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1594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调节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节阀。



背景技术:

所述类型的调节阀包括阀座和节流元件。节流元件如此构造,使得阀座与节流元件之间产生通过冲程改变的横截面差,由此进行流量控制。

DE4331417A1公开了这样一种调节阀,其中,横截面变化由嵌入充分密封的附件中的凹空部产生。这样一来,较小流量区域内相对完全环形的收缩断面实现了精确的流量控制。

尽管如此,仍存在因阀座与节流元件之间的容差而产生不精准(Unschaerfe)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实现较小流量的精确流量控制,由此确保较高的调节比,其中,调节比为额定流量与最小的可调流量所成的比例。

按照公知方式,调节阀包括阀座和节流元件,其中,节流元件具有密封阀座的密封边。此外,节流元件具有第一开口区和第二开口区。另外,节流元件相对于阀座通过调节运动可这样调节,即,第一开口区在第一开口位置起效(wirksam),和/或第二开口区在第二开口位置起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这样规定,即,密封元件安置在节流元件和/或阀座上,使得节流元件在从第一开口位置至第二开口位置的过渡区域中越过密封部位,其中,第一开口区在密封部位起效,而第二开口区在密封部位不起效。

按此方式,可在第一开口区进行精确调节,因为通向第二开口区的密封减小了容差影响。这样第一开口区即便在较小的流量下也能较高优先且由此可调地操作。如此一来,就能实现较高的调节比。

按照优选方式,密封部位由密封元件构成,其安置在第一开口区与第二开口区之间的节流元件上且与阀座共同作用。尤其是,采用环形密封特别是在预应力下在相应密封面处进行密封。

密封部位还可由安置在阀座上的密封元件构成。密封元件与位于第一和第二开口区之间的节流元件上的密封面共同作用。

根据一特别有利的改进,节流元件包括中空体,其具有一个壁部,该壁部在第一开口区中具有贯通区。第一开口区中的贯通区尤其具有小于阀座面5%的贯穿面。

通过将节流元件构造为中空体,环形密封可在密封部位形成极其微小的渗透,尽管如此,仍能通过贯通区实现精确的流量控制。贯通区尤其作为孔引入中空体的壁部中。通过这一构造,流量不受阀座与节流元件之间容差的影响,而是仅仅取决于壁部中贯通区的直径。

此外,节流元件还可通过中空体构造为第二开口区,其包括具有贯通区的壁部。该贯通区可以是孔和/或较大空间的凹空部(如窗口)。第二开口区可以是主开口。

在另一优选构型中,节流元件可以多部分地构成,其中,第一开口区和第二开口区由不同构件组成。按此方式,开口区与封闭区之间的密封区可采用简单方式形成。

优选的是,密封元件可以是密封圈,尤其是含有石墨、弹性体、金属、PTFE,或者是所述构成组分的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特征以及应用可行性由以下结合附图示出的实施例的说明给出。

附图说明

以下说明、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采用的是用在下列参考标记列表中的概念和相关参考标记。附图中示出了:

图1是本实用新型调节阀在封闭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剖面图;

图2是图1的本实用新型调节阀在第一开口位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图1的本实用新型调节阀在第二开口位置的局部示意剖面图;以及

图4是本实用新型调节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剖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调节阀

12 阀座

14 节流元件

16 密封边

18 第一开口区

20 壁部

22 孔

24 贯通区

26 第二开口区

28 密封圈

30 孔

32 窗口

40 调节阀

42 节流元件

44 阀座

46 阀壳

48 密封圈

50 第一开口区

52 第二开口区

54 壁部

56 密封边

58 贯通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局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调节阀10的示意剖面图,调节阀10包括阀座12和节流元件14。图中示出调节阀10处于封闭位置,阀座12和节流元件14相互贴靠在密封边16上。节流元件14的基体构造为中空体,并且在第一开口区18具有穿过中空体的壁部20的孔22。可由孔30和窗口32构成的其他贯通区24在第二开口区26中导入壁部20。

在第一开口区18与第二开口区26之间,密封圈28插入安装在壁部中的槽中。密封圈28利用阀座的壁部来密封第二开口区26。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调节阀10在第一开口位置的局部示意剖面图。至少一个孔22容许待调整流体在第一开口位置较少但精确地流过。由于在第一开口位置位于密封部位的密封圈28,流体无法流过第二开口区26。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调节阀10在第二开口位置的局部示意剖面图。在该状态下,密封圈28不位于密封部位,此外,流体流过第二开口区26。在第二开口区26中,可在壁部20中设置多个孔30,它们实现了流体在第二开口位置的流通。此外,还可设置一些尽可能实现未节流流通的贯通区,图示为窗口32。

较之第一开口位置的体积流量,第二开口位置流过阀座的体积流量要大得多。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阀就能实现极高的调节比。

图4在局部示意剖面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调节阀40的另一实施方式。节流体42与导入阀壳46中的阀座44共同作用。阀座44设有环形密封圈48。

此外,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类似,调节元件具有第一开口区50和第二开口区52。封闭壁部54位于第一开口区50与第二开口区52之间,其在密封部位与密封圈48共同作用。第一开口区50在封闭阀中位于阀座的密封边56与密封圈48之间。第一开口位置孔增加时,调节体沿着密封圈48的轴向大小在密封部位移动,直到第二开口区越过密封圈48且离开密封部位。自该位置起,一直向额定流量增加的流量可通过第二开口区52调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