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543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传动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汽车等的传动轴。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传动轴,公知的有以下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传动轴。

该传动轴为将车辆的驱动源的旋转向驱动轮传递的传动轴,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的两个端部设置有将该轴部和第一轴或第二轴连结的等速接头,该第一轴设置在所述驱动源侧,该第二轴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侧。

所述等速接头具备:在所述轴部的端部设置的筒状的外轮部件;设置于该外轮部件的内周侧,且在形成于内部的内花键部处与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的外花键部结合的筒状的内轮部件;装置于所述外轮部件和内轮部件之间并用于该两者间的扭矩传递的多个滚珠;形成于所述内轮部件的内周侧,并通过在插入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时设置于该轴的簧环在内部的扩径,从而限制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相对于所述内轮部件在轴向上的移动的环状槽;设置于构成该环状槽的一对侧壁中与所述轴部相反的一侧的侧壁的簧环限制面。

为了确保限制所述簧环的轴向移动的限制力,所述簧环限制面作为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倾斜较大的倾斜面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48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所述现有的传动轴中,因为所述簧环限制面作为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倾斜较大的倾斜面而形成,所以相对于所述抽出负荷的反作用力中在使所述簧环缩径的方向上作用的分力变小。因此,在维护等从所述内轮部件将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抽出时所需的抽出负荷变为过剩,该抽出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可能降低。

另外,在另一方面,为了容易从所述内轮部件将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抽出,如果将所述簧环限制面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倾斜变小的话,这样可能会导致在使用时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不小心脱落。

本发明为鉴于所述现有技术课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传动轴,其能够抑制在使用时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脱落,并能够降低在拆卸时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的抽出负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传动轴具备:在设置于车辆的驱动源侧的第一轴和设置于车辆的驱动轮侧的第二轴之间设置的轴部、通过将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的外周侧的簧环卡合而限制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的在轴向上的移动的簧环限制部,该传动轴的特征在于,所述簧环限制部形成为具备: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成锐角的第一倾斜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角度比该第一倾斜部小的第二倾斜部。

一种传动轴,其设置于车辆的驱动源和驱动轮之间并将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向所述驱动轮传递,该传动轴的特征在于,具有:

轴部,其在设置于所述驱动源侧的第一轴和设置于所述驱动轮侧的第二轴之间设置;

外轮部,其设置于所述轴部并形成为筒状;

内轮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外轮部的内周侧并形成为筒状;

多个滚珠,其设置于所述外轮部和所述内轮部件之间;

外轮部侧卡合槽,其为设置于所述外轮部的内周侧、形成为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并卡合所述多个滚珠的槽部,并且限制在绕着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滚珠和所述外轮部的相对旋转;

内轮部件侧卡合槽,其为设置于所述内轮部件的外周侧、形成为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卡合所述多个滚珠的槽部,并且限制在绕着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滚珠和所述内轮部件的相对旋转;

内花键部,其形成于所述内轮部件的内周侧,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的外周侧的外花键部卡合;

形成于所述内轮部件的内周侧的内花键侧环状槽,其通过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的外周侧的外花键侧环状槽中设置的簧环在内部扩径,而限制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相对于所述内轮部件的移动,并且在轴向截面上具有设置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壁以及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形成的底面;

簧环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的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与所述轴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侧壁,所述簧环限制部具有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形成为在所述簧环限制部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所成的角中将所述簧环包含在内侧的角度为锐角即第一角度,该第二倾斜部设置于与所述轴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中的比所述第一倾斜部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端侧,并形成为在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所成的角为比所述第一角度小的第二角度。

作用效果:在将第一轴或第二轴从内轮部件抽出时,虽然抽出负荷随着簧环的缩径而逐渐增大,但是当簧环经过第一倾斜部并到达第二倾斜部时,通过斜度的变化而抑制抽出负荷的增大,从而能够提高抽出工作效率。

所述第一倾斜部形成为所述第一角度比45度大。

作用效果:相对于抽出负荷的簧环的压缩方向的分力变小,从而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轴的脱落。

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所述第二角度比45度小。

作用效果:相对于抽出负荷的簧环的压缩方向的分力变大,从而能够提高抽出工作效率。

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当所述簧环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位于比所述簧环靠向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作用效果:由于簧环在到达第二倾斜部之前需要在第一倾斜部上滑动规定距离,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轴的脱落。

