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袪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670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蒸汽袪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蒸汽袪水器,特别是指一种用以排出蒸汽系统中所产生的冷凝水的蒸汽袪水器。



背景技术:

蒸汽袪水器(Steam trap)是应用在例如为热交换器的蒸汽系统中。蒸汽系统中高温高压的蒸汽会因为热交换作用而造成温度降低进而产生冷凝水,藉由蒸汽袪水器协助排除冷凝水,能避免冷凝水蓄积在蒸汽系统中进而影响其加热的效果。

由于现有蒸汽袪水器的结构复杂,因此,易耗费组装工时且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蒸汽袪水器,其结构简单能节省组装工时并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蒸汽袪水器,能增加冷凝水于中空壳体内的流动路径,使冷凝水具有充分的时间降低温度。

于是,本实用新型蒸汽袪水器,包含一外壳,及一浮力装置。

外壳包括一中空壳体,及一设置于所述中空壳体内部的分隔件,所述中空壳体形成有一进水流道,及一排水流道,所述分隔件将所述中空壳体内部分隔为一与所述进水流道相连通的上容室,及一与所述排水流道相连通的下容室,所述分隔件包含一导流管体,及一分隔板体,所述导流管体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所述导流管体形成有一通孔,及至少一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导流孔,所述通孔具有一位于所述底端并与所述下容室相连通的下开口,所述导流孔间隔位于所述底端上方,所述分隔板体形成于所述导流管体外周面并且固定地结合于所述中空壳体,所述分隔板体间隔位于所述导流孔下方。浮力装置包括一套设于所述导流管体并且用以遮蔽所述导流孔的浮筒,所述浮筒可沿一上下方向相对于所述分隔件移动以调整遮蔽所述导流孔的范围大小,以及所述导流孔连通于所述上容室的范围大小。

所述导流孔呈长形状且其长向是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流孔具有一下端部,及一上端部,所述导流孔的宽度是由所述下端部朝向所述上端部方向逐渐扩大。

所述上端部为一间隔位于所述顶端下方的封闭端。

所述上端部为一形成于所述顶端的开放端。

所述导流管体形成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排列成环形状的导流孔,所述浮筒包含一呈环形用以抵接所述分隔板体的底壁、一凸设于所述底壁外周缘的筒体,及一凸设于所述底壁内周缘的屏蔽,所述底壁、所述筒体及所述屏蔽共同界定一内部空间,所述屏蔽罩设于所述导流管体并且用以遮蔽所述导流孔。

所述分隔板体具有一邻接于所述底端的基板部,及一由所述基板部顶面朝上凸伸且邻近于各所述导流孔的凸环部,所述底壁接触于所述凸环部并与所述基板部相间隔一段距离。

所述底壁形成有多个对应于所述基板部的开孔,各所述开孔连通于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上容室之间。

所述中空壳体包含一顶盖、一设置于所述顶盖底面的承载盘,及一过滤管,所述顶盖形成有一进水孔,所述承载盘形成一与所述进水孔相连通的容置槽,及多个连通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上容室之间的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彼此相间隔且排列成环形状,所述过滤管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介于所述进水孔与所述出水孔之间,所述过滤管形成有多个过滤孔,各所述过滤孔的孔径小于各所述出水孔的孔径。

所述承载盘包括一可挡止所述筒体的下壁,及一由所述下壁外周缘朝上延伸并且连接于所述顶盖的围绕壁,所述下壁与所述围绕壁共同界定出所述容置槽,所述围绕壁形成有所述出水孔,所述过滤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围绕壁的内径,所述过滤管抵接于所述围绕壁内壁面。

所述下壁形成有一对应于所述进水孔下方的导引孔,所述浮力装置更包括一结合于所述屏蔽及所述筒体并且穿设于所述导引孔内的中心柱体,所述导引孔用以导引所述中心柱体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藉由分隔件的导流管体凸设于分隔板体上,以及浮筒的屏蔽套设于导流管体并且遮蔽导流孔的设计方式,使得浮筒受到冷凝水所产生的浮力而相对于分隔件移动的过程中,浮筒能随着冷凝水的流量大小而对应地调整遮蔽各导流孔的范围大小,以及各导流孔连通于上容室的范围大小。藉此,能依据上容室内的冷凝水流量自动且缓和地调节排放冷凝水至下容室内的流量。此外,藉由浮筒的开孔能提供冷凝水流入内部空间内的设计方式,使得中空壳体的上容室及内部空间能蓄积更多量的冷凝水。藉此,能增加冷凝水于中空壳体内的流动路径,使冷凝水具有充分的时间降低温度。再者,蒸汽袪水器的结构简单,能节省组装工时并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汽袪水器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S1-S1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外壳、浮力装置、止回装置及真空消除装置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3是沿图1中的S2-S2线所截取的不完整剖视图,说明真空消除装置的细部结构;

