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型油位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82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置型油位控制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置型油位控制器。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20391067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外置式液位开关。如图1所示,所述外置式液位开关包括筒体1、筒盖2和浮球液位开关3。其中,筒盖2连接在筒体101上。浮球液位开关3置于筒体1内部,由浮球液位开关3引出的信号线经过筒盖2向上穿出。在筒体1的底部设有进液口4;在筒体1的中上部设有出气口5。然而,此种结构的外置式液位开关具有结构复杂、加工繁琐和安装费事等缺点,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外置型油位控制器,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置型油位控制器,包括筒体、筒盖和浮球液位开关;筒盖连接在筒体上;浮球液位开关置于筒体内,由浮球液位开关引出的信号线经过筒盖向上穿出;所述筒体的上侧部设有集进液和出气于一体的通孔。

优选地,在通孔上连接有活接螺母。

优选地,在通孔处安装有连接头,该连接头采用管状结构;通孔与活接螺母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头为直连接头或L形连接头。

优选地,所述油位控制器还包括一条由连接头外侧插入到连接头内侧的补油管,且补油管位于连接头内侧的部分朝着活接螺母的方向延伸,补油管末端延伸至超过活接螺母的位置。

优选地,在筒体的上侧部还设有视液孔,在视液孔上安装有视液镜。

优选地,所述视液孔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重合、平行或垂直。

优选地,所述筒盖与筒体之间为螺纹连接;筒盖与浮球液位开关的上部之间为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筒盖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的筒盖本体上部、筒盖本体中部和筒盖本体下部;在筒盖上设有由上向下依次贯穿上述筒盖本体上部、筒盖本体中部和筒盖本体下部的连接孔;筒盖本体上部为扳手操作部;筒盖本体中部呈圆形且与筒体的外径相等,筒盖本体下部呈圆形且与筒体的内径相等;在筒盖本体下部设有外螺纹,在筒体的上部内侧设有内螺纹;在浮球液位开关的上部设有外螺纹,在连接孔的下部内侧设有内螺纹;筒盖本体中部放置在筒体的上沿上,筒盖本体下部与筒体的上部内侧之间为螺纹连接;浮球液位开关的上部与连接孔的下部之间为螺纹连接;在筒体上沿设有一号环形凹槽,该一号环形凹槽内设有用于密封筒体和筒盖的一号环形密封圈;在连接孔底部设有二号环形凹槽,该二号环形凹槽内设有用于密封筒盖和浮球液位开关的二号环形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浮球液位开关采用两工位式或三工位式浮球液位开关。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承受压力高、密封性好;

(2)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3)安装和维修方便灵活;

(4)使用寿命长,适应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外置式液位开关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置型油位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俯视图(直连接头时的情形);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俯视图(L形连接头时的一种情形);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俯视图(L形连接头时的另一种情形);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俯视图(视液孔的一种安装情形);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俯视图(视液孔的另一种安装情形);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筒盖的剖视图;

图9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其中,1-筒体,2-筒盖,3-浮球液位开关,4-进液口,5-出气口,6-筒体,7-筒盖,8-浮球液位开关,9-信号线,10-通孔;11-活接螺母,12-连接头,13-视液镜,14-筒盖本体上部,15-筒盖本体中部,16-筒盖本体下部,17-连接孔,18-一号环形凹槽,19-二号环形凹槽,20-视液孔,21-补油管,22-补油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图2所示,一种外置型油位控制器,包括筒体6、筒盖7和浮球液位开关8。

筒盖7连接在筒体6上;浮球液位开关8置于筒体6内,由浮球液位开关8引出的信号线9经过筒盖7向上穿出。

在筒体6的上侧部设有集进液和出气于一体的通孔10。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做了两点改进:

其一为现有专利采用两个孔,即进液口4和出气口5,而本实用新型简化为一个单孔结构,即通孔10;其二为现有专利中的进液口4需要设置在筒体1的底部,出气口5设置在筒体1的中上部,而本实用新型则是将通孔10设置于筒体6的上部。