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当所述簧环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位于比经过所述簧环的截面中心部且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假想线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作用效果:即使在由路面反作用力等导致向第一、第二轴或传动轴输入大的负荷从而使簧环或外、内花键产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轴的误脱落。

所述第一倾斜部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所述第二倾斜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倾斜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小。

作用效果:通过充分确保第一倾斜部的轴向尺寸,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轴的脱落,并且通过抑制第二倾斜部的轴向尺寸,能够实现装置的轴向尺寸的小型化。

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即使所述簧环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的偏移量为最大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仍然位于比经过所述簧环的截面中心部且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假想线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作用效果:即使在簧环和内花键侧卡合槽之间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轴的误脱落。

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即使所述簧环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的偏移量为最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仍然位于比所述簧环靠向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作用效果:即使在簧环和内花键侧卡合槽之间有间隙的情况下,由于簧环在到达第二倾斜部以前需要在第一倾斜部上滑动规定距离,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轴的脱落。

所述第二倾斜部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作用效果:与轴向截面形成为圆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斜度变缓,并能够进一步抑制抽出负荷的增大。

所述第二倾斜部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向所述外花键侧环状槽侧凸出的圆角状。

作用效果:在第二倾斜部的两个端部不产生边缘部,能够抑制簧环经过时的卡碰。

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通过单个工具同时形成。

作用效果:与将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分别加工的情况下相比,能够削减加工工时,并且在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难以产生棱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使用时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脱落,并能够降低在拆卸时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的抽出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一部分切断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输入轴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等速接头结合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图2的a部的扩大图。

图4是簧环相对于输入轴最大偏移的情况下的图2的a部的扩大图。

图5是表示输出轴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等速接头结合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在簧环限制面为现有形状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2的a部的图。

图7是在簧环经过第二倾斜面的情况下的图2的a部的扩大图。

图8是表示各簧环限制面的形状的输入轴的抽出负荷的变化的图表。

图9是在簧环限制面由簧环按压变形的情况下的图2的a部的扩大图。

图10是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2的a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轴(第一轴)

2:输出轴(第二轴)

3:轴部

6:外花键部

7:外花键侧环状槽

8:簧环

16:外轮部(外轮部件)

17:内轮部件

18:滚珠

20:外轮侧卡合槽

21:内轮侧卡合槽

22:内花键部

23:内花键侧环状槽

23a:一侧壁(侧壁)

23b:另一侧壁(侧壁)

23c:底壁

24:簧环限制面(簧环限制部)

25:第一倾斜面(第一倾斜部)

26: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部)

30:内轮部件

31:外轮部件

32:滚珠

35:内轮侧卡合槽

37:外轮侧卡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传动轴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设置在成为车辆的驱动源的图示外的发动机和相对于该发动机分隔地配置的图示外的驱动轮之间,作为将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向所述驱动轮传递的动力传递轴而构成。

即,如图1所示,所述传动轴具备:设置在与成为驱动源侧的图示外的变速器连接的第一轴即输入轴1和与成为驱动轮侧的图示外的差速齿轮连接的第二轴即输出轴2之间的轴部3;安装于该轴部3的驱动源侧的一个端部3a,并将输入轴1和轴部3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的第一等速接头4;安装于轴部3的另一端部3b,并将该轴部3和输出轴2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的第二等速接头5;该传动轴经由安装于在轴部3的中间部设置的中央轴承14的外周的支架15而固定在车体的图示外的底板下部。

以下,在对所述传动轴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以前,对用于与该传动轴的连接的所述输入轴1以及所述输出轴2的各轴部3侧的端部形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所述输入轴1以及所述输出轴2的轴部3侧的各端部形状大致相同,所以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仅对输入轴1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输入轴1由铁系金属材料形成,在其前端部的外周侧形成外花键部6。在该外花键部6的前端部6a侧的外周面形成截面为大致矩形的外花键侧环状槽7,并且在该外花键侧环状槽7中嵌入安装有截面为大致圆形的簧环8。

另外,在与所述输入轴1的外花键部6的基端侧邻接的大径部的外周形成环状的密封槽9,并且在该密封槽9中嵌入安装有由合成橡胶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即密封环10。

