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卡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624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套管卡箍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能够防止在内侧重叠部发生弯曲的套管卡箍。对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进入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卡合孔(42)中的状态,套管卡箍(31)通过使向缩径方向的紧固力作用于卡箍主体(33)而使前端侧卡合孔(42)越过卡合爪(41)。通过在卡合爪(41)进入的前端侧卡合孔(42)的相对部位上设置与上述卡合爪相对的引导单元(51)而防止弯曲的发生。
【专利说明】套管卡箍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紧固由橡胶、树脂等构成的套管等被紧固部件而将被紧固部件固定于对象部件的套管卡箍。
【背景技术】
[0002]套管卡箍例如可以用于从驱动轴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从动轴的等速万向节(joint)。等速万向节中,动力传递部分由波纹状的套管覆盖,在该套管的内部密封有润滑油。套管卡箍通过卷绕在套管两端部的外周并缩径,从而紧固套管,以防止润滑油从套管内部泄漏。在这种套管卡箍中,设置有能够通过紧固工具紧固的一对工具爪,通过一对工具爪使缩径方向的紧固力作用。
[0003]图12表示以往的套管卡箍I。套管卡箍I由卡箍主体3构成,所述卡箍主体3由金属薄板构成,套管卡箍I以被卷绕成环状的状态进行紧固,以使套管等被紧固部件贯穿内部。由于这种卡箍主体3在卷绕时卷绕为具有上下重合的重叠部分,因而卡箍主体3具有相互重合的外侧重叠部4以及内侧重叠部5。
[0004]如图12的(a)所示,在套管卡箍I的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侧形成有第一工具爪7,另一方面,在内侧重叠部5形成有与第一工具爪7成对的第二工具爪6。这一对工具爪7、6是用于在缩径方向上紧固环状的卡箍主体3的工具爪,其被紧固工具的爪部(省略图示)挂住。
[0005]第二工具爪6被冲压成形为向径向外侧立起,由此在第二工具爪6上形成有向第一工具爪7开口的开口部6b,开口部6b的外侧壁成为按压部6a。另一方面,在外侧重叠部4中的第一工具爪7的前端处(自由端)成为平坦状延伸的末端部14,该末端部14从开口部6b进入第二工具爪6。进入开口部6b的末端部14被按压部6a从外侧按压,从而防止向径向外侧的翘起。这样,通过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的末端部14进入第二工具爪6而使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末端部14)被按压部6a按压,因而紧固时不需要将外侧重叠部4向内侧方向按压的操作。因此,仅通过向缩径方向的紧固操作就可以进行紧固,且一步进行紧固,提高了操作性。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如下的套管卡箍:与图12相同,通过第二工具爪按压设置在外侧重叠部的前端的末端部来进行一步紧固。
[0006]在以往的套管卡箍中,如图12的(a)所示,外侧重叠部4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卡合孔12、13,内侧重叠部5形成有卡合至卡合孔12、13的卡合爪11。卡合爪11朝向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侧倾斜状地立起。图12的(a)显示了环状的卡箍主体3的临时卡定(仮止A )状态,在临时卡定状态下,卡合爪11与位于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侧的卡合孔12卡合,通过将缩径方向的紧固力F (参照图12的(b))作用于卡箍主体3,从而使前端侧卡合孔12越过卡合爪11,该越过后,前端侧卡合孔12后续的后续卡合孔13与卡合爪11卡合。通过该卡合,卡箍主体3成为保持将被紧固部件紧固的缩径的状态。
[0007]以上现有的套管卡箍I中具有当卡箍主体3紧固时内侧重叠部5会弯曲的问题。通过图12来说明弯曲发生的机理(mechanism)。[0008]图12的(a)表示卡合爪11卡合至前端侧卡合孔12而使卡箍主体3成为环状的临时卡定状态。对于该状态,如果通过紧固工具将缩径方向的紧固力F作用于卡箍主体3,则如图12的(b)所示,前端侧卡合孔12在卡合爪11的背面Ila滑动且滑动地越过卡合爪
11。在越过时,外侧重叠部4中的前端侧卡合孔12的后侧与卡合爪11的背面Ila发生咬合,滑动锁定(lock)。
[0009]由于滑动被锁定,因此本应该消耗在对卡箍主体3进行缩径的负荷被负载到内侧重叠部5中的卡合爪11与第二工具爪6之间。这样,在前端侧的卡合孔12的滑动被锁定的状态下,也成为与即使施加紧固力F,也成为与紧固力F的负荷被内侧重叠部5中的卡合爪11与第二工具爪6之间接收相同的状态。并且,一旦卡箍主体3的紧固负荷超出卡箍主体3的耐弯曲负荷而成为超载负荷的状态,则在内侧重叠部5中的卡合爪11与第二工具爪6之间就会产生弯曲16 (参照图12的(C))。