图4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说明冷凝水带动浮筒上移,使导流管体的导流孔与上容室相连通;及

图5是本实用新型蒸汽袪水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说明导流孔的上端部为开放端。

元件标号说明

100——蒸汽袪水器

200——蒸汽袪水器

1——外壳

11——中空壳体

110——肩部

111——筒件

112——顶盖

113——承载盘

114——过滤管

115——排水管

116——进水孔

117——穿孔

118——真空消除孔

119——下壁

120——围绕壁

121——容置槽

122——出水孔

123——过滤孔

124——进水流道

125——排水流道

126——入口

127——出口

128——上容室

129——下容室

13——分隔件

130——导引孔

131——导流管体

132——分隔板体

133——顶端

134——底端

135——通孔

136——上开口

137——下开口

138——导流孔

139——下端部

140——上端部

141——基板部

142——凸环部

143——穿孔

2——浮力装置

21——浮筒

211——底壁

212——筒体

213——屏蔽

214——内部空间

215——空隙

216——开孔

22——中心柱体

3——止回装置

31——球塞

32——挡止横杆

4——真空消除装置

41——阀体

411——气体通道

412——进气孔

413——肩部

42——塞件

43——弹簧

5——冷凝水

D——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蒸汽袪水器的第一实施例,其应用在例如为热交换器的蒸汽系统中。蒸汽袪水器100包含一外壳1、一浮力装置2、一止回装置3,及一真空消除装置4。

外壳1包括一中空壳体11,中空壳体11包含一筒件111、一顶盖112、一承载盘113、一过滤管114,及一排水管115。顶盖112盖合于筒件111顶端,顶盖112可通过例如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地结合于筒件111。顶盖112形成有一进水孔116、一穿孔117,及一真空消除孔118(如图3所示),前述三个孔彼此相间隔。进水孔116经由一冷凝水导入管与蒸汽系统的一冷凝水排出口相连通,藉此,蒸汽系统内所产生的高温的冷凝水5(如图4所示)可经由进水孔116流入中空壳体11内。

承载盘113包括一下壁119,及一由下壁119外周缘朝上延伸并且连接于顶盖112底面的围绕壁120。下壁119与围绕壁120共同界定出一与进水孔116相连通的容置槽121,围绕壁120形成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排列成环形状的出水孔122,各出水孔122与容置槽121相连通。过滤管114设置于容置槽121内且介于进水孔116与出水孔122之间。过滤管114形成有多个过滤孔123,各过滤孔123的孔径小于各出水孔122的孔径。藉此,过滤管114能过滤经由进水孔116流入容置槽121内的冷凝水5中的粗块杂质,使粗块杂质蓄积在过滤管 114所围绕出的区域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孔116、容置槽121、过滤孔123,以及出水孔122共同界定出一进水流道124。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过滤管114的外径略小于围绕壁120的内径,且过滤管114抵接于围绕壁120内壁面。藉此,过滤管114所围绕出的区域范围能接近于容置槽121的容积大小,从而能蓄积较多数量的粗块杂质。再者,围绕壁120与顶盖112之间可通过例如卡块与卡槽相配合的卡接方式结合在一起,或者围绕壁120可通过螺丝锁固的方式锁固于顶盖 112,使得围绕壁120可拆卸地与顶盖112相结合。藉此,可将承载盘113拆离顶盖112以清理容置槽121内所蓄积的粗块杂质。

排水管115呈直立状且顶端穿设于顶盖112的穿孔117,排水管115可通过例如焊接方式固定地结合于顶盖112。排水管115形成有一排水流道125,排水流道125具有一位于底端的入口126,及一位于顶端的出口127,出口127用以供一冷凝水导出管插置。

外壳1更包括一设置于中空壳体11内部的分隔件13,分隔件13将中空壳体11内部分隔为一与进水流道124相连通的上容室128,及一与排水流道125相连通的下容室129。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上容室128是与承载盘113的所述出水孔122相连通,而下容室129是与排水流道125的入口126相连通。

