是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辅助制动装置,其本质是一种旋转阻尼装置,利用转子叶轮带动油液与定子叶轮冲击,产生反向涡旋扭矩,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油液的热能,进而使得车辆减速。液力缓速器工作介质是油液,驱动介质是压缩空气。图1是公知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转子叶轮32、定子叶轮31、定子进油流道512、定子回油流道511、回油总流道513、热交换器6、单向阀7,构成了液力缓速器的制动生成及能量循环系统,简称之为小循环系统。液力缓速器处于空转(无制动状态)时,排气总口 83经气路控制模块8以及充排气管路81与油箱4上部连通,目前公知结构中,排气总口 83与小循环系统被油箱4中的油液隔开。定子叶轮31与中心转轴I之间套设有轴承54,缓速器端盖22与中心转轴I的结合部套设有支承座55、油封56。在液力缓速器处于空转(无制动状态)时,排气总口 83与小循环系统隔开将产生制动加载时油气混合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转速、大扭矩导致的流场强度大,流场类型极为复杂的工况下,具体产生机理如下:液力缓速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负压作用的涡轮泵类装置,在其空转(无制动状态)过程中,浮球541处于落下状态,空气通过浮球座顶542部进入定子叶轮31与转子叶轮32工作腔进行涡旋加速,涡旋加速后的气流经定子回油流道511汇总进入回油总流道513,此过程称为小循环空转气流涡旋加速。对于图1所示的公知结构来说,由于油箱4与小循环系统被隔开,小循环空转涡旋加速产生的气流压力将使油箱4中油液高度升高,随着转子叶轮32转速的升高,油箱4底部将积聚较多的具有一定正压力的气体层,转速越高,正压力越大。此时,若启动液力缓速器辅助制动系统,进气总口 82中的高压气体将通过气路控制模块8,流经缓速器制动充气管路81,进入油箱4上层,将油液压入定子叶轮31与转子叶轮32工作腔进行小循环,产生制动扭矩。启动液力缓速器辅助制动前在油箱底部所产生的正压力气体层,与启动液力缓速器辅助制动时在油箱4顶部所施加的外界高压气体,瞬间将油液与空气进行了混合,气体中将夹杂细小的油液滴,在制动卸载的瞬间,气体中夹杂细小的油液滴将随着高压气体,流经充气管路81、气路控制模块8,最终在排气总口 83排至大气。在机动车频繁使用辅助制动的工况下,制动加载时所产生的油气混合将导致制动卸载时“喷油”的现象,油箱4中油液将不断减少,另外油液的外泄亦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现有液力缓速器制动加载时油气混合,制动卸载时喷出大量油气问题的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缓速器端盖,套装在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与端盖之间的定子叶轮,转子叶轮,位于中心转轴一侧的缓速器壳体部位设有油箱,位于中心转轴两侧定子叶轮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定子回油流道和定子进油流道、定子回油流道连通的回油总流道、设置在回油总流道中的热交换器、回油总流道末端设置的单向阀、过单向阀后的流道分别连通的定子进油流道和与油箱连通的进油总流道构成,油箱顶部经充排气管路连通气路控制模块,气路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进气总口与排气总口,其特殊之处在于 位于油箱顶部的缓速器壳体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和转子叶轮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连通的第二流道,与第二流道贯通并连接于缓速器端盖上的开闭阀总成。作为优选:所述开闭阀总成由壳体、壳体位于定子叶轮与转子叶轮一侧的第二流道形成的入口端、位于气路控制模块的第二流道上形成的驱动气路、邻近入口端的开闭阀内腔的流道上设有与该流道垂直贯通后与油箱顶部连通并与充排气管路平行设置的第三流道形成的出口端、开闭阀内腔的流道中位于驱动气路一侧设有的活塞顶杆、活塞顶杆与入口端、出口端的流道之间预留的活塞顶杆移动空间、活塞顶杆上套装的压簧组成;当液力缓速器空转时,气路控制模块将排气总口分别与驱动气路、充排气管路相连通;活塞顶杆在压簧的弹力作用下,入口端与出口端相通,开闭阀处于打开状态;与此同时,第一流道小循环产生的涡旋高压气流将流经入口端、出口端、油箱油层上部空间、充排气管路,通过排气总口排至大气,以此机理消除油气混合现象的产生;当液力缓速器处于制动状态时,气路控制模块将进气总口分别与驱动气路、充排气管路相连通,活塞顶杆在高压气体的推动下,入口端与出口端被阻断,开闭阀处于关闭状态;油箱油液进入第一流道小循环工作腔,产生制动扭矩,通过开闭阀的关闭功能,保证第一流道小循环的密闭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⑴在液力缓速器处于空转(无制动状态)时,通过开闭阀打开功能,在气动控制模块的辅助下,将小循环与外界大气连通;⑵在液力缓速器处于制动状态时,通过开闭阀关闭功能,在气动控制模块的辅助下,保证小循环的密闭完整性;⑶通过开闭阀的开闭功能,形成一套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解决了现有液力缓速器结构的油气混合问题。