现有专利通过进液口4和出气口5实现了下进液上出气的工作过程。而本实用新型在液体由通孔10进入的同时可以将筒体1内的空气排出。

由上述对比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单孔进液和出气的功能。

优选地,在通孔10上连接有活接螺母11。通过该活接螺母11可以方便的将本实用新型安装于诸如压缩机等设备上,安装和维修方便。

具体的,在通孔10处安装有连接头12,该连接头采用管状结构,方便液体和气体经过。通孔10与活接螺母11之间通过连接头12连接。

优选地,该连接头12可以采用直连接头,如图3所示。

当然,连接头12也可以采用L形连接头,如图4和图5所示。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L形连接头的朝向不同,图4中L形连接头为左向,图5中L形连接头为右向。

通过上述几种不同结构的连接头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

此外,在筒体6的上侧部还设有视液孔20,在视液孔20上安装有视液镜13。

该视液孔20的安装位置可以有如下几种情形:

1、视液孔20的轴线与通孔10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重合,此时,视液孔20与通孔10设置在筒体6的相对侧,且二者为相等高度处,如图1所示;

2、视液孔20的轴线与通孔10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平行,此时,视液孔20与通孔10设置在筒体6的相对侧,然而二者为不相等高度位置;

3、视液孔20的轴线与通孔10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此时,视液孔20与通孔10设置在筒体6的相邻侧,二者处于相等高度或不相等高度位置,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中视液孔20为左向设置,图7中视液孔20为右向设置。

当然,以上对于视液孔20的安装位置的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视液孔20还可以设置在筒体6上未提及的其他位置,以上说明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筒体6与筒盖7之间为螺纹连接;筒盖7与浮球液位开关8的上部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便,使得安装和维修更加方便。

如图8所示,筒盖7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的筒盖本体上部14、筒盖本体中部15和筒盖本体下部16,在筒盖7上设有连接孔17。该连接孔17由上向下依次贯穿上述筒盖本体上部14、筒盖本体中部15和筒盖本体下部16。

由浮球液位开关8伸出的信号线9经由上述连接孔17伸出。

其中,筒盖本体上部14为扳手操作部,方便进行操作。

该筒盖本体上部14例如可以采用四边形或六边形等,当然,还可以设计为其他容易进行操作的形状,例如仅仅设计筒盖本体上部14具有两组平行相对边,方便夹持。

筒盖本体中部15呈圆形且与筒体6的外径相等,在安装筒体6和筒盖7时,将筒盖本体中部15放置在筒体6的上沿上。

筒盖本体下部16呈圆形且与筒体的内径相等。

在筒盖本体下部16设有外螺纹,在筒体6的上部内侧设有内螺纹,筒盖本体下部16与筒体6的上部内侧之间为螺纹连接。

在浮球液位开关8的上部设有外螺纹,在连接孔17的下部内侧设有内螺纹,浮球液位开关8的上部与连接孔17的下部之间为螺纹连接。

如图9所示,为了提升筒体6和筒盖7之间的密封性能,在筒体6上沿设有一号环形凹槽18,该一号环形凹槽18内设有一号环形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为了提升筒盖7和浮球液位开关8之间的密封性能,在连接孔17底部设有二号环形凹槽19,该二号环形凹槽19内设有二号环形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浮球液位开关8采用两工位式或三工位式浮球液位开关。

当浮球液位开关8选用两工位式时,可以在液位浮起时接通或落下时接通;当浮球液位开关8选用三工位式时,可以在浮球浮起时接通、中间位置断开、落下时接通。

本实用新型中外置型油位控制器具有承受压力高、密封性好,寿命长等优点。

优选地,油位控制器还包括一条由连接头12外侧插入到连接头12内侧的补油管21。该补油管21位于连接头12内侧的部分朝着活接螺母11的方向延伸,且该补油管12的末端(出油端)延伸至超过活接螺母11的位置,如图2-图7所示。

其中,补油管21的插入位置可以是连接头12上任意可方便安装的位置。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当活接螺母11拧紧在压缩机上时,补油管21的末端可以延伸至压缩机腔壳位置,便于将外部冷冻油直接补进压缩机腔壳内。

上述结构适用于没有单独设计回油孔的机组。

在补油管21的外侧进油端还设有补油管接头22,方便操作。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