[0010]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与图12同样地通过第二工具爪按压设置于外侧重叠部的前端的末端部从而进行一步紧固的构造的套管卡箍,并记载了防止上述内侧重叠部5发生弯曲的结构。该专利文献I中,通过在外侧重叠部4中的前端侧卡合孔12与第一工具爪7之间形成缝隙等,从而减小这些部位之间的刚性。这样,通过降低刚性而使得卡箍主体紧固时外侧重叠部4能够以按压的方式在内侧重叠部5的卡合爪11与第二工具爪6之间滑动,降低外侧重叠部沿中心方向对卡合爪11的背面的按压的负荷。由此,能够防止内侧重叠部5中的卡合爪11与第二工具爪6之间的弯曲16的发生。
[0011]另外,专利文献I中,还记载了在内侧重叠部5中的第二工具爪6与卡合爪11之间形成加强筋等,从而提高第二工具爪6与卡合爪11之间的刚性,且增强耐弯曲负荷,由此防止内侧重叠部5中的卡合爪11与第二工具爪之间的弯曲16的发生。
[0012]现有技术文献
[0013]专利文献
[0014]专利文献1:专利第4403728号公报
[0015]作为被紧固部件的套管,除硬质的树脂套管外,橡胶制的套管也被广泛使用。橡胶制的套管由于比树脂套管更柔软,因此用于其紧固的套管卡箍比用于树脂套管的套管卡箍的板材厚度更薄、或板材宽度更窄,能够减小截面面积,具有能够实现轻量化的优点。但是,板材厚度变薄的同时,刚性降低,从而紧固时的弯曲负荷下降。此时,即使是专利文献I所述的防弯曲结构,也不能充分提高耐弯曲负荷,有时会发生无法防止弯曲发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在板材厚度较薄时也能够防止弯曲发生的套管卡箍。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专利文献I同样地能通过一步进行紧固的结构的套管卡箍,且该套管卡箍在板材厚度较薄时、或板材宽度较窄时也能够防止弯曲的发生。
[0017]本发明的套管卡箍包括:卡箍主体,以外侧重叠部和内侧重叠部相互重合的环状态卷绕在被紧固部件的外周;第一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外侧重叠部的前端侧;平坦状的终端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一工具爪更前端的外侧重叠部;第二工具爪,包括所述终端部能插入的开口部及从外侧按压插入至所述开口部的终端部的按压部,所述第二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内侧重叠部,与所述第一工具爪共同使卡箍主体缩径并紧固;多个卡合孔,沿所述外侧重叠部的长度方向形成;以及卡合爪,以朝向所述外侧重叠部的前端侧倾斜状立起的状态形成于所述内侧重叠部,其中,对于所述卡合爪进入位于外侧重叠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的前端侧卡合孔后的状态,将缩径方向的紧固力作用于卡箍主体而使前端侧卡合孔越过卡合爪,使与前端侧卡合孔连续的后续卡合孔与卡合爪卡合,其中,在所述前端侧卡合孔的后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卡合爪相对的引导单元。
[0018]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引导单元是设置于所述前端侧卡合孔的后端部的内侧重叠部侧的R部。
[0019]另外,优选所述弓I导单元包括沿着所述卡合爪的倾斜部。
[0020]另外,优选所述引导单元是从所述前端侧卡合孔的后端部沿卡合爪的立起方向倾斜状立起的引导爪,所述倾斜部设置在所述引导爪中的与卡合爪相对的面上。
[0021]并且,优选所述引导单元是所述前端侧卡合孔中的与所述卡合爪相对的后端部的内表面,所述倾斜部设置于所述后端部的内表面。
[0022]并且,优选所述引导单元利用所述缩径方向的紧固力而能够越过所述卡合爪的背面,所述卡合爪的背面的倾斜角度形成为越过初始角度β及其后的越过末期角度α这两个角度,且成为α〈β的关系。
[0023]并且,优选所述引导单元利用所述缩径方向的紧固力而能够越过所述卡合爪的背面,所述卡合爪的背面的倾斜角度形成为越过初始角度β及其后的越过末期角度α这两个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引导单元的倾斜部的角度Y,成为α〈β〈Υ的关系。
[0024]发明效果
[0025]本发明中,由于在与卡合爪进入的前端侧卡合孔中的卡合爪相对的部位上设置有引导单元,所以当卡箍主体紧固时,外侧重叠部与卡合爪不发生咬合。因此,外侧重叠部抵碰(乗>9上(f石)到卡合爪的背面上,使越过时的阻力变小,能够顺利地移动并越过。由此,超载负荷不会作用于内侧重叠部,即使在卡箍主体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在内侧重叠部的卡合爪与第二工具爪之间的部分也不会发生弯曲。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套管卡箍,图1的(a)是俯视图,图1的(b)是截面图。
[0027]图2是使套管卡箍为环形的状态的正视图。
[0028]图3是套管卡箍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0029]图4是引导单元的放大截面图。
[0030]图5的(a)、(b)、(C)、(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套管卡箍的紧固动作的截面图。
[0031]图6是表示在卡合爪的背面设置两段倾斜部的状态的一部分截面图。
[0032]图7是表示在卡合爪的背面设置两段倾斜部,其与引导单元的倾斜部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截面图。
[0033]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套管卡箍的截面图。
[0034]图9表示图7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