分隔件13包含一导流管体131,及一分隔板体132。导流管体131具有一顶端133,及一相反于顶端133的底端134。导流管体131形成有一通孔135,通孔135沿一上下方向D 延伸并且贯穿顶端133与底端134,通孔135具有一位于顶端133的上开口136,及一位于底端134并与下容室129相连通的下开口137。导流管体131形成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排列成环形状并与通孔135相连通的导流孔138,各导流孔138可与上容室128相连通。各导流孔 138呈长形状且其长向是沿着上下方向D延伸,各导流孔138具有一间隔位于底端134上方的下端部139,及一间隔位于顶端133下方的上端部140,本实施例的上端部140为一封闭端。各导流孔138的形状呈倒三角状,各导流孔138的宽度是由下端部139朝向上端部140 方向逐渐扩大。

分隔板体132一体成型地形成于导流管体131外周面并且间隔位于导流孔138下方。分隔板体132具有一邻接于底端134的基板部141,及一由基板部141顶面朝上凸伸且邻近于导流孔138的下端部139的凸环部142。基板部141可通过例如卡接或螺锁方式固定地结合于筒件111内表面,基板部141形成有一供排水管115底端穿设的穿孔143。

浮力装置2包括一浮筒21,浮筒21套设于导流管体131并且用以遮蔽导流孔138。浮筒 21包含一底壁211、一筒体212,及一屏蔽213。底壁211呈环形用以接触于分隔板体132的凸环部142,且底壁211与基板部141相间隔一段距离。筒体212凸设于底壁211外周缘,屏蔽213则凸设于底壁211内周缘并与筒体212相间隔。底壁211、筒体212及屏蔽213共同界定一内部空间214。屏蔽213罩设于导流管体131并且用以遮蔽各导流孔138及通孔135 的上开口136。浮筒21可通过流入上容室128内的冷凝水5所产生的浮力而沿上下方向D相对于分隔件13移动,浮筒21的屏蔽213能随着冷凝水5的流量大小而对应地调整遮蔽各导流孔138的范围大小,以及各导流孔138连通于上容室128的范围大小。藉此,能控制冷凝水5经由各导流孔138及通孔135流入下容室129内的流量。

藉由分隔板体132的凸环部142设计,使得浮筒21的底壁211底面只有邻近于屏蔽213 的部位接触在凸环部142顶面,而底壁211底面邻近于筒体212的部位则会与基板部141相间隔一段距离。藉此,使得冷凝水5能流入底壁211与基板部141之间的一空隙215内并通过浮力带动浮筒21上移。通过前述设计方式,能避免底壁211底面完全地直接贴附在基板部 141顶面,以防止底壁211底面受到冷凝水5的黏滞力影响进而造成浮筒21无法顺畅的往上移动。

浮筒21的底壁211形成有多个对应于基板部141的开孔216,各开孔216连通于内部空间214与上容室128之间。冷凝水可通过空隙215及开孔126流入内部空间214内,藉此,能增加冷凝水5于中空壳体11内的流动路径,使冷凝水5具有充分的时间降低温度。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承载盘113的下壁119形成有一对应于进水孔116下方的导引孔130。浮力装置2更包括一固定地结合于筒体212中心及屏蔽213中心的中心柱体22,中心柱体22穿设于导引孔130内,导引孔130用以导引中心柱体22沿上下方向D移动。藉由中心柱体22穿设于导引孔130内的设计方式,能导引并限制浮筒21的移动方向,使浮筒 21能顺畅地沿上下方向D移动,并能防止浮筒21在移动过程中产生晃动的情形。

止回装置3设置于排水流道125内并可在下容室129内的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作动,以使下容室129与排水流道125相连通。止回装置3包括两个设置于排水流道125内且上下堆栈在一起的球塞31,及一设置于排水流道125内且固定地结合于排水管115的挡止横杆32。挡止横杆32位于球塞31与出口127之间,挡止横杆32用以挡止上方球塞31以限制其向上移动的高度,藉此,以防止球塞31经由出口127脱离排水流道125。在一般状态下,两球塞31 受到重力的作用,使得下方球塞31抵接在排水管115的一肩部110并且阻断入口126。当下容室129内的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下容室129内的冷凝水5会推动两球塞31上移,使下方球塞31移离肩部110从而使入口126开启。藉此,使得冷凝水5能经由入口126流入排水流道 125内并经由出口127排出。