如图1所示,所述轴部3为由经由第一等速接头4而与输入轴1连接的铁系合金制的主动轴11、和经由第二等速接头5而与输出轴2连接的同样为铁系合金制的从动轴12构成的一分为二的构造,这两个轴11、12的相对置的端部之间通过第三等速接头1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如下情况:将所述轴部3的旋转轴线称为旋转轴线l1,并且将沿着该旋转轴线l1的方向称为“轴部3的轴向”,将旋转轴线l1的径向称为“轴部3的径向”,将绕着旋转轴线l1的方向称为“轴部3的周向”。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等速接头4为将输入轴1连接固定于后述内轮部件17的所谓内轮固定型的等速接头,其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一体地设置于主动轴11的与从动轴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轴部3的一个端部3a)的外轮部16(相当于本发明的外轮部件);设置于该外轮部16的内周侧,并从输入轴1传递旋转力的内轮部件17;自由转动地设置于外轮部16和内轮部件17之间,并将从输入轴1向内轮部件17输入的扭矩向外轮部16传递的多个滚珠18;安装在外轮部16和内轮部件17之间,并通过沿着轴部3的径向贯通形成的多个窗部19a而将各滚珠18收纳保持的大致圆筒状的笼部19。

所述外轮部16呈从轴部3侧的后端部16a向输入轴1侧的前端部16b侧逐渐扩径的圆筒状(杯状),前端部16b侧的内周面16c形成为圆弧面状,并且在该内周面16c上形成多个外轮侧卡合槽20。

这些各外轮侧卡合槽20在外轮部16的内周面16c上设置为与滚珠18相同的数量,各自形成为在内周面16c的周向的等间隔位置在轴部3的轴向上延伸。另外,所述各外轮侧卡合槽20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弧状,通过各滚珠18的一部分卡合于外轮侧卡合槽20的内部从而限制在轴部3的周向上的各滚珠18和外轮部16之间的相对旋转。

所述内轮部件17由铁系金属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沿着内部轴向形成贯通孔17a。另外,所述内轮部件17的外周面17b形成为圆弧面状,并且在该外周面17b上形成多个内轮侧卡合槽21。

这些各内轮侧卡合槽21以与所述各外轮侧卡合槽20对应地在轴向上延伸的形式形成为横截面半圆弧状,通过各滚珠18的一部分卡合于内轮侧卡合槽21的内部从而限制在轴部3的圆周向上的各滚珠18和内轮部件17之间的相对旋转。

进一步地,在所述贯通孔17a的内周面中的轴部3侧的范围内,输入轴1的外花键部6形成从轴向卡合的内花键部22,并且在该内花键部22的比轴向中央靠向轴部3侧的部位上形成卡合输入轴1的簧环8的圆环状的内花键侧环状槽23。

如图3所示,该内花键侧环状槽23具备: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两侧相对置地形成的一对侧壁即一个侧壁23a以及另一侧壁23b;将该一侧壁23a和他侧壁23b连接的底壁23c;在输入轴1插入内轮部件17的贯通孔17a时通过由内花键部22的前端面22a而缩径变形的簧环8在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内部因弹性恢复力而扩径,从而限制输入轴1相对于内轮部件17在轴部3的轴向上移动。

而且,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两侧壁23a、23b中为与轴部3相反的一侧的侧壁的一个侧壁23a上,设置有抑制在通常使用时的输入轴1的意外脱落,并降低将输入轴1从内轮部件17拆卸时的抽出负荷的簧环限制部即簧环限制面24。

该簧环限制面24具备:第一倾斜部即第一倾斜面25,其形成为在与所述旋转轴线l1所成的角中将簧环8的截面中心o包含在内侧的角的角度为比45度大的锐角即第一角度θ1;第二倾斜部即第二倾斜面26,其与第一倾斜面25连续地设置在比该第一倾斜面25更靠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的内端侧,并形成为在与旋转轴线l1所成的角中将簧环8的截面中心o包含在内侧的角的角度为比第一角度θ1小且比45度小的第二角度θ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与旋转轴线l1为平行的假想线l2作为基准表示第一角度θ1以及第二角度θ2。

所述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的各自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即将内轮部件17沿着轴部3的轴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直线形,并且形成为第二倾斜面26的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尺寸x2比第一倾斜面25的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尺寸x1小。

另外,所述簧环限制面24形成为: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的交界部分b1位于比在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内部处于自然状态时的簧环8和簧环限制面24的接触部位p1靠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内侧。换而言之,在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内部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簧环8成为维持可抵接于第一倾斜面25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簧环限制面24形成为: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的交界部分b1位于比经过在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内部处于自然状态时的簧环8的截面中心o且与旋转轴线l1平行的假想线l3靠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内侧。

