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弹性锁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172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弹性锁扣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辆汽配件加工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弹性锁扣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汽车油路或者管路的连接器主要是由公接头和母接头连接组成,而目前的公接头一般都是较为成熟的汽车自带标准配件,因此如何对母接头以及如何实现母接头与公接头之间连接紧密地无缝连接一直都是困扰广大汽车领域研发工程师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目前应用在汽车(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内连接器主要都是可拆卸的连接器,这些可拆卸的连接器用于连接可拆卸的连接管,通常可拆卸的连接器需要保证管的密封,防止管内的液体或气体泄漏。可拆卸的连接器包括锁定端和配合端,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锁定端和配合端,即防止锁定端和配合端松开。通常需要锁定端对配合端进行限位。由于可拆卸的连接器根据用户的需要,必须能过解除锁定端对配合端的锁定。通常可拆卸的连接器连接的管因管内压力变化、管线移动等原因,可拆卸的连接器连接的管在常常遭受非常大的轴向力。可拆卸的连接器需要牢固的连接管与管。

现有的可拆卸的连接器存在锁定解锁臂配合部的部件容易变形过量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产品中不足,提供一种呈中心对称结构设计的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弹性锁扣件,该弹性锁扣件具有安装/拆卸高效、性能优良等功能,并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管路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弹性锁扣件,包括上按压板部、下按压板部、第一弹力臂和第二弹力臂,上按压板部与下按压板部之间是通过第一弹力臂和第二弹力臂连接成一体的;其中:第一弹力臂和第二弹力臂均是由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和位于中间的刚性直臂一体连接而成的;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与刚性直臂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均为130°~160°,且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朝向相同,使得第一弹力臂、第二弹力臂以及与上按压板部、下按压板部相互形成包裹状结构;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的长度均大于刚性直臂的长度,使得在对上按压板部、下按压板部同时施加压力时,第一弹力臂和第二弹力臂分别受力挤压向外侧扩张,同时将公接头的公连接管嵌置进入母接头内的空心导管内。

在第一弹力臂的刚性直臂上设有平行于母接头轴向方向上的第一导向槽口,在第二弹力臂的刚性直臂上设有平行于母接头轴向方向上的第二导向槽口,且第一导向槽口的朝向与第二导向槽口的朝向相反;由于第一导向槽口的朝向设置与设置在母接头内的一导轨相互配合,以及第二导向槽口的朝向与设置在母接头内的另一导轨相互配合,使得第一弹力臂、第二弹力臂仅限于沿着各自对应地导轨进行向内或向外滑动;保证了该弹性锁扣件在母接头轴向方向上稳固性。

在上按压板部内侧设有上弧形扣环,在下按压板部内侧设有下弧形扣环,上弧形扣环是由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Ⅰ以及位于该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Ⅰ中间的上半圆环包裹部一体连接而成的;下弧形扣环是由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Ⅱ以及位于该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Ⅱ中间的下半圆环包裹部一体连接而成的;具体地:上半圆环包裹部内侧面是由两端呈大圆弧段面和中间呈小圆弧段面一体连接组成的,下半圆环包裹部内侧面是由两端呈大圆弧段面和中间呈小圆弧段面一体连接组成的;其中:小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等于公接头的卡接口外径相等,大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大于小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

上述结构的设计,在将公接头嵌置入母接头内时,在将公接头的卡接口包裹在弹性锁扣件的上半圆环包裹部以及下半圆环包裹部中小圆弧段面内,从而实现公接头通过弹性锁扣件与母接头固定连接;而且在将公接头抽出或者更换母接头时,按压弹性锁扣件的上按压板部和下按压板部,由于上按压板部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以及下按压板部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分别与母接头内通槽口两侧端面上设有的台阶面之间具有一定可移动间隙;而且上按压板部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以及下按压板部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分别能够卡扣在母接头内通槽口两侧端面的台阶面上;这样使得公接头的卡接口脱离开弹性锁扣件的上半圆环包裹部以及下半圆环包裹部中小圆弧段面的包裹,而且其中大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大于小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有效避免了公接头的卡接口可能发生错位而导致被卡扣在上半圆环包裹部与下半圆环包裹部之间;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了上半圆环包裹部和下半圆环包裹部受力挤压所产生的间距,就能够使公接头的卡接口从上半圆环包裹部与下半圆环包裹部之间抽离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力臂和第二弹力臂设置于上弧形扣环与下弧形扣环之间。

