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壳、具备其的阀、具备阀的涡轮装置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3396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阀壳、具备其的阀、具备阀的涡轮装置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设于浮式生产储存卸载设备(fpso)的蒸汽涡轮的蒸汽阀等中的阀壳、具备其的阀、具备阀的涡轮装置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已知有阀壳,该阀壳在设置于蒸汽涡轮的主蒸汽入口的主蒸汽截止阀或蒸汽调节阀等蒸汽阀中,为了防止高温、高压的主蒸汽从阀壳的阀轴保持部向外部泄漏,将导套(阀轴保持部)设为迷宫式结构,并且将该迷宫式结构构成为2层,在其之间设置泄流室,从而将通过第1层迷宫式结构的泄漏蒸汽从泄流室输送至泄漏蒸汽出口。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1-1225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设置于在海上生产天然气并进行储备的浮式生产储存卸载设备(floatingproduction,storageandoffloading:简称fpso)等的甲板上的蒸汽涡轮中所使用的蒸汽阀中,除了防止主蒸汽从阀轴保持部泄漏以外,还需要防止蒸汽涡轮周围的空气中所含的可燃气体侵入阀轴保持部。

尤其,有时为了将从蒸汽阀泄漏的主蒸汽引向冷凝器,在泄流室或泄漏蒸汽出口形成负压区域。当在泄流室或泄漏蒸汽出口形成负压区域时,存在蒸汽阀周围的空气中所含的可燃气体被吸入至阀轴保持部的可能性。

并且,并不限定于空气中所含的可燃气体,存在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由此阀轴保持部及阀轴等被氧化而导致蒸汽阀粘着的可能性。尤其在fpso中,对蒸汽涡轮要求长期(例如数年)连续运行,因此需要防止蒸汽阀的粘着。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阀周围的气氛中所含的可燃气体或活性气体侵入至阀轴保持部的阀壳、具备其的阀、具备阀的涡轮装置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法。

即,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阀壳具备:工作流体流路,工作流体流动;及阀轴保持部,至少容纳在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部件中的阀轴,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连接,所述阀轴保持部具备向所述阀轴的轴用孔供给惰性气体的惰性气体供给部。

根据该阀壳,惰性气体从惰性气体供给部被供给至阀轴保持部的轴用孔,该惰性气体从轴用孔与阀轴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流出。因此,阀周围的空气等气体不能从轴用孔流入阀轴保持部的内部。因此,例如即使阀的周围气氛中含有可燃气体,该可燃气体也不会被吸入至阀的内部。而且,也能够防止由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而氧化阀轴保持部及阀轴等而导致的粘着。

在上述结构的阀壳中,优选在所述阀轴保持部设置利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压力差将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泄漏的泄漏流体引向泄漏流体回收部的泄漏流体回收通道,所述惰性气体供给部连接在比所述泄漏流体回收通道更靠进大气侧。

由此,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至阀轴保持部的轴用孔的惰性气体因与泄漏流体回收部的压力差变得容易流入阀轴保持部的内部。因此,能够向阀轴保持部的内部可靠地供给惰性气体,并防止外部气体进入阀的内部。

在上述结构的阀壳中,优选以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供给所述惰性气体,且设置有确认该惰性气体的流通的气体流通确认部。

由此,能够确认被供给至阀轴保持部的惰性气体的流通,并防止惰性气体的供给迟滞,从而能够防止外部气体进入阀轴保持部的内部。

在上述结构的阀壳中,所述惰性气体优选为氮气。通过将氮气用作惰性气体,能够廉价供应惰性气体。

在上述结构的阀壳中,可以使所述惰性气体供给部与从空气中分离氮气的空气成分分离器相连,并将通过该空气成分分离器分离出的氮气用作所述惰性气体。

如此,通过空气成分分离器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并将该氮气用作惰性气体,由此无需购买纯氮气并运送至阀的设置现场或进行补充,即可从现场的空气中分离氮气用作惰性气体,从而惰性气体的供应变得容易且廉价。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阀具备所述的任意方式的阀壳。由此,能够防止阀周围的空气中所含的可燃气体或活性气体进入阀轴保持部。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涡轮装置具备所述方式的阀。

在该涡轮装置中,惰性气体从惰性气体供给部被供给至阀的阀轴保持部的轴用孔,因此阀周围的空气或可燃气体等气体不能从轴用孔进入阀轴保持部的内部。因此,例如即使阀的周围气氛中含有可燃气体,该可燃气体也不会被吸入至阀的内部。