参阅图2及图3,真空消除装置4设置于顶盖112的真空消除孔118内,真空消除装置4 包括一阀体41、一塞件42,及一弹簧43。阀体41固定于真空消除孔118内并形成有一连通于上容室128的气体通道411,及多个连通于气体通道411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进气孔412。塞件42设置于气体通道411内,塞件42用以抵接于阀体41的一肩部413以阻断气体通道411。弹簧43设置于气体通道411内用以对塞件42朝肩部413方向施加弹性力。在一般状态下,藉由弹簧43对塞件42施加的弹性力,使得塞件42定位在一抵接于肩部413的阻断位置,以阻断气体通道411。当上容室128内的压力小于外壳1外部的压力时,外壳1外部的气体经由进气孔412流入气体通道411内并推动塞件42下移至一与肩部413分离的位置,使气体信道411呈一开通状态,藉此,以消除上容室128内的真空状态。

参阅图2及图4,蒸汽袪水器100在运作时,蒸气系统中所产生的高温的冷凝水5会经由进水孔116流入容置槽121内,随后,冷凝水5会经由过滤管114的过滤孔123以及出水孔122流入上容室128并且蓄积于上容室128内。藉由过滤管114的设置,能过滤冷凝水5 中的粗块杂质,使粗块杂质蓄积在过滤管114所围绕出的区域范围内。

随着上容室128内的冷凝水5水量逐渐增加,冷凝水5会经由空隙215及开孔216流入内部空间214内,同时,冷凝水5会将浮筒21逐渐往上抬升。当浮筒21的屏蔽213上移到使各导流孔138露出并与上容室128相连通的位置时,蓄积在上容室128内的冷凝水5便会经由各导流孔138流入通孔135内并且通过通孔135流入下容室129内。需说明的是,由于各导流孔138的宽度是由下端部139朝向上端部140方向逐渐扩大,因此,当上容室128内所蓄积的冷凝水5越多进而将浮筒21抬升的高度越高时,各导流孔138与上容室128相连通的范围会逐渐地增加。藉此,蒸汽袪水器100能依据上容室128内的冷凝水5流量,自动且缓和地调节排放冷凝水5至下容室129内的流量。

冷凝水5经由进水流道124流入上容室128后会持续地带动浮筒21往上移动,当筒体212顶面抵接于下壁119底面时,浮筒21受到下壁119挡止而无法继续上移。持续流入上容室128内的冷凝水5会继续经由开孔216流入内部空间214内,从而使得中空壳体11的上容室128及内部空间214能蓄积更多量的冷凝水5。藉此,使得冷凝水5能有充分的时间降低温度,以避免高温的冷凝水5排出后产生闪发蒸汽的问题。

当冷凝水5蓄积至一定高度且下容室129内的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下容室129内的冷凝水5会推动两球塞31上移,以促使下方球塞31移离肩部110而使入口126开启。此时,下容室129与排水流道125相连通,冷凝水5能经由入口126流入排水流道125内。冷凝水5 流入排水流道125后会持续带动两球塞31上移,当上方球塞31被挡止横杆32挡止时,两球塞31便无法继续向上移动,而冷凝水5会持续地向上流动并经由出口127排出。

参阅图5,是本实用新型蒸汽袪水器的第二实施例,蒸汽袪水器200的整体结构与运作方式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导流管体131的细部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各导流孔138的上端部140为一形成于顶端133的开放端。藉由前述设计方式,使得本实施例的导流管体131与第一实施例相较下能更为节省制造材料的使用,进而降低制造的成本。

综上所述,各实施例的蒸汽袪水器100、200,藉由分隔件13的导流管体131凸设于分隔板体132上,以及浮筒21的屏蔽213套设于导流管体131并且遮蔽导流孔138的设计方式,使得浮筒21受到冷凝水5所产生的浮力而相对于分隔件13移动的过程中,浮筒21能随着冷凝水5的流量大小而对应地调整遮蔽各导流孔138的范围大小,以及各导流孔138连通于上容室128的范围大小。藉此,能依据上容室128内的冷凝水5流量自动且缓和地调节排放冷凝水5至下容室129内的流量。此外,藉由浮筒21的开孔216能提供冷凝水5流入内部空间214内的设计方式,使得中空壳体11的上容室128及内部空间214能蓄积更多量的冷凝水5。藉此,能增加冷凝水5于中空壳体11内的流动路径,使冷凝水5具有充分的时间降低温度。再者,蒸汽袪水器100、200的结构简单,能节省组装工时并降低制造成本,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