需要说明的是,该簧环8和簧环限制面2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仅在簧环8的轴心位于相对于输入轴1的轴心同心的情况下成立,在簧环8相对于输入轴1向径向偏移的情况下也成立。

即,如图4所示,在所述簧环8位于与输入轴1同心的位置上的状态(参照图4的点划线)下的所述簧环8与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径向间隙设为c的情况下,所述簧环8最大只能相对于输入轴1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偏移与该间隙c大致相同的位移量d,但即使在像这样的最大偏移的状态下,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的交界部分b1的位置仍然比最大偏移的簧环8和簧环限制面24的接触部位p2和经过最大偏移的簧环8的截面中心o且与旋转轴线l1平行的假想线l4靠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内侧。

另外,在内轮部件17的成形工序中,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23和所述簧环限制面24的第一倾斜面25以及第二倾斜面26由按照各自的形状形成的单个加工工具即磨削工具同时磨削加工而形成。

另外,如图2所示,在所述贯通孔17a的与轴部3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端部形成具有比形成有所述内花键部22的区域大的内径的套筒被插入部27,构成第一等速接头4的一部分的套筒部件28被压入地固定于该套筒被插入部27。

所述套筒部件28呈由铁系金属材构成的大致圆筒状,在输入轴1和第一等速接头4连接时供输入轴1插入,并且通过输入轴1的密封环10与内周面弹性相接,从而使第一等速接头4的内部被液密地密封。

另外,合成橡胶制的保护罩29设置为跨越所述套筒部件28的外周面和外轮部16的外周面之间,第一等速接头4的前端侧的开口部4a被该保护罩29封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相对于所述内轮部件17将作为分体的套筒部件28压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所述内轮部件17中一体地设置具有套筒部件28功能的套筒部。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等速接头5为将输出轴2连接固定于后述外轮部件31的所谓外轮固定型的等速接头,其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与设置于从动轴12的与主动轴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轴部3的另一端部3b)的短轴12a连结,并从轴部3传递旋转力的内轮部件30;设置于该内轮部件30的外周侧的外轮部件31;自由转动地设置于内轮部件30和外轮部件31之间,将从轴部3向内轮部件30输入的扭矩向外轮部件31传递的多个滚珠32;安装在内轮部件30和外轮部件31之间,并通过沿着轴部3的径向贯通形成的多个窗部33a而将各滚珠32收纳保持的大致圆筒状的笼部33。

所述内轮部件30由铁系金属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沿着内部轴向形成内花键孔30a。而且,通过在短轴12a的前端部形成的外花键部12b卡合于该内花键孔30a,所述内轮部件30可一体旋转地与从动轴1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5的附图标记34表示的是抑制内轮部件30相对于短轴12a向抽出方向移动的止动环。

另外,所述内轮部件30的外周面30b形成为圆弧面状,并且在该外周面30b形成有具有与所述内轮侧卡合槽21相同的结构的多个内轮侧卡合槽35。

所述外轮部件31呈台阶径状的圆筒状,轴部3侧作为大径筒部31a形成为直径比较大,另一方面,输出轴2侧作为比大径筒部31a的直径小的小径筒部31b而形成。而且,在该外轮部件31的内部的大径筒部31a和小径筒部31b之间配置有密封盖36,大径筒部31a的内部空间和小径筒部31b的内部空间通过该密封盖36被各自隔开。

所述大径筒部31a在内周侧形成具有可收纳内轮部件30的规定的内径,并且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外轮侧卡合槽37。

这些各外轮侧卡合槽37基本上具有与所述各外轮侧卡合槽20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尺寸形成为比各外轮侧卡合槽20长,此处通过各滚珠32沿着轴部3的轴向转动,从而允许轴部3和外轮部件31的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