并且,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不会侵入至阀轴保持部,因此也能够防止由阀轴保持部及阀轴等被氧化而导致的粘着,并能够提高涡轮装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具备:工作流体流路,工作流体流动;及阀轴保持部,至少容纳在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部件中的阀轴,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连接,通过该方法向所述阀轴保持部中的所述阀轴的轴用孔供给惰性气体。

根据该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惰性气体被供给至阀轴保持部的轴用孔,因此阀周围的空气或可燃气体等气体不能进入阀轴保持部的内部。而且,能够防止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而氧化阀轴保持部及阀轴等而导致的粘着。

在上述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中,优选在所述阀轴保持部设置利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压力差将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泄漏的泄漏流体引向泄漏流体回收部的泄漏流体回收通道,并将所述惰性气体向比所述泄漏流体回收通道更靠近大气侧的位置供给。

由此,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至阀轴保持部的轴用孔的惰性气体因与泄漏流体回收部的压力差变得容易流入阀轴保持部的内部。因此,能够向阀轴保持部的内部可靠地供给惰性气体,并防止外部气体进入阀的内部。

发明效果

如上,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阀壳、具备其的阀、具备阀的涡轮装置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能够防止阀周围的气氛中所含的可燃气体或活性气体侵入至阀轴保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蒸汽截止阀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图1的ii部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蒸汽调节阀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壳、具备其的阀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蒸汽截止阀(阀)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该主蒸汽截止阀1与未图示的蒸汽涡轮(涡轮装置)的主蒸汽入口2连接,且具备包括外壳主体3及外壳盖4的阀壳5。在阀壳5的内部以水平且台阶状形成有蒸汽入口通道6(工作流体流路)及蒸汽出口通道7(工作流体流路),在这些蒸汽通道6、7的端部彼此重叠的部分形成有阀座8(流量控制部件)。而且,开闭该阀座8的活塞状的阀体9(流量控制部件)在以与蒸汽通道6、7的通道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于外壳盖4的阀体滑动缸体10的内部上下滑动开闭阀座8。

在阀壳5中,隔着蒸汽出口通道7在阀座8的相反侧(下侧)设置有阀轴保持部12,在该阀轴保持部12沿轴向滑动自如地保持有阀轴13(流量控制部件)。该阀轴13其一端(上端)与阀体9连结,中间部贯穿阀轴保持部12,另一端(下端)经由联轴器15与设置在阀壳5的外部的促动器14连结。若促动器14工作,则阀轴13沿轴向滑动而使阀体9移动,从而使阀座8开闭(图1中阀体9为关闭状态)。如箭头st所示,被供给至蒸汽涡轮的主蒸汽(工作流体)从蒸汽入口通道6穿过阀座8流入蒸汽出口通道7,若阀体9关闭阀座8,则主蒸汽停止流动。主蒸汽st的压力为高于大气压(0barg)的高压,并且较低为5barg左右,较高为60barg左右。

在阀轴保持部12设置有支承阀轴13的轴承状的上部导套18及下部导套19,在这些上下导套18、19中所形成的轴用孔20中滑动自如地插入有阀轴13。在轴用孔20与阀轴13之间设置有迷宫式结构,以便尽量减少主蒸汽的泄漏。但是,不能完全阻止泄漏,因此在阀轴保持部12设置有泄漏流体回收通道。

作为该泄漏流体回收通道,阀轴保持部12连通有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与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这些通道21、22利用与蒸汽出口通道7的压力差,将蒸汽出口通道7内的主蒸汽的一部分通过阀轴13与上下导套18、19(轴用孔20)之间而将要向大气侧(外部)泄漏的泄漏蒸汽(ls:泄漏流体)引向规定的位置,由此防止该泄漏蒸汽向大气侧泄漏。

在上部导套18及下部导套19中,在各自的中间部设置有泄流室18a、19a。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其一端与泄流室18a连接,另一端与汽封蒸汽接收器24(泄漏流体回收部)连接。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的压力例如设定在0.1barg左右。

另一方面,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设置在比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更靠近大气侧(外侧),其一端与成为上部导套18与下部导套19之间的阀轴13的插入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汽封蒸汽冷凝器25(泄漏流体回收部)连接。在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中例如施加有-0.02barg左右的负压。