图1是公知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中心转轴I缓速器壳体21缓速器端盖22定子叶轮31转子叶轮32油箱4第一流道51定子回油流道511定子进油流道512回油总流道513进油总流道514第二流道52第三流道53浮球541浮球座542热交换器6单向阀7气路控制模块8充排气管路81进气总口 82排气总口 83驱动气路84开闭阀总成9壳体91入口端92出口端93活塞顶杆94压簧9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图1所示现有的公知技术结构,通过加增一套气动式油路开闭系统,简称开闭阀,解决油气混合问题。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中心转轴1,缓速器壳体21,缓速器端盖22,套装在中心转轴1、缓速器壳体21与端盖22之间的定子叶轮31,转子叶轮32,位于中心转轴I 一侧的缓速器壳体21部位设有油箱4,位于中心转轴I两侧定子叶轮31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51,所述第一流道51由定子回油流道511和定子进油流道512、定子回油流道511连通的回油总流道513、设置在回油总流道513中的热交换器6、回油总流道513末端设置的单向阀7、过单向阀7后的流道分别连通的定子进油流道512和与油箱4连通的进油总流道514构成,油箱4顶部经充排气管路81连通气路控制模块8,气路控制模块8分别连接进气总口 82与排气总口 83,位于油箱4顶部的缓速器壳体21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31和转子叶轮32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8连通的第二流道52,与第二流道52贯通并连接于缓速器端盖22上的开闭阀总成9。定子叶轮31与中心转轴I之间套设有轴承54,缓速器端盖22与中心转轴I的结合部套设有支承座55、油封56。所述开闭阀总成9由壳体91、壳体91位于定子叶轮31与转子叶轮32 —侧的第二流道52形成的入口端92、位于气路控制模块8的第二流道52上形成的驱动气路84、邻近入口端92的开闭阀内腔的流道上设有与该流道垂直贯通后与油箱4顶部连通并与充排气管路81平行设置的第三流道53形成的出口端93、开闭阀内腔的流道中位于驱动气路84一侧设有的活塞顶杆94、活塞顶杆94与入口端92、出口端93的流道之间预留的活塞顶杆移动空间、活塞顶杆94上套装的压簧95组成。具体工作机理如下:请参阅图2所示,当液力缓速器空转时,气路控制模块8将排气总口 83分别与驱动气路84、充排气管路81相连通;活塞顶杆94在压簧95的弹力作用下,入口端92与出口端93相通,开闭阀处于打开状态;与此同时,第一流道小循环产生的涡旋高压气流将流经入口端92、出口端93、油箱4油层上部空间、充排气管路81,通过排气总口 83排至大气,以此机理消除油气混合现象的产生;当液力缓速器处于制动状态时,气路控制模块8将进气总口 82分别与驱动气路84、充排气管路81相连通,活塞顶杆94在高压气体的推动下,入口端92与出口端93被阻断,开闭阀处于关闭状态;油箱4油液进入第一流道小循环工作腔,产生制动扭矩,通过开闭阀的关闭功能,保证第一流道小循环的密闭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缓速器端盖,套装在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与端盖之间的定子叶轮,转子叶轮,位于中心转轴一侧的缓速器壳体部位设有油箱,位于中心转轴两侧定子叶轮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定子回油流道和定子进油流道、定子回油流道连通的回油总流道、设置在回油总流道中的热交换器、回油总流道末端设置的单向阀、过单向阀后的流道分别连通的定子进油流道和与油箱连通的进油总流道构成,油箱顶部经充排气管路连通气路控制模块,气路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进气总口与排气总口,其特征在于:位于油箱顶部的缓速器壳体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和转子叶轮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连通的第二流道,与第二流道贯通并连接于缓速器端盖上的开闭阀总成。
2.据权利要求1所述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阀总成由壳体、壳体位于定子叶轮与转子叶轮一侧的第二流道形成的入口端、位于气路控制模块的第二流道上形成的驱动气路、邻近入口端的开闭阀内腔的流道上设有与该流道垂直贯通后与油箱顶部连通并与充排气管路平行设置的第三流道形成的出口端、开闭阀内腔的流道中位于驱动气路一侧设有的活塞顶杆、活塞顶杆与入口端、出口端的流道之间预留的活塞顶杆移动空间、活塞顶杆上套装的压簧组成;当液力缓速器空转时,气路控制模块将排气总口分别与驱动气路、充排气管路相连通;活塞顶杆在压簧的弹力作用下,入口端与出口端相通,开闭阀处于打开状态;与此同时,第一流道小循环产生的涡旋高压气流将流经入口端、出口端、油箱油层上部空间、充排气管路,通过排气总口排至大气,以此机理消除油气混合现象的产生;当液力缓速器处于制动状态时,气路控制模块将进气总口分别与驱动气路、充排气管路相连通,活塞顶杆在高压气体的推动下,入口端与出口端被阻断,开闭阀处于关闭状态;油箱油液进入第一流道小循环工作腔,产生制动扭矩,通过开闭阀的关闭功能,保证第一流道小循环的密闭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套装在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与端盖之间的定子叶轮,转子叶轮,位于中心转轴一侧的缓速器壳体部位设有油箱,位于中心转轴两侧定子叶轮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油箱顶部经充排气管路连通气路控制模块,气路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进气总口与排气总口,位于油箱顶部的缓速器壳体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和转子叶轮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连通的第二流道,与第二流道贯通并连接于缓速器端盖上的开闭阀总成。该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解决了现有液力缓速器制动加载时油气混合,制动卸载时喷出大量油气的问题。
文档编号F16D57/02GK202926928SQ20122069731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7日
发明者黄斌, 闻维维 申请人:深圳市特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