作为优选:第一弹力臂的宽度、第二弹力臂的宽度均小于上弧形扣环的宽度、下弧形扣环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力臂与第二弹力臂之间距离小于等于上按压板部的长度或者下按压板部的长度。该结构的设计是为了能够让整个弹性锁扣件快速地嵌置进入通槽口内,避免第一弹力臂或者第二弹力臂与通槽口两端面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或者磕碰,导致第一弹力臂或者第二弹力臂受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呈中心对称结构设计的弹性锁扣件,避免了现有自锁器或者锁扣件在正向还是反向上的调整所耗费安装时间,即在降低成本、提高安装/拆卸效率的同时,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锁扣件性能;同时在将该弹性锁扣件应用到智能汽车管路连接器中保证该智能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弹性锁扣件与公接头、母接头配合连接结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弹性锁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性锁扣件与公接头的连接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母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公接头 1,母接头 2,弹性锁扣件 3,第一环形凸起 11,卡接口 12,第二环形凸起 13,第一软管连接部 14,公连接管 15,卡接头部 20,通槽口 21,台阶面 22,导轨 23,母接头中部 24,安全环 244,外O型橡胶密封圈 243,内挡圈 242,内O型橡胶密封圈 241,上按压板部 31a,向内包边结构 32a、下按压板部 31b,向内包边结构 32b,上弧形扣环 33a,下弧形扣环 33b,上半圆环包裹部 35a,下半圆环包裹部 35b,第一弹力臂 36a,第二弹力臂 36b,第一导向槽口 37a,第二导向槽口 37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管路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地:图1中,该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管路连接器包括公接头1和母接头2,所述公接头1通过弹性锁扣件3与母接头2固定连接;所述公接头1为空心导管,该公接头1依次是由公连接管15、第一环形凸起11、第二环形凸起13和第一软管连接部14一体连接而成的;在第一环形凸起11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形成能够与弹性锁扣件3相配合的卡接口12;在公连接管15的外壁面上套设有能够与母接头2保持密封状态的密封装置。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母接头2是由卡接头部20、母接头中部24和第二软管连接部一体连接组成的;在将公接头1的公连接管15延伸进入母接头2内通孔时,公连接管15的外壁面通过密封装置与母接头2的母接头中部24内壁面密封连接;在卡接头部20上开设有上下对称的通槽口21,弹性锁扣件3能够沿着这两个通槽口21嵌置进入卡接头部20内;在每个通槽口21两侧端均设有台阶面22,每个通槽口21两端设有的台阶面22分别能够与上按压板部31a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32a、下按压板部31b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32b相互卡接配合;在卡接头部20内两侧分别设有一导轨23,且该两个导轨23位于同一平面上并排列在母接头2轴向方向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弹性锁扣件3,该所述弹性锁扣件3呈中心对称结构设计,具体地:所述弹性锁扣件3包括上按压板部31a、下按压板部31b、第一弹力臂36a和第二弹力臂36b,上按压板部31a与下按压板部31b之间是通过第一弹力臂36a和第二弹力臂36b连接成一体的;其中:第一弹力臂36a和第二弹力臂36b均是由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和位于中间的刚性直臂一体连接而成的,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与刚性直臂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均为130°~160°,且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朝向相同,使得第一弹力臂36a、第二弹力臂36b以及与上按压板部31a、下按压板部31b相互形成包裹状结构;位于两端的弹性斜边臂的长度均大于刚性直臂的长度,使得在对上按压板部31a、下按压板部31b同时施加压力时,第一弹力臂36a和第二弹力臂36b分别受力挤压向外侧扩张,同时将公接头1的公连接管15嵌置进入母接头2内的空心导管内;在第一弹力臂36a的刚性直臂上设有平行于母接头2轴向方向上的第一导向槽口37a,在第二弹力臂36b的刚性直臂上设有平行于母接头2轴向方向上的第二导向槽口37b,且第一导向槽口37a的朝向与第二导向槽口37b的朝向相反;由于第一导向槽口37a的朝向设置与设置在母接头2内的一导轨23相互配合,以及第二导向槽口37b的朝向与设置在母接头2内的另一导轨23相互配合,使得第一弹力臂36a、第二弹力臂36b仅限于沿着各自对应地导轨23进行向内或向外滑动;保证了该弹性锁扣件3在母接头2轴向方向上稳固性。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上按压板部31a内侧设有上弧形扣环33a,在下按压板部31b内侧设有下弧形扣环33b,上弧形扣环33a是由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Ⅰ以及位于该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Ⅰ中间的上半圆环包裹部35a一体连接而成的;下弧形扣环33b是由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Ⅱ以及位于该两根刚性斜边臂部Ⅱ中间的下半圆环包裹部35b一体连接而成的;上半圆环包裹部35a内侧面是由两端呈大圆弧段面和中间呈小圆弧段面组成的,下半圆环包裹部35b内侧面是由两端呈大圆弧段面和中间呈小圆弧段面组成的;其中:小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等于公接头1的卡接口12外径相等,大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大于小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在将公接头1嵌置入母接头2内时,在将公接头1的卡接口12包裹在弹性锁扣件3的上半圆环包裹部35a以及下半圆环包裹部35b中小圆弧段面内,从而实现公接头1通过弹性锁扣件3与母接头2固定连接;而且在将公接头1抽出或者更换母接头2时,按压弹性锁扣件3的上按压板部31a以及下按压板部31b,由于上按压板部31a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32a以及下按压板部31b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32b分别与母接头2内通槽口21两侧端面上设有的台阶面222之间具有一定可移动间隙;而且上按压板部31a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32a以及下按压板部31b两端的向内包边结构32b分别能够卡扣在母接头2内通槽口21两侧端面的台阶面222上;这样公接头1的卡接口12脱离开弹性锁扣件3的上半圆环包裹部35a以及下半圆环包裹部35b中小圆弧段面的包裹,而且其中大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大于小圆弧段面的弧面半径,有效避免了公接头1的卡接口12可能发生错位而导致被卡扣在上半圆环包裹部35a与下半圆环包裹部35b之间;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了上半圆环包裹部35a和下半圆环包裹部35b受力挤压所产生的间距,就能够使公接头1的卡接口12从上半圆环包裹部35a与下半圆环包裹部35b之间抽离出来。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弹力臂36a和第二弹力臂36b设置于上弧形扣环33a与下弧形扣环33b之间。第一弹力臂36a的宽度、第二弹力臂36b的宽度均小于上弧形扣环33a的宽度、下弧形扣环33b的宽度。所述第一弹力臂36a与第二弹力臂36b之间距离小于等于上按压板部31a的长度或者下按压板部31b的长度。该结构的设计是为了能够让整个弹性锁扣件快速地嵌置进入通槽口内,避免第一弹力臂36a或者第二弹力臂36b与通槽口21两端面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或者磕碰,导致第一弹力臂36a或者第二弹力臂36b受损。