[0035]图1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套管卡箍的截面图。[0036]图11表示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0037]图12的(a)表示现有的套管卡箍的截面图,图12的(b)、图12的(C)表示现有的套管卡箍的紧固动作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
[0039](第一实施方式)
[0040]图1~图7表不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不,套管卡箍31由金属薄板构成的卡箍主体33形成。
[0041]卡箍主体33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压而形成为带状,在从带状卷绕为环状的状态下被用于套管等的被紧固部件(省略图示)的紧固。卷绕为环状的卡箍主体33形成有相互重合的外侧重叠部34以及内侧重叠部35,这些重叠部34、35通过在缩径方向(图2中箭头F方向)相互拉近(引务寄4?),而将被紧固部件紧固。
[0042]在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图1中的右端侧)形成有在径向外侧立起的第一工具爪37。在比该第一工具爪37更前端(右端)处的自由端上形成有平坦状的末端部38。末端部38形成为与后述的第二工具爪36相对。
[0043]在内侧重叠部35形成有与第一工具爪37成对的第二工具爪36。第二工具爪36在内侧重叠部35上形成为立起状,且第二工具爪36具有开口部36b以及按压部36a。开口部36b向第一工具爪37的一侧开口,由此外侧重叠部34的末端部38能够插入。按压部36a覆盖开口部36b的外侧,按压部36a起到从外侧按压插入开口部36b的末端部38的作用。
[0044]这样,由于外侧重叠部34的末端部38被按压于内侧重叠部35上设置的第二工具爪36的按压部36a,从而在卡箍主体33紧固时外侧重叠部34不会翘起,因此不需要将外侧重叠部4向内侧方向按压的操作。因此,仅通过向缩径方向的紧固操作就可以进行紧固,通过一步进行紧固,提高了操作性。
[0045]内侧重叠部35上通过冲切(^切>9起C )形成有卡合爪41。卡合爪4呈朝向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图3及图4中的右端侧)倾斜状立起的状态而形成于内侧重叠部35。也就是说,如图3及图4所示,卡合爪41具有朝向的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逐渐升高的倾斜地立起。这里的卡合爪41是对应于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而形成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在内侧重叠部35中的卡合爪41的后侧(远离外侧重叠部34的一侧),进一步间隔规定距离地形成有卡合爪47。第二卡合爪47也与卡合爪41相同地呈朝向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图3及图4中的右端侧)倾斜状的立起的状态而形成。
[0046]在外侧重叠部34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卡合孔42、43、44。其中,由于卡合孔42位于外侧重叠部34的最前端侧(图1中的右端侧),因此成为前端侧卡合孔42。卡合孔43由于形成在前端侧卡合孔42的后侧,因而成为后续卡合孔43。通过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进入前端侧卡合孔42而卡合,从而成为保持卡箍主体33的环形的临时卡定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卡箍主体33向缩径方向的紧固,卡合爪41从前端侧卡合孔42向后续卡合孔43相对移动,并卡合至后续卡合孔43。通过该卡合,卡箍主体33保持被紧固部件紧固的紧固状态。卡合孔44是第三卡合孔,卡合孔44进一步形成在后续卡合孔43的后侧。卡箍主体33紧固时,第二卡合爪47进入第三卡合孔44并卡合。
[0047]在套管卡箍31,在前端侧卡合孔42形成有引导单元51。该实施方式中,引导单元51由从前端侧卡合孔42的后端部(图3及图4中的左端部)立起的引导爪52形成。
[0048]如图3及图4所示,引导爪52以从前端侧卡合孔42的后端部(左端部)42a向卡合爪41以倾斜状立起的方式通过冲压成形等形成。也就是说,引导爪52具有朝向卡合爪41逐渐升高的倾斜而立起。这样,通过引导爪52倾斜状地立起,引导爪52的下表面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相对。并且,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相对的引导爪52的下表面成为向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相同方向倾斜的倾斜部53。另外,倾斜部53的根部、即最后端部(图示左端部)为平缓的R部56。
[0049]R部56由前端侧卡合孔42的后端部42a中的内侧重叠部34侧形成,倾斜部53从该R部56连续形成。倾斜部53以R部56为起点沿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而倾斜,卡箍主体33向缩径方向紧固时,顺利地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上,作用使在与卡合爪之间不发生咬合的方式滑动。