图1及图2中如箭头ls所示,从蒸汽出口通道7通过阀轴13与上部导套18(轴用孔20)之间而流入泄流室18a的泄漏蒸汽(泄漏流体)因其压力差被引到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或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从而流向汽封蒸汽接收器24或汽封蒸汽冷凝器25。由此,防止泄漏蒸汽从阀轴保持部12向大气侧泄漏。

当蒸汽未从蒸汽出口通道7泄漏时,因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中所设定的0.1barg左右的压力,使汽封蒸汽从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21向大气侧流出。但是,该汽封蒸汽流向负压的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而流向汽封蒸汽冷凝器25,因此不会向大气侧泄漏。

如图2中也放大表示,在阀轴保持部12中以连接在比作为泄漏流体回收通道的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更靠近大气侧(下侧)的方式设置有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该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其一端例如与下部导套19的泄流室19a连通,另一端与供气泵30连接。在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的中间部连接有空气成分分离器29及气体流通确认部31。惰性气体供给部32构成为包括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空气成分分离器29、供气泵30及气体流通确认部31。该惰性气体供给部32向阀轴保持部12的轴用孔20供给惰性气体,并在轴用孔20的内部填充惰性气体。

该惰性气体供给部32中,作为用作惰性气体的气体,优选廉价的氮气,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氮气,也可以考虑采用氩气等其他种类的惰性气体。

以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例如0.1barg左右)供给氮气,并能够通过气体流通确认部31确认该氮气的流通。气体流通确认部31例如为在节流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的流路的节流装置34的上下游侧设置有压力测量部35、36的结构,且由压力测量部35、36的压差计算出氮气的流量。

空气成分分离器29例如为从空气中仅取出氮气的公知的过滤器结构,且被供给大气压的空气或已进行压缩的空气而从该空气中生成氮气。

如上构成的主蒸汽截止阀1中,若促动器14上推阀轴13而从阀座8分离阀体9,则阀座8开启,主蒸汽从蒸汽入口通道6穿过阀座8而流向蒸汽出口通道7,进而流向蒸汽涡轮的主蒸汽入口2。由此蒸汽涡轮工作。

惰性气体供给部32中,如箭头n所示,在空气成分分离器29中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通过供气泵30从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供给至阀轴保持部12。因此,阀轴保持部12的轴用孔20的内部(与阀轴23的间隙)由氮气充满,该氮气的一部分从轴用孔20与阀轴13之间的间隙向大气侧(外部)流出。由此,主蒸汽截止阀1周围的空气不能进入阀轴保持部12的内部。未向大气侧流出的氮气吸入至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

因此,例如即使主蒸汽截止阀1的周围气氛中含有可燃气体,也能够防止该可燃气体吸入至主蒸汽截止阀1的内部。而且,也能够防止由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12的内部而氧化阀轴保持部12及阀轴13等而导致的粘着。

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连接在比作为泄漏流体回收通道的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更靠近大气侧。如前述,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中例如施加有-0.02barg左右的负压,流经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的氮气中例如赋予比大气压高0.1barg左右的压力。因此,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2供给至阀轴保持部12的氮气因与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22的压力差变得容易流入阀轴保持部12的内部。因此,用惰性气体可靠地填充阀轴保持部12的内部,从而能够防止外部气体或液体进入主蒸汽截止阀1的内部。

如上所述,流经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的氮气的压力设定为高于大气压,在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8中设置有确认氮气的流通的气体流通确认部31。因此,能够确认被供给至主蒸汽截止阀1的氮气的流通,并防止氮气的供给迟滞,从而能够防止外部气体或雨水等液体进入主蒸汽截止阀1的内部。

而且,通过将氮气用作向主蒸汽截止阀1的阀轴保持部12的内部供给的惰性气体,能够廉价供应惰性气体。

尤其,将通过设置在惰性气体供给部32的空气成分分离器29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用作惰性气体,因此能够将从主蒸汽截止阀1的设置现场的空气中分离的氮气用作惰性气体。因此,无需购买纯氮气并运送至主蒸汽截止阀1的设置现场或进行补充,从而容易且廉价供应作为惰性气体的氮气。

如此,能够防止主蒸汽截止阀1周围的空气或可燃性的气体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12的内部,并且防止由阀轴保持部12附近氧化而导致的粘着,从而能够提高蒸汽涡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第2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蒸汽调节阀的纵剖视图。

