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4270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枢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轴装置,特别是用于连接支撑架及显示模块的枢轴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其为现有技术中枢轴装置1000的示意图,现有的枢轴装置包括一枢轴11、一承载件12及一连接件13,承载件12可与一显示模块(图未绘示)相接,连接件13可与一支撑装置(图未绘示)连接,承载件12及连接件13均枢设于枢轴11上,且承载件12可以枢轴11为轴心相对于枢轴11及连接件13转动一角度,藉此,用户得调整该显示模块相对于该支撑装置的一角度。为能控制转动承载件12的角度范围,承载件12具有一限位槽121,连接件13具有一凸起131设于限位槽121中,承载件12相对于枢轴11转动时,限位槽121的端部直接与凸起131相接触,便可限制承载件12无法继续转动,也就是通过限位槽121的大小来控制承载件12的转动角度范围。

然而,上述现有的支撑装置的缺点在于,承载件12必须另外形成一限位槽121,且连接件13必须另外附加一凸起131,使得承载件12及连接件13的形状较为复杂,且现有的枢轴装置1000的整体体积也会因此较大。此外,为了避免承载件12在每一次转动时,会磨耗枢轴11的一端,现有的枢轴装置1000会于枢轴11与承载件12接触面积较大的部分设有多个华司14,因此,现有的枢轴装置1000常有零件数量过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枢轴装置,在此产业中极具需求及发展潜力。

本实用新型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轴装置,该枢轴装置可以形状更简化的承载件,同时达到限制承载件转动角度的效果,藉以简化工艺及减少组装枢轴装置的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枢轴装置,用以连接一显示模块及一支架,该枢轴装置包括一轴杆及一承载件,该轴杆具有一本体沿一轴向方向延伸,该本体在与该轴向方向垂直的一径向方向上,具有一非圆形的本体截面,该本体截面具有交错地环绕连接的二相对的第一弧线及二相对的第一直线;该承载件,与一显示模块固接,形成有一第一轴孔,供该本体穿设,该第一轴孔具有一非圆形的轴孔截面,该轴孔截面具有交错地环绕连接的二相对的第二弧线、二相对的第二直线以及二相对的第三直线,其中所述第二弧线以该轴向方向圆心,各该第二直线与各该第三直线的一连接点到该圆心的距离小于各该第二弧线的任一点到该圆心的距离,该承载件能以该轴向方向为轴心,相对该本体转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变换,且各该第一直线与各该第二直线相夹一第一角度,各该第一直线与各该第三直线相夹一第二角度;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角度最小,该第二角度最大,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角度最大,该第二角度最小。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当承载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各该第一直线贴合各该第二直线,该第一角度为0度,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各该第一直线贴合各该第三直线,该第二角度最小为0度。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分别介于0至70度之间。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该承载件以该轴向方向为轴心相对于该本体转动时,各该第二弧线于各该第一弧线上滑动。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所述第二弧线以该轴向方向为轴心形成中心对称,所述第二直线以该轴向方向为轴心形成中心对称,且所述第三直线以该轴向方向为轴心形成中心对称。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该轴杆具有一头部连接于本体的一端,该头部于该径向方向上具有一头部截面,该头部截面大于该本体截面,该承载件具有两个第一侧翼,所述第一轴孔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侧翼上,且该头部承靠于所述第一侧翼的其中之一上。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还包含一连接件,与该支架相接,具有两个第二侧翼及两个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侧翼上且具有与该本体截面相应的一形状,该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轴孔套设于该本体上。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中,还包含一至少一扭簧及一锁附件,该扭簧套设于该本体上,且该扭簧的二端分别与该承载件及该连接件相接,该锁附件设置于该本体相对于该头部的另一端。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系以优选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枢轴装置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枢轴装置用于一支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一轴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一承载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轴杆与承载件的作动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枢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部件】

1000 枢轴装置

11 枢轴

12 承载件

121 限位槽

13 连接件

131 凸起

2000 枢轴装置

2 轴杆

21 本体

211 第一直线

212 第一弧线

22 头部

3 承载件

31 第一侧翼

311 第一轴孔

312a 连接点

312b 第二直线

312c 第三直线

312d 第二弧线

32 板体

4 连接件

41 第二侧翼

411 第二轴孔

42 板体

5 扭簧

6 锁附件

θ1 第一角度

θ2 第二角度

C 轴向方向

R 径向方向

D1 距离

D2 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如图2及图3所示,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2000用于一支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枢轴装置2000的分解示意图,枢轴装置2000包括一轴杆2、一承载件3、一连接件4、二扭簧5及一锁附件6。

请进一步参照图4,其为轴杆2的一立体示意图,轴杆2具有一本体21及一头部22,本体21沿一轴向方向C延伸,并在与轴向方向C垂直的一径向方向R上,具有一非圆形的本体截面。该本体截面具有二第一直线211及二第一弧线212,且所述第一直线211与第一弧线212是交错地环绕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弧线212是以轴向方向C为圆心延伸而出,另外,头部22连接于本体21的一端,头部22于径向方向R上具有一头部截面,头部截面大于本体截面。

图5为承载件3的立体示意图,承载件3具有一板体32及分别由该板体32二侧延伸而出的二第一侧翼31,换句话说,承载件3大概呈一U型,板体32可供一显示模块固接。其中,每一第一侧翼31上分别形成一第一轴孔311。