如图1所示,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安全环244、外O型橡胶密封圈243、内挡圈242、内O型橡胶密封圈241;所述安全环244、外O型橡胶密封圈243、内挡圈242、内O型橡胶密封圈241依次从外到内紧密地夹设在公连接管15的外壁面与母接头2的内壁面之间;从而保证了公连接管15与母接头2之间的密封性。第二环形凸起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外径。在母接头中部23的内壁面下端侧设置有射频识别标签、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管路连接器中采用了呈中心对称结构设计的弹性锁扣件,避免了现有自锁器或者锁扣件在正向还是反向上的调整所耗费安装时间,即在降低成本、提高安装/拆卸效率的同时,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锁扣件的性能;同时在将该弹性锁扣件应用到智能汽车管路连接器中保证该智能汽车管路连接器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了RFID射频识别标签以及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其作用有:RFID射频识别标签能够用于检测有无液体泄漏;由于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与密封圈即外O型橡胶密封圈、内挡圈或内O型橡胶密封圈的最底面的间接一般一毫米不到,并由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离最近点的温度变化;同时压力传感器由于发生泄漏肯定有中部液体积累现象,必然导致压力变大。

另外RFID射频识别标签以及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和工作空气的颗粒浓度及接头工作时间。RFID射频识别标签还可以记录工作时间、标记产品型号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在LED显示屏中显示合格通过与否RFID射频识别标签还能够实现产品追溯,因为射频识别标签能记录使用情况,方便后期研究和使用情况追踪,为后续改进提供材料。使用RFID射频识别标签以及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实现了产品智能化,可以在汽车仪表盘上显示管道的流体温度、流速情况、周围环境温度,也可用于引擎盖各处温度采集用或输送管道各段温度和流速采集,最终能让车主、维修人员、设计人员、试验人员通过手机下载APP直接知道接头处液体温度、有无泄漏、液体流速、周边工作环境监测等等。预防事故发生。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