另外,在所述大径筒部31a的内周面的轴部3侧的端部设置有大致圆环状的环部件38,通过该环部件38抑制沿着轴部3的轴向转动的各滚珠32从外轮侧卡合槽37的脱落。

进一步地,合成橡胶制的保护罩39设置为跨越所述大径筒部31a的外周面和短轴12a的外周面之间,第二等速接头5的前端侧的开口部5a被该保护罩39封闭。

所述小径筒部31b在内周面的轴部3侧的部位形成输出轴2的外花键部6从轴向卡合的内花键部22。而且,在该内花键部22的比轴向中央更靠向轴部3侧的部位形成有用于输出轴2的簧环8卡合的圆环状的内花键侧环状槽23,并且在作为该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与轴部3相反的一侧的侧壁的一个侧壁设置有簧环限制面24。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构成由于与第一等速接头4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通过在该输出轴2和第二等速接头5连接时输出轴2的密封环10弹性相接于所述小径筒部31b的比内花键部22靠向输出轴2侧的内周面,从而第二等速接头5的内部被液密地密封。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通常,在像本实施方式的通过簧环8来限制输入轴1相对于内轮部件17的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移动的传动轴中,当使向抽出方向的大的抽出负荷f作用于输入轴1时,所述簧环8一边与形成为倾斜状的簧环限制面24滑动连接一边克服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逐渐缩径变形,通过越过簧环限制面24而解除输入轴1和内轮部件17的连结。

此时,基于所述抽出负荷f沿着簧环限制面24的垂直方向的反作用力r作用于所述簧环8,因该反作用力r中的向旋转轴线l1的内径起作用的分力(压缩方向的分力)ry而所述簧环8缩径变形。

但是,如图6所示,在所述现有的传动轴中,簧环限制面24为了确保与簧环8的轴向移动的限制相关的限制力而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1倾斜较大的单个倾斜面。因此,如图8的细线所示,由于为了从内轮部件17将输入轴1完全地抽出所需要的抽出负荷f呈二次曲线地上升,因此抽出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可能降低。而且,该工作效率的降低由于簧环限制面24的尺寸误差或在该簧环限制面24的磨削加工时在与内花键部22的前端面22a的交界部分产生的棱边部(毛边)的影响而可能变得更加显著。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簧环限制面24形成为由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构成的两段的倾斜面状,因此如图3所示,在输入轴1开始抽出的第一倾斜面25上作用于簧环8的压缩方向的分力ry维持在很小的状态,且当抽出负荷f变为规定值以上并且簧环8到达第二倾斜面26时,如图7所示,在该第二倾斜面26上作用于簧环8的压缩方向的分力ry随着倾斜的变化而变大。

即,如图8的粗实线所示,由于簧环8的抵接面通过从第一倾斜面25迁变成第二倾斜面26而获得充分的压缩方向分力ry,因此不会使过剩的抽出负荷f作用于输入轴1,能够以稳定的抽出负荷f将输入轴1从内轮部件17抽出。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提高抽出工作的工作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第一倾斜面25形成为第一角度θ1比45度大,因此在簧环8抵接于第一倾斜面25的状态下相对于抽出负荷f的压缩方向的分力ry变得比较小。由此,除了在故意使大的抽出负荷f作用于输入轴1的情况下以外,输入轴1变得不容易抽出,即使是在使用传动轴时由于路面反作用力等外力而向抽出方向的力作用于输入轴1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外力所导致的输入轴1的不小心脱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第二倾斜面26形成为第二角度θ2比45度小,因此在簧环8到达第二倾斜面26以后相对于抽出负荷f的压缩方向的分力ry变得比较大,所以能够利用该压缩方向的分力ry使簧环8更容易缩径变形。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抽出工作的工作效率。

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中,在所述簧环8不抵接于第一倾斜面25而直接地抵接于第二倾斜面26的情况下,即使作用于输入轴1的抽出负荷f是由路面反作用力等导致的力,也有可能因该抽出负荷f而簧环8急剧地缩径并从内花键侧环状槽23脱落从而使输入轴1不小心从内轮部件17抽出。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簧环限制面24形成为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的交界部分b1位于比在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内部处于自然状态时的簧环8和簧环限制面24的接触部位p1靠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所述簧环8在抵接于第二倾斜面26之前的一定区间内,在第一倾斜面25上滑动连接。由此,能够抑制所述簧环8的意外的缩径变形,并抑制输入轴1从内轮部件17的意外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簧环限制面24形成为交界部分b1位于比经过在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内部处于自然状态时的簧环8的截面中心o且与旋转轴线l1平行的假想线l3靠向旋转轴线l1的径向内侧,因此例如如图9所示,即使在非常大的抽出负荷f作用于输入轴1,而使簧环限制面24被簧环8按压而变形的情况下,在比其变形部位40靠向径向内侧的部位上也残存第一倾斜面25。由此,即使在簧环限制面24因簧环8变形的情况下,簧环8也能在抵接于第二倾斜面26之前的一定区间内,在第一倾斜面25上滑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簧环8的意外的缩径变形,并抑制输入轴1从内轮部件17的意外脱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所述簧环8相对于输入轴1沿着旋转轴线l1的径向偏移最大的状态下,由于前述簧环8和簧环限制面24的相对位置关系成立,因此通过簧环8的偏移配置,也能够抑制由该簧环8直接抵接于第二倾斜面26而产生的从内花键侧环状槽23脱落,并进而抑制输入轴1不小心从内轮部件17抽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第一倾斜面25形成为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尺寸x1比较大,因此能够抑制由簧环8直接抵接于第二倾斜面26而产生的从内花键侧环状槽23的抽出。