[0050]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后续卡合孔43也形成有与引导爪52相同形状的第二引导爪57(参照图1)。第二引导爪57对应于第二卡合爪47,在与第二卡合爪47的背面相对的下表面形成有向相同方向倾斜的R部及倾斜部。这样的第二引导爪57从卡箍主体33临时卡定时到卡箍主体33紧固时顺利地抵碰到第二卡合爪47的背面上,作用使在与卡合爪之间不发生咬合的方式滑动。由此卡箍主体33紧固时,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缩径。另外,仅通过引导爪52的作用就能确保顺利缩径时,也可以省略第二引导爪57。
[0051]接下来,通过图5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套管卡箍31的紧固动作。
[0052]图5的(a)表示使卡箍主体33为环状的临时卡定状态。在该临时卡定状态下,卡合爪41进入前端侧的卡合孔42而卡合,通过该卡合使得卡箍主体33的环形状态得以保持。
[0053]图5的(b)相对于图5的(a)的状态示出了对第一工具爪37及第二工具爪36挂上紧固工具的爪部,且将向缩径方向的紧固力F作用于卡箍主体33的状态。通过向缩径方向的紧固力F,外侧重叠部34的前端侧卡合孔42开始抵碰到卡合爪41上。前端侧卡合孔42抵碰到卡合爪41上时,通过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的根部的R部56,顺利地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并在卡合爪41的背面滑动。因此,包括引导爪52的外侧重叠部34在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时的阻力减小,不会发生咬合。
[0054]由此,前端侧卡合孔42的引导爪52以顺利地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的状态滑动,因此使卡箍主体33能够顺利地进行缩径。
[0055]图5的(C)表示从图5的(b)的状态进一步使卡箍主体33缩径的状态。该状态是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通过卡合爪41的背面46且外侧重叠部34在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滑动即将越过背面46之前。在图5的(c)的状态下,前端侧卡合孔42的引导爪52以顺利地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的状态滑动,因此能够使卡箍主体33顺利地进行缩径。
[0056]这样,该实施方式中,倾斜部53顺利地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并在卡合爪41的背面46滑动,从而使前端侧卡合孔42能够越过卡合爪41。通过该越过,形成于后侧的后续卡合孔43相对地移动到卡合爪41,通过该相对移动使卡合爪41进入后续卡合孔43并卡合(图5的(d))。通过该卡合能够保持使卡箍主体33从环形状态进一步紧固的缩径状态。在该卡箍主体33的紧固中,由于外侧重叠部34的末端部38进入第二工具爪36的开口部36b并被按压于按压部36a,从而外侧重叠部34不会向外侧翘起。因此,在卡箍主体33紧固时,无需将外侧重叠部34向内侧方向按压的操作,能够通过一步进行紧固,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
[0057]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卡箍主体33紧固时,前端侧卡合孔42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上时,外侧重叠部33与卡合爪41不会发生咬合,卡箍主体33被顺利地缩径。因此,不会有超载负荷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中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即使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时也能够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中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58]图6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结构。图6中,将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分为两段、即卡合孔42的越过初期的初期倾斜部46a以及在此之后的越过末期的末期倾斜部46b。
[0059]并且,初期倾斜部46a的倾斜角度(越过初期角度)β及末期倾斜部46b的倾斜角度(越过末期角度)α满足α〈β的关系。由此,倾斜角度α、β能够配合来自套管的反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在图5的(b)所示的卡箍主体33的紧固初期,由于套管对卡箍主体33的反力较小,所以作为较大的越过初期角度β由于超载负荷作用于卡箍主体33的影响也较小。