该蒸汽调节阀41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主蒸汽截止阀1同样地设置在未图示的蒸汽涡轮的主蒸汽入口等,且具备包括外壳主体43及外壳盖44的阀壳45。在阀壳45的内部设置有阀室46(工作流体流路),与该阀室46,蒸汽入口通道47(工作流体流路)水平地相连,蒸汽出口通道48(工作流体流路)从下方相连。在图3中,蒸汽入口通道47沿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阀室46中的蒸汽出口通道48的开口部分设置有阀座50,在外壳盖44中以位于阀座50的正上方的方式形成有阀轴保持部51。在该阀轴保持部51沿轴向滑动自如地保持有阀轴52,在阀轴52的一端(下端)连结有开闭阀座50的阀体53。阀轴52的中间部贯穿阀轴保持部51而向外部突出,阀轴52的另一端(上端)经由联轴器58与被设置于外壳盖44的外部的杆托架55的转轴56轴支承的开闭杆57的中间部转动自如地连结。开闭杆57的自由端与未图示的促动器连结。

在该蒸汽调节阀41中,若未图示的促动器工作,则开闭杆57以杆托架55的转轴56为支点上下转动,且阀轴52上下滑动而使阀体53相对于阀座50上下移动。若阀体53向上方移动,则阀座50开启,如箭头st所示,被供给至蒸汽涡轮的主蒸汽(工作流体)从蒸汽入口通道47经阀室46而穿过阀座50,从而流向蒸汽出口通道48。该主蒸汽的量根据阀体53的位置即开闭杆57的转动量进行调节。图3中阀体53为关闭状态。

在阀轴保持部51中设置有支承阀轴52的轴承状的导套61,在该导套61中所形成的轴用孔60中滑动自如地插入有阀轴52。在轴用孔60与阀轴52之间设置有迷宫式结构,以便尽量减少主蒸汽的泄漏,但不能完全阻止泄漏,因此在阀轴保持部51中设置有泄漏流体回收通道。

作为该泄漏流体回收通道,阀轴保持部51连通有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与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这些通道62、63利用与阀室46的压力差,将阀室46内的主蒸汽的一部分通过阀轴52与导套61(轴用孔60)之间而将要向大气侧(外部)泄漏的泄漏蒸汽(ls:泄漏流体)引向规定的位置,由此防止该泄漏蒸汽向大气侧泄漏。

在导套61的中间部设置有泄流室64,在导套61的上部设置有独立的泄流室65、66。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其一端与泄流室64连接,另一端与汽封蒸汽接收器68(泄漏流体回收部)连接。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的压力例如设定为0.1barg左右。

另一方面,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设置在比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更靠近大气侧(外侧),其一端与泄流室65连通,另一端与汽封蒸汽冷凝器69(泄漏流体回收部)连接。在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中例如施加有-0.02barg左右的负压。

图3中如箭头ls所示,从阀室46通过阀轴52与导套61(轴用孔60)之间而流入泄流室64的泄漏蒸汽(泄漏流体)因其压力差被引到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及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从而流向汽封蒸汽接收器68或汽封蒸汽冷凝器69。由此,防止泄漏蒸汽从阀轴保持部51向大气侧泄漏。

当蒸汽未从阀室46泄漏时,因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中所设定的0.1barg左右的压力,使汽封蒸汽从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62向大气侧流出。但是,该汽封蒸汽流向负压的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而流向汽封蒸汽冷凝器69,因此不会向大气侧泄漏。

在阀轴保持部51中以连接在比作为泄漏流体回收通道的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更靠近大气侧(上侧)的方式设置有惰性气体供给通道71。该惰性气体供给通道71其一端与形成于导套61的上部的泄流室66连通,另一端与供气泵73连接。在惰性气体供给通道71的中间部连接有空气成分分离器72及气体流通确认部74。惰性气体供给部75构成为包括惰性气体供给通道71、空气成分分离器72、供气泵73及气体流通确认部74。

该惰性气体供给部75与第1实施方式的惰性气体供给部32同样地向阀轴保持部51的轴用孔60供给惰性气体而在该轴用孔60的内部填充惰性气体,且将氮气用作惰性气体。以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例如0.1barg左右)供给氮气,并能够通过气体流通确认部74确认该氮气的流通。气体流通确认部74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气体流通确认部31相同,因此各结构部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空气成分分离器72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空气成分分离器29同样地为从空气中仅取出氮气的公知的过滤器结构,且被供给大气压的空气或已进行压缩的空气而从该空气中生成氮气。