另一方面,关于所述第二倾斜面26,由于其形成为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尺寸x2比较小,因此有助于第一等速接头4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小型化,因而能够提高对车辆的搭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所述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通过按照各自的形状形成的单个磨削工具磨削加工而形成,因此与各自通过不同的工序加工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削减工作工序数量,还能够抑制在第一倾斜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的交界部分b1产生棱边部(毛边),并能够抑制卡碰到该边缘部所伴随的抽出负荷f的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说明中,仅表示了基于输入轴1和第一等速接头4的内轮部件17之间的特殊的连接构造的输入轴1侧的作用效果,关于在第二等速接头5的外轮部件31和输出轴2之间具有相同的连接构造的输出轴2侧,当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将第二倾斜面26在轴部3的轴向上的截面形状变更为向外花键侧环状槽7凸起的圆弧状的实施方式。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相比,所述第二倾斜面26向外花键侧环状槽7鼓出,因此如图8的虚线所示,虽然在簧环8经过第二倾斜面26时所需的抽出负荷f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稍大,但是在与第一倾斜面25的交界部分b1和与内花键部22的前端面22a的交界部分b2处不会形成角部,且各交界部分b1、b2通过连续曲面连接。由此,能够抑制簧环8在经过簧环限制面24上时的卡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顺畅地进行输入轴1的抽出工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变更结构。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传动轴以及传动轴的制造方法,可以想到的是例如以下所述的方式的传动轴以及传动轴的制造方法。

在一个方式中,传动轴为设置于车辆的驱动源和驱动轮之间并将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向所述驱动轮传递的传动轴,其具备:轴部,其在设置于所述驱动源侧的第一轴和设置于所述驱动轮侧的第二轴之间设置;筒状的外轮部件以及内轮部件,其任意一方设置于所述轴部,并形成为在内外周相互重合;多个滚珠,其设置于所述外轮部件和所述内轮部件之间;外轮侧卡合槽,其形成于所述外轮部件的内周侧并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延伸,因与所述滚珠的卡合而限制在绕着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所述滚珠和所述外轮部件的相对旋转;内轮侧卡合槽,其形成于所述内轮部件的外周侧并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延伸,因与所述滚珠的卡合而限制在绕着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所述滚珠和所述内轮部件的相对旋转;内花键部,其形成于所述内轮部件或所述外轮部件的内周侧,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的外周侧的外花键部卡合;内花键侧环状槽,其形成于设置有所述内花键部的所述内轮部件或所述外轮部件的内周侧,并具有形成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壁和形成在该两侧壁之间的底壁,通过在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的外周侧的外花键侧环状槽中设置的簧环在内部扩径,从而限制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相对于所述内轮部件或所述外轮部件的移动;簧环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的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与所述轴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侧壁;所述簧环限制部具有:第一倾斜部,其形成为在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所成的角中将所述簧环的截面中心包含在内侧的角的角度为锐角即第一角度;第二倾斜部,其设置于与所述轴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中的比所述第一倾斜部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端侧,并形成为在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所成的角中将所述簧环的截面中心包含在内侧的角的角度为比所述第一角度小的第二角度。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部形成为所述第一角度比45度大。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所述第二角度比45度小。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簧环限制部形成为: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位于比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所述簧环和所述簧环限制部的接触部位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簧环限制部形成为: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位于比与经过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所述簧环的截面中心的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假想线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部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所述第二倾斜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倾斜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小。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即使所述簧环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的偏移量为最大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仍然位于比所述假想线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即使所述簧环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的偏移量为最大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交界部分仍然位于比在所述内花键侧环状槽内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所述簧环和所述簧环限制部的接触部位靠向所述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径向的内侧。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直线形。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倾斜部形成为: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向所述外花键侧环状槽凸出的大致圆弧状。

在其他的优选方式中,在任意一个所述传动轴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通过单个加工工具同时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