[0060]另一方面,在图5的(C)所不的卡箍主体33的紧固末期,由于套管对卡箍主体33的反力较大,因此越过末期角度α较小。由此,由于套管的反力,朝向直径变大的方向的力施加给卡箍主体33,即使内侧重叠部35向外侧重叠部34的方向移动,也能够使卡合爪41的背面46与引导爪52之间的接触压力降低,在他们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因此,即使在紧固末期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也能够以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的状态进一步在卡合爪41的背面46顺利地滑动,因此引导爪52与卡合爪41之间不会发生咬合,不会发生因咬合而引起超载负荷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顺利地进行图5所示的一系列卡箍主体33的紧固动作,即使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内侧重叠部35中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为了进行相关动作,可将倾斜角度α设为12°左右、倾斜角度β设为19°左右。
[0061]图7是表示对图6的相对于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角度以及引导爪52中的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的方法。
[0062]图7中,与图6相同的是:在卡合爪41的背面46形成有以越过初期角度β倾斜的初期倾斜部46a及以越过末期角度α倾斜的状态接着初期倾斜部46a的末期倾斜部46b,同时满足Ct〈 β的关系。
[0063]图7中,进一步相对于前端侧卡合孔42的引导爪52中的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Y,满足α〈β〈y的关系。 前端侧卡合孔42的引导爪52朝向卡合爪41倾斜状地立起,因此其倾斜部53以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相同的方向倾斜。通过将该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Y设为相对于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46a、46b的角度β、α而满足α〈 β〈 y,从而使倾斜部53成为比卡合爪41的背面46中的倾斜部46a、46b立起更大的状态。也就是说,具有倾斜部53的引导爪52比卡合爪41更向前端侧变高地立起,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之间朝向前端侧必然会产生间隙。
[0064]这样,通过构成为使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Y大于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角度α及β且在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在使紧固力F沿缩径方向作用于卡箍主体33时,在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中的初期倾斜部46a相对的紧固初期,倾斜部53的前端部(图示右侧)不接触初期倾斜部46a,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的根部的R部56接触初期倾斜部46a。此时,由于根部的R部56使得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顺利地抵碰并滑动到初期倾斜部46a上,所以在他们之间不会发生咬合。由此,图5所示的卡箍主体33的初期的紧固动作得以顺利且可靠地进行,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65]并且,在卡箍主体33紧固时即使末期的套管的反力增大的情况下,由于将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Y设定为大于卡合爪41的倾斜角度(越过末期角度)α,因此不接触引导爪52的前端部(图示右侧)的末期倾斜部46b。另外,通过将末期倾斜部46b的倾斜角度(越过末期角度)α设定为小于初期倾斜部46a的倾斜角度(越过初期角度)β,能够降低引导爪52的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之间的接触压力,且他们间发生的摩擦力也会减小。因此,即使在紧固末期,倾斜部53也能够以抵碰到末期倾斜部46b上的状态顺利地滑动,因此引导爪52与卡合爪41之间不会发生咬合,不会发生因咬合而引起超载负荷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66]通过图7所示的构成,从紧固初期到末期的全部范围都能够顺利地进行图5所示的卡箍主体33的一系列紧固动作,即使在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67](第二实施方式)
[0068]图8及图9表不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套管卡箍31A。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套管卡箍31A中,引导单元51为与前端侧卡合孔42中的卡合爪41相对的后端部42a的内表面55,倾斜部53设置于该内表面55,其他构成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69]该实施方式的套管卡箍31A中,相对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沿外侧重叠部34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前端侧卡合孔42及后侧的后续卡合孔43。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的倾斜部53沿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以与背面46相同的方向倾斜的方式通过冲压成形、精压(coining)等而形成。另外,在倾斜部53的根部、即端部(图示左端部)形成有R部57。R部57形成在前端侧卡合孔42的后端部42a中的内侧重叠部34侧,倾斜部53从该R部57连续形成。
[0070]这样的具有倾斜部53及R部57的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构成本发明的引导单元51。也就是说,倾斜部53沿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而形成,且形成有倾斜部53的根部的R部57,从而在卡箍主体33向缩径方向紧固时,倾斜部53能够作用使通过R部57顺利地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由此卡箍主体33的紧固初期的紧固操作得以顺利且可靠地进行,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71 ] 上述结构中,将卡箍主体33进一步向缩径方向紧固时,前端侧卡合孔42越过卡合爪41而动作,在前端侧卡合孔42越过卡合爪41时,形成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的倾斜部53以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的状态顺利地滑动。因此,外侧重叠部33不会咬合卡合爪41的背面46,超载负荷不会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因此,即使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72]该实施方式中,也能与图6同样,设定卡合爪41的背面46为两段、即初期倾斜部46a及后续的末期倾斜部46b,并使初期倾斜部46a的倾斜角度β及末期倾斜部46b的倾斜角度α满足α〈β的关系。通过进行这样的角度设定,与图6同样,通过卡箍主体33向缩径方向的紧固,前端侧卡合孔42在卡合爪41的背面46移动时,能够降低越过末期阶段由于套管的反力而产生的卡合爪41的末期倾斜部46b与倾斜部53之间的接触压力及其间的摩擦力,可以使得卡合孔42在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上直到越过的整个范围更加顺畅地滑动。由此,由于外侧重叠部33与卡合爪41没有咬合,所以因咬合而引起的超载负荷不会作用于卡箍主体33的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因此即使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73]另外,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图7同样,使相对于构成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的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Y满足α <β〈 Y的关系。这样,通过将倾斜部53的倾斜角度Y设为大于卡合爪41的背面46的倾斜部46a、46b的角度β、α,从而使得倾斜部53成为比倾斜部46a、46b更大立起的状态。由此,在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的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之间必然朝向前端侧产生间隙。因此,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的前端部(图示右侧)在向缩径方向紧固卡箍主体33的初期及末期均不与卡合爪41接触。另夕卜,在紧固初期,倾斜部53的根部的R部57与卡合爪41的初期倾斜部46a接触。这时,通过根部的R部57使得倾斜部53能够顺利地抵碰到初期倾斜部46a上而滑动,因此不会发生咬合,不会发生因在紧固初期的咬合而引起超载负荷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
[0074]另外,即使在紧固末期,也能够降低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的背面46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减小。因此,倾斜部53能够以抵碰到末期倾斜部46b上的状态顺利地滑动,因此倾斜部53与卡合爪41不会发生咬合,因咬合而引起的超载负荷不会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通过以上方案,从紧固动作的紧固初期到末期的整个区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由此,即使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
[0075]图10及图11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引导单元51是在与前端侧卡合孔42中的卡合爪41相对的后端部42a的内表面55的内侧重叠部35 —侧通过冲压成形、精压等而设置的R部57,在没有设置倾斜部53这一点与图8及图9的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成部件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该变形方式中的R部57形成在前端侧卡合孔42的后端部42a的根部,在R部57连续形成有直线部58。
[0076]即使该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在紧固初期,前端侧卡合孔42的内表面55接触于卡合爪41的初期倾斜部46a时,通过根部的R部57顺利地抵碰到初期倾斜部46a上而滑动,因而不会发生咬合,因紧固初期的咬合而引起的超载负荷不会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
[0077]即使该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在卡箍主体33紧固中,当前端侧卡合孔42抵碰到卡合爪41的背面46上时,外侧重叠部33与卡合爪41不会发生咬合,卡箍主体33能够顺利地被缩径。因此,超载负荷不会作用在内侧重叠部35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的部分,即使在卡箍主体33的板材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内侧重叠部35中的卡合爪41与第二工具爪36之间发生部分弯曲。
[0078]另外,在图8~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外侧重叠部33的前端形成平坦的末端部38,同时还形成内侧重叠部35的第二工具爪36的开口部36b及按压部36a,由此卡箍主体33紧固时,末端部38被第二工具爪36的按压部36a按压,从而防止了外侧重叠部33向上翘起。由此,在卡箍主体33紧固时,不需要将外侧重叠部34向内侧方向按压的操作,只需向缩径方向的紧固操作就能进行紧固,可以通过一步进行紧固,且提高了操作性。
[0079]符号说明
[0080]31套管卡箍33卡箍主体
[0081]34外侧重叠部35内侧重叠部
[0082]36第二工具爪36a开口部
[0083]36b按压部37第二工具爪
[0084]38末端部41卡 合爪
[0085]42前端侧卡合孔42a后端部
[0086]43后续卡合孔46背面
[0087]51引导单元52引导爪
[0088]53倾斜部55内表面
[0089]56、57R 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套管卡箍,包括:卡箍主体,以外侧重叠部和内侧重叠部相互重合的环状态卷绕在被紧固部件的外周;第一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外侧重叠部的前端侧;平坦状的终端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一工具爪更前端的外侧重叠部;第二工具爪,包括所述终端部能插入的开口部及从外侧按压插入至所述开口部的终端部的按压部,所述第二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内侧重叠部,与所述第一工具爪共同使卡箍主体缩径并紧固;多个卡合孔,沿所述外侧重叠部的长度方向形成;以及卡合爪,以朝向所述外侧重叠部的前端侧倾斜状立起的状态形成于所述内侧重叠部,其中,对于所述卡合爪进入位于外侧重叠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的前端侧卡合孔后的状态,将缩径方向的紧固力作用于卡箍主体而使前端侧卡合孔越过卡合爪,使与前端侧卡合孔连续的后续卡合孔与卡合爪卡合,所述套管卡箍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侧卡合孔的后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卡合爪相对的引导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单元是设置于所述前端侧卡合孔的后端部的内侧重叠部侧的R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弓I导单元包括沿着所述卡合爪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单元是从所述前端侧卡合孔的后端部沿卡合爪的立起方向倾斜状立起的引导爪,所述倾斜部设置在所述引导爪中的与卡合爪相对的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单元是所述前端侧卡合孔中的与所述卡合爪相对的后端部的内表面,所述倾斜部设置于所述后端部的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单元利用所述缩径方向的紧固力而能够越过所述卡合爪的背面,所述卡合爪的背面的倾斜角度形成为越过初始角度β及其后的越过末期角度α这两个角度,且成为α〈 β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单元利用所述缩径方向的紧固力而能够越过所述卡合爪的背面,所述卡合爪的背面的倾斜角度形成为越过初始角度β及其后的越过末期角度α这两个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引导单元的倾斜部的角度Y,成为α〈β〈Υ的关系。
【文档编号】F16D3/84GK103620236SQ201280032288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荻野隆司, 池田博 申请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