以下将仅以单一的第一轴孔311为例进行说明,另一侧的第一轴孔311具有相同的形状结构,故不另赘述。具体的,如图6所示,第一轴孔311于径向方向R上具有一非圆形轴孔截面,该轴孔截面具有二相对第二直线312b、二相对的第三直线312c,二相对的第二弧线312d以轴向方向C于轴孔截面上所交集的点为圆心,各第二直线312b与第三直线312c相交于一连接点312a。相对于轴向方向C,所述第二直线312b彼此位于斜对角的位置,也就是以轴向方向C为轴心,所述第二直线312b彼此形成中心对称,同样的,所述第三直线312c彼此也位于斜对角的位置,也就是以轴向方向C为轴心,所述第三直线312c彼此形成中心对称。因此,各连接点312a是位于各第二直线312b及各第三直线312c之间;所述第二弧线312d亦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直线312b及各所述第三直线312c相接。其中,各连接点到该圆心的距离D1小于个该第二弧线312d的任一点到该圆心的距离D2。

如图3所示,连接件4具有一板体42及二分别由板体42二侧缘延伸而出的第二侧翼41,也就是大概呈一U型,而板体42可连接至一支撑架;另外,每一第二侧翼41上分别形成一第二轴孔411。本体21依序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311的其中之一、所述第二轴孔411的其中之一、所述扭簧5、另一第二轴孔411及另一第一轴孔311后,头部22承靠于所述第一侧翼31的其中之一上,锁附件6设置于本体21相对于头部22的另一端,于本实施例中,锁附件6可为一螺帽并与本体21的另一端螺合。所述第二轴孔411与本体21的本体截面具有一相应的形状,也就是非圆形的形状,以使连接件4无法相对于本体21转动。各所述扭簧5的二端分别与承载件3及连接件4相接,当承载件3相对于本体21及连接件4转动时,可同时带动所述扭簧5扭转而产生扭力,加上具有一定重量的显示模块与承载件3连接,该扭力与显示器的重力及组件间摩擦力可维持平衡,藉以维持显示模块于一观赏角度而达到随停的效果。

请参照图6所示的承载件3转动前的状态(此时,显示模块设置于承载件3上时,为垂直于地面),本体21穿设于承载件3时,各第一直线211是面对各连接点312a、各所述第二直线312b及各第三直线312c,且仅有连接点312a与第一直线211接触。亦即,各第一直线211的其中之一与各第二直线312b之间具有一第一角度θ1,各第一直线211与各第三直线312c之间具有一第二角度θ2。各第一直线211可选择性地贴近所述第二直线312b及所述第三直线312c的其中之一,使得承载件3能以轴向方向C为轴心,相对本体21转动于一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变换。

图7为承载件3相对于本体21逆时针旋转、及图8为承载件3相对于本体21顺时针旋转示意图,当承载件3以轴向方向C为轴心,相对于本体21逆时钟转动第一角度θ1时,以该本体截面及该轴孔截面的相对作动关系而言,所述第二弧线312d于所述第一弧线212上滑动,且承载件3以所述连接点312a为支点转动至使所述第二直线312b贴近第一直线211,此时,承载件3位于一第一位置,原先位于所述第二直线312b与所述第一直线211间的第一角度θ1因此变为0度,也就是第一角度θ1最小且第二角度θ2最大的状态,而由于所述连接点312a及所述第二直线312b抵靠于第一直线211上,使得承靠件无法再进行相对转动。

如图9所示,当承载件3以轴向方向C为轴心,相对于本体21顺时钟转动第二角度θ2时,承载件3位于一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弧线312d于所述第一弧线212上滑动,承载件3以连接点312a为支点转动至使所述第三直线312c贴近第一直线211,此时原先位于所述第三直线312c与第一直线211间的第二角度θ2将变为0度,也就是第一角度θ1最大第二角度θ2最小的状态,同样的,因所述连接点312a及所述第第三直线312c已抵靠于第一直线211上,而无法再进行相对转动。

综上所述,藉由控制所述第二直线312b及第三直线312c相对于本体21的各第一直线211的倾斜角度(即第一角度θ1和第二角度θ2),可控制承载件3相对于轴杆2及连接件4的转动角度范围,进而控制显示模块相对于支撑架的转动角度。举例而言,于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角度θ1为5度,且第二角度θ2为25度时,承载件3可相对于轴杆2及连接件4前后5度及25度,但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至少控制第一角度θ1及第二角度θ2介于0~70度之间。

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亦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概念而使得转动仅能朝单一方向。具体的,就图6至图8的视角而言,依照需求将第三直线312c设计为与侧面211平行,而所述第二直线312b与所述第一直线211具有第一角度θ1,使得承载件3仅能相对于轴杆2及连接件4逆时钟转动一角度,或者是,可将第二直线312b设计为与第一直线211平行,而所述第三直线312c与所述第一直线211具有第二角度θ2,使得承载件3仅能相对于轴杆2及连接件4顺时钟转动一角度,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孔311虽有相同的形状,然而,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孔311的至少其中之一可为一圆形,另一第一轴孔311则保持前面段落所述的非圆形,亦可达到限制承载件3的转动角度的效果。且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轴杆2、扭簧5及锁附件6的数量可为二,而轴杆2分别穿过承载件3的各第一轴孔311,而各扭簧5及各锁附件6分别对应套设于各轴杆2上,在此不再赘述其详细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通过承载件的所述第一轴孔的特定形状可以达到有效限制承载件相对于轴杆及连接件的转动角度,相较于现有的枢轴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承载件及连接件的形状更为简化,因而有效缩小枢轴装置的体积,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