如上构成的蒸汽调节阀41中,惰性气体供给部75中,如箭头n所示,在空气成分分离器72中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通过供气泵73从惰性气体供给通道71供给至阀轴保持部51。因此,阀轴保持部51的轴用孔60的内部(与阀轴52的间隙)由氮气充满,该氮气的一部分从轴用孔60与阀轴52之间的间隙向大气侧(外部)流出。由此,蒸汽调节阀41周围的空气不能进入阀轴保持部51的内部。未向大气侧流出的氮气吸入至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

因此,例如即使蒸汽调节阀41的周围气氛中含有可燃气体,也能够防止该可燃气体吸入至蒸汽调节阀41的内部。而且,也能够防止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51的内部而氧化阀轴保持部51及阀轴52等而导致的粘着。

惰性气体供给通道71连接在比作为泄漏流体回收通道的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更靠近大气侧,因此从惰性气体供给部75供给至阀轴保持部51的氮气因与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63的压力差变得容易流入阀轴保持部51的内部。因此,用惰性气体可靠地填充阀轴保持部51的内部,从而能够防止外部气体或液体进入蒸汽调节阀41的内部。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壳5、45、具备其的蒸汽阀(主蒸汽截止阀1、蒸汽调节阀41等)、具备蒸汽阀的蒸汽涡轮及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防止蒸汽阀1、41周围的气体进入阀轴保持部12、51的内部,排除着火的危险,并且防止由空气中所含的活性气体(氧气等)侵入至阀轴保持部12、51的内部而氧化阀轴保持部12、51及阀轴13、52等而导致的粘着,从而能够长久地保持蒸汽阀1、41的稳固性。

并且,通过蒸汽涡轮中具备这种蒸汽阀1、41,防止着火或阀轴保持部12、51附近的粘着的发生,从而能够提高蒸汽涡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适当的修改或改良,如此进行修改或改良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蒸汽涡轮中所具备的蒸汽阀(1、41)中适用了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在气体阀等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主蒸汽截止阀(阀),2-主蒸汽入口,5、45-阀壳,6、47-蒸汽入口通道(工作流体流路),7、48-蒸汽出口通道(工作流体流路),8、50-阀座(流量控制部件),9、53-阀体(流量控制部件),12、51-阀轴保持部,13、52-阀轴(流量控制部件),20、60-轴用孔,21、62-汽封蒸汽接收器通道(泄漏流体回收通道),22、63-汽封蒸汽冷凝器返回通道(泄漏流体回收通道),24、68-汽封蒸汽接收器(泄漏流体回收部),25、69-汽封蒸汽冷凝器(泄漏流体回收部),28、71-惰性气体供给通道,29、72-空气成分分离器,31、74-气体流通确认部,32、75-惰性气体供给部,41-蒸汽调节阀(蒸汽阀),46-阀室(蒸汽通道工作流体流路),ls-泄漏蒸汽(泄漏流体),n-氮气(惰性气体),st-主蒸汽(工作流体)。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2016年3月22日(22.03.2016)国际事务所受理]

(补正后)一种阀壳,具备:

工作流体流路,比大气压更高压的工作流体流动;及

阀轴保持部,至少容纳在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部件中的阀轴,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连接,其中,

所述阀轴保持部具备向所述阀轴的轴用孔供给惰性气体的惰性气体供给部,

在所述阀轴保持部设置有利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压力差将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泄漏的泄漏流体引向泄漏流体回收部的泄漏流体回收通道,

所述惰性气体供给部连接在比所述泄漏流体回收通道更靠近大气侧。

2.(删除)

3.(补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壳,其中,

在所述阀壳中,以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供给所述惰性气体,且设置有确认该惰性气体的流通的气体流通确认部。

4.(补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阀壳,其中,

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壳,其中,

所述惰性气体供给部与从空气中分离氮气的空气成分分离器相连,并将通过该空气成分分离器分离出的氮气用作所述惰性气体。

6.(补正后)一种阀,其具备权利要求1、3、4及5中任一项所述的阀壳。

7.一种涡轮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

8.(补正后)一种阀壳的气氛气体侵入防止方法,其具备工作流体流动的工作流体流路及至少容纳在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部件中的阀轴,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连接的阀轴保持部,其中,

通过该方法向所述阀轴保持部中的所述阀轴的轴用孔供给惰性气体,

在所述阀轴保持部设置有利用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压力差将从所述工作流体流路的内部泄漏的泄漏流体引向泄漏流体回收部的泄漏流体回收通道,

将所述惰性气体向比所述泄漏流体回收通道更靠近大气侧的位置供